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結束了基金系列之後,從本周開始,光說將為大家帶來全新的「華爾街之狼」系列,這是一個關於華爾街最具爭議的兩位對衝基金大佬:比爾.阿克曼和卡爾.伊坎之間的決鬥,也是美股歷史上最有意思的一個公司之一:康寶萊。在這個故事中,你不僅僅能知道阿克曼和伊坎的投資人生,還能了解康寶萊是如何運作,以及華爾街對衝基金行業的生態。
我們將分4集內容為大家講述,今天和大家分享第一部分:比爾.阿克曼的成長以及康寶萊做空的由來。
1.康寶萊做空的由來
2011年初,比爾·阿克曼坐在他曼哈頓第七大道888號的辦公室裡。突然他的電話響起,一個女人用非常緊急的口吻說「比爾,我找到了下一個MBIA」(註:MBIA是阿卡曼的成名作,美國城市債券保險公司,阿卡曼在次貸危機做空這個股票賺了14億美元)。
阿克曼和MBIA之間做空的纏鬥,要追溯到2002年。阿克曼很早就認為這家公司的信貸資產質量有問題,並非外界認為的那麼完美,阿克曼在這段時間中,不斷增加其空頭的頭寸。阿卡曼也很早看到了美國房地產行業的泡沫。當然,這一次成功的做空最終要歸結「好運氣」。當次貸危機來臨時,貝爾斯登和雷曼兄弟相繼倒閉,阿克曼在這一次做空中,獲利了14億美元,也讓阿克曼躋身美國對衝基金行業大佬的地位。阿克曼更是被譽為華爾街最帥基金經理。三庭五眼、四高三低、360度無死角、眼睛亮的像畫了眼線。
當然,這一次做空也讓阿克曼留下來一些「後遺症」。最明顯的就是長期公開做空後,帶來的疲憊感。阿克曼和電話那頭的女人說,自己再也不想公開做空一個股票了。電話那頭的女人叫克裡斯丁·理查茲,她比任何人都了解阿克曼,她甚至寫了一本阿克曼的書。在彭博工作了多年後,她加入了獨立研究機構Indago,專門給對衝基金做獨立研究服務,阿克曼也是他們的客戶。
這家機構就是給對衝基金提供可以做空的公司。2011年,他們挖掘了一個財務報表有重大嫌疑的公司:康寶萊!
康寶萊有著典型的傳銷公司「金字塔式」結構,歷史上看這種傳銷公司非常容易和財務造假牽連在一起。
然而克裡斯丁和阿克曼的第一次見面並不成功。阿克曼簡單聽了幾句後,就因為「家庭事務」因素要離開,留下他的分析師進行交流。阿克曼的分析師似乎也興趣不大,他們一邊交流,一邊進行快速計算,看看這個做空的主意到底有多「靠譜」。
比爾·阿克曼的對衝基金潘興廣場(PershingSquare)每周二都會進行投決會,分析師會提供他們認為有意思的投資建議。在這一次的投決會上,阿克曼的分析師詳細講解了康寶萊做空的投資建議,其中有大量數據來做克裡斯丁的報告。不過,這時候阿克曼本人似乎興趣不大,他提出了許多質疑。而且,和阿克曼爭論似乎永遠不可能取勝。阿克曼發現,康寶萊模式也已經運行了30年了。在此期間,從來沒有被監管過,或者出過任何醜聞。那麼為什麼現在這個公司就要掛掉呢?
