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很流行,那這漢字究竟從何而來?是倉頡,還是另有其人

2020-12-14 子桑人文小館子

生生不息的中華大地上,都有你的身影;泱泱五千年的文明裡,都有你的名字;綿延不絕的華夏情裡,都有你的暈染。你來自遠古,有著最古典的氣息;你流傳至今,與時代更迭前行。人們叫你方塊字,不如叫你中國符號。

你是中國漢字,優美典雅是你的品格,神秘端莊是你的代名詞,你記載了洪荒時代的恢弘,也承載了平平淡淡的希冀。

若為你下定義,怕是難,若為你形容,那字詞自是多多,那麼古老神奇一定首當其衝。關於你的傳說,數不勝數;有關你的故事,盈千累萬,那麼,你究竟來自哪裡?漢字究竟是誰發明的?是倉頡,還是另有其人?

我國著名的漢字研究專家蕭啟宏曾說過:「漢字是中國文化之根;漢字是國家統一之本;漢字是國人立命之神。」從這句話中我們就能夠看出漢字對於我們這個民族的重要性。探究漢字起源的步伐從沒有停止過,追溯漢字的來源從未間歇過,探秘漢字的最初,尋找最本真的漢字文化……

《淮南子·本經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漢字由倉頡所創造,倉頡在造字時,天上下起了粟米雨,夜間群鬼也在號哭。說文解字中有這樣一句話:「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爪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倉頡,是軒轅皇帝的史官,他是通過鳥獸的足跡來造字的。

倉頡,是我國造字的第一人,倉頡造字,這也是我國關於造字的最古老的傳說。但是我們都可以知道,倉頡造字只是我國古代的一個神話傳說,倉頡只是將散落於當時各地的文字進行整理和加工,因為漢字是如此浩大的一個體系,其集成絕非一個人或一個時代所能夠被創造出來的。

最早提及倉頡的文獻,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韓非子》和《呂氏春秋》。到了漢代,倉頡被神話為「四目」的天人,再到後來,倉頡逐步被渲染和進一步美化。

但是我們不可否認倉頡將描摹的鳥獸足跡來代替結繩記事的進步,也不可否認其對中華文明的繁榮所做出的突出貢獻,所以,我們尊稱倉頡為「造字聖人」。

在全國各地,我們都興建起了倉頡廟、倉頡陵、倉頡造字臺,以此來緬懷他、紀念他。這是將功績總結於一人的籠統概括,也是對倉頡的肯定和讚許。

隨著科學的進步和考古業的發展蓬勃,萬年前的契刻符號被發現,七千年前的陶文被發掘、三千年前的甲骨文重現於世……

這些被世人所讚頌的文字逐一現世,我們懂得,漢字,是書寫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是由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在實踐中所創造出來的,隨著社會交往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交往的發展而發展,是古代人民的集體智慧的結晶。

印度獨立後第一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曾說過:「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個字,都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這個國家就是中國。

