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西安事變中被誘殺的中共密使,40多年後才真相大白

2020-12-14 上遊新聞

高福源(左)和張學良

西安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史的分水嶺,它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由此拉開了中國從長期內戰到全民族抗擊日本侵略的序幕,並奠定了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禦侮和取得勝利的基礎。這場震驚中外的事變從1936年12月12日發動,一直延續到次年的七七事變。其中一些鮮為人知的、讓人遺憾的秘密內幕,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深深地掩藏在厚重的歷史帷幕後面,隨著時間的滄桑洗禮,歷史的封塵被漸漸拂去,真相才慢慢浮出水面。「二二事件」王以哲被槍殺、「二四事件」中共密使高福源被誘殺等事件,即是其中之一。

「剿共」被俘後秘密加入中共

高福源(1901-1937),字紹卿,祖籍直隸(今河北)鹽山,1901年出生於遼寧省營口縣馬家屯村(今大石橋市博洛鋪鎮神樹村)。他父親高玉麟曾任袁世凱時期的管帶(騎兵營長)。高福源10多歲時,從家鄉營口到綏遠,後在北京匯文中學讀書。1921年考入北京輔仁大學。1923年秋考入東北講武堂第五期學習。畢業後,歷任東北軍連長、張學良衛隊營長、少校團副、中校主任、上校團長、少將旅長等職。

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東北軍在南京政府的「日軍此舉不過尋常尋釁性質,為免除事件擴大起見,絕對抱不抵抗主義」命令下,張學良撤出了東北,退入山海關內。高福源被迫率部隊隨東北軍退守關內。他離開黑山白水的東北大地,在目睹了日寇給東北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後,總是以身為軍人,在國難當頭之日,未能報效祖國而引為憾事。1933年1月1日,日本侵略軍發動了「長城之戰」,高福源與其他愛國官兵一起勇敢地投入到抗擊日寇的前線,榆關抗戰爆發。但張學良在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密令下,繼續採取「不抵抗政策」。同年1月3日,山海關失守。1933年2月21日,熱河抗戰爆發。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熱河抗戰失敗。張學良引咎辭職,出國考察。這年秋,出國前的張學良將高福源升任東北軍第六十七軍一○七師六一九團團長。高福源領悟當中深意,此後,為了能夠早日收復祖國疆土,他從嚴治軍,狠抓訓練,對全團官兵既能做到嚴肅軍紀,又能做到身體力行,深得部下的擁護和當地民眾的愛戴,以至於部隊開拔時,駐地百姓扶老攜幼為其送行,這在當時實屬少見。

1935年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經過兩萬五千裡長徵的轉移,抵達陝北革命根據地保安縣吳起鎮會師。中央紅軍自發動第五次反「圍剿」開始,衝破了蔣介石所設置的圍、追、堵、截的重重鐵壁封鎖,勝利突圍北上。這是蔣介石難以接受的事實。此年9月20日,蔣介石在西安設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任命張學良為副司令,調東北軍入陝甘「剿共」。10月1日,東北軍在勞山戰役中,王以哲的第六十七軍一一○師兩個團和師部被殲,師長何立中戰死,團長裴煥彩被俘。10月29日夜,東北軍一○七師六一九團在榆林橋戰役中,被徐海東指揮紅十五軍團乘其不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佔領陣地,該團全部被殲,素有「虎將」之稱的團長高福源和不少士兵被俘。11月22日,東北軍在直羅鎮戰役中,東北軍精銳部隊、裝備精良的一○九師孤軍挺進陝北的吳起鎮方向,鑽入紅軍的包圍圈被殲,師長牛元峰斃命,副師長被俘虜。此役中,紅軍僅以800多人的傷亡就殺、傷、俘6000多名東北軍精銳一○九師的士兵。張學良東北軍在西北戰局的連連失利以及後來面對共產黨的停戰對峙,導致蔣介石親自前往西安督戰。

