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晉朝,從公元266年至公元420年,歷經155年,它上承三國時期,下接南北朝年代,又被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
其中,西晉從公元266年 至316年 ,首都洛陽,自晉武帝建國開始,共傳4個皇帝,歷經51年;東晉從公元317年至公元420年,是由西晉皇族司馬睿南遷後建立起來的王朝,首都建業(今南京),共傳11個皇帝,經歷104年。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內容是:東晉與西晉相比較,雖然有不少類似之處,但還是有不同特點的。
一。東晉與西晉的類似之處
1.政治制度與選官制度相同
兩晉的政治體制都是君主制,而其政治體制都為世族政治,世族的形成源自漢魏,主要由地方豪強、經學世家或累世為官者組成。士族世家代表為司馬氏,其他還有琅琊王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等。
自從公元220年曹魏實施九品中正制作為拔選人才制度後,晉朝就運用這一制度作為它的選官制度,以取代因戰亂而崩潰的察舉制度。由於按此制度拔選人才,往往只重視家世而忽略才德,所以最後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不僅是維護門閥統治的主要工具,也構成其一部分。
東晉時,其世族政治達到巔峰,以僑姓世族為主。隨晉室南遷的北方世族為「僑姓」,南方世族則為「吳姓」。東晉朝廷對吳姓世族採取排斥態度,吳姓世族也不願與其積極合作,久之雙方隔閡加深。但隨著江南的經濟開發,寒族及吳姓世族也就逐漸抬頭了。
2.行政架構與法律制度類似
兩晉的行政架構方面,都是將朝廷的決策機關與行政機關逐漸分立。讓尚書省、中書省及門下省依序獨立出來,並由漢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再說兩晉的三公雖然無實權為榮譽職,但他們可為皇帝的顧問,該職也主要用來安置權臣。當時一些權臣,大多以三公錄尚書事、加領中書及門下,或加領大將軍、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
至於監察制度,御史臺成為完全獨立的部門 ,直接由皇帝控制。然而其主要功能為維護皇帝威嚴,起不到掃蕩貪汙的作用 。御史臺架構完整,其屬官則分為監察司法的治書侍御史、維持朝殿威權的殿中侍御史和監督官吏是否瀆職的侍御史。
在法律制度方面,西晉於267年完成新律,次年頒行全國,即為《晉律》。由於是在泰始年間頒行的,故又稱《泰始律》 。這後來就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唯一在全中國實行的法典。
二。東晉與西晉的不同特點
1.軍事體制不雷同
西晉的軍事制度沿襲曹魏,採用世兵制。東晉雖然沿襲西晉軍事制度,但已有變化。因為皇權衰微,中央軍往往有名無實,共同駐在京師的還有揚州都督所屬軍隊。外軍大多由世族的軍隊組成,統軍將領稱霸一方,其中荊州軍甚至超越中央軍。
2.領土疆域不一樣
西晉承襲曹魏領土,在統一後領有孫吳疆域。其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沿海;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肅、雲南,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是面積較大的統一疆域。
再看東晉的領土則隨其疆域的變化而時有增減。由於外族入侵與晉軍北伐,北疆時常變動;四川先後出現成漢、譙蜀等國;東南疆域大致固定。
後來桓溫發動三次北伐,一度收復山東及河南地區,但最後敗於前燕而止。前秦屢次入侵東晉領土,此時東晉僅剩揚、荊、江、廣、交、豫、徐、兗、益、寧七州,及兗、青、冀、司、幽、並、益等僑州,共十五州。
3.存活時間東晉長於西晉
西晉因為晉武帝選擇接班人不當,讓「低能兒」司馬衷當上了皇帝,並大肆實行分封制,從而發生了後來的「八王之亂」及「五胡亂華」,這樣就大大縮短了西晉王朝的壽命,所以它只存活了短暫的51年。
而東晉,雖然其政治制度等與西晉類似,但它吸取了前朝的教訓,加上湧現出王導、顧榮、謝安等士族強人掌控朝政,他們注意平衡門閥貴族之間,及士族與窮苦百姓之間的關係,並始終以長江為天險,多次北伐,達到鞏固南方的目的,所以才讓東晉得以生存了比西晉長一倍的時間(104年)。
總之,我國的東晉與西晉相比較,雖然有不少類似之處,但還是有許多不同特點的。希望大家給予指正與補充。
本文由「老wu侃國學今用」原創,歡迎關注,共同學習,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