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龍門山,追尋大禹治水的歷史足跡

2021-02-07 陝西法治網

黃河衝出龍門孕育了華夏文明。地處黃河中遊西岸的韓城,是在黃河的滾滾濤聲中,很早就步入了歷史的舞臺。早在距今5至8萬年前的舊器時代晚期,禹門口西側的華子山就有了人類活動,我們稱作禹門洞人,時至今日韓城也發現有20餘處新石器時代的古村落遺址。黃河的波濤隨著從《詩經》中傳來的「奕奕梁山,維禹甸之」的歌聲破「門」而出,一瀉千裡,滋養了沿岸人民,盡展了黃河魅力,讓這裡充滿了王者之氣。

從上古走來的人文始祖和先民們開創了華夏之魂,猶如大禹鑿龍門的壯舉一樣,在這片土地上千古流唱。「奕奕梁山,惟禹甸之」,我們的祖先賦予了這塊土地神秘的色彩。如今,大禹相公坪、禹女蓮花洞、千尺梯子崖、天險石門關、深淵石頭城、雲中艄公廟等遺蹟尚存,大禹治水、鯉魚跳龍門的故事仍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些文化故事富有著厚重的傳承魅力,它們融進了韓城人民剛勁雄渾的風骨裡,成為千百年來韓城人民務實、奮進、創新的強大精神力量。

——《河出龍門·禹鑿龍門留紫氣》

河出龍門之:

禹鑿龍門

馮雙民

大禹的出場方式具有濃厚的傳奇色彩。

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先秦古籍,對大禹都有一些記載,彼此之間卻不完全一樣。

更為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史學大家顧頡剛先生曾經考證大禹可能不是人,是蟲。這個說法立即讓魯迅先生進行了一番毫不留情的辛辣諷刺。於是顧頡剛先生把魯迅先生告上了法庭。

我想,倘若要倆人在法庭辯論,估計法官們也頭疼吧。這件事就成了當時人們茶前飯後的娛樂談資。其實,顧頡剛先生並沒有說大禹是蟲子,他說的很清楚「禹或是夏代鼎上鑄的一種動物」。當然沒多少人會相信大禹是條蟲子了。

歷史記載,大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現在人們都叫他大禹或者帝禹,他是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同時更是一位歷史治水名人。大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這就有些含糊了,一下就差了三代人。我們不糾結這事了,無論怎麼說,至少可以肯定大禹是黃帝的嫡系子孫。

大禹的父親是鯀,歷史上稱為「崇伯鯀」或「崇伯」。大禹的母親是有莘氏之女脩己。說到有莘氏,我就會想到合陽縣,合陽縣稱作「有莘國」,簡稱莘國。《詩經大明》說:」文王出載,天作之和,在洽之陽,在渭之俟,文王嘉止,大邦有子「,詩中的」大邦「即」莘國「,」子「即嫁給周文王的有莘國女子太姒。伯邑考、周武王、周公旦,都是太姒的兒子。所以合陽縣也稱作為「太姒故裡」。

從先秦文獻記載和司馬遷《夏本紀》記載關於大禹的事跡開始,初步可以歸納為五個方面:一是治理水災,二是集會諸侯在塗山,三是定看都城陽城,四是劃分了天下九州,五就是徵三苗了。這樣來看,大禹是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偉大歷史人物。

而變堵為疏鑿龍門的驚天壯舉是發生在大禹治水過程中的故事,這個故事與韓城的龍門有著悠遠的淵源。《墨子.兼愛中》是最早提到禹鑿龍門傳說的。《山海經》記載:「禹導河積石,至龍門山」。在韓城禹門口河心巨石上就能看到的坑凹痕跡,據說就是大禹當年鑿龍門所留。其他景點也多與禹鑿龍門有關。有千尺梯子崖、天險石門關、深淵石頭城、玉女蓮花洞等。大禹在這裡開鑿龍門的具體時間已無從得知,但毫無疑問這是人類所知道的最早的水利工程。

傳說大禹帶領萬民挑走了積石山的亂石,疏川浚河,歷經千辛萬苦,排除千難萬險,將河水引到龍門山。但眼前高聳入雲的龍門山橫亙綿延,擋住了黃河的去路。大禹登上山頂,看到了他的父親鯀錯開的河道(即今鑿開河的來歷)治水失敗的遺蹟,又看到了無邊無際的洪水淹沒了山腳下廣大的農田,便決心變堵為疏鑿龍門讓滔滔的河水從龍門奔流而過。