確實如此,無法忘記,浩如煙海的史書典籍;無法忘記,珍貴異常的中國漢字,我們銘記,我們尊重,我們珍愛,漢字,為你自豪……

相關焦點

  • 滇三說漢字之「倉頡」.倉頡當年留下了28個字,至今無人能看懂
    倉頡文/滇三漢字是歷史最為悠久的文字之一,到今天為止,漢字已經成為使用最廣,人數最多的文字,漢字的使用遍布全球。
  • 【古字今說】漢字的前世
    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歷史長河, 小小漢字都經歷了什麼呢?如何誕生?有何特異? 這些不是秘密的秘密,沉澱成供給營養的土壤。 坐下來,不著急,慢慢聊一聊。 01 從何而來?
  • 光明日報 | 說倉頡
    以上文獻言之鑿鑿,記載了中華民族最早創製文字的人就是倉頡。  那麼,倉頡是什麼時代的人呢?據《說文解字·敘》記載:「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世本·作篇》記載:「黃帝之世,始立史官,蒼頡、沮誦居其職矣。」西晉書法家衛恆在《四體書勢》中寫道:「昔在黃帝,創製造物。有沮誦、倉頡者,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蓋睹鳥跡以興思也。」
  • 倉頡、伏羲,究竟誰創造了漢字?查閱古籍後顛覆認知!
    倉頡通過觀察鳥、蟲的特徵創造出了最早期的漢字,也就是最原始的甲骨文,傳說在倉頡造出文字的時候天象突變,白天大雨傾盆而下,夜間百鬼哭嚎,似乎天地鬼神都為這一創舉感到動容。西方學者則認為文字是一個文明的象徵,文字是傳播知識的重要載體,它有助於推動文明快速長久的發展。
  • 漢字書法起源:倉頡的貢獻 | 李躍林
    如很多學者指出,漢字書法成為可能,是因為漢字的書寫的複雜性。這一複雜性,來自於漢字表意成分的存留。文字的最基本功用,在於對語言的完整記錄。從這一角度來說,最為簡單的書寫系統,當然是純粹的表音或拼音文字。因此,漢字沒有被拼音化,是一個奇蹟。我們推想,這一奇蹟的造就,起源於漢文字發展之初,造字者倉頡所制定的造字原則。
  • 倉頡
    東漢的高誘為《淮南子》作註:文字誕生,自此人間將詐偽叢生,背本而趨末,上天預計到人將受餓,憐之而雨粟;有了文字之後,鬼害怕被文字所彈劾,所以才會哭泣。 但以歷史的眼光看來,文字的發明實為人類進步。 未有文字之前,遠古之人結繩記事,這種方法必須要專人解讀,彼此之間不好交流,結一多就會亂。
  • 李零:誰是倉頡 — 關於漢字起源問題的討論(上)
    此廟有漢延熹五年(162年)《倉頡廟碑》,現藏碑林博物館,我特意看過這通碑。《續漢書·郡國志》、《皇覽·冢墓記》說,倉頡葬於衙縣利陽亭南。衙縣即今白水縣。這類古蹟,其實是為了填補「前不見古人」的遺憾,從「敬愛上穿鑿出來」(《紅樓夢》第五十一回賈寶玉語),讓後人有個憑弔之處。
  • 【解字】張獻忠的寶物已經出水,那麼李自成到底把寶藏在了哪裡?
    2001年,廣東樂昌坪石鎮遭遇暴雨襲擊。很多人認為,樂昌是李自成的藏金處。廣東韶關樂昌的文史工作者進行了調查,經過多年的深山實地考察,他有了驚人的發現,在湘粵二省交界的險峻之處,鐫刻著許多石刻、巖畫、造像,其主要的神像都包括一男一女的「曹國公」夫婦畫像。他認為:「打著南明勳爵『曹國公』旗號長期活躍於粵湘邊境地區的抗清將領,便是清軍在中原苦苦搜尋而不得的大順帝李自成!」
  • 倉頡造字只是神話,漢字真正的發展是什麼
    文字在文明發展過過程中作用不言而喻,文明傳承離不開文字,漢字歷史就是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字最早出現上古神話之中,倉頡造字就是其中之一。倉頡造字是上古時期神話傳說人物,姓侯剛,號稱史皇氏,倉頡造字不是無中生有創造,將流傳在先民中文字收集加以整理,形成一套文字體系,保證華夏民族文化繁榮昌盛創在歷史功績,倉頡造字可能是上古傳說之一,在先秦時代沒有出現相關傳說,最早文獻中提到倉頡是戰國時期荀子,在《呂氏春秋》與《韓非子》中出現,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
  • 破譯漢字驚世密碼倉頡造字藏生命真相漢字「食物」倆字暗藏什麼樣的秘密,「生」和「死」字的真正含義
    (圖片來源:江本勝博士) (一)破譯聖人密碼——關於人類健康長壽的素食文化古人云:民以食為天,意思是說人民以食物為生存最重要的東西。說起來,沒有人會反對這句話,因為,進食是人的本能,無須多此一舉地提醒。但是,有沒有人仔細想過,我們每天一日三餐吃的一定是食物嗎?!
  • 文和字原來有不同的含義,這是讀過《說文解字》才能知道的道理
    ①文言文解釋:文與字。《說文解字序》說:「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蓋,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②白話文解釋:翻譯成白話文就是說:倉頡開始造文字時,大概是按照萬物的形狀臨摹,所以,這種圖畫似的符號叫做「文」,這以後,那形與形,形與聲結合的符號便叫「字」。即,「文」,就是描繪事物本來的形狀,「字」的含義是指滋生,繁衍。
