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在我們活中必不可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全靠文字來完成的,而其我們中華的漢字就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長,使用範圍最廣,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文字的出現不僅僅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而且對世界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最早期的符號刻畫,經過歷朝歷代的加以改進,發展成為了現在我們所用的文字,所以因該說是中華各朝人民創造了文字。
相較於世界各國的文字來說,中華文字才是最古老的,也是唯一一種從古到今都通行的文字,根據相關人員研究表明,從文字產生在現在,已經有8000多年的歷史了,最早的是一些刻畫在瓷器上面的符號,到今天標準的漢字,那是經歷過不少變化的。
最早是一些類似漢字的甲骨文,一般都是刻畫在野獸骨頭上的,也就是在符號的基礎上稍微改進了一點,也是很難辨認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使用文字的頻率越來越大,而甲骨文並不太適合使用,所以人們就對文字加以改變,在商朝的時候文字從甲骨文演變成了金文。
那麼金文是人們受到了什麼啟發而演變出來的呢?商朝之時所用的物器都是又青銅打造而來的,而其中的代表也就是說鐘鼎,所以當時人們就是通過鐘鼎想到金文的,這種文字筆畫比甲骨文更多,也更加美觀了,在商周兩朝都十分盛行,也被稱為鐘鼎文。
都知道秦朝之前中華分裂,天下由七國統治,當時的語言各異,文字也是五花八門,各種各樣的,每個國家都不盡相同。後來秦滅六國,統一天下,但是各地使用的語言不一樣,很多人沒法交流,所以秦始皇下令將文字統一為小篆。那麼之前的文字呢?雖然有了統一的文字,但還有有一部分人使用之前的文字,所以也就為之前廢除的文字命名為大篆。
小篆雖然漂亮整潔,交流起來也很方便,但是書寫起來就有一定的難度了,因為太過於規範,所以書寫非常之慢。對於這種不便,文字又得到了發展,產生了隸書。當時的故事是這樣的,說是有一位大臣惹怒了秦始皇,被罷官入獄,他在獄中苦思冥想,潛心研究文字數十年,終於將篆書演變為隸書,也被稱為秦隸。這種秦隸相對於小篆來說更加簡單了,也跟加優美了,但還是保留了一些隸書的寫法。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隸書才開始走向成熟,當時的人們考慮到易讀性和書寫方便,所以在秦隸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形成了漢隸,這種漢隸也就有了毛筆波折之筆的手法,寫起來方便、快捷、美觀。當時很多書法家都用漢隸寫過碑帖,流傳至今的數不勝數,如《張遷碑》、《曹全碑》等等。
之後一些書法家以隸書也基礎演變出了草書,先是章草,到了唐朝之時,由於國力昌盛,發展繁榮,所以又有書法家創造出了狂草。草書雖然書寫起來方便,但是辨認不易,所以三國時期就有一位叫鍾繇的才女將隸書於草書進行糅合,創造出了楷書,但魏晉時期楷書都不太盛行,一直到了唐朝楷書才開始得到應用,也湧現出一批楷書書法家,如歐陽修,顏真卿等等。
大家都知道魏晉之時流行行書,那是因為王羲之在草書於楷書之間摸索出來一種新的字體—行書,其作品《蘭亭序》就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行書寫起來不需要楷書那樣規範,也不用草書那樣奔放,行書講究靈活運筆,是當時最受歡迎的字體,直到現在也是非常受歡迎的字體。
綜上所述,中國的文字起源於8000多年前瓷片瓦罐上刻畫的符號,歷經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秦隸—漢隸—草書—楷書—行書八個階段的發展,將文字從繁到簡進行發展。其中篆、隸、草、楷、行也構成了中華五中字體。到今天,草書、楷書、行書仍然應用於我們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