大禹在龍門山相公坪召集能工巧匠商議開鑿龍門之事,大家紛紛獻計獻策,並贊成和支持大禹的主張。大禹一聲令下,身先士卒,帶著族人一路向前,揮舞石斧、骨鏟、木耒,齊心協力,奮力大幹,開山鑿石。誰知他們辛辛苦苦挖了一天,好不容易挖開的巨大缺口,時隔一夜,第二天又長平了。大家並不氣餒,繼續挖。你向下挖,它朝上長。一連多天都是這樣,大禹只好暫時停工,打算向附近居住的百姓了解情況。

這天,大禹在山上遇見了一個身穿黃袍的老人。大禹向老人深施一禮,問道:「請問老者,這龍門山卻怎麼挖了又能長平呢?」老人神秘地向腳下一指,說:「此山乃龍門山也」。老人把「龍」字咬得特別重。大禹聽了恍然大悟,原來這阻擋黃河入海的大山競是一條巨龍。大禹剛要拜謝,那老人卻不見蹤影了。大禹心生一計,只有連續挖山,不給巨龍喘息機會,才能達到開山的目的。

於是,他又召集族人,說明真情,並發動大家不分晝夜,不避風雨,連續不停地開鑿,不讓巨龍有一分一秒填平缺口的機會。這樣以來,巨龍終於被攔腰斬斷了,黃河之水像久困的猛獸一樣,衝出龍門,浩浩蕩蕩,匯入大海。從此,黃河流域百姓才得以安居樂業。

大禹鑿開龍門後,見此地壁立千仞,相對如門,唯神龍可躍,於是遍招英才於天下,以守護龍門。隨後他又在這裡以龍門為始,劃天下為九州,從而讓這裡擁有了千年的王者之氣。

而我們從地理構造上來看龍門,其實它是一道山梁,橫亙在黃河中間。但是早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先祖們就在黃河流域以狩獵、採集為生。在新石器時代中後期,散布在黃土高原上的黃帝部落,和當時的炎帝族、蚩尤族同為中國遠古時代的3大部族,並在黃河流域過著遷徙不定的遊牧生活。直到後來黃帝聯合炎帝攻殺了蚩尤,兩大部族開始融合發展,並定居在黃河周邊,逐漸開始了華夏文明的創立。而韓城所在之地,正是這片區域的腹心。

韓城大禹廟景區

我之前到過韓城市博物館參觀,在展品中,就看到了一些舊石器時代的砍砸器、切割器和刮削器等。在1974年韓城市龍門山附近出土了一處洞穴遺址,年代是5至8萬年前,說明人類在那個時間段已經在這裡居住,也說明遠古時期的韓城區域地理形貌和氣候條件都適合先民居住,這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在黃河中遊首次發現的一處離濱河最近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洞穴遺址。

大禹廟院落

大禹在這裡鑿開龍門,澤被萬世的功績也在韓城永世流傳了下來。韓城境內龍門以下沿黃河有30多個村莊,多數村莊都建有大禹廟,而最為有名的就是周原村的大禹廟,這裡是中國北方保存最為完好的大禹廟,現在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原的大禹廟始建於元大德五年,明代曾重修,禹王像端坐正殿,神態莊嚴。大禹的精神和文化,一直通過修築廟宇和人們的口口相傳為後人所知。