  • 倉頡故裡在原陽之——中國原陽 漢字之鄉
    而同時的開封倉頡陵、南樂倉頡陵、洛寧造字臺、虞城造字臺都印證了倉頡在中原造字的事實。由於倉頡都城在中原,其造字就在這一時期,所以文字的產生就在中原這片熱土之上。第二階段:文字形成階段。文字的初步以甲骨文為代表,甲骨文1929年在安陽出土,它記載了商庚遷殷至紂王270年的卜辭。目前發現的4500多個單字,可識別的約1500個。它已經具備了六書的造字方法,展現了漢字的獨特魅力。
  • 有個漢字,2個、3個、4個它都能組字,連一起還是成語,它是誰?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說文解字序》 地理大發現之後,東西方的文明交流日益緊密,漢字,這已經有6000年歷史的古老文字也逐漸被世界所認識,我們從小就學習漢字,並不覺得多難學,但只要去了解一下「外國人學漢字」的話題,就能看到一大片訴苦:「漢字太多,太複雜了!」「一個字怎麼還好幾個音好幾個意思啊?你們中國人怎麼能熟練使用啊?」
  • 從倉頡造字到漢字的趣味,說幾個非常有趣的漢字
    漢字是一門很有意思的學問,每個字都有著字面本身特有的含義,有的象形,有的借聲,大部分的還是由偏旁部首各自的意思組合在一起的,今天就探討一下含義的趣味。大家知道,一般沒有偏旁部首的漢字,大部分都是象形字,比如人、大、天、田、魚、龜、日、月等都是。我們看看女字,女本身是象形字,甲骨文「女」字像女子兩手胸前交叉、屈膝而跪的形狀。或於頭部加一橫畫以示其頭飾,更顯女性特徵。有的甲骨文在臂彎位置加兩點表示乳房。
  • 【解字】西域36國中最強大的烏孫國,是如何神秘消失的?
    ——《說文》②動詞:丟掉,沒了,遺漏,缺乏。                 失道者寡助。——《孟子 • 公孫丑下》              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 • 告子上》              故人情不失。——《禮記 • 禮運》              君子不失足於人。
  • 漢字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是漢字的進步還是倒退?你怎麼看?
    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漢字是中華民族積澱了千年的寶貴財富,也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文字。那漢字究竟是何時產生的呢?《淮南子》《呂氏春秋》等古籍中皆有提到,倉頡作書,用來替代結繩的記號。
  • 被倉頡搞錯了的四個漢字
    一個漢字,一個故事、一頁歷史,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文化的靈魂內核。 相傳,在遠古時期的中國,人們以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滿足需要,創造文字的需求更加迫切。
  • 穀雨祭倉頡——2016「一帶一路」年度漢字在白水發布
    主辦單位和發起單位的代表、「一帶一路」和「漢字文化」研究領域權威機構的知名專家學者、文化人士、倉頡後裔、留學生代表等500餘人參加本次活動。祭祀儀式現場祭祀儀式現場祭祀儀式現場  上午10點,儀式正式開始。按照白水風俗,首先祭拜倉頡,以表達對倉頡精神的敬仰。
  • 「天雨粟,鬼夜哭」——漢字文化
    到黃帝時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已經不能滿足需要,於是倉頡創造了文字。倉頡是黃帝的史官。《說文解字•敘》裡說:「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跡(指鳥獸行走留下的痕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 倉頡造28字的研究與詮釋
    宋代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命侍書學士王著選內府所藏曆代書法,摹刻於棗木板上,拓賜於大臣。全帖分為十卷,《倉頡書》排諸家古法帖五卷中的首篇。到了宋徵宗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太師蔡京又奉命據內府墨跡重新進行刻印成《大觀帖》,並將這28個字釋為「戊已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斧芾 」。 究竟這28個字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