高福源在榆林橋戰役與紅軍交戰中被生俘,這位長城會戰中的猛將,想不到自己竟然沒有死在抗日戰場上,卻成了內戰中紅軍的俘虜,他認定必死無疑,於是聲稱:「生是少帥的人,死是少帥的鬼,要殺、要斃都無所謂。」但是,共產黨不但沒有殺他,而且給他悉心治傷,然後又請他當紅軍軍事學院的教官。期間,彭德懷司令員還把他請進了自己的窯洞。他在瓦窯堡參加了東北軍軍官學習班,還被選為學習班的班長。而十分關心被俘東北軍軍官思想轉變的周恩來副主席,親臨學習班,召開大會,深入淺出地為全體學員作了一次報告,形象生動地分析了抗日道理,指出全國團結一致抗日的重要,並號召全體東北軍官兵在抗日戰爭中貢獻力量。高福源被紅軍領導人的民族大義所感動,主動要求回去勸說張學良將軍。在中國共產黨教育下,他更加擁護抗日。12月17日,中共中央瓦窯堡會議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高福源讀到這消息,大為振奮,他立即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因為他是東北軍高級將領,中共中央指示讓他秘密宣誓入黨。

身負特殊使命返回東北軍

1936年2月,中共中央宣布開始東徵抗日。紅軍東徵抗日,必然要借道穿過東北軍轄區,於是高福源受中共中央的秘密派遣返回東北軍進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兵運工作。在隨軍東進中,高福源「逃脫」返回到洛川東北軍駐地。

高福源回到軍部後,與六十七軍軍長王以哲和軍參謀長趙鎮藩進行了長談,並密電張學良。次日,張學良乘飛機親臨洛川。高福源見到張學良將軍,向他遞交了毛主席、周恩來副主席給他的信件,然後陳述了共產黨的聯共抗日方針。指出聯合抗日是惟一正確的道路。張學良採納了高福源的意見,命他速返蘇區,請紅軍派一名正式代表與東北軍會談。

此後,他在東北軍中,積極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說服張學良同意聯共抗日,又說服東北軍一一○師兩個營投誠,同時在紅軍同東北軍之間搭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橋梁。

1936年4月起,張學良開始了和中國共產黨的秘密接觸。4月9日,張學良駕機飛抵延安會見周恩來,同機的還有王以哲、劉鼎。1936年9月,中國共產黨與東北軍正式籤訂了《抗日救國協定》,雙方正式結束敵對狀態,中國工農紅軍、張學良的東北軍、楊虎城的西北軍形成了擁護「民族統一戰線」的「鐵三角」。張學良向紅軍提供了大量的過冬棉花、藥品、新鮮食物等物資,解決了紅軍過冬的燃眉之急。另外,當時鄧小平病重,生命垂危,無藥可醫,也是張學良的援助救了他的性命。張學良不但接受並積極學習共產主義思想,還向第三國際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申請,但由於張學良的父親「有殺共歷史」,入黨申請被拒絕。儘管如此,此後紅軍與東北軍之間的友好關係,繼續發展,進一步加強。高福源就留在張學良處繼續做與紅軍的聯絡工作。在張學良的支持下,高福源經常向東北軍官兵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講蘇區人民的自由生活、官兵平等及優待俘虜等政策,逐步使東北軍廣大官兵都願為聯共抗日而出力。高福源身材高大,一口道地的東北話,口齒清晰,語言流利,講得慷慨動人,有感染力,不少人聽後激動得流下眼淚。而張學良更加信任高福源,升任他為一○五師少將旅長。

1936年6月1日,為了對抗蔣介石剪除地方實力派的「削藩」行動,陳濟棠、李宗仁在廣州發出通電,痛陳「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軍對中國土地的踐踏,決定率所部北上抗日,收復失地。6月2日,致電南京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請求準許粵桂部隊北上。南京政府通電宣稱陳、李「不服從中央訓令」,勒令粵桂軍隊不得離開駐境,粵桂聯軍抗令向北推進,史稱「兩廣事變,」又稱「六一事變」或「西南事變」。事變發生後,蔣介石急令中央軍與湖南、江西地方軍隊阻擊粵桂聯軍,大戰一觸即發。然而不久,廣東將領、飛行員紛紛向南京政府投誠,並對兩廣所謂的「北上抗日」說加以抨擊。接著,「南天王」陳濟棠垮臺,李宗仁也不得不對蔣介石表態歸順。

