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歷史演變及造字方法

2020-12-14 閒談文化L

漢字歷史演變

遠古時期,沒有文字,都採用結繩記事,直到倉頡造字,據《萬姓統譜·卷五十二》記載:"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他根據鳥的足跡研究出了漢字(象形字),把流傳於先民中的符號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作用。

據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在他參加的一次集體狩獵中,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另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第三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隻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造成人員的損失。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上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

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在遠古先民各部落中推廣開來因此我們中國才有了文字我雛形。

漢字有據可查的是甲骨文,因其是殷商時期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而商周時期的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所以叫做金文,又稱鐘鼎文或銘文、籀文。

而小篆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實行了改革中的一項,書同文,車同軌。其中統一的文字就稱為小篆.此種書體上承東周時秦國器銘與刻石文字,融合各地書風而成,為中國第一次統一之字體,居書史轉變之關鍵。秦文是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書體,故秦文又稱「秦篆」。

而隸書據傳是秦時程邈將篆書簡化,整理而成一種新字體,稱為隸書,隸書在漢代得到了很大發展,變無規則的線條為有規則的筆畫,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

楷書是東漢末年,出現的一種新的漢字字體楷書的創始人是鍾繇。楷書筆畫平直、字形方正、書寫簡便可作楷模,並且沿用至今,楷書仍是我國漢字的標準字體。

楷書按照時期劃分,可分為魏碑和唐楷。楷書發展的四個階段:楷書的萌芽期——漢末,楷書發展期——魏、晉、南北朝,楷書繁榮期——隋、唐、五代,楷書守成期——宋、元、明、清、現今。楷書《間架結構摘要九十二法》是一本較為完整、實用的法帖,更對後世書者影響巨大,不僅適於初學書者臨習,也可供書法愛好者參考欣賞。九十二法對初學者了解間架結構有指導意義,是初學者的啟蒙導師。

行書書法創始人叫劉德升,字君嗣,潁川(今禹州市)人,東漢桓帝、靈帝時著名書法家。他因創造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行書」字體,又被後世稱為「行書鼻祖」。德升的行書書法雖草創,但字跡妍美,風流婉約,務求簡易,筆畫從略,離方遁圓,濃纖間書,如行雲流水,非常快捷,被後人列為「妙品」,獨步當時。當行書到了王羲之手上,他將行書的實用性和藝術性結合起來。從而創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

草書作為一種特定的字體,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草書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給人以優美的感覺。正如民法學家李志敏所說:「臨於池,酌於理,師於物,得於心,悟於象,然後始入草書妙境。」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中國文字造字方法共有六種,古代稱「六書」。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敘說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但它的局限性很大,有些實體和抽象事物無法畫出來。

指事法:就是用象徵性的符號或在圖形上加上指示性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法。

會意法: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按意義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

形聲法:就是由形旁和聲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因為形聲字是在象形、指事、會意的基礎上產生的。

轉注法:過去的說法很多,比較流行的說法是為了適應方音分歧和語音的發展而採取的一種造字法。

假借法:就是借用同音字表示新義的一種方法(「假」也是借的意思),如「汝」本是水名,借為第二人稱代詞。

中國漢字,已走過幾千年的漫長歲月,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留存下來的,使用者眾多的充滿審美韻味與哲理意蘊的象形文字。中國的漢字,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智慧的一種結晶和象徵,在漢字這四方的世界裡有著無窮魅力和神奇的力量。

