西晉宗室呼風喚雨東晉卻空有其名

2021-02-13 歷史野史都知道

在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當中,一直是以家天下的方式進行帝王間的傳承的,而皇帝只有一位但皇帝背後的宗室卻是無比的龐大。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封建宗室制度。但是歷朝歷代的宗室制度卻大相庭徑。

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宗室擁有封地,可以說就是一個小王國的王,而秦朝時期的宗室大多被囚禁在京城,空有虛名而無實權。同樣的,在兩晉時期的宗室制度也有著較大的差異,理論而言同一個王朝前後卻有截然不同的宗室制度,這背後又隱藏著怎麼樣的原因?

一:宗室制度的前世今生

1.漢高祖劉邦時期宗室制度的確立

雖然早在商周時期就要王室宗族,但是嚴格來講,宗室制度真正的確立是在漢高祖劉邦時期。據《史記·高祖本紀》當中記載漢高祖劉邦的出生稱:「高祖,沛豐邑中陽裡人,姓劉氏,字季。」由於漢高祖是漢朝宗室的建立者,因此漢朝時期宗室也就是彭城劉氏,也就是漢朝四百年的皇族所在。

而漢朝建立的宗室制度的初衷就是保衛漢朝統治,因此在劉邦時期乃至整個漢朝的宗室制度就是郡國並行制。也就是漢朝宗室擁有自己的封地屬官。而後來地方王國勢力對中央又造成較大的威脅,經過漢朝數代統治者的改革,最終形成了中央為主,地方宗族為輔的宗室制度。

2.歷代宗室制度的演變

由於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是家天下,因此宗室之人都有機會成為皇帝,但是皇位一般而言只有一位,宗室制度強則威脅皇權,宗室弱則難以保全皇朝的傳承。因此歷朝歷代都是探索著宗室制度,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平衡點。

例如隋唐以前的宗室可以說都是具有一定勢力的,擁有自己的封地甚至是軍隊。而宋代以後的宗室絕大多數時期都是被「圈養」,雖然得以安享富貴,但是卻處處受到掣肘毫無實權可言。

因此也就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有兩種明顯的宗室制度,一個是宗室強,有錢有勢有權。另一個則是防備宗室,削弱宗室權力。

二:兩晉宗室制度到底有何差異呢?

1.宗室管理上西晉更加完備,而東晉相對落後

在了解過宗室制度的前世今生之後,我們就來重點了解一下西晉與東晉兩朝對待宗室方面有何顯著的差異。其中第一個差異就是對待宗室的管理方面,西晉時期對於宗室的管理較為完善,有一套相對成熟了宗室管理制度。

據《晉書》當中記載西晉著名的宗正司馬騰的事跡稱:「封東嬴公,歷南陽、魏郡太守,所在稱職,徵為宗正,遷太常,」而後人對於司馬騰的評價也是「超世之才」。從西晉對待宗正的選擇角度來看就可以看出其對宗室管理的態度。而東晉時期則的宗室管理制度則較為落後鬆弛。

2.西晉時期的宗室大多數擔任朝廷職位,享有實權,東晉則反之

兩晉時期的宗室制度的差異除了在管理方面之外,還有就是在宗室成員是否擔任朝廷要職方面的差異。西晉時期的宗室絕大多數都出任了朝廷重要的官職,絕非一些虛職,手握實權。

據《資治通鑑》當中記載八王之亂的參與者司馬囧的職位稱:「出為平東將軍、假節,鎮許昌。倫篡,遷鎮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欲以寵安之」。

由此可見,作為宗室成員的司馬囧可以說是位高權重,而這也是西晉宗室權力的縮影。反觀東晉宗室,絕大多數宗室都是擔任散官,毫無實權可言。

3.兩晉時期宗室封國規模大小的存在較大的差異

兩晉時期宗室制度的最後一個顯著差異就在於宗室封國方面的差異。同樣的,西晉時期的王國勢力異常強大對於中央政府的影響力巨大。從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當中就可以明顯的看出,當時宗室力量強大,而最直接的來源就是封地。

