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漢字的演變

2021-01-0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漢字起源至今,已有五千年左右的歷史。幾千年來,漢字一直處於發展變化之中。經常性的、不間斷的演化,造成了商代甲骨文與今日楷書漢字之間的巨大形體差異。其間可以以秦國篆隸為分水嶺劃分為古文字和今文字兩個大的階段。

  古文字階段從時間上來講包括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國文字和秦系文字。我們目前見到大規模成系統的甲骨文屬於商代晚期,它是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一種文字。由於書寫工具的限制,甲骨文多呈方折的瘦筆,而少見圓轉的肥筆。甲骨文不但象形的成分很重,而且結構不固定,在具體書寫上呈現出很大的隨意性和靈活性。西周初期的金文還沿襲商代晚期金文的作風,後來逐漸趨於整齊方正,明顯的變化就是弧曲的粗筆為拉直的線條所代替。春秋時期,各地區金文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書寫特色,東方和南方某些地區的金文還出現了加鳥形、蟲形等裝飾的美術化字體。春秋戰國是我國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時期,中國社會發生了劇烈的變化,諸侯割據造成了各國、各地區之間嚴重的文字異形現象。漢字的這種地域差異給人們的社會交往帶來諸多不便,影響了各地區之間的交流。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便立即著手「書同文」的文字改革,以小篆為統一全國的文字標準,使漢字字形進一步規整、勻稱,象形程度也進一步降低,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定型化。雖然小篆筆畫圓轉,字形美觀,但書寫起來卻極為不便,於是人們在實際使用中將筆畫變為方折,並適當的改造字形,逐漸形成了一種簡便易寫的新字體——秦隸。它的出現為漢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是古文字向今文字的重要過渡階段。

  今文字即隸楷階段的漢字,從漢代一直延續至現代。漢初文字承接秦制,秦隸結構日漸簡化,線條日漸勻稱,筆勢的波磔日漸規整,也就逐漸形成了漢隸。隸書是兩漢的主要通行字體,用於莊重嚴肅的場合,而在人們起草文件和通信中則多使用草書這種簡便字體。到東漢晚期,在隸書和草書的基礎上形成了行書,大約在漢魏之際,又在行書的基礎上產生了楷書。經過魏晉二百年左右的時間,楷書最終確定了它的統治地位,而行書也演變成為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行書書寫速度快,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認,因此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與此同時,草書更為簡化,更不易辨認,唐代以後,完全成了一種供欣賞的藝術品。

  漢字從甲骨文到現代的楷書,從古文字到今文字的演變以及古、今文字內部各個階段的變革,可以總結出幾條明顯的演變規律:簡化、聲化、規範化。

  簡化是漢字發展演變過程中最為明顯的規律。或者由於書寫工具的改進(由刀刻、範鑄、毛筆書寫到雕版印刷),或者由於書寫載體的變化(由甲骨、青銅器、簡帛到紙張),更由於漢字作為記錄漢語的工具的性質,字形簡化在漢字發展各個大的階段之間極其顯著。比如「馬」從早期的象形字到今天的簡化字: (商代金文) — (甲骨文)— (西周金文)— (春秋金文)— (戰國文字)— (小篆)—馬—馬,圖繪逐漸變為線條、象形性逐步減弱以致消失、筆畫越來越少越來越便於書寫等演變,是極其直觀的。其實在漢字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內部,簡化也是司空見慣的,如甲骨文的「車」字有 等繁簡不同的形體;金文的情況也一樣 :, 看得出有的極其象形(兩輪、車廂、軸、轅、軛皆忠實描摹),有的與今天的繁體字形幾乎沒有區別。漢字進入楷書階段之後,字體上雖然沒有大的變化,但字形上的簡化依然沒有停止,在不少場合,俗體、簡體大行其道。建國後的漢字簡化工作是遵照漢字簡化規律的因勢利導,所選用的簡化字不少都是歷代使用過的簡體字,所使用的簡化方法(如起用古體:從→從、禮→禮;局部代全體:飛→飛、聲→聲;改換簡易的聲旁形旁:態→態、鼈→鱉、驚→驚)也基本上都是歷代一直使用過的。

