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南北究竟是怎麼來的,說文解字解讀漢字造字的秘密

2020-12-17 一見春風

文 | 春風

同名知乎/荔枝FM:一見春風

點擊下方綠色按鈕,即可收聽音頻

你好,我是春風,這是說文解字的第四期。

上一期我留了幾張圖片,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圖片中的這幾個字。

01

第一個字,中間是用牛頭代表的牛字,周圍兩個波浪和點,代表水。

這個字的意思是一頭牛掉進了水裡,然後被淹沒了,所以這個字是沉沒的沉。

第二個字,左邊是一個飯盒,右邊是一個人面朝著飯盒,仿佛要去吃飯的樣子。

這個字是若即若離的即,即將的即,所以即最初的含義是靠近。

第三個字,下面是一個洞穴,上面是一個腳掌,腳掌朝著洞穴外。

因為早期的人大多都居住在洞穴裡,這個字就是走出的出。

如果只看簡化字的話,有的人將「出」字中間的那一個豎解釋為,兩座山間的道路。

從兩座山中間走出來就是出,這樣來解釋出字,就顯得不是很恰當了。

最後一個字下面也是一個洞穴,中間是一個人,上面是左右分別是兩隻手。

一雙手將一個掉入山洞裡的人向上拽。這個字就是拯救的拯。

02

我們發現以上的這些字,需要把整個字中的多個部分結合到一起來理解,這樣才知道字的確切含義。

這種造字的方法就是「會意」,會意字在《說文解字》大概有一千多個。

那漢字中最多的字是哪種呢?那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形聲字。

小時候經常聽老人講一句話,秀才識字讀半邊。我們現代漢字的形聲字比例能佔到百分之八九十。

許慎說,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意思是形聲字一部分表示含義,一部分表示聲音。比如江河兩個字。