克裡斯丁對於康寶萊的質疑在於,公司通過傳銷的方式在全球發展了67000家營養俱樂部。事實上,購買康寶萊產品的,都是其一層層的銷售人員自己,而非終端客戶。這個模式最終是無法滾動下去的。
阿克曼依然對這個公司將信將疑,在2012年1月11日,他親自來到了康寶萊位於奧馬哈的營養俱樂部,眼見為實看看這個公司到底是如何運作的。他們遇到了這家俱樂部的運營負責人。這位負責人抱怨說,每個月的成本都要3000美元,但是一個月的銷售額也就3450美元,根本沒辦法賺錢。
到了2012年2月22日,克裡斯丁所在的獨立研究機構發布了一篇關於康寶萊100頁的深度報告,報告認為康寶萊的成功故事是基於一個謊言。康寶萊其實是通過一層層分銷,不斷給新加入的銷售洗腦,用所謂的財富故事騙取他們的信任,最終實現公司的持續增長。
阿克曼對於康寶萊的信心不斷提高,他開始思考一個完美的做空時間。而且,雖然嘴巴上說不希望再次公開做空了,但是阿克曼本人就是一直喜歡生活在聚光燈下的對衝基金大佬。
2.阿克曼的出身和成長
阿克曼從小在一個富裕家庭長大,他成長於紐約市旁邊的富人區Westchester,退休的柯林頓總統也住在那個區域。阿克曼從小就獲得了巨大的資源投入,在最好的學校接受教育,參加各種戶外俱樂部。他的姐姐畢業於哈佛,而阿克曼考大學唯一的目標,也是進入哈佛。當然,在1984年阿克曼如願被哈佛錄取。
畢業後阿克曼先在父親的家族企業工作了兩年,之後回到了哈佛攻讀商學院。是的,比爾·阿克曼的人生就是一路開掛的贏家,從富家子弟成為了哈佛-哈佛的社會精英。也是在一次父親舉辦的雞尾酒會上,阿克曼遇見了一位資深投資人Leonard Marks,後者建議阿克曼去看看格雷厄姆的經典《聰明的投資者》,這也打開了阿克曼價值投資的大門。
很快,阿克曼在富達開了一個股票帳戶,用4萬美元買了人生第一個股票:富國銀行。阿克曼認為富國銀行的貸款要求更加保守,導致其比競爭對手更加出色。這時候是1990年10月,巴菲特也剛剛開始買入富國銀行。
阿克曼開始閱讀巴菲特的每一封股東信。功夫不負有心人,阿克曼居然在一次紐約Fordham大學活動上,坐在了巴菲特的妻子蘇珊旁邊。阿克曼很快打動了蘇珊·巴菲特,讓他之後的午餐環節中能夠和巴菲特坐在一次吃飯。但是那一次見面給阿克曼留下深刻印象的並非巴菲特對於市場的觀點,而是巴菲特太太在丈夫所有拿的食物中都加入了大量的鹽,包括他的甜品巧克力蛋糕。
之後,阿克曼和哈佛商學院的同學David Berkowitz開設了自己的對衝基金:Gotham Partners。公司最終管理320萬美元資金,全部來自父母和哈佛的教授。他們最早的辦公室在230號公園大道,這裡有大量初創的對衝基金,他們分享會議室和辦公桌。
雖然在第一個月淨值下跌3%,但他們很快扭轉了局勢,第一年淨值上漲了20%以上。很快,他們找到了第一個大客戶,Ziff Brothers投資公司的合伙人Daniel Stern,他們孵化了大量對衝基金。他們給了阿克曼的對衝基金1000萬美元,並且同意在基金規模做大前由他們承擔開支成本。
1994年年僅27歲的阿克曼第一次控制公司管理層的「激進投資」。他和另一家公司一起,要控盤持有洛克菲勒中心的房地產基金公司。27歲的阿克曼對決洛克菲勒家族,最後以他的勝利告終,1995年他的對衝基金盈利39%。
然而好景不長,到了1997年阿克曼又看中了一個高爾夫俱樂部的投資案例。阿克曼認為他們全國的高爾夫球場土地會大幅升值。在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後,阿克曼加倍下注。這也導致雖然2001年公司扣費收益率達到19.65%,但是投資者認為高爾夫球場投資會變成一種不良資產,導致大量的贖回。這也讓阿克曼尋找下一個能迅速帶來收益的投資建議。
這時候,他找到的是Pre-Paid法律服務公司,這家公司向中小企業和個人提供服務。這家公司在華爾街被許多人做空,大家覺得其提供的服務一文不值。比爾·阿克曼並不這麼認為,他很快就買入了100萬股,這家公司很快成為了他的第一大重倉股,持倉佔比13%~15%。
2002年11月19日,阿克曼在公司的網站上發布了一篇報告「Pre-Paid法律服務的投資建議」,認為公司的價值被嚴重低估了。果然,公司的股價開始上漲。而好景不長,此前阿克曼重倉的垃圾資產「高爾夫球場」本來預計的財務合併被司法部門拒絕,這意味著其對衝基金Gotham Partners將出現流動性問題。在接下來的兩周內,他們不得不賣出20%的Pre-Paid法律服務公司的持倉。
