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進」字的古文字字形結構來看是一個上下型結構的會意字。其上部是一個「隹」字表示一種短尾巴的鳥。其下部是一個「止」字,表示人體的腳趾。兩點聯合會意,表示追逐鳥雀。因為追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僅要專注追逐的目標,還要在專注的過程中不斷地運動,所以古人在原有的基礎上在其左部添加一個「彳」字旁,這便是「進」字的古文字字形。
「隹」字是鳥的象形文字,主要描摹了鳥的外在輪廓,表示一種短尾巴的鳥,有時候「隹」字和「鳥」字可以相互使用。如果具體細分,「鳥」字表示長尾巴的總稱,「隹」字表示短尾巴鳥的總稱。若是不作細分,有時候可以混用表示的意義相同。
「彳」字是「行」字的省文,也就是省略「行」字的右半部分。從「行」字的古文字字形上來看,表示一個縱橫交錯的十字路口。用「彳」字表示與道路、運動有關。
「止」最初的意義表示人體的腳趾。「止」字的古文字字形就是描摹人體腳趾之趾的象形的在外輪廓。後來「止」字被假借為「靜止不動」之「止」。古人為了記錄「止」字所表示人體腳趾這一義項,於是在「止」字的左邊添加一個表示人體部位的「足」字,便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趾」字。
古人把「彳」字和「止」字聯合起來組成一個部首,稱之為「辵」字旁,表示與運動有關係,現在我們稱之為「走之旁」。從「進」字的構字意義上來看,人追逐鳥雀,鳥雀長有翅膀。當鳥雀發現人類去捕捉它們的時候就張開翅膀飛走了。人類為了捕捉鳥雀當做獵物,所以會緊追不捨。在一飛一追的過程中,人所在的位置相對於追趕鳥雀的位置是不斷向前移動的,這邊有了前進的意思。
古人認為人之所以會不斷地前進是因為腳在走路,而腳上有腳趾。於是古人用「隹」和「止」進行會意,表示追逐鳥雀。後來文字不斷發展,古人為了表義更加明確,便在原有的基礎上添加「彳」字旁,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進」字。後來漢字進行簡化,同信替代漢字的部件,用「井」字代替「隹」字,便是我們現在所使用的「進」字,雖然喪失了構字之初的意義,但是大大提高了書寫效率。文字也由最初的會意字轉變成形聲字,這也是文字發現過程中一種必然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