江字左邊的三點水,表示江和水有關。右邊的工表示讀音。

有人會說工和江讀起來也不是很像,這就涉及到了之後會說的漢字讀音問題。

這兩個字在粵語中,江類似發音成為「光」,在潮汕話中讀作「缸」,在客家話裡讀作「gong二聲」。

這些語音中,都有古代語音的殘留,讀起來就比較類似了(當然我的發音是不標準的)。

03

我們現在來整理一下,我們說了四種造字方法,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

那六書還剩下兩個,轉注和假借,它們普遍被認為是用字的方法。

因為採用轉注和假借的方式並不能造出新字。轉注字許慎列舉了考和老。

我們看這兩個字的甲骨文的形象是差不多的,很像一個長著長鬍子的老人拄著拐棍。這兩個字就是轉注字。

那假借字呢?許慎說,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

比如東南西北這四個字,這四個字沒有具體的形質,沒法寫出來,只好藉助於讀音相同的字來表示。

04

東字本來是指,上下被繩子紮好的袋子,很像我們古裝劇中看到的包袱。

南究竟是什麼意思,目前還沒有公認。有的人說是一種樂器。

西,指的是鳥巢,太陽西沉之後,鳥兒也歸了巢。

北,是兩個人背靠背的形象,原本指的就是後背的背。

後來這個字被北方的北用了,後背的背只好自己加了一個肉在下面,形成了一個新的字。

到這裡我們用四期的時間,了解漢字的六書,當然六書是後人通過推理總結得來的。

並不是造字的人,一開始就知道這些理論,然後才造出漢字的。

通過六書我們對漢字有了基本認識,接下來我們將從甲骨文開始,探尋一些有趣的漢字含義。

相關焦點

  • 說文解字:淺談漢字造字六法
    文/大魚說小事中國漢字是世界上最龐(音旁)大的象形文字體系,源遠流長。過去漢字的使用一直是被上層社會壟斷,幾千年來,官方文字一直使用筆畫頗多的繁體字。其實從有漢字流傳的那一天起,就存在對應的簡化字或者異體字,但簡化字直到上世紀30年代的民國時才開始由政府出面推出方案,因抗戰爆發而夭折。50年代大陸簡化漢字,正是全盤吸收、增刪了這一民國簡化方案。如下圖就是30年代民國教育部推出的簡化字表的片段:根據《說文解字》記載,倉頡(音潔),原姓侯岡,名頡,史皇氏;原是中國古代一個部落的首領,曾經自立為帝曰倉帝。
  • 《萬有漢字》:解讀《說文解字》部首 破解漢字構成密碼
    早在兩千多年前,東漢許慎所寫的《說文解字》對漢字體系就已經有了非常深刻的認識,何大齊新著《萬有漢字》正是通過逐一講解《說文解字》的540個部首,為現代人更深入理解漢字和中國文化打開了一條便捷的途徑。何大齊從事語言文字和書法教學已經五十餘年,他所講的每一個漢字都按照《說文解字》「六書」的造字法進行解說。
  • 六書--漢字的造字方法
    說文解字首先必須明確,《說文解字》是處在語文學時代,其起始目的是為了「正字」,即為了正確地認字和寫字。《說文敘》就是闡明認字和寫字兩大問題。不過,由於許慎博學多能,對漢字形體又深思熟慮,全面考察,因而使其成就在客觀上突破了原來的目的,以至於引起後來學者濃厚的興趣,並據此而作進一步的探討與鑽研,把它看成一部文字學的專著。
  • 漢字歷史演變及造字方法
    漢字歷史演變遠古時期,沒有文字,都採用結繩記事,直到倉頡造字,據《萬姓統譜·卷五十二》記載:"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他根據鳥的足跡研究出了漢字(象形字),把流傳於先民中的符號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作用。
  • 《說文解字》家庭E課堂(2):「五官」中的漢字
    《說文解字》家庭E課堂(2):「五官」中的漢字 2020-09-16 18: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說文解字很流行,那這漢字究竟從何而來?是倉頡,還是另有其人
    你是中國漢字,優美典雅是你的品格,神秘端莊是你的代名詞,你記載了洪荒時代的恢弘,也承載了平平淡淡的希冀。若為你下定義,怕是難,若為你形容,那字詞自是多多,那麼古老神奇一定首當其衝。關於你的傳說,數不勝數;有關你的故事,盈千累萬,那麼,你究竟來自哪裡?
  • 漢字造字法六書究竟是什麼?從中可以看到漢字形成的淵源
    越南京族語裡的喃字,是仿照漢字結構原理重新創造的一種文字。韓語裡的表音文字諺文,雖然屬於拼音文字,但在結構組成上,具有漢字的形態。漢藏語系羌語支系的西夏文,在形態上完全就是漢字的孿生兄弟。女真族的語素文字女真文,藉助漢字筆畫來拼寫,在形態上也屬於漢語的孿生兄弟。
  • 《說文解字》|東漢以前的百科全書
    《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是首部按部首編排的漢語字典。《說文解字》原文以小篆書寫,逐字解釋字體來源。關於文和字許慎對《說文解字》的書名解釋是:倉頡開始造文字時,大概是按照萬物的形狀臨摹,所以這種圖畫似的符號叫做「文」,這以後,那形與形,形與聲結合的符號便叫
  • 漢字小常識:漢字造字法