反觀東晉時期的宗室除了個別出名的宗族人物如東晉晚期權臣司馬道子執掌朝廷大權之外,絕大多數宗室子弟都處於一種「混吃等死」的狀態。而東晉時期的宗室封國一般也較西晉小,勢力弱幾乎對於朝廷政治毫無影響力可言。

三:兩晉宗室制度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1.兩晉時期雖然是同一個朝代,但是其政治格局卻截然相反

最後我們再來聊聊兩晉時期產生如此大的宗室制度差異的原因。首先就是兩晉時期的政治格局是完全不同的存在。先來看西晉時期,西晉武帝一統三國,分裂了百年之久的華夏大地重新歸於統一,與此同時,西晉皇權也處於一個強勢期,而且晉武帝的個人威望也達到了巔峰。

據《晉書》當中評價晉武帝稱:「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主上開創大業,吾每宴見,未嘗聞經國遠圖」。自然而然的,晉武帝可以肆無忌憚的擴大宗室的權力,加之當時天下初定,需要穩定四方,也需要宗室來協助晉武帝鞏固晉朝統治。因此西晉時期的宗室制度較為強勢。

反觀東晉時期,雖然名義上依舊佔據了正統的地位,但是事實上卻是淪落為偏安一隅的政權,與此同時,東晉時期的皇權也在急劇了衰弱,世家大族逐漸掌握的政權的核心。

據《資治通鑑》當中記載東晉有名的權臣王導的事跡稱:「於是尤見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傾心,號為「仲父」。由此可見,當時皇權的衰退,而宗室在本質上與皇權是共進退的,皇權的衰弱必然會導致宗室地位的下降。

除此之外,西晉時期由於宗室權力過大而導致的八王之亂也是東晉時期宗室衰弱的一個主要原因。

2.東晉時期地方勢力的崛起

導致兩晉時期宗室制度存在巨大差異的原因除了政治格局不同以外,還有地方勢力的做大息息相關。眾所周知,在晉武帝平定吳國、蜀國之後 對其這些地方大族採取了分化拉攏的舉措,使得地方勢力無法與中央政府相抗衡,因此宗室管理地方,獲得封國的活動得以順利進行。

然而在東晉時期卻是完全不同的。東晉的建立可以說就是依靠江南世家大族而建立起來的,必然在在政治上要依靠這些地方勢力。據《晉書》當中記載東晉時期出現了社會「怪象」稱:「而執朝廷之權,既據上流,擁強兵,趨向者多歸之」。由此可見,地方勢力的崛起影響著兩晉時期的宗室制度差異。

3.兩晉時期不同統治者的宗室政策有所差

兩晉時期的宗室制度存在較大差異的原因與當時的統治者也有著莫大的關聯,首先是在西晉時期,以晉武帝為代表的統治者,據《世說新語》當中高度評價晉武帝稱:「明達善謀,能斷大事,故得撫寧萬國,綏靜四方」。

而西晉時期的統治者也大多數能夠較好的管理國家,而且在位時間都不短,這就有利於宗室政策的延續與發展。因此西晉時期的宗室制度能夠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

反觀東晉時期帝王在位的時間大多數都較短,而且有相對一段時期是處於後宮垂簾聽政的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東晉時期的宗室政策自然難以順利的延續傳承,而且皇帝勢力的衰弱也會影響到宗室權力的大小。也就形成了東晉時期宗室管理嚴格,權力普遍較小的現象。

4.宗室的整體素質也會讓兩晉時期宗室制度發生變化

最後,兩晉時期的宗室制度發生巨大變化的又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同時期宗族整體素質存在的巨大差異。西晉時期的宗室素質應該普遍高於東晉時期。