  然而漢字並不是越簡越好,表意是否明確、字形之間是否有足夠的區別度,是這種記錄語言的符號好用與否的標誌,因而漢字發展演變「簡化」的大趨勢中同時存在著相當多的繁化現象,包括個體漢字的筆畫數增加和總體漢字的數量增多。文字數量歷代累增是人所共知的,單字筆畫數的增加則比較複雜。單字繁化絕大多數是為了「詞有專字、字代專詞」的表達需要而增加部件,如 (其)— (箕)、 —蜀—蠋、巨—矩—榘、 —稟—廩;有的是為了區別易混字而增加筆畫或變換書寫方式,如月( )—肉( )—角( )—冃( )。這類繁化雖然表面上增加了書寫的負擔,但都是必要的,因而也就保留至今。有些繁化並不為了增強表意的需要僅僅為了字形美觀而添加裝飾性筆畫或部件,如「用」寫作「 」,則是臨時性的,絕大多數也是曇花一現,因而也就基本上被淘汰。

  漢字筆畫繁與簡的關係是辨證的,在制定漢字政策、漢字規範等工作時要妥善處理二者的關係,在便於書寫和便於使用二者之間尋找最佳結合點。正如澳門語言學家程祥徽先生所說:「漢字可以簡、應當簡,但不能無休止的簡下去,也不要為簡而簡,以為少一筆少一划就容易掌握。」這方面我們也曾有過教訓,1977年公布,1986年廢止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的簡化字,實際上就沒處理好漢字簡與繁的關係而一味追求筆畫的簡省,反而不便於使用。

  所謂聲化就是形聲字所佔的比例不斷增大,大量的非形聲字被改造為形聲字。在各種結構類型的漢字中,形聲字的能產性以及與漢語的適應性最強,因而發展也最快。在早期的古文字裡,象形字和會意字佔了很大比重,然而這些字或者由於意義的引申或者由於同音假借,常常被用來表示與其本義或很遠或無關的意義,如 (益)本來表示「水從器皿溢出」(此義後來加水旁作「溢」),引申為「利益、益處」等意義; (自)像「鼻子之形」(此義後加畀聲作「鼻」),借用作介詞和第一人稱代詞。引申和假借在漢字使用中都極其常見也十分必要(很多字無形可象,假借就彌補了象形法的造字之窮。在所有甲骨卜辭中,假借字佔70%左右),但同音詞過多、一字身兼數職嚴重,勢必造成混亂,在漢字表義明確性的驅使下,這些字絕大多數後來都加注意符或聲符而變成了形聲字(前文所說的繁化,是形聲字的重要來源)。形聲字從甲骨文時期產生,戰國時期已完全成熟並快速發展(根據形聲規律,大量的把非形聲字改造為形聲字、用聲符和意符直接拼合造形聲字),到今天已經完全佔據主體。它佔全部漢字的比例從甲骨文(所識字)的20%多,到金文的50%,到小篆的80%,再到今天的90%以上,聲化的趨勢極為明顯,這也標誌著漢字構形系統的逐步成熟。

  如果說簡化、聲化是漢字演變過程中自發的、隱含的規律,規範化則是使用者有意的、人為的調整。漢字的演變趨勢雖然很明朗,但具體的演變過程卻是極為複雜的。異體眾多,訛變不斷,這些都不利於漢字在社會交際作用的有效發揮,因此歷代學者和政府都很重視文字的規範和統一工作。甲骨文異體現象異常繁雜,有的偏旁位置不固定,如「牝」可寫作 (意符牛的位置不同);又可作 (變意符為豕、羊或虎);有的部件繁簡不同,如「齒」可作 ,「阜」可作 等。異體眾多以及書寫的隨意性非常不利於社會的交流和國家政策的實施,於是西周統治者就採取了文字規範措施。《周禮·春官》記載「掌達書名於四方」,「書名」指文字,這大概就是統一全國文字的工作。在周宣王時也曾命令太史作《史籀篇》對童蒙文字進行規範。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成功地進行了「書同文」的工作,廢除了與秦文不合的異體,基本上結束了戰國時期「文字異形」現象;唐太宗敕令顏師古撰成的《五經定本》,唐玄宗頒布的《開元文字音義》,學者顏元孫的《幹祿字書》等,對楷書字形的統一起到了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家積極開展了以簡化字形、精簡異體為主的大規模漢字整理和規範工作。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漢字的規範整理不僅是一項必要的語言文字工作,更應該作為一項國家大計來重視。又因為漢字的變化是常有的,每一次規範和整理工作之後,新的變化又會產生,因此整理工作不是一勞永逸的,每隔一定時間就要重新對漢字進行整理和規範。

