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符號到漢字,歷經8000千年之久,究竟是怎樣演變過來的?

2021-01-08 戲說千年

文字,在我們活中必不可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全靠文字來完成的,而其我們中華的漢字就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長,使用範圍最廣,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文字的出現不僅僅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而且對世界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最早期的符號刻畫,經過歷朝歷代的加以改進,發展成為了現在我們所用的文字,所以因該說是中華各朝人民創造了文字。

刻劃符號

相較於世界各國的文字來說,中華文字才是最古老的,也是唯一一種從古到今都通行的文字,根據相關人員研究表明,從文字產生在現在,已經有8000多年的歷史了,最早的是一些刻畫在瓷器上面的符號,到今天標準的漢字,那是經歷過不少變化的。

甲骨文

最早是一些類似漢字的甲骨文,一般都是刻畫在野獸骨頭上的,也就是在符號的基礎上稍微改進了一點,也是很難辨認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使用文字的頻率越來越大,而甲骨文並不太適合使用,所以人們就對文字加以改變,在商朝的時候文字從甲骨文演變成了金文。

金文

那麼金文是人們受到了什麼啟發而演變出來的呢?商朝之時所用的物器都是又青銅打造而來的,而其中的代表也就是說鐘鼎,所以當時人們就是通過鐘鼎想到金文的,這種文字筆畫比甲骨文更多,也更加美觀了,在商周兩朝都十分盛行,也被稱為鐘鼎文。

鐘鼎文

都知道秦朝之前中華分裂,天下由七國統治,當時的語言各異,文字也是五花八門,各種各樣的,每個國家都不盡相同。後來秦滅六國,統一天下,但是各地使用的語言不一樣,很多人沒法交流,所以秦始皇下令將文字統一為小篆。那麼之前的文字呢?雖然有了統一的文字,但還有有一部分人使用之前的文字,所以也就為之前廢除的文字命名為大篆。

小篆

小篆雖然漂亮整潔,交流起來也很方便,但是書寫起來就有一定的難度了,因為太過於規範,所以書寫非常之慢。對於這種不便,文字又得到了發展,產生了隸書。當時的故事是這樣的,說是有一位大臣惹怒了秦始皇,被罷官入獄,他在獄中苦思冥想,潛心研究文字數十年,終於將篆書演變為隸書,也被稱為秦隸。這種秦隸相對於小篆來說更加簡單了,也跟加優美了,但還是保留了一些隸書的寫法。

隸書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隸書才開始走向成熟,當時的人們考慮到易讀性和書寫方便,所以在秦隸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形成了漢隸,這種漢隸也就有了毛筆波折之筆的手法,寫起來方便、快捷、美觀。當時很多書法家都用漢隸寫過碑帖,流傳至今的數不勝數,如《張遷碑》、《曹全碑》等等。

草書

之後一些書法家以隸書也基礎演變出了草書,先是章草,到了唐朝之時,由於國力昌盛,發展繁榮,所以又有書法家創造出了狂草。草書雖然書寫起來方便,但是辨認不易,所以三國時期就有一位叫鍾繇的才女將隸書於草書進行糅合,創造出了楷書,但魏晉時期楷書都不太盛行,一直到了唐朝楷書才開始得到應用,也湧現出一批楷書書法家,如歐陽修,顏真卿等等。

楷書

大家都知道魏晉之時流行行書,那是因為王羲之在草書於楷書之間摸索出來一種新的字體—行書,其作品《蘭亭序》就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行書寫起來不需要楷書那樣規範,也不用草書那樣奔放,行書講究靈活運筆,是當時最受歡迎的字體,直到現在也是非常受歡迎的字體。

行書

綜上所述,中國的文字起源於8000多年前瓷片瓦罐上刻畫的符號,歷經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秦隸—漢隸—草書—楷書—行書八個階段的發展,將文字從繁到簡進行發展。其中篆、隸、草、楷、行也構成了中華五中字體。到今天,草書、楷書、行書仍然應用於我們生活之中。