據《晉書》當中記載對於西晉時期宗室的評價稱:「少好學,與元帝及範陽王虓俱有稱於宗室」,就可以從側面看出西晉時期的宗室大多數是務實有才的。

而東晉時期的宗室大多數都崇尚空談,喜好玄學,崇拜佛教,不學無術的評價居多。在宗室素質差異巨大的情況之時,相應的宗室制度也會發生改變。

四:小結

兩晉時期的宗室前後的待遇權力方面可以說是具有巨大的差異,西晉宗室制度大多為高權重,主掌一方,而東晉宗室則出於一直人浮於事,掛職閒散的狀態。產生這兩種差異的原因也是複雜的,其中與兩個朝代所處的政治環境格局息息相關,又和地方勢力的最大有聯繫,而且不同的統治者、不同的宗室素質也會影響宗室制度。

【免責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

歷史故事全知道 

長按二維碼,免費關注

諮詢客服請添加微信

V18434377888

相關焦點

  • 西晉宗室呼風喚雨東晉卻空有其名,為何同胞兄弟差異那麼大?
    因此也就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有兩種明顯的宗室制度,一個是宗室強,有錢有勢有權。另一個則是防備宗室,削弱宗室權力。二:兩晉宗室制度到底有何差異呢?1.宗室管理上西晉更加完備,而東晉相對落後在了解過宗室制度的前世今生之後,我們就來重點了解一下西晉與東晉兩朝對待宗室方面有何顯著的差異。
  • 西晉與南朝:宗室相殘的悲劇
    在中國古代專制時代,最有權力的是皇帝,離皇權最近的是皇帝的子孫們。這個被稱為宗室的群體,由於身份的特殊性,註定了其命運的不平凡。越是靠近皇權的地方,越是充滿了爭鬥與殺戮。宗室殘殺正是這一邏輯下的必然產物。說起宗室相殘,中國歷史上並不鮮見。從春秋時代各國公子的流亡到封建王朝宮牆之內的奪嫡之戰,還有如家常便飯般的互相傷害,觀眾們早已見怪不怪。
  • 東晉與西晉相比,雖有類似之處,但還是有不同特點的
    西晉疆域圖今天與大家分享的內容是:東晉與西晉相比較,雖然有不少類似之處,但還是有不同特點的。一。東晉雖然沿襲西晉軍事制度,但已有變化。因為皇權衰微,中央軍往往有名無實,共同駐在京師的還有揚州都督所屬軍隊。外軍大多由世族的軍隊組成,統軍將領稱霸一方,其中荊州軍甚至超越中央軍。
  • 為何晉朝分西晉、東晉,而宋朝卻稱北宋、南宋?
    漢後有三國,三國歸晉;唐有五代十國,最終歸於宋。而晉朝和宋朝又很相似。晉、宋都是篡奪了中原王朝的皇位,皆定都於中原。然後都是北方敵人南下,導致亡國。宗室在南方重建晉朝和宋朝,與北方王朝皆約以淮河、秦嶺為界。更有意思的是,從西晉統一到隋朝滅陳統一,這一圈輪迴共309年(280年至589年),從北宋(相對)統一到元朝滅宋統一,這一圈輪迴是300年(979年至1279年)。
  • 西晉滅亡的時候,司馬家族有多慘?劉聰絲毫不給他們喘息的機會
    劉淵的崛起,為他兒子劉聰滅亡西晉奠定了基礎。一、西晉壓根就不是劉淵的對手。趁著八王之亂,劉淵立刻也在自己的地盤上開始創業。他被眾人推舉為大單于,此後吸引來了5萬士卒的投靠。這還沒有引起西晉王朝的警戒,等到劉淵尊奉漢昭烈帝劉備為祖先,追封劉禪為孝懷皇帝的時候,情況就變了,因為劉淵以漢家外甥的名義,打算再造漢朝,自稱為漢王。
  • 東晉心繫國家,西晉自私自利,兩晉士大夫為何人生態度天差地別?
    在兩晉間,士大夫之人生態度經歷了從東晉士人之以天下為己任的儒家心態到西晉士人縱慾享樂的玄學心態的轉變。從東漢後期開始,士人對於政權的基本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東晉宦官外戚專權嚴重,大一統面臨崩潰,士大夫在抗擊宦官,維護皇權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時期的士大夫往往胸懷報國大志,雄心勃勃欲重振朝綱。