到了2003年1月,Gotham Partners在成立了十年、資產規模從3百萬美元變成3億美元、年化回報率取得了20%後,宣布清盤。更糟糕的是,他當時在MBIA上的做空被美國司法局調查,阿克曼被當時的紐約司法局長Spitzer拷問了半天。
這是阿克曼人生的至暗時刻。
3.阿克曼和伊坎第一次結怨
但是阿克曼的對衝基金有些資產流動性很差,其中有一個就是達拉斯的房地產基金。阿克曼認為公司的股價至少值140美元,但是當時股價只有60美元。這時候,他拿起電話,給一個華爾街的老狐狸打去了求助電話,這個人的名字就是:卡爾·伊坎。阿克曼尋求伊坎的幫助,伊坎是華爾街最讓人聞風喪膽的激進投資者,他名聲不好,但從不觸犯法律底線。伊坎同意支付80美元一股的價格給阿克曼。
阿克曼當然知道伊坎不是什麼慈善家,背後可能有詐。於是他要求伊坎的律師出具一份聲明,這份協議中寫明,如果伊坎三年內以更高的價格賣掉,伊坎和阿克曼將平分10%以上的利潤。這樣,阿克曼不會在伊坎之後大賺一筆後,看上去像一個白痴。
沒過多久,2003年7月29日伊坎就宣布以132.50元每股價格對這家房地產基金進行收購,比阿克曼賣給他的價格高了87%!之後公司拒絕了這個提議,到了2004年同意將價格調整到137美元。
阿克曼以為,伊坎要給他平分差價呢,就如同協議寫到的那樣。阿克曼在家裡等了兩天,發現伊坎根本沒有給他打款。阿克曼馬上給伊坎打電話,老狐狸伊坎說:「哥們,我可沒有賣掉股票哦。」很快,兩個人就爭吵起來了。最終,只好鬧上法庭。
2011年10月,法院宣布阿克曼獲勝,伊坎支付900萬美元給阿克曼,另外加上利息。這件事情,讓兩位對衝基金大佬第一次結上梁子,最後搞得兩邊都不愉快。
作為「有仇必報」的伊坎,一定不會放過阿克曼,他一直等待下一個教訓阿克曼的機會。
4.阿克曼的二次崛起
回到阿克曼這一邊,在關閉他的對衝基金後,阿克曼很快再次崛起,從老朋友這邊拿到5000萬美元的投資額,他重新開始了對衝基金,取名華爾街的地名潘興廣場(PershingSquare)。他的投資方法也非常簡單,買入低估值的公司,然後對管理層進行幹預。一個漂亮的投資是美國第三大漢堡連鎖公司溫蒂。在買入了溫蒂後,他要求溫蒂將著名的加拿大連鎖咖啡品牌Tim Horton分離出去(這家咖啡店馬上會進入中國的,是加拿大全民咖啡店)。果然,溫蒂的CEO照辦了,公司股價也創了一年內的新高。阿克曼成本價30元,而股價上漲到了51.70元。
他們用同樣的方法投資了麥當勞,雖然麥當勞管理層並沒有聽從阿克曼建議,但公司的確增加了分紅,也推動了股價上升。
嘗到甜頭後的阿克曼,開始一個個投資低估的實體零售企業。但是也不是每一個投資都是能賺到錢的,阿克曼一直投在實體零售店上,賺不到錢。在錯誤投資了連鎖折扣店Target之後,阿克曼又重倉了百貨公司JC Penney。是的,就是那個被亞馬遜打得沒有還手之力的JC Penney。
阿克曼並不認為這些百貨公司是受到了所謂電商衝擊,他認為經營不善來自於年輕人不去,以及和公司的設計以及品牌相關。於是在購買力10億股公司的股票後,阿克曼將CEO解僱,換了來自蘋果的Ron Johnson。他們將百貨店鋪重新設計,更加年輕和時尚,百貨店中間包含著各種小店。
既然蘋果手機成功來自設計,那麼這位來自蘋果的高管也可以將百年老店JC Penney煥發新春。
這個巨大的計劃,最終的結果又是什麼呢?
在Ron Johnson接手公司的16個月之後,公司股價暴跌50%,19000員工被裁掉,銷售下滑25%。Ron Johnson被解僱,而大量零售企業巨頭紛紛站出來,指責阿克曼不懂裝懂,對傳統企業的幹預太多了。其中包括著名的星巴克創始人施瓦茨。
JCPenney被阿克曼看做是其人生最失敗的一次投資。當你做了一筆失敗的投資後,你需要幹什麼?真正理性的決策應該是好好休息一下。但是大部分人的決策是找到下一個扳回來的機會。
阿克曼也是如此,他需要一次大勝來扭轉局勢。康寶萊,看上去就是一次完美的機會。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本文部分內容為When The Wolves Bite的章節精譯
主持人:陽光 嘉賓:朱昂
編輯:章朋 楊燕(實習)
攝像:楊立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