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攴」字從平面二維空間結構來看是一個上下型結構的漢字。「攴」字的上面是一個像佔卜的「卜」字,其古文字形像一個綁有木勾的棍子。「攴」字的下部是一個「又」字。「又」字的古文字字形是一個「手」之形。
「攴」字表示手持棍棒敲打東西。《詩經-豳風》:八月剝棗。這裡的「剝」假借為「攴」,其意義為:手持棍棒擊打棗子。這是一個動態的畫面,古人面對樹上成熟的紅棗,棗樹太高,就算是踮起腳尖、伸長胳膊也是夠不到。怎麼辦呢?古人找來一根長長的棍子,在棍子的上面綁上一個可以敲打棗子的小棍子。古人手拿著長長的棍子敲打樹上的棗子,紅棗從樹上掉下來。然後把敲打下來的棗子收集起來,能吃的生吃、吃不完的風乾加以存儲以備不時之需。
根據東漢許慎在其著作《說文》一書中的記載:「攴」,小擊也。從「又」、從「卜」,「卜」亦聲。依據《說文》體例:某字,從某,某聲,形聲也;某字,從某,從某某,會意也。由此可以知道:「攴」是一個形聲兼會意字。「又」字是「攴」字的形旁,「又」字在這裡提示「攴」字的造字意義與人的手部動作有關。「卜」字在這裡充當「攴」字的聲旁,「卜」字提示「攴」字的文字發音與「卜」字相同或者相近。二者聯合起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手持棍棒敲打。
「攴」字與「支」字筆畫相同、字形相近,但是兩者的意義完全不同。「支」字表示:手持半竹。「攴」字表示:手持棍棒敲。所以「攴」字在古文字字形當中比較常用,現在簡化字使用概率很少,又簡化為「反文旁」之「攵」,現在不單獨使用,通常作為某字的部首出現。例如:「攻」字,武力攻打。攻猶如「治」,帶兵攻打,武力攻城略地。
春秋時期魯國的孔丘在其著作《論語》一書中記載:「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猶如現在說的兩點論,偏執某一方面,看不到另一方面的害處,這種潛在的危害也是不小的。所以,目光要放長遠一些,不要計較一時的得與失。專注自己的領域,深耕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