  • 外有強敵環伺,內有強臣林立,內外交困的西晉亡於「八王之亂」
    魏蜀吳三國的統治基礎,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都是以世家大族為主要依託的,這表明士族於此時的崛起並不是偶然的,是有其特殊歷史環境的。特別是吳國的統治基礎,更是將江南地區的所有豪族大姓幾乎都籠絡起來,由此構成了孫氏家族在江東地區的絕對統治權。
  • 東晉南北朝的揚州刺史,為何只有皇帝至親才有資格擔任?
    而曹魏和西晉(未滅吳前)只佔揚州的江北部分,治所依然放在壽春。公元280年,西晉滅吳,揚州合二為一。揚州治所遷離壽春,放在東吳舊都建業。西晉的揚州,管轄範圍和東漢時差不多,那麼西晉為何要把揚州的治所遷到建業呢?很簡單:東漢時,天下一統,江東還沒有割據勢力。而東漢末年,孫氏割據江東近百年,根基深厚。如果揚州治所放在揚州最北部的壽春,這對西晉控制江東的孫氏舊地是很不方便的。
  • 東晉宰相王導開創了長達一百年的門閥政治格局
    從王吉到王崇,琅琊王氏自西漢後期顯名,累世高官厚祿,號稱公卿世家。魏晉以來,選官實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把持了官員選拔之權。王崇後代王祥在曹魏位列三公,到司馬炎代魏時,官至太保。王祥兄弟王覽,曹魏時任清河太守,西晉時拜光祿大夫。兄弟二人,地位顯赫,由此提高了琅琊王氏的聲望和門第。王覽共有六子,皆仕宦途。
  • 王與馬共天下,在西晉末年就開始了,而這個最初的「王」並非王導
    2、最初的王與馬共天下司馬越與王衍,是一種各有圖謀的政治結合。王衍,史載其外表清明俊秀,風姿安詳文雅,篤好老莊學說,是西晉玄學清談領袖。如果說司馬越用琅琊王氏是看中了王氏在世家大族中的威望,那麼司馬睿一家從其祖父開始便與琅琊王氏是世交,兩家交好聯姻歷數十年,司馬睿與王導,本就有「朋友之情」、「手足之誼」。西晉末年的局勢,司馬越與王衍在首都洛陽,王敦在青州,王澄在荊州,王導與司馬睿在江東。應當說在司馬越和王衍最初的布局中,荊州和青州才是重點,而江南最終中興晉室則是意料之外。
  • 司馬睿-司馬紹:琅琊王氏家族如何幫助司馬睿建立東晉
    北方則通過血與火的洗禮,胡漢大融合,最終奠定了隋唐帝國的基本文化內涵,陳寅恪先生說,「唐朝大有胡氣」。公元318年,司馬睿於建鄴稱帝,是為晉元帝,西晉覆滅後,建立東晉帝國。自永嘉之變後,西晉帝國分崩離析,晉愍帝稱帝後在長安苟延殘喘,隨即被漢趙攻滅,標誌著西晉滅亡。但西晉滅亡後,仍有一支宗室力量,琅琊王司馬睿,在東南的荊州、揚州重新揚起晉朝大旗,雖然偏處一隅,不再是大一統政權,但延續晉祚仍達一百年之久。
  • 司馬睿是怎樣由西晉的琅琊王成就東晉晉元帝的?他為何憂憤而終?
    司馬睿晉元帝司馬睿(公元276年一323年),字景文,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生於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晉開國皇帝,是西晉晉宣帝司馬懿曾孫,琅琊武王司馬伷之孫,琅琊恭王司馬覲之子,西晉晉武王從子,公元290年
  • 西晉八王之亂,世家門閥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宗室諸王啟用了一大批在門閥制度確立以後難以仕進的寒門庶族,形成與中央政權對立的政治集團,並畜養其王國軍隊爭取自己的利益。司馬氏宗族的發展變化和西晉門閥士族的關係1、司馬氏宗族的構成西晉的分封制以及它的變異所導致的宗室內亂,引發了西晉衰落以至滅亡,其中關鍵的環節是宗室的內亂改變了司馬氏宗室構成。
