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是咱們學校老師的課!
日前,央視網官方微信平臺一條名為《我不知道你是誰,但我希望你幸福》的推文在北林人的朋友圈裡引起很大反響。在文中提到的由該網搭建的「戰疫最前線」心理幫助平臺上,我校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心理系教授雷秀雅及其所授《公共危機壓力事件中常見心理反應及其理解》課程赫然在列。
事實上,和她一起的,
還有我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以下簡稱「心理中心」)60餘名師生們。
戰「疫」當前,
他們正奮戰在心理援助一線,
用「心」守護,
於這個肆虐病毒的春天裡建造起一道心理「防火牆」。
「火線」組隊
這個春天,新冠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正肆虐全國,很多人不約而同地談「新冠」色變。
根據學校黨委相關工作安排,學校準備成立一支心理援助服務工作隊伍,面向校內外提供疫情期間心理諮詢服務。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劉祥輝領到任務。多年的工作經驗讓她和中心首席專家雷秀雅教授達成共識:「恐慌是疫情的助燃劑,心理援助隊伍必須儘快成立!」。
1月25日,農曆正月初一
在數不清的拜年信息中,兩人開始醞釀疫情期間心理援助服務工作方案。
1月26日
《北京林業大學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的心理支持服務方案》初具雛形。1月27日,完成疫情防控心理支持團隊諮詢師和微課講師的招募,並組建工作群,團隊成員六十餘名師生一致響應,全部投入到籌備工作中。
1月28日
工作方案進一步細化,在專業團隊的基礎上抽調成員組建了三支工作團隊:線上諮詢組、微課組和宣傳組。開展第一次業務培訓。
1月29日
開展線上第二次業務培訓。與此同時,線上預約、問卷調研、課程籌備等工作也隨之啟動。
1月31日
線上諮詢正式面向公眾開放,公眾微信群也同時建立。
5天時間,60餘名師生,
2個專業團隊、3個工作團隊……
在這場心理戰「疫」中,
心理中心的反應可謂迅速及時。
張斯宇是這場「迅速」反應的見證者,更是參與者。她2019年剛入職心理中心,負責此次援助的預約工作。
由於疫情線上諮詢在假期啟動,以往的諮詢預約系統無法使用。為了保證預約工作快速有效、「不遺漏一個」,她帶領預約部工作人員開始了探索開發,不停地試用各類軟體及統計方法,一邊工作一邊完善。
1月31日,預約平臺如期上線。當前的預約系統可在遠程辦公的條件下設置網絡問卷,收集來訪者諮詢意願,並可做到諮詢數據及時更新。預約員24小時內為來訪者匹配適合的諮詢師,為諮詢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從事援助工作和群策群力的過程讓張斯宇覺得十分驕傲。她說:
「
團隊在切切實實地為疫情做貢獻,作為團隊的一員,我得要求自己百分百投入這場工作戰役中,服務好團隊與來訪者。
」
而事實上,疫情離她並不遙遠。張斯宇正身處疫情較為嚴重的浙江地區,身邊幾個朋友也被感染。在剛得知這些消息時,她的內心不免焦慮。但所幸,她能迅速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自我調整,用科學的態度面對疫情。「疫情當下會有焦慮,這是人之常情。疫情雖然嚴重,我們總有辦法戰勝它。」她分享當時的心情。
不僅張斯宇,全中心的所有師生都積極投入到這場「火線」組隊的工作中來。
「我們當時並沒有想太多,大家都想盡一份力,能做點什麼就做點什麼。」現在回憶起團隊組建過程,劉祥輝不無感慨。
兩大「法寶」
根據工作方案,線上諮詢和心理微課是此次援助的兩大「法寶」。
線上心理諮詢提供一對一心理援助服務,每次諮詢時間為30到60分鐘。
儘管已經開展心理諮詢工作多年,但開放線上諮詢對心理中心而言還是第一次。
微課講師團成員:雷秀雅、吳寶沛、楊智輝、劉洋、項錦晶、王廣新、丁新華、田浩、金燦燦、朱建軍、李明、楊陽、王明怡
「
和之前的線下諮詢相比,我們並不確定線上諮詢最終效果如何,而且當時來訪者的情況也不明確,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
」
劉祥輝不無擔心。
為確保中心線上諮詢工作平穩推進,在線上諮詢剛開通的第一階段,雷秀雅、吳寶沛等經驗豐富的13位諮詢師主動承擔起全部諮詢任務。除白天諮詢工作外,雷秀雅還每天利用晚上的時間整理當天的諮詢情況和相關數據,定期與其他諮詢師進行技巧與經驗交流,並開展督導工作。
