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演變及字體書寫變化

2021-01-07 觀復文玩

漢字字體的演變發展是和社會發展、生活習慣以及書法藝術的需求息息相關的。要了解中國書法的發展星,就要首先了解漢字的產生發展的過程。

①簡、帛書:秦漢以前的書法真跡,通常只出現在簡帛盟書中。古代的簡冊,以竹質為主,編簡的繩多用牛筋、絲線、麻繩。考古發現最早的簡帛墨跡,有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山西侯馬出土的戰國盟書(盟書即寫於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戰國帛書。中國書法由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割據,因此殷商以來的文字,在諸侯各國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這一時期,書法的形態和技巧亦呈現一種百家爭鳴的局面。如北方的晉國的「蝌蚪文」,吳、越、楚、蔡等國的「鳥書」,筆畫多加曲折和拖長尾。春秋戰國時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種濃厚的形態,替之以修長的體態,顯示出一種圓潤秀美,如《攻吳王夫差監》。這時期留存的大量墨跡,有簡、帛、盟書等。

②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即秦代「書同文"之前出現的文字的統稱。大篆還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由李斯等人改造規範而成。小篆是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向隸、楷的過渡。

③隸書也稱「隸字」「古書」,是在篆書的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變化誕生的字體。隸書是將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分「秦隸」(也稱「古隸」)和「漢隸」(也界「今隸」),隸書的出現,標誌著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嚴厚重的字體,其結體扁平、工整、精巧。作為初創的秦隸,留有許多篆意,後不斷發展加工,打破周秦以來的書寫傳統,逐步為日後的精書奠定了基礎。到東漢時,撇、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變化多端,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統一下,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佔統治地位的字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各字體,為書法藝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④楷書又稱正楷、楷體、正書或真書,是漢字書法中常見字體的一種。其字形較為正方,不像隸書寫成扁形。楷書仍是現代漢字手寫體的參考標準,也發展出另一種手寫體----鋼筆字,即硬筆書法派系。

楷書又分大楷和小楷,以字體大小為界,但無絕對標準。小楷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鐘繇。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其小楷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書的感覺,但已備楷法,被稱為正書之祖。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鑽研,使之達到了完美無瑕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的標準。

⑤草書是一種筆畫連綿、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漢初通行的手寫體是草隸(即草率的隸書)。後逐漸發衍變成「章草」,至漢末,相傳張芝脫去「章草」中蘊有隸書波磔的筆畫和字字不相連綴的形跡,成為偏旁相互假借,筆畫連綿便捷的「今草」,即後世所稱的草書,至東晉王獻之而臻於完善。到唐朝時,草書已然成為一種書法藝術,因此演變成為「狂草」,作為傳遞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經減弱,突出其藝術作品的價值,講究間架、紙的黑白布置,是否能讓人能認清寫的是什麼已經不是重點。

⑥行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書筆勢沒有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在書寫過程中,筆毫的使轉,在點畫的各種形態上都表現得突出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往上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細若遊絲的痕跡。行書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去的稱「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稱「行草」。

行書在日常使用中做草稿或書信較多,但有些著名書法家的行書也被人們珍藏。最為著名的當數王羲之的《蘭亭序》,另外還有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被並稱為三大行行書。

