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衝出龍門孕育了華夏文明。地處黃河中遊西岸的韓城,是在黃河的滾滾濤聲中,很早就步入了歷史的舞臺。早在距今5至8萬年前的舊器時代晚期,禹門口西側的華子山就有了人類活動,我們稱作禹門洞人,時至今日韓城也發現有20餘處新石器時代的古村落遺址。黃河的波濤隨著從《詩經》中傳來的「奕奕梁山,維禹甸之」的歌聲破「門」而出,一瀉千裡,滋養了沿岸人民,盡展了黃河魅力,讓這裡充滿了王者之氣。
從上古走來的人文始祖和先民們開創了華夏之魂,猶如大禹鑿龍門的壯舉一樣,在這片土地上千古流唱。「奕奕梁山,惟禹甸之」,我們的祖先賦予了這塊土地神秘的色彩。如今,大禹相公坪、禹女蓮花洞、千尺梯子崖、天險石門關、深淵石頭城、雲中艄公廟等遺蹟尚存,大禹治水、鯉魚跳龍門的故事仍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些文化故事富有著厚重的傳承魅力,它們融進了韓城人民剛勁雄渾的風骨裡,成為千百年來韓城人民務實、奮進、創新的強大精神力量。
——《河出龍門·禹鑿龍門留紫氣》
河出龍門之:
禹鑿龍門
馮雙民
大禹的出場方式具有濃厚的傳奇色彩。
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先秦古籍,對大禹都有一些記載,彼此之間卻不完全一樣。
更為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史學大家顧頡剛先生曾經考證大禹可能不是人,是蟲。這個說法立即讓魯迅先生進行了一番毫不留情的辛辣諷刺。於是顧頡剛先生把魯迅先生告上了法庭。
我想,倘若要倆人在法庭辯論,估計法官們也頭疼吧。這件事就成了當時人們茶前飯後的娛樂談資。其實,顧頡剛先生並沒有說大禹是蟲子,他說的很清楚「禹或是夏代鼎上鑄的一種動物」。當然沒多少人會相信大禹是條蟲子了。
歷史記載,大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現在人們都叫他大禹或者帝禹,他是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同時更是一位歷史治水名人。大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這就有些含糊了,一下就差了三代人。我們不糾結這事了,無論怎麼說,至少可以肯定大禹是黃帝的嫡系子孫。
大禹的父親是鯀,歷史上稱為「崇伯鯀」或「崇伯」。大禹的母親是有莘氏之女脩己。說到有莘氏,我就會想到合陽縣,合陽縣稱作「有莘國」,簡稱莘國。《詩經大明》說:」文王出載,天作之和,在洽之陽,在渭之俟,文王嘉止,大邦有子「,詩中的」大邦「即」莘國「,」子「即嫁給周文王的有莘國女子太姒。伯邑考、周武王、周公旦,都是太姒的兒子。所以合陽縣也稱作為「太姒故裡」。
從先秦文獻記載和司馬遷《夏本紀》記載關於大禹的事跡開始,初步可以歸納為五個方面:一是治理水災,二是集會諸侯在塗山,三是定看都城陽城,四是劃分了天下九州,五就是徵三苗了。這樣來看,大禹是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偉大歷史人物。
而變堵為疏鑿龍門的驚天壯舉是發生在大禹治水過程中的故事,這個故事與韓城的龍門有著悠遠的淵源。《墨子.兼愛中》是最早提到禹鑿龍門傳說的。《山海經》記載:「禹導河積石,至龍門山」。在韓城禹門口河心巨石上就能看到的坑凹痕跡,據說就是大禹當年鑿龍門所留。其他景點也多與禹鑿龍門有關。有千尺梯子崖、天險石門關、深淵石頭城、玉女蓮花洞等。大禹在這裡開鑿龍門的具體時間已無從得知,但毫無疑問這是人類所知道的最早的水利工程。