8月中旬,「兩廣事變」在國內抗戰輿論的推動和中共密使雲廣英等人的積極斡旋下,得以和平解決。蔣介石眼見「兵不血刃」便使當時叛逆性最強、實力最大而位居國內半獨立的諸省之首——粵、桂、湘三省伏首聽命,甚為得意。於是,命令將預備徵討兩廣的中央軍悉數北調,用來西北「剿共」,並準備將「剿匪不力」的張學良及其部隊調離。張學良聞訊,心中惶惑不安,秘密與楊虎城商量對策,醞釀以抗日為由對蔣實行「兵諫」。

促成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

面對蔣介石調兵遣將「進剿」西北紅軍的嚴重態勢,高福源等中共黨員在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積極開展兵運,努力促成了西安事變、「兵諫」蔣介石抗日的局面。

1936年8月29日,高福源得知國民黨特務逮捕了學生代表、中共地下黨員宋黎和馬紹周、關沛蒼等人的消息,即刻報告張學良。張學良立即命令譚海率衛隊營包圍和查抄了國民黨陝西省黨部,即為「豔晚事件」。張學良一面聲稱為「逆部」所為,電請蔣委員長親往鎮壓。另一方面召集王以哲、高福源等親信將領密商,做好兩手準備:如若蔣同意抗日,則聯共北上抗日;如若蔣不抗日而執意「剿共」,則實行「兵諫」逼蔣抗日。

10月22日,蔣介石由南京飛抵西安,嚴令「進剿」紅軍。張學良當面表示反對,並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蔣拒絕,兩人大吵。蔣隨即飛往洛陽,調集軍隊向西北集結待命。10月29日,張學良飛抵洛陽為蔣介石祝壽,勸蔣聯共抗日,又遭蔣拒絕。蔣介石堅決拒絕張學良北上抗日的主張,強令其「剿共」,否則就把他的部隊撤離到東邊去。

11月27日,張學良上書蔣介石,請纓抗戰,再次遭蔣拒絕。

12月2日,張學良再次飛抵洛陽見蔣介石,要求釋放被國民黨當局逮捕的抗日救國會「七君子」沈鈞儒、鄒韜奮、李公樸、章乃器、王造時、史良和沙千裡,遭到蔣的推諉搪塞。三番五次請纓抗日均被拒絕,要求釋放抗日救國會領導人也遭推諉,張學良確認蔣絕無抗日意向,只有實行「兵諫」這一條路了。於是,他向蔣介石面報,謂其部下不穩,勢難支撐,再三請求蔣委員長前往訓話,蔣同意赴西安,駐臨潼華清池。12月4日,蔣介石由洛陽飛抵西安,立即調30萬中央軍嫡系部隊「進剿」紅軍。因為蔣介石過分自信,僅帶少數文武官員隨行。張學良與楊虎城親往機場迎接送蔣到駐所,又再次進諫,遭蔣拒絕,蔣向張學良、楊虎城表示:要麼進兵,要麼將東北軍、十七路軍分調福建、安徽。張學良正猶豫不決之時,蔣介石召見邵力子及十七路軍、東北軍軍、師長以上官員,宣布「剿匪」命令,造成張、楊的極大恐慌。隨後,蔣介石又吩咐邵力子,讓他通知《大公報》社可以發表對張、楊的彈劾,並撤銷職務。12月7日,張學良再次到華清池見蔣介石,再三苦諫,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遭蔣嚴詞拒絕。

12月9日,中國共產黨組織大規模的群眾遊行示威,紀念「一二·九」運動一周年。特務軍警開槍打傷一名小學生,群眾非常激憤,決定到臨潼直接向蔣介石請願示威。蔣介石強令張學良制止學生運動,必要時可以向學生開槍。張學良接到命令後,趕上遊行隊伍,極力勸說學生回去。東北大學學生高呼「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東北軍打回老家去,收復東北失地!」等口號。張學良向群眾表示一周內以實際行動答覆學生要求,如果做不到,你們其中任何人都可以「置我張學良於死地」。請願學生們在華清池前高唱《松花江上》一曲,感動了在場的東北軍士,全場愛國情緒高昂。當晚,張學良再次找到蔣介石,勸蔣抗日,並要求蔣放過學生,但是蔣介石怒稱:「對這批學生,除了拿機關槍打以外,是沒有辦法的!」張聽後大怒,反問道:「機關槍不打日本人反而去打愛國學生?」張、蔣再次大吵,盛怒下的張學良於當晚決定「兵諫」。是晚,張學良與楊虎城商議,決定發動兵變,命令白鳳翔去捉拿蔣介石,白鳳翔說:「只見過照片,沒見過本人,到時候亂軍之中怕出錯誤。」