相關焦點

  • 六年級語文總複習-漢字的字體演變和造字方法
    漢字的字體演變和造字方法(一)漢字的字體演變漢字自產生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形體在不斷演變。漢字從書體而言,可分為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五種。現行漢字經常使用的是楷書和行書。從形式手段上看,有印刷體和手寫體兩種。印刷體常用的有黑體、宋體、仿宋體、楷體等;手寫體可分為軾筆字和硬筆字兩種,軟筆字主要指傳統的毛筆字,硬筆字主要指鋼筆字、鉛筆字等。
  • 六書--漢字的造字方法
    六書,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 象形、 指事、 形聲、 會意、 轉注、 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主要是「造字法」,轉注、假借是「用字法」。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為有些事物是畫不出來的。指事屬於「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等較抽象中的東西。
  • 倉頡造字只是神話,漢字真正的發展是什麼
    文字在文明發展過過程中作用不言而喻,文明傳承離不開文字,漢字歷史就是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字最早出現上古神話之中,倉頡造字就是其中之一。倉頡造字是上古時期神話傳說人物,姓侯剛,號稱史皇氏,倉頡造字不是無中生有創造,將流傳在先民中文字收集加以整理,形成一套文字體系,保證華夏民族文化繁榮昌盛創在歷史功績,倉頡造字可能是上古傳說之一,在先秦時代沒有出現相關傳說,最早文獻中提到倉頡是戰國時期荀子,在《呂氏春秋》與《韓非子》中出現,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
  • 漢字造字方法簡議
    今天混沌就帶大家認識一些漢字相關的基礎信息,以免到了需要的場合來不及抱佛腳。中國第一部按照偏旁部首編排的字典,就是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其序言中說漢字是皇帝的史官倉頡受鳥獸足跡啟發創造的漢字——這顯然不足採信。漢字應該是在長期應有過程中逐漸演變成為目前的樣子,其勢必是集體智慧,不可能是一個人單獨的功勞。
  • 漢字小常識:漢字造字法
    關於漢字的造字法,從漢朝以來,相沿有「六書」的說法。六書之首,就是象形法。一般來說,漢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我國古代對造字法有「六書」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種外,還包括轉注和假借。但嚴格說來這兩種應屬於用字的方法。 象形屬於「獨體造字法」。
  • 365夜漢字故事玩轉漢字之漢字的演變發展
    365夜·漢字故事·玩轉漢字之漢字的演變發展小朋友,你知道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什麼嗎?目前來說,人們普遍認為是「甲骨文」。首先把烏龜的甲殼或扁平的獸骨洗乾淨,磨平、磨光,再把處理好的龜甲和獸骨交給佔卜的人保管。
  • 漢字造字法六書究竟是什麼?從中可以看到漢字形成的淵源
    文·段宏剛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形態之一,也是從上古時期誕生的眾多文字裡,到目前還在使用的文字,距今已超過6000年歷史。由於漢字具有十分強大的影響力,在歷史上不斷向周邊國家的語言體系輻射,以至於目前東亞文化圈許多國家的語言裡,少不了漢字的襯託,如,日語裡的表音符號假名,常常用漢字來書寫日本人的名字。
  • 說文解字:淺談漢字造字六法
    為了記錄黃帝的豐功偉績,他獨創了一種象形文字,就是漢字的起源,從而結束了中國結繩記事的歷史。後人不斷完善他首創的文字,到商朝時已經形成比較完整、邏輯清晰的漢字體系。中國的漢字有「造字六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象形,是使用較多的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如「月」字像一彎明月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漢字之所以叫象形文字,因為象形是其他造字方法的基礎。
  • 古今漢字的演變
    漢字起源至今,已有五千年左右的歷史。幾千年來,漢字一直處於發展變化之中。經常性的、不間斷的演化,造成了商代甲骨文與今日楷書漢字之間的巨大形體差異。其間可以以秦國篆隸為分水嶺劃分為古文字和今文字兩個大的階段。  古文字階段從時間上來講包括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國文字和秦系文字。我們目前見到大規模成系統的甲骨文屬於商代晚期,它是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一種文字。
  • 漢字的造字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
    漢字的造字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對漢字的構造方式,傳統上有「六書」之說。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一般認為,前四種為造字法,後兩種為用字法。在此著重介紹造字法。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後敘》中不但列出了六書的名稱,並且下了定義,舉了例字。後人理解「六書」,根據的是許慎「六書說」的原意。
  • 圖文講解漢字的演變(必知的常識)
    一、文字起源文字產生之前人們為了幫助記憶,交流思想,傳遞信息採用了各種和各樣的記事方法,最原始得計亊方法是: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1、結繩記事五、漢字的持續演變大篆: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有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缺點是字體繁複,書寫不方便。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上)
    漢字也是一樣,有其構成的規律,也隨著歷史的迭代,不斷演化成新的形式。在系統了解漢字之前,我們先一起了解漢字的結構與演變,了解那些關於漢字趣事。漢字結構「六書」是前人分析漢字結構所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綜合百家,現在名稱取自許慎《說文解字》,次序源於班固《漢書》,根據漢字起源於圖畫,象形、指事、會意與圖畫關係密切,所以圖畫在前;在象形(表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聲(標音)在後;假借只在讀音上有聯繫,與字義無關,所以在最後。自然形成了大家公認的六書名稱次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前四為造字之法,後二為用字之法。
  • 【現代漢語基礎知識】 造字法
    造字法:漢字的構造方式。語素:語言中最小的音義結合的構詞單位。語素可以組合成合成詞,有的可單獨成詞。義項:詞的理性意義的分項說明。基本詞彙:是指全民族使用得最多,生活中最必需,意義最明確,為一般人所共同理解的詞。是詞彙中最主要的、最穩定的部分。
  • 聯合國中文日|從倉頡造字到「六書」
    漢字作為一種音、形、義三位一體的符號系統,源於日月鳥獸,刻於龜甲獸骨,訴說中華文明歲月有跡。關於漢字的起源,古代文獻有多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其中最被大家所熟知的,莫過於倉頡造字的故事。
  • 中國漢字的歷史與演變
    隸書《厚德載物》楷書又稱正書,或真書,始於東漢。特點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 楷書《雨蕉風竹》草書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
  •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漢字起源於什麼?一般的看法是,漢字跟文字一樣起源於圖畫。人類祖先為了滿足日益複雜的交際需要,在圖畫記事的基礎上加以簡化、整理、充實,使每個圖畫能代表確定的語言成分,有確定的讀音。這樣,古人就創造了文字。漢字起源於圖畫,這可以從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得到證明。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是如何認識漢字的?老祖宗的方法讓人佩服
    而想要學習中國文化,就必須要精通漢字。我國漢字發展的歷史非常悠久,最遠可以追溯到倉頡造字。經過多次的演變,才發展成為如今的漢字。現今的漢字看似簡單,實則非常深奧。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都中國的漢字種類很多,比如多音字、形近字、近義字等等,想要徹底的區分他們實屬不易。現在的人們基本上通過拼音來認識漢字,這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
  • 東西南北究竟是怎麼來的,說文解字解讀漢字造字的秘密
    這種造字的方法就是「會意」,會意字在《說文解字》大概有一千多個。那漢字中最多的字是哪種呢?那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形聲字。小時候經常聽老人講一句話,秀才識字讀半邊。我們現代漢字的形聲字比例能佔到百分之八九十。
  • 中國古人造字的智慧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漢字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到今天才有了現在的各種字體的漢字。中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古人造字的智慧也是讓現代的人讚嘆不已。今天說說漢字「朋」造字的由來吧。
  • 《講給孩子的說文解字》隆重出版,寫給孩子的趣味漢字書
    漢字的造字法又叫「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用這些方法造出來的字,就叫「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轉注字」「假借字」。因為轉注和假借主要是人們使用漢字的方法,原則上不會產生新字,所以不如前四種造字法有意思。象形字是人們最開始使用的造字方法,因為漢字就是從圖畫演變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