傳說大禹帶領萬民挑走了積石山的亂石,疏川浚河,歷經千辛萬苦,排除千難萬險,將河水引到龍門山。但眼前高聳入雲的龍門山橫亙綿延,擋住了黃河的去路。大禹登上山頂,看到了他的父親鯀錯開的河道(即今鑿開河的來歷)治水失敗的遺蹟,又看到了無邊無際的洪水淹沒了山腳下廣大的農田,便決心變堵為疏鑿龍門讓滔滔的河水從龍門奔流而過。
大禹在龍門山相公坪召集能工巧匠商議開鑿龍門之事,大家紛紛獻計獻策,並贊成和支持大禹的主張。大禹一聲令下,身先士卒,帶著族人一路向前,揮舞石斧、骨鏟、木耒,齊心協力,奮力大幹,開山鑿石。誰知他們辛辛苦苦挖了一天,好不容易挖開的巨大缺口,時隔一夜,第二天又長平了。大家並不氣餒,繼續挖。你向下挖,它朝上長。一連多天都是這樣,大禹只好暫時停工,打算向附近居住的百姓了解情況。
這天,大禹在山上遇見了一個身穿黃袍的老人。大禹向老人深施一禮,問道:「請問老者,這龍門山卻怎麼挖了又能長平呢?」老人神秘地向腳下一指,說:「此山乃龍門山也」。老人把「龍」字咬得特別重。大禹聽了恍然大悟,原來這阻擋黃河入海的大山競是一條巨龍。大禹剛要拜謝,那老人卻不見蹤影了。大禹心生一計,只有連續挖山,不給巨龍喘息機會,才能達到開山的目的。
於是,他又召集族人,說明真情,並發動大家不分晝夜,不避風雨,連續不停地開鑿,不讓巨龍有一分一秒填平缺口的機會。這樣以來,巨龍終於被攔腰斬斷了,黃河之水像久困的猛獸一樣,衝出龍門,浩浩蕩蕩,匯入大海。從此,黃河流域百姓才得以安居樂業。
大禹鑿開龍門後,見此地壁立千仞,相對如門,唯神龍可躍,於是遍招英才於天下,以守護龍門。隨後他又在這裡以龍門為始,劃天下為九州,從而讓這裡擁有了千年的王者之氣。
而我們從地理構造上來看龍門,其實它是一道山梁,橫亙在黃河中間。但是早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先祖們就在黃河流域以狩獵、採集為生。在新石器時代中後期,散布在黃土高原上的黃帝部落,和當時的炎帝族、蚩尤族同為中國遠古時代的3大部族,並在黃河流域過著遷徙不定的遊牧生活。直到後來黃帝聯合炎帝攻殺了蚩尤,兩大部族開始融合發展,並定居在黃河周邊,逐漸開始了華夏文明的創立。而韓城所在之地,正是這片區域的腹心。
韓城大禹廟景區
我之前到過韓城市博物館參觀,在展品中,就看到了一些舊石器時代的砍砸器、切割器和刮削器等。在1974年韓城市龍門山附近出土了一處洞穴遺址,年代是5至8萬年前,說明人類在那個時間段已經在這裡居住,也說明遠古時期的韓城區域地理形貌和氣候條件都適合先民居住,這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在黃河中遊首次發現的一處離濱河最近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洞穴遺址。
大禹廟院落
大禹在這裡鑿開龍門,澤被萬世的功績也在韓城永世流傳了下來。韓城境內龍門以下沿黃河有30多個村莊,多數村莊都建有大禹廟,而最為有名的就是周原村的大禹廟,這裡是中國北方保存最為完好的大禹廟,現在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原的大禹廟始建於元大德五年,明代曾重修,禹王像端坐正殿,神態莊嚴。大禹的精神和文化,一直通過修築廟宇和人們的口口相傳為後人所知。
大禹變堵為疏鑿龍門的故事是華夏民族凝聚力和自強不息的根基。如果你來到韓城,追尋大禹治水的足跡,只有登上龍門山回望黃河時,才能感知大禹精神的雄厚魅力。
而在波濤洶湧的黃河中,你就能看到中華文明的血性和激情,在大開大合的自然張力中呈現出的壯麗奇觀。
作者/來源:少梁御史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