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勝」字的平面二維空間結構來看是一個左右型結構的漢字。「勝」字的左邊是一個「月」字。然而在「勝」字的金文字形當中,其左邊是一個「阜」字,本義為由土堆積而成的土山。「勝」字的右邊是一個「生」字,可是在金文當中「勝」字的右邊是一雙手持工具表示在工作的樣子,會意:人在土山上作業。因為土山具有一定的高度,人的兩個手持工具正在進行勞作,如果沒有很強的能力是不能夠勝任這份工作的。所以「勝」字的本義是能夠擔當、能夠勝任。
東漢許慎在其著作《說文解字》一書中的記載:「勝」者,當也。從「力」、「朕」聲。因為在許慎生活的那個年代只能夠見到「勝」字的小篆字體,「勝」字的金文與甲骨文字體都還沒有出土於世。前面說到「勝」字的本義,是「擔當」,那麼能夠擔當的人一定很有能力。古人為了表示「勝」字有能力的一面,用「朕」字作為形符,另加一個力量的「力」。後來文字從篆書到隸書的轉變,所以就寫作勝利的「勝」字。
「朕」字的本義是行船之前人雙手持工具檢查船隻或者說是檢修船隻。「朕」字也是一個會意字,其左邊的「月」字是古代的「舟」字,因其字形相似隸變之後錯訛。「舟」字的本義就是小船,所以「朕」字行船之前用工具檢修船隻之意是說得過去的。
在屈原所生活的那個時代「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使用。「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這個句子池中的「朕」字就是用作「我」之義。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秦始皇登基,自稱為「朕」。所以「朕」這個字就成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專屬用字,一般聖旨的開頭就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然後就是聖旨的內容。
「勝」字在造字之初是一個會意字,後來隸變為一個形聲字。其本義為有能力勝任,這與最初的金文字形相差甚遠,就是現在說其本字的古代意義,也是很難讓人理解。親愛的朋友們,你們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