  • 【華夏帝國13】東晉的北伐(四)
    戰爭的前提是國力,在技術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規模就是決定性的,東晉這樣的弱勢王朝,戶籍人口又如此不佔優,那為啥沒有覆滅於北方的兵鋒,還能在缺乏騎兵的情況下屢挫強胡,多次北伐深入中原、關中甚至河北,取得可觀戰果,那麼東晉北伐源源不斷的兵員是如何來的呢?西晉時已出現土斷概念,284年司空衛瓘主張恢復漢代鄉舉裡選法。戶籍都按住地編定,取消客籍戶,選舉由鄉裡評定。這是針對九品中正制的弊病提出的。
  • 東晉孝武帝成功加強皇權的深層次原因及對東晉後期政局的深遠影響
    西晉晉惠帝時期,由於晉惠帝大權旁落於皇后賈南風,引發「八王之亂」,西晉政權搖搖欲墜,進而誘使匈奴、羌等少數民族南下,史稱「永嘉之亂」。經此一亂,西晉司馬氏宗室基本團滅、元氣大傷,實力微弱的琅琊王司馬睿在以琅琊王氏為首的北方士族的擁戴下渡江,在建康稱帝。由於士族實力強勁,皇權旁落,民間甚至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 西晉為什麼會發生八王之亂?其緣由是什麼?
    當時的晉朝幾乎完全被這些世家大族控制著,因此司馬炎雖然表面上採取了一些措施在保護士族的利益,但其內心深處卻也想著抑制這些人。畢竟,他也會擔心士族勢力太大,總有一天會取代他司馬家的位置。為此,司馬炎採取了一些針對性的措施,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大封宗室子弟為王。
  • 劉宇出身寒門他本來就是個流氓他為什麼能取代東晉,奪取皇位?
    西晉末年,天下大亂,劉裕的祖先和許多北方人一樣,遷居"金陵丹徒京口"。劉裕雖然是漢朝的宗室,但他早就改朝換代了,所以他家的生活很困難。劉裕出生時,母親因母病去世,父親劉橋不願僱奶媽,一度打算拋棄劉裕。多虧了親戚朋友的幫助,劉宇才得以生還,因此得名"吉奴"。
  • 西晉皇族為何出現大混亂?通過賈后和太子就能看出端倪
    一些士大夫和大部分臣民紛紛南遷,才有了後來只有半壁江山的東晉。 在西晉王朝崩潰的過程中,晉惠帝是一個轉折點,這個皇帝是我國歷史一個著名的傻子皇帝。他曾說過一句名言,天下難民甚多喝不起粥,為什麼不去吃肉呢?而他的皇后賈南風則被稱為一代妖后,加上太子司馬遹的加持,終於把西晉鬧得天翻地覆。
  • 韜晦顧問第24篇:東晉家族門閥政治
    各分封諸侯國所建立的軍隊,成為西晉滅亡的禍根。晉武帝在統一全國後,為了削弱原曹魏與司馬氏「異姓功臣」的勢力,以及鎮壓三國時曾與曹魏西晉對抗的「吳、蜀」地方勢力,遂像劉邦建立西漢初所實行的分封「同姓諸侯王」那樣,一口氣分封了27個「司馬氏皇親宗室」的「同姓諸侯王」,並允許這27國可以有自己獨立的「國家行政」和「地方軍隊」勢力。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背後有什麼意思?
    這個故事,要從西晉末年說起。東晉的建立西晉滅亡以後,西晉宗室司馬睿在江南士族的支持下,在江南建立東晉朝廷。法理上東晉是西晉的延續,因此東晉天子以天下共主自居。不過不同的是,東晉的局勢要比西晉複雜很大。西晉政權的本身,是世家集團掌權的政權,而東晉建立的同時,中原士族也大舉南下,因此東晉朝廷裡,有江南士族這種土著力量,也有中原士族這種外來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