相關焦點

  • 漢字的演變是怎樣...
    文字的演變過程是複雜的 文字的演變過程是複雜的,而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的倖存者,文化代代相傳從文斷絕,這從文字上就可以體現出來。
  •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八九不離十答一字漢字起源於何時?漢字是世界上迄今為止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符號系統,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符號體系。(古埃及的聖書文字、古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是與漢字齊名的古文字,但今天已不再使用)殷商的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從形體和造字法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由此可以想到,漢字產生的時間比這要更早。但早到何時?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認為漢字有六千多年的歷史。
  • 圖文講解漢字的演變(必知的常識)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圖畫越來越多,畫得也就不那麼逼真了。這樣的圖畫逐漸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終導致文字從圖畫中分離出來。甲骨文字(男):這個字是「男」,左為「田」,右為「力」。五、漢字的持續演變大篆: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有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缺點是字體繁複,書寫不方便。
  • 中國漢字的歷史與演變
    ——印度前總理尼赫魯傳說倉頡到南方巡狩,以「羊馬蹄印」為源靈感。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倉頡把這種符號叫做"字"。
  • 漢字,「會說話」的中華文化符號
    原標題:從目前學界公認最早的殷商甲骨文算起,漢字至今已經歷了約三千五百年的風雨。生生不息的漢語言簡意賅,在聯合國用多種語言同時發布的文件中,最薄的那本一定是中文本——  漢字,「會說話」的中華文化符號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漢字是記錄漢語的符號。
  • 漢字歷史演變及造字方法
    漢字歷史演變遠古時期,沒有文字,都採用結繩記事,直到倉頡造字,據《萬姓統譜·卷五十二》記載:"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他根據鳥的足跡研究出了漢字(象形字),把流傳於先民中的符號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作用。
  • 《漢字的演變》
    始於秦朝,經過兩漢231年(前206—25)的演變,到漢代才臻於成熟。隸書是漢代的主要通行書體。這樣說來,隸書可分秦隸,漢隸兩個發展階段,又稱古隸和今隸。 特點:1.點畫轉寫線條。漢隸用點橫豎撇捺等筆畫轉寫小篆曲折宛轉的線條。整個字體稜角鮮明,方正平直,字形由長圓變成扁方。這種變化稱謂「隸變」。
  • 古今漢字的演變
    經過魏晉二百年左右的時間,楷書最終確定了它的統治地位,而行書也演變成為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行書書寫速度快,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認,因此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與此同時,草書更為簡化,更不易辨認,唐代以後,完全成了一種供欣賞的藝術品。  漢字從甲骨文到現代的楷書,從古文字到今文字的演變以及古、今文字內部各個階段的變革,可以總結出幾條明顯的演變規律:簡化、聲化、規範化。
  • 中國漢字演變過程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 365夜漢字故事玩轉漢字之漢字的演變發展
    365夜·漢字故事·玩轉漢字之漢字的演變發展小朋友,你知道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什麼嗎?目前來說,人們普遍認為是「甲骨文」。首先把烏龜的甲殼或扁平的獸骨洗乾淨,磨平、磨光,再把處理好的龜甲和獸骨交給佔卜的人保管。
  • 漢字—中國文化符號的明信片
    一、悠久的歷史從古至今,漢字一直廣泛流傳,成為華夏文化的承載者。漢字傳播是個大區域的文化覆蓋,向南,傳到從黃河到長江直到現在的廣西和越南,成為越南的「儒字」,意思是儒家的文字。 漢字向北傳播,傳到了我國現在的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寧夏和甘肅,產生了契丹字、女真字、西夏字。在東邊,漢字傳播到朝鮮和日本,成為其文字的而一部分。
  • 漢字究竟落後於時代,還是最具先進性的文字呢?文字演化歷史
