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早就知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那麼這裡的「仁」該如何理解呢,今天我們從《論語》出發來了解一下。
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節選自《論語》
1、何為仁?
仁字在《論語》中的論述共有109處之多,那麼到底什麼是仁呢?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二,就是仁。再進一步理解,仁就是處理二個人的關係。也就是處理和別人之間的關係,而「仁」其實就是孔子絕對對待別人的最高標準。所謂「仁者愛人」就是這思想。
上面的話翻譯過來的簡單意思,大概就是孝敬長輩、友愛兄弟的人,應該不會和上級頂撞。其實孔子在這裡的意識是:孝敬父母、尊重兄長,就是仁的根本,處理好這兩種關係的人,基本上就能處理好在社會上的所有關係。
2、仁愛關係
孔子的仁愛關係,從家庭出發,從孝順長輩,尊重兄長出發,向外擴展,所謂家國天下,這裡也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認同。
一個人能夠處理好家族裡的關係,那麼同樣也能處理好自己和他人和社會的關係。以此為基礎,就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而且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也就沒那麼多的矛盾了。
仁的反義詞是什麼呢?「巧言令色,鮮仁矣」如果一個人表裡不一,花言巧語,那麼他的內心一定是缺少仁德的。而真正仁義的人是不會對人說一堆討好的話的。這與孔子當時所處的環境有關係,當時社會處於「禮崩樂壞」的邊緣,孔子意識到人們如果心中所想和口中所說不一樣,這也許就是社會崩潰的先兆。
3、表裡如一謂之君子
表裡如一的老實人,從孔子開始,就被安置在中國人的文化內核中,小到丈母娘挑女婿,大到國家之間的邦交,表裡如一的老實人其實是得到社會青睞的。
這裡的老實人不是現在那種傻愣愣的鐵憨憨,而是一種對自己要求十分嚴苛的「君子」,是道德模範。比如每天寫日記反省的曾國藩,漸漸從平庸之輩成長為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的富蘭克林也每天給自己做一個功過表,來不斷訓練自己向完人更進一步。
孔子在《論語》中第一次將「仁」根植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