12月10日,張學良帶著白鳳翔見到了蔣介石,蔣正在召開會議,正式通過發動第六次「圍剿」計劃,決定在12日宣布「剿匪動員令」。

12月11日晚,蔣介石邀請張學良、楊虎城和蔣鼎文、陳誠、朱紹良等參加晚宴。當晚,張學良和楊虎城分別召見東北軍和十七路軍高級將領,宣布第二天清晨進行「兵諫」,然後從容赴宴。席間,蔣宣布了蔣鼎文為「西北剿匪軍前敵總司令」,衛立煌為「晉陝綏寧四省邊區總指揮」等換將的任命書。命令中央軍接替東北軍和西北軍的「剿共」任務。

12月12日凌晨5時,張、楊發動「兵諫」,東北軍到臨潼的華清池捉蔣,蔣從臥室窗戶跳出,摔傷後背,躲在一塊大石頭後面,被發現活捉,十七路軍還扣留了在西安的陳誠、邵力子、蔣鼎文、陳調元、衛立煌、朱紹良等國民黨軍政要員。邵元衝等人在事變中遇難。西安事變爆發當天,張、楊向全國發出了《關於救國八項主張》的通電,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停止一切內戰;立即釋放上海被捕的愛國領袖;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確實遵行孫總理遺囑;立即召開救國會議。

第二天,張學良派高福源赴開封面見河南省主席商震和綏靖主任劉峙,陳述西安事變的原因與目的,向他們宣傳張學良「決心結束內戰,擁護蔣委員長一致抗日」的主張。這是一項政治、軍事兼而有之的「外交」活動,為東北軍贏得了時間,從而迅速集結於渭南前線,擊潰了蔣軍桂永清部的進攻。

遭到「上峰」的秘密誘殺

西安事變的行動總指揮是東北軍一○五師師長劉多荃。劉多荃(1897-1985),字芳波,奉天鳳凰(今遼寧鳳城市)人。他是高福源的上司。

12月4日,蔣介石平息「兩廣事變」後,躊躇滿志,僅帶著數十名高級將領和大員來到西安指揮「剿共」,企圖「一舉將『共匪』殲之於西北」。奉令前來「剿共」的260個團約30多萬部隊的前鋒已經到達陝西臨潼,100多架新從義大利買來的最新式飛機一批批地飛到西安,「剿共」大戰一觸即發。

在這關鍵時刻,張學良、楊虎城在力爭無用的萬般無奈之下,決定實行「兵諫」,由劉多荃擔任行動總指揮。12月12日凌晨5時許,劉多荃部署東北軍警衛員摸進蔣介石住所華清池,最後在後山一塊叫「虎畔石」的大石後面活捉蔣介石,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

在中共和多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12月25日張、楊釋放了蔣介石,張還親自送蔣回南京,西安事變遂得以和平解決。蔣回到南京後,背信棄義將張扣留,因此西安事變餘波再度洶湧激蕩。為救回張學良,東北軍內部出現了兩派:一派主張對南京使用武力,一派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解決。主戰派和主和派矛盾十分尖銳,最終釀成了「二二事件」——1937年2月2日以張的警衛營長孫銘久為首的少壯派突然下手,殺害了東北軍的高級將領主和派的第六十七軍軍長王以哲等人,並堅持不讓東北軍撤出西安,還準備對抗陳誠率領的中央軍進駐西安。

自己的軍長被槍殺,劉多荃非常悲痛。此時,劉多荃部已按照和議撤到渭南防地。慘殺事件發生後,劉多荃在渭南和高崇民等人緊急研究對策。於是劉多荃立即命令他的一個團到臨潼,向西安作攻勢。這一招果然有效,孫銘久等人遵令離開西安,市內秩序旋即恢復。在2日晚10時左右,中央軍樊嵩甫部竟乘隙進軍,想發動襲擊,劉多荃立即打電話質