大禹變堵為疏鑿龍門的故事是華夏民族凝聚力和自強不息的根基。如果你來到韓城,追尋大禹治水的足跡,只有登上龍門山回望黃河時,才能感知大禹精神的雄厚魅力。

而在波濤洶湧的黃河中,你就能看到中華文明的血性和激情,在大開大合的自然張力中呈現出的壯麗奇觀。

作者/來源:少梁御史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第十一回: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的故事是華夏文明歷史中非常璀璨的一顆明珠,彰顯了中國祖先抗擊洪水這一自然災害的一次偉大勝利。大禹治水是繼承了其父鯀的遺志!鯀是天上的神主。他下界是為了幫助地上的人們的。但他的下界是不在天帝的準許下的,也就是私自下界。
  • 大禹治水治理的是我國哪條河流?
    相傳黃河上遊的龍門山上的禹門口,也就是現在的陝西韓城附近,為大禹所鑿。黃河水由此而下,奔騰咆哮。位於山西省芮城縣東南的黃河岸邊的神柏峪,相傳是大禹勘察水情時歇腳的地方。如此種種,都說明大禹治水治的是我國的黃河。
  • 「追尋先烈足跡」短視頻網上徵集展示活動成果發布會在京舉辦
    「追尋先烈足跡」短視頻徵集展示活動成果發布會海報本次活動圍繞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以「小切口」展現「大主題」,深入一個個歷史瞬間,用筆和鏡頭記錄下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追尋先烈足跡,讓英烈精神融入血脈,以實際行動告慰忠魂。
  • 【追尋先烈足跡】 線下走訪故地  景仰烈士英魂
    在中央宣傳部宣教局、中央網信辦網評局、退役軍人事務部褒揚紀念司、國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國家檔案局辦公室的共同指導下,環球網主辦的三場以「追尋先烈足跡」為主題的線下活動成功舉辦。在長達14年的反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艱苦歲月中,無數中華兒女在歷史長卷上寫下了不屈不撓、浴血奮戰的光輝事跡。
  • 「追尋先烈足跡」短視頻網上徵集展示活動收官 總播放量突破10億次
    12月17日,「追尋先烈足跡」短視頻徵集展示活動成果發布會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網信、退役、檔案、文物等系統的代表及個人代表分享了各自的作品創作故事。本次活動圍繞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以「小切口」展現「大主題」,深入一個個歷史瞬間,用筆和鏡頭記錄下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追尋先烈足跡,讓英烈精神融入血脈,以實際行動告慰忠魂。
  • 呼瑪縣「回首崢嶸歲月,追尋抗聯足跡」紅色文化考察活動啟動
    呼瑪縣「回首崢嶸歲月,追尋抗聯足跡」紅色文化考察活動啟動 2020-12-22 20: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傳承紅色精神 永葆黨媒初心 「追尋紅二十六軍徵戰足跡」紀錄片...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傳承紅色精神  永葆黨媒初心 「追尋紅二十六軍徵戰足跡」紀錄片創作專家研討會舉行 來源:西安網
  • 穿越龍門山
    穿越龍門山劉紋竹都江堰,這座美麗的歷史、文化、旅遊名城,在11月1日那天,變得比平常更加熱鬧,因為她迎來了全國各地的四百多位客人,他們將於第二天在這裡參加一場52公裡的徒步穿越活動。抬頭望去,遠處的龍門山一隅白雪皚皚,波光粼粼,與天相接;在霧色的環抱中,群山的映襯下,如同那位傾國佳人,絕世獨立。我們心潮澎湃了,爭相與這位「佳人」合影。詩聖的名句「窗含西嶺千秋雪」,此處也當與之相配。我們由衷地羨慕當地的人們,可以常年享受這大自然無私的饋贈。
  • 「四史」學習教育‖通過情景黨課追尋紅色足跡,他們這樣接受紅色教育
    「四史」學習教育‖通過情景黨課追尋紅色足跡,他們這樣接受紅色教育 2020-11-03 19: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追尋歷史足跡,體驗風雨兼程——中國科大2020級全日制MBA黨支部11...
    2020年11月29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2020級全日制MBA黨支部全體黨員同志、積極分子、可發展對象以及MBA2002班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的同學們,一起跟隨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走進渡江戰役紀念館和安徽名人館,開展了以「追尋歷史足跡,體驗風雨兼程」為主題的黨建活動。
