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文字,也是壽命最長的一種文字之一,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世界上只有漢字是唯一的流傳至今從未中斷的文字,英語等拼音文字現代人看幾百年前的書大都看不懂,更別說幾千年了。
漢字產生的時間,還難以斷定。今天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鑄在銅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金文。商代的字已經是很發達的文字了,最初產生文字的時代必然遠在商朝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於夏代。距今約四五千年以前的時代。
漢字是是我國古代先民發明的記載工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據考證,原始漢字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產生(距今七千年左右),二里頭文化與大汶口文化所出土的陶符中,能夠見到許多類似物象的圖畫文字。在此基礎上,這些圖畫文字與陶器花紋中的表意圖案演變為記詞字符。漢字由零散的、個別的字符逐漸積累,達到一定的數量後,再通過人為規範,成為一種文字體系。到它發展成初步的文字體系時,大約經過了近2600年左右。
漢字成為一種文字體系至少擁有4500年以上的歷史,其使用最晚始於商代,歷經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諸般書體變化。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是目前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佔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
最早被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村民們找到,當時他們還不知道這是古代留下來的遺物,只當作包治百病的藥材「龍骨」使用,把許多刻著甲骨文的龜甲獸骨磨成粉末入藥。後來,晚清官員、金石學家王懿榮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治病時從來自河南安陽的甲骨上發現了甲骨文。安陽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國都遺址「殷墟」的所在地。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具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象形意義也比較明顯。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金文是鑄造在殷商與周朝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因為周朝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做「鐘鼎文」。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末期,下至秦滅六國,約8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 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金文在字形上與甲骨文十分相似。與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轉折處多,金文筆道肥粗,彎筆多,團塊多。金文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變化更加豐富了。周宣王時鑄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銘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長者。《毛公鼎》銘文的字體結構嚴整,瘦勁流暢,布局不馳不急,行止得當,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
雖然商朝以前已有青銅器,但金文之始,實在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初時只有寥寥數字,及至周初,已達一千二百餘字。商末鑄有金文的青銅器日多,然所述仍十分簡略,多為鑄者或其先祖之名諱。至商亡時,方有文章出現,然其時最長之文,仍僅有四十餘字。及至周代,金文漸興,天子之事,如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多有記述。等到了東周時期,鍾等青銅樂器漸多,並且能鑄文於青銅器外側,金文所錄內容也有了巨大發展,已不局限於王公大臣之事,戰功、音階等內容也有鑄錄。東周時期,金文被廣泛使用,堪稱全盛時期。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詔令書同文,並於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為小篆,且不再刻銘文於鐘鼎之上,由是金文漸衰。及至漢代,民間多鑄銘文於鐵器之上,青銅之器,不復使用,金文自是不見於史。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創製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從秦朝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因為其字體優美,頗有古風古韻,所以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複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
漢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認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範文字的產物。秦王朝使用經過整理的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不但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形的現象,也使古文字同一字存在多種寫法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因為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所以隸書的書寫速度更快。相傳為秦末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點等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楷書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始於漢末,通行至現代,長盛不衰。楷書的產生,緊扣漢隸的規矩法度,而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漢末、三國時期,漢字的書寫逐漸變波、磔而為撇、捺、且有了點、長撇、短撇、提等筆畫,使結構上更趨嚴整。楷書的特點在於規矩整齊,是字體中的楷模,所以稱為楷書,一直沿用至現代。
漢字有著悠久的歷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面對一個個已有數千年之久的漢字,我們應該心生敬畏,心生自信,心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