    從甲骨文開始,中國的漢字經歷了多次演變才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用的文字。在這個過程中漢字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呢?而漢字又是不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先進的文字呢?讓我們先來看看一座城市,位於河南省的安陽。河南省的著名城市眾多,你以為安陽這個城市似乎沒有洛陽、開封、許昌的名氣大,那你就錯了。千萬不要小看安陽,三國時期它叫鄴城是曹魏的王都所在。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上)
    漢字也是一樣,有其構成的規律,也隨著歷史的迭代,不斷演化成新的形式。在系統了解漢字之前,我們先一起了解漢字的結構與演變,了解那些關於漢字趣事。漢字結構「六書」是前人分析漢字結構所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綜合百家,現在名稱取自許慎《說文解字》,次序源於班固《漢書》,根據漢字起源於圖畫,象形、指事、會意與圖畫關係密切,所以圖畫在前;在象形(表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聲(標音)在後;假借只在讀音上有聯繫,與字義無關,所以在最後。自然形成了大家公認的六書名稱次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前四為造字之法,後二為用字之法。
  • 大哲學家羅素說:漢字有一個重大缺陷,也有一個顯著優點!
    對於第一點,羅素認為,中國獨特的文化與以符號構成的漢字有著極大的關係。或者說,漢字本身具有的優缺點,決定了中國文化的某些重要特徵。漢字有什麼缺點呢?羅素說,中國文字是由表意符號構成,而不是用字母,「這有許多不方便之處」:第一,學習寫字時,必須先學會無數的各式各樣的符號,不像英文只有26個字母。(其實,漢字常用的筆畫數量也就在30個左右,沒有「無數」那麼誇張;不過相比26個英文字母,確實要複雜一些。)
  • 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精髓都丟了
    一、漢字的出現和發展 中華民族是一個很偉大的民族,中華文明也是最獨特的文明。世界上所有的國家裡,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
  • 從甲骨文到楷書,回溯漢字字體演變歷程,感受綿延不絕的文明傳承
    漢字是是我國古代先民發明的記載工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據考證,原始漢字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產生(距今七千年左右),二里頭文化與大汶口文化所出土的陶符中,能夠見到許多類似物象的圖畫文字。在此基礎上,這些圖畫文字與陶器花紋中的表意圖案演變為記詞字符。漢字由零散的、個別的字符逐漸積累,達到一定的數量後,再通過人為規範,成為一種文字體系。
  • 契刻符號是文字的起源,並逐步演變為圖畫文字,為原始文字的雛形
    人類社會之初,生產力極其低下,出於生存的需要,人們不得不聯合起來,採用原始、簡陋的生產工具同大自然作鬥爭。在人類的生產過程中,為了便於交流思想,傳遞信息,語言誕生了。但語言一瞬即逝,它即不能保存,也無法傳到遠方,而某些需要保留和傳播到遠方的信息,單靠人類大腦的記憶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文字,於是,創造文字的工作就開始了,原始的記事方法——「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應運而生。
  • 六年級語文總複習-漢字的字體演變和造字方法
    漢字的字體演變和造字方法(一)漢字的字體演變漢字自產生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形體在不斷演變。漢字從書體而言,可分為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五種。現行漢字經常使用的是楷書和行書。從形式手段上看,有印刷體和手寫體兩種。印刷體常用的有黑體、宋體、仿宋體、楷體等;手寫體可分為軾筆字和硬筆字兩種,軟筆字主要指傳統的毛筆字,硬筆字主要指鋼筆字、鉛筆字等。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下)
    在上一個故事中,我們了解了漢字結構的六種條例(六書),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大家是否還有印象呢?沒有印象的小可愛,可以再回顧一下哦。這一期的故事,我們將繼續漢字之旅,了解漢字形體演變的三千多年歷史,了解它們成體系後,從一個個像畫一樣的甲骨文,演變到現在各類書寫的七個階段。現在一起來聽它們的故事吧。
  • 說文解字很流行,那這漢字究竟從何而來?是倉頡,還是另有其人
    人們叫你方塊字,不如叫你中國符號。你是中國漢字,優美典雅是你的品格,神秘端莊是你的代名詞,你記載了洪荒時代的恢弘,也承載了平平淡淡的希冀。若為你下定義,怕是難,若為你形容,那字詞自是多多,那麼古老神奇一定首當其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