  • 厚重商丘——大禹治水被孟諸
    禹王鎖蛟雕塑  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激勵著代代華夏兒女。如今,在商丘古城南側的八關齋內,有一處景觀「禹王鎖蛟井」,就是為紀念大禹治水功績而建造的。井蓋上有一座約近3米的大禹像,井口以巨石掩蓋,石上穿有鐵索一條垂於井口,青石雕刻的蛟龍頭部淺露於水面,俯視井中隱約可見。
  • 追尋徐霞客的歷史足跡 是什麼原因在上林歷程54天?
    在勘察過佛子嶺南巖後,他認為巖洞和地下水道系由地下水侵蝕、反溢造成,這一結論與現代巖溶學研究的結果完全一致;他用來描述洞穴和巖溶地貌的峰叢、天生橋、石筍、石乳石柱等稱謂,也為後代學者所認可,成為學術專用語;他對西南地區巖溶地貌的科學記錄廣泛而系統,在世界喀斯特研究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數百年後,翻讀遊記,上林這片土地穿越時空的神奇魅力仍呼之欲出,令人不禁想要追尋徐霞客當年的足跡,去走,去看,去比照,去遙想
  • 追尋紅色足跡(六)|廣州起義 ——誕生首個城市紅色政權
    站在即將迎來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重要的歷史節點上,我們推出迎接建黨100周年大型融媒報導——《追尋紅色足跡》,在廣東這片具有光輝革命歷史的熱土上,追尋風雷激蕩的歷史印記,見證時代浩蕩前行。追尋紅色足跡(六)廣州起義——誕生第一個城市蘇維埃政權在廣州老城區中軸線上的廣州起義路,有一座明黃色的門樓格外亮眼。
  • 追尋民族英雄陳文龍的足跡
    追尋民族英雄陳文龍的足跡傅通先  多少年來,我們愧對葬於西湖葛嶺的民族英雄陳文龍。理宗駕崩後,靠了賈似道扶持才登上皇位,所以投桃報李:封太師,贈國公,授平章軍國事,讓賈似道決斷朝中一切大事,在葛嶺賞賜豪華府第。賈似道尚嫌不足,又挪用巨額庫銀建築半閒堂,廣羅珍寶美女尋歡作樂。面對這樣一個專橫跋扈、荒淫無度的權相,光明正直的陳文龍豈能同流合汙?
  • 追尋紅色足跡 見證歷史時刻④丨邵力子:中國介紹蘇俄十月革命第一人
    近期,浙江新聞客戶端聯合省委黨史和文獻研究室推出《追尋紅色足跡,見證歷史時刻》專欄,重點介紹這8位浙江籍早期黨員的相關事跡。 邵力子(資料圖)邵力子(1882-1967),浙江紹興人。曾留學日本,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1916年,他在上海參與創辦《民國日報》。
  • 社長梁建鋒領隊 尋找華工歷史足跡
    紀念華工參與建築的橫貫美洲鐵路開通150周年,尋找華工歷史足跡。眾團員排隊登上美鐵列車。本報記者攝     梁建鋒社長表示,這趟尋找華工歷史的足跡,是紀念華工建築美國鐵路,到現場見證歷史時刻,具有重要的意義。
  • 【追尋先烈足跡】抗美援朝中的登高英雄|楊連弟
    【追尋先烈足跡】抗美援朝中的登高英雄|楊連弟  編者按: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1周年,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70年前,英雄保家衛國,出徵血灑萬裡疆場。舉國同慶之際,我們緬懷千千萬萬的志願軍烈士,我們致敬所有浴血奮戰的英雄!山河無恙,國泰民安!
  • 帶你吃吃吃——泗水龍門山烤全羊
    這首詩是李白寄家東魯汶陽鄉(即今山東泗水龍門山前李白莊)所作,寫的就是泗水龍門山。        龍門山位於泗水縣城西北,海拔567.8米,為泗水一大名山。古碑載:「龍門山層巒疊嶂,上出重霄,山口曰龍門口,時有靈雲東來,過口則雨。」當地以此測雨,特別靈驗,故稱「龍門靈霧」,為泗水十景之一。
  • 追尋紅色足跡 感受紅色情懷 傳承紅色基因
    為追尋紅色足跡,感受紅色情懷,傳承紅色基因,近日,駐馬店市第四中學組織四百五十餘名師生代表前往赴焦竹園鄂豫邊省委革命紀念館、老樂山研學實踐基地開展以「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的研學社會實踐活動。這既是一次紅色之旅,更是一次綠色之行,一天的研學之旅,師生都受益良多。
  • 追尋神農足跡---張鴻範
    追尋神農的足跡——張鴻範張鴻範老師,是原慈城中學老師,曾教過地理,後來又教過化學,生物和勞技課(中草藥知識)。直到1995年退休,都未停止授課。參與互動,傳播慈城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