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本人撰寫,不經允許不得轉載,請您多多支持

相關焦點

  • 古今漢字的演變
    由於書寫工具的限制,甲骨文多呈方折的瘦筆,而少見圓轉的肥筆。甲骨文不但象形的成分很重,而且結構不固定,在具體書寫上呈現出很大的隨意性和靈活性。西周初期的金文還沿襲商代晚期金文的作風,後來逐漸趨於整齊方正,明顯的變化就是弧曲的粗筆為拉直的線條所代替。春秋時期,各地區金文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書寫特色,東方和南方某些地區的金文還出現了加鳥形、蟲形等裝飾的美術化字體。
  • 中國漢字演變過程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 《漢字的演變》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 從甲骨文到楷書,回溯漢字字體演變歷程,感受綿延不絕的文明傳承
    金文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變化更加豐富了。周宣王時鑄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銘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長者。《毛公鼎》銘文的字體結構嚴整,瘦勁流暢,布局不馳不急,行止得當,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雖然商朝以前已有青銅器,但金文之始,實在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初時只有寥寥數字,及至周初,已達一千二百餘字。
  •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漢字起源於什麼?一般的看法是,漢字跟文字一樣起源於圖畫。人類祖先為了滿足日益複雜的交際需要,在圖畫記事的基礎上加以簡化、整理、充實,使每個圖畫能代表確定的語言成分,有確定的讀音。這樣,古人就創造了文字。漢字起源於圖畫,這可以從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得到證明。
  • 現代字體設計——探尋漢字的設計美
    漢字書法的設計美學本質 漢字,作為我國最基礎的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已跨越了幾千年的歷史。從象形文字作為表達自然事物的符號的設計,到漢字沿革史上各種書法字體所蘊含的多元化美學內涵,直至現代印刷字體在社會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的應用。因此,漢字書法的演變本質上也是一個領域美學設計的發展史。
  • 圖文講解漢字的演變(必知的常識)
    五、漢字的持續演變大篆: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有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缺點是字體繁複,書寫不方便。
  • 中國漢字的歷史與演變
    字體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隸書《厚德載物》楷書又稱正書,或真書,始於東漢。特點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 楷書《雨蕉風竹》草書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
  • 中國書法字體的演變
    漢字在不斷的發展演變中,書體也隨之變化,演繹出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風格各異的中國書法字體。甲骨文是我國已發現的有確切年代可考的最早文字。因契刻於龜甲或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甲骨文大多與佔卜有關,故又稱「契文」、「卜辭」、「殷契」等。圖為殷王武乙(文丁?)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下)
    在上一個故事中,我們了解了漢字結構的六種條例(六書),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大家是否還有印象呢?沒有印象的小可愛,可以再回顧一下哦。這一期的故事,我們將繼續漢字之旅,了解漢字形體演變的三千多年歷史,了解它們成體系後,從一個個像畫一樣的甲骨文,演變到現在各類書寫的七個階段。現在一起來聽它們的故事吧。
  • 漢字演變書法展定稿會:從書法的角度研究古文字
    7月3日,由上海師大非遺研究中心、上海通俗文藝研究會、上海浦江書院等單位主辦的漢字演變書法展定稿會,在江蘇茅山召開。滬蘇兩地漢字研究學者、書法家出席會議並聽取上海非遺研究中心的特約研究員,該書法展總體設計、策劃、創作者高金平先生關於漢字演變書法展的主要內容及表達方式的介紹。
  • 漢字歷史演變及造字方法
    漢字歷史演變遠古時期,沒有文字,都採用結繩記事,直到倉頡造字,據《萬姓統譜·卷五十二》記載:"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他根據鳥的足跡研究出了漢字(象形字),把流傳於先民中的符號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作用。
  • 六年級語文總複習-漢字的字體演變和造字方法
    漢字的字體演變和造字方法(一)漢字的字體演變漢字自產生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形體在不斷演變。商代主要用甲骨文;西周和春秋時期用金文(又稱鐘鼎文);戰國時代用大篆;秦代主要用小篆,日常使用的字體是求書;漢代主要字體是隸書,草書和行書在當時開始流行;自魏晉以後,人們主要使用楷書,而輔助字體是行書。漢字從書體而言,可分為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五種。現行漢字經常使用的是楷書和行書。
  •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字之字體的演變—從甲骨文到隸書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字不僅書寫了歷史、記錄了歷史,其實它也有自己的歷史。那一片黑黝黝的流動線條,書寫了全世界人口最多族群的文明史。中國文化千變萬化,中國文人千奇百怪,卻都有一個共同的載體,那就是筆墨。這些文字將遼闊的山河,諸多的方言,紛繁的習俗統一起來,這些文字的書寫過程既是文化流通過程,又是人格修煉過程。文字自誕生以來經歷了無數次的演變,中華文字的字體演變史也是中華文明發展史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首先看到的文字,並沒有筆跡和墨痕,而是以堅硬的方法刻鑄在甲骨上、青銅鐘鼎上、瓦當上、璽印上。更壯觀的,則是刻鑿在山水之間的石崖、石鼓、石碑上。
  • 現代字體設計給漢字帶來了什麼?
    清末,當文人墨客紛紛轉向考古中尋求書法的變化時,對漢字影響巨大的一個技術到來了——這就是現代印刷術。 為什麼說現代印刷術對漢字的影響巨大? 之前的印刷以雕版為主,文字的形態取決於匠人手寫的字體,儘管會有一些變化,但還是脫不開傳統書法的窠臼。
  • 從符號到漢字,歷經8000千年之久,究竟是怎樣演變過來的?
    刻劃符號相較於世界各國的文字來說,中華文字才是最古老的,也是唯一一種從古到今都通行的文字,根據相關人員研究表明,從文字產生在現在,已經有8000多年的歷史了,最早的是一些刻畫在瓷器上面的符號,到今天標準的漢字,那是經歷過不少變化的
  • 365夜漢字故事玩轉漢字之漢字的演變發展
    365夜·漢字故事·玩轉漢字之漢字的演變發展小朋友,你知道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什麼嗎?目前來說,人們普遍認為是「甲骨文」。首先把烏龜的甲殼或扁平的獸骨洗乾淨,磨平、磨光,再把處理好的龜甲和獸骨交給佔卜的人保管。
  • 當今書法走向末路,現代印刷術字體設計為漢字開拓新道路
    清末,當文人墨客紛紛轉向考古中尋求書法的變化時,對漢字影響巨大的一個技術到來了——這就是現代印刷術。 為什麼說現代印刷術對漢字的影響巨大? 之前的印刷以雕版為主,文字的形態取決於匠人手寫的字體,儘管會有一些變化,但還是脫不開傳統書法的窠臼。
  • 漢字書寫不單只有方形,學會這些形狀的書寫可使你練字事半功倍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是通過漢字的形狀這一角度為出發點,對一些漢字的形態規律做一個分析,以便在練字過程中有更為直觀的感受。我們有時候稱呼漢字為「方塊字」,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為現在大部分的漢字形狀成類正方形。其實,中國文字的誕生是古人對天地萬物和生活實踐中的仔細觀察,「遠取諸物,近取諸身」而創造出來的。在現在有據可考的「甲骨文」中,字的形態是沒有統一的。
  • 漢字設計創意思路!打造個性字體風格
    文/劉宣琳 藉助漢字的形和體以及設計元素點、線、面、體,在字體形態上演化出圖形創意空間,通過漢字部分形態或整體轉換形象,給漢字注入圖形化因素。漢字字體的設計是漢字創造過程的一部分,用符號形式表現思維中已經形成的文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