  (本文的寫作參考了王鳳陽《漢字學》、張桂光《漢字學簡論》、董琨《中國漢字源流》等著作。)(陳雙新,男,1969年生,安徽省望江縣人,北京語言大學中國語言文字規範標準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古文字、現代漢字。李娜,女,1982年生,河北保定人,漢語言文字學博士畢業,河北大學歷史學院講師。主要研究古文字學、先秦考古。)

相關焦點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下)
    在上一個故事中,我們了解了漢字結構的六種條例(六書),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大家是否還有印象呢?沒有印象的小可愛,可以再回顧一下哦。這一期的故事,我們將繼續漢字之旅,了解漢字形體演變的三千多年歷史,了解它們成體系後,從一個個像畫一樣的甲骨文,演變到現在各類書寫的七個階段。現在一起來聽它們的故事吧。
  • 「全息字典」正式上線:古今漢字任你查
    來源:光明日報「全息字典」:古今漢字任你查快捷、權威、形象——準確查找一個難檢字的相關信息再不用跑遍古籍閱覽室,翻便「大部頭」,只需輕點滑鼠——登錄漢字全息資源應用系統,點擊現代通用字集,搜索要查找的字,不僅能夠顯示其現代字形、字音、字義信息,還可以查到該字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書、楷書的歷史字形演變過程,從《說文》《爾雅》《方言》《釋名》一直到《康熙字典
  •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漢字起源於什麼?一般的看法是,漢字跟文字一樣起源於圖畫。人類祖先為了滿足日益複雜的交際需要,在圖畫記事的基礎上加以簡化、整理、充實,使每個圖畫能代表確定的語言成分,有確定的讀音。這樣,古人就創造了文字。漢字起源於圖畫,這可以從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得到證明。
  • 《漢字的演變》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 365夜漢字故事玩轉漢字之漢字的演變發展
    365夜·漢字故事·玩轉漢字之漢字的演變發展小朋友,你知道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什麼嗎?目前來說,人們普遍認為是「甲骨文」。首先把烏龜的甲殼或扁平的獸骨洗乾淨,磨平、磨光,再把處理好的龜甲和獸骨交給佔卜的人保管。
  • 中國漢字演變過程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 中國漢字的歷史與演變
    隸書《厚德載物》楷書又稱正書,或真書,始於東漢。特點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 楷書《雨蕉風竹》草書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上)
    漢字也是一樣,有其構成的規律,也隨著歷史的迭代,不斷演化成新的形式。在系統了解漢字之前,我們先一起了解漢字的結構與演變,了解那些關於漢字趣事。漢字結構「六書」是前人分析漢字結構所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綜合百家,現在名稱取自許慎《說文解字》,次序源於班固《漢書》,根據漢字起源於圖畫,象形、指事、會意與圖畫關係密切,所以圖畫在前;在象形(表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聲(標音)在後;假借只在讀音上有聯繫,與字義無關,所以在最後。自然形成了大家公認的六書名稱次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前四為造字之法,後二為用字之法。
  • 圖文講解漢字的演變(必知的常識)
    三、甲骨文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寫或刻的方式留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來佔卜,也有的是用來記事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為這個時候的文字多是從圖畫文字中演變過來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較高,因為是刻在獸骨上,所以筆畫比較細,直筆比較多。
  • 漢字演變書法展定稿會:從書法的角度研究古文字
    7月3日,由上海師大非遺研究中心、上海通俗文藝研究會、上海浦江書院等單位主辦的漢字演變書法展定稿會,在江蘇茅山召開。滬蘇兩地漢字研究學者、書法家出席會議並聽取上海非遺研究中心的特約研究員,該書法展總體設計、策劃、創作者高金平先生關於漢字演變書法展的主要內容及表達方式的介紹。
  • 漢字歷史演變及造字方法