隨著諮詢案例的增加,團隊的經驗也越來越豐富,收到了更多的正向反饋。「諮詢對我有些啟發」「讓我有了很多收穫,有了力量」「我發現可以跟他們交談了」……諮詢者的反饋讓整個團隊倍受鼓舞。
「我們一線的諮詢師都很有經驗,表現也都很不錯。」雷秀雅信心滿滿。
而生活在疫情「旋渦」中心的人們也給雷秀雅帶來深刻的感動。
這份感動源自於她的一名在武漢的學生。這位學生的母親不幸感染了新冠肺炎,奶奶也是疑似感染者。從疫情爆發開始,雷秀雅就一直和她保持聯繫。後來得知她的奶奶不幸去世,雷秀雅放心不下,就給她打了通電話。
「孩子一直跟我說『老師你放心好了,我很好,我能夠照顧好自己,照顧好家人』,但她的處境其實很艱難。我就跟孩子說『你要是哭,你想流眼淚,你就可以流』。後來孩子的那種哽咽,那種克制,真的很讓人感動。」雷秀雅感慨道。
雷秀雅老師工作照
雷秀雅覺得,經歷這一「疫」對諮詢師而言也是一種成長,對學院和中心更是團隊協作的考驗。在諮詢過程中,也會碰到心理危機需要緊急幹預,在危機組成員朱嘉慧看來:「雖然是線上危機幹預同樣需要家庭、學院和中心的共同協作努力才能保證危機幹預效果。」期間共幹預心理危機6起。
此次心理援助的另一大「法寶」——心理微課項目則是心理中心的「金牌」項目。依託由北京市教育工會委託我校承辦的北京市教育工會心理諮詢中心,我校的心理微課在北京多個院校、集團、社區等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為有效疏導民眾情緒,從心理層面幫助廣大師生恢復健康正常的生活狀態,心理中心計劃以「一天一微課」的形式開設《非常時期如何安頓身心》《公共衛生事件下的疑病症》等相關課程14講,心理系十幾位老師參與其中。沒想到第一期推出之後,受眾反響強烈,多個社區、街道、教育機構、社會媒體等紛紛跟進。
目前,臺盟北京市委和臺盟湖北省委,北京市教育工會,愛學習教育集團及高思教育等機構已聯繫我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開展微課合作。截至2月6日,中心共建立微課微信群34個,共計7616人同時在線收聽微課。
開篇提到《疫情中公眾關注的心理問題及其應對》正是此系列微課的第一講,也是雷秀雅專門針對公眾需求專門準備的。
「
在整個公共危機事件中,人的反應和疫情、個人個性是高度關聯的。開設這一課的目的是想讓民眾對自己的反應有較為準確的評估和清晰的認識,把握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發展狀態。
」
雷秀雅道出設計這堂課的初衷。
截至2月20日,14講微課已全部結束,用戶可在微信微課分享平臺、央視網等平臺觀看回放,相關文字內容也已上傳到「北林心委會」公眾號。
「我剛回聽了吳老師的課,講的很好,準備繼續聽別的老師的。前期的組織協調,後期的加工製作,你們的工作做得很到位了,謝謝北林,為北林心理點讚!」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白玉萍如是說。
「第一次聽智輝的課,邏輯清晰,通俗易懂,非常贊,好評如潮。」教師王曉旭反饋道。
「感謝各位老師和工作人員,非常清晰,受益良多」「學習到蠻多關於網絡謠言知識,謝謝金老師耐心講解」「下午完整聽了一遍,講得深入淺出,接地氣」……
源源不斷的正向反饋,
讓心理中心的老師們感到欣慰。
很多老師主動把微課連結和回放地址發到朋友圈,
希望幫助到更多人。
「法寶」背後
提到這次微課的文字轉錄工作,聶寧最有發言權。她是這次援助工作微課組的組長,前期籌劃、後期整理等正是她和團隊的重要工作內容。
聶寧清晰地記得,接到這項工作的時間正是大年初二晚上。
「那時感覺到似乎自己也能為這次疫情做點什麼,貢獻微薄之力。」回憶起接到任務時的心情,聶寧說道。
宣傳組劉騰、微課組聶寧、
諮詢組張斯宇、幹預組朱嘉慧在開展工作
由於在假期,大家只能藉助線上開展工作。聶寧與對接小組各個成員都未曾謀面。為了第一時間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團隊,她多次召開線上工作會議,及時了解大家的情況,「深夜在線」對她來說成了家常便飯。
安排好一節心理微課,需要經過與授課老師溝通、協調確認時間、培訓直播操作、審核微課內容等多項過程。
聶寧是中心的新教工,入職剛過半年,對心理系的老師和微課各項工作都不甚熟悉。原本這個熟悉的過程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如今被「火線」縮短了。
公眾的反饋讓聶寧對心理工作的意義和「心理工作者」這個詞有了更深的認識。
她說:
「