    關於漢字的造字法,從漢朝以來,相沿有「六書」的說法。六書之首,就是象形法。一般來說,漢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我國古代對造字法有「六書」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種外,還包括轉注和假借。但嚴格說來這兩種應屬於用字的方法。 象形屬於「獨體造字法」。
  • 《說文解字》第376課:「十、丈、千」三個漢字的造字原理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十」部的三個漢字:「十、丈、千」。這三個漢字均為現代漢語常用漢字,使用頻率極高,因此需要認真記憶。三個字的詳情如下:1、十。讀shí。《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數之具也。『一』為東西,『丨』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指事字。本義是數詞,九加一的和。在《說文》體系下,它是(十進位)數字完備的標誌。
  • 《說文解字》第四課:先民們如何在漢字裡表達對幸福的嚮往
    其實,先民們對於福氣的嚮往同時也表達在漢字的造字過程中,今天再說6個字,仍然是跟神明溝通獲得幸福的文字:(今天要說的6個漢字)1、祥。上一篇文字提到過這個字,左邊一個表示神明的「示」,右邊一個表示羔羊的「羊」,人獻羊給神明,表示請求赦罪和順服,求得平安。
  • 《說文解字》系列之第二講:「六書」以及「道家文化」的重要性
    要想深入學習中國文化,不可不讀《說文解字》,因為它講的是「文字」的起源,是至簡的大道之源。而讀《說文解字》,必先要掌握「六書」造字法。雖然《說文》一書沒有被列為「經」,但它也是經典書籍之一。我們該用一種什麼樣的方法去閱讀理解呢?我在之前一個偶然的機會裡,讀到這樣一句話:用讀史的方法讀經。可以說,這句話使我茅塞頓開,從此讀古文,屢試不爽。怎麼理解這句話呢?
  • 2020丨說文解字:創立分析漢字的理論和方法
    《說文解字》創立了一套分析漢字的理論和方法,可以歸納如下。創立漢字的部首。漢字的特點是用字形來表達字義。部首往往是漢字結構中不能離析的最小分析單元,其表示的是某一組字的「字根」。抓住「字根」,則這組漢字的字形和字義更加明晰。
  • 「兩分鐘讀史」倉頡造字是怎麼造出來的?
    《說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績,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在文字出現之前,人們記事全靠大腦。
  • 漢字造字方法簡議
    今天混沌就帶大家認識一些漢字相關的基礎信息,以免到了需要的場合來不及抱佛腳。中國第一部按照偏旁部首編排的字典,就是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其序言中說漢字是皇帝的史官倉頡受鳥獸足跡啟發創造的漢字——這顯然不足採信。漢字應該是在長期應有過程中逐漸演變成為目前的樣子,其勢必是集體智慧,不可能是一個人單獨的功勞。
  • 【古字今說】漢字的前世
    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歷史長河, 小小漢字都經歷了什麼呢?如何誕生?有何特異? 這些不是秘密的秘密,沉澱成供給營養的土壤。 坐下來,不著急,慢慢聊一聊。 01 從何而來?
  • 《說文解字》第五課:每一個漢字都大有來頭
    因為《說文解字》中「示」部的漢字幾乎都是跟神明有關的,所以今天我們還要繼續在先民們表達神明的漢字堆裡打轉,今天介紹下面這6個漢字:
  • 《說文解字》第78課:「遍插茱萸少一人」裡的茱萸是什麼?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78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
  • 《說文解字》第367課:舌頭的「舌」,造字方法跟蛇有關?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540部中的「舌」部,《說文解字》「舌」部包括部首漢字「舌」在內只有三個漢字:舌、舓、(沓+舌)。現代漢語部首檢字法仍然保留有「舌」部,部中漢字多表示舌頭的動作、滋味、言語等。《說文》舌部這三個漢字,現代漢語只有「舌」是常用漢字,因此,本課的重點漢字就是舌。三個字的詳情如下:1、舌。
  • 《講給孩子的說文解字》隆重出版,寫給孩子的趣味漢字書
    漢字從小篆演化到隸書的時候,把「明」字左半邊的「囧」簡化成了「日」,後來一直沿用這個寫法,才造成了我們今天的誤解。為什麼「明」字左半邊是「囧」呢?因為「囧」是一個象形字,代表「窗戶」,中國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中說:「明,照也。從月,從囧。」也就是說,在漆黑的夜色中,皎潔的月光照亮了我的小窗。比日月合體就光明的簡單直接,是不是多了點文藝小清新的浪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