    漢字歷史演變遠古時期,沒有文字,都採用結繩記事,直到倉頡造字,據《萬姓統譜·卷五十二》記載:"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他根據鳥的足跡研究出了漢字(象形字),把流傳於先民中的符號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作用。
  • 漢字演變及字體書寫變化
    漢字字體的演變發展是和社會發展、生活習慣以及書法藝術的需求息息相關的。要了解中國書法的發展星,就要首先了解漢字的產生發展的過程。①簡、帛書:秦漢以前的書法真跡,通常只出現在簡帛盟書中。古代的簡冊,以竹質為主,編簡的繩多用牛筋、絲線、麻繩。
  • 中國的方塊文字是怎麼演變的?為什麼叫漢字呢?
    我國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到現在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那它為什麼叫漢字呢?甲骨文2文字的演變由最初商朝的甲骨文,經過西周時演變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隸書。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漢字一般認為是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交流紐帶。
  • 為何日本很多字和漢字很像,難道是漢字演變的?網友:肯定是
    日本有什麼特色吸引著中國遊客嗎,這個我沒有想通,可是到日本旅遊,細心的朋友會發現日本國內一些商店的牌子或者路牌等其它一些含有文字的地方,都會看見有的日文和中文好像,有些像中國的繁體字,有些像我們平常用的簡體字,這就讓我們充滿了無盡的想像,日本的文字和中國的漢字存在關係,還是為了中國遊客方便故意這麼寫的。
  • 漢字的演變是怎樣...
    文字的演變過程是複雜的 文字的演變過程是複雜的,而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的倖存者,文化代代相傳從文斷絕,這從文字上就可以體現出來。
  • 從甲骨文到楷書:一圖一字,看這4個漢字的演變過程
    這是漢字「拜」的演變過程。「拜」的古字形像雙手合掌,本義是恭敬的禮節,引申為「拜見」「拜謁」。這是漢字「班」的演變過程。「班」的金文字形像用刀把玉分成兩半,《說文解字》:「班,分瑞玉。」本義是分玉。瑞玉是古代玉質的信物,中分為二,各執其一以為信。引申為「分給」「賞賜」等。
  • 六年級語文總複習-漢字的字體演變和造字方法
    漢字的字體演變和造字方法(一)漢字的字體演變漢字自產生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形體在不斷演變。漢字從書體而言,可分為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五種。現行漢字經常使用的是楷書和行書。從形式手段上看,有印刷體和手寫體兩種。印刷體常用的有黑體、宋體、仿宋體、楷體等;手寫體可分為軾筆字和硬筆字兩種,軟筆字主要指傳統的毛筆字,硬筆字主要指鋼筆字、鉛筆字等。
  • 一日本書法家展示,日文起源於漢字的演變過程,讓人目瞪口呆
    這和醫生寫的字有的一比,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很慚愧,我的漢字,沒有一個日本人寫得好,不行,我去哭會兒。其實,這不是我字寫得太難看,只是我寫的是日版漢字,小眾化,不好看懂而已。怪不得老看自己的草書寫得像日文,日語教科書上有寫,平假名是由我大中華的草書演變過去的,片假名是漢字的偏旁部首,所以小夥伴們覺得字一寫得草就像日語是理所當然的啦,漢字是日語的祖先沒錯的。
  • 餘世存:漢字的時代演變與生機
    今天的讀者讀這部《字課圖說》,印象深刻的是,前人對漢字的認知跟古人和當代人對漢字的認知都不大一樣。漢字的意義並非經久不變,而有著時代的變遷。《字課圖說》編著者們認為所選的三千多字,「皆世俗所通行,及書牘所習見者。」但我們今人讀來,會發現一百年前的通行漢字有不少已經生僻化、邊緣化了。
  • 拼音出現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
    在世界主要文字之中,漢字是唯一一種指示會意文字體系,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並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語素文字是不表音的,也就是說,漢字和漢語發音是沒有關係的,這和拼音文字有本質的區別。經過百年演變,現有37個字母(聲母21個、介音3個及韻母13個)。清朝末年,自1892年起出現漢語發音教育的革命,許多知識分子研擬漢字的拼音符號系統,史稱「切音字運動」,後來就發展成這麼一套注音符號。這也是近代的事情了,那古代用啥,古代的漢語當然也有音韻學。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讀若法和直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