心理健康微課為大家在疫情期間調適心理、正常健康生活提供幫助,公眾的反饋是對工作效果與意義最好的彰顯,今後我們要根據大家的反饋與建議,完善微課開展各項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務。
」
如果坐在一起分享,那麼聶寧的團隊工作經歷肯定讓宣傳組組長劉騰有「於我心有戚戚焉」的感慨。
劉騰是心理中心「2+2」工作人員。和聶寧相似,她同樣需要在短時間內和組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與默契,需要多次召開線上會議,常常討論問題直到深夜……
但不同的是,宣傳更是一項「長線」工作,尤其在「戰」時。策劃選題、微信排版、內容對接……每一項工作她都不厭其煩地審核把關,直到合格為止。
「內容簡明扼要,覆蓋面很細緻,對我很有幫助」「學校的應對能力,讓我感覺很安心,同時作為湖北省的學生,更感覺到希望與溫暖」……看到這些反饋,劉騰更感受到這份工作的意義。
同時,為更好地幫助我校學生適應「宅」家生活及學習,由宣傳組領頭,中心創造性地開展了「安心宅」線上活動,每天在小程序中「打卡」,與其他同學分享居家生活。
● 「安心宅」線上活動 ●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很有意義,讓在家的日子也更加豐富有趣」「看了大家的生活都很豐富,也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讓我們忽略生活中的不美好,尋找到小確幸」……參與「安心宅」線上活動的同學表示,將持續堅持打卡。
「
讓宅在家的學生放鬆身心,感受不一樣的溫暖是這個活動最大的目的。
」
劉騰介紹道。
截止至2月23日,
「安心宅」線上打卡共1390人參與,
總計打卡1217人,
活動至今累計打卡6629次。
微課組會議照
宣傳組會議照
諮詢組會議照
「
希望我們的工作能保障我校心理工作服務到更多需要的人,能為抗擊疫情盡一份力量。
」
多重身份,多重壓力
事實上,為保證工作效率和質量,此次援助的一線諮詢師全部由經驗豐富的成員擔任。他們既要在線為諮詢者提供援助,又要承擔預約登記、課程整理、數據分析等多項任務,很多專職教師還需要斟酌選題、準備線上微課……
多重身份,多重壓力。其實,中心的研究生也是如此。
參與各工作組的心理系研究生部分正處於畢業年級,寫論文、找工作等來自學業和就業等方面的「多重」壓力正向他們襲來。
白靈娜正是這樣一個生活在「多重」壓力下的應屆畢業生。面對疫情,她也曾像所有的應屆畢業生一樣,為論文和工作實習而苦惱;現在,她正嘗試從中走出。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受疫情的其實不僅僅是身體、各種被打亂的計劃,更多的是內心產生的恐懼、焦慮等應激情緒以及在爆發式信息當中產生的各種複雜的情緒波動。」白靈娜慢慢意識到。
在一次次和自己的對話中,她學會慢慢接納內心的不安定,並與它們和平相處。
莫坤鈺則是另一類生活在「多重」壓力下的研究生。作為宣傳組內唯一一名非全日製成員,他不僅要協調好自己在家遠程辦公的時間,還要保證疫情期間心理服務宣傳工作及時開展。
「希望能夠幫助在這次疫情中受到影響的同學、老師恢復良好心態,建立穩固的心理防線,相信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防疫攻堅戰!」他說。
對團隊中的其他學生成員而言,
他們也都因在「兒女」「朋友」「親人」等身份的來回遊走
而陷入各類「旋渦」中。
比如,張海丹、王姬等學生自己或親友身處疫情嚴重區,情緒較為焦慮,還要分擔家中的壓力,照顧家人情緒;楊靜同學在工作期間出現水痘……但所幸,他們都積極地調整狀態,合理安排時間,也通過學習微課、鍛鍊身體、操持家務等方式適應宅家生活、平復情緒,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
「
看著全國人民和一線的醫護人員在為對抗疫情而努力,我也很想為這次疫情做些什麼,可能只能起那微乎其微的作用,但每天工作的時候是我一天最開心的時候,因為我也可以為這個社會貢獻那一點點心理學人的力量!
」
微課組成員楊婷婷說道。
而這,
相信也是所有心理中心師生的共同想法。
往 期 回 顧 (點擊文字查看原文)
新時代青年擔當!北林大90後校友的朋友圈:抗擊疫情、馳援武漢,幹就完了!
這張卷子,你能答對多少題?
微視頻 | 北林青年學子「雲合唱」《你有多美》,看完淚目!
-bjfu1952-
北京林業大學黨委宣傳部新媒體中心
北京林業大學新媒體聯盟
文字|梁若昕 劉堯
排版 | 馨雅
原標題:《北林大師生建造心理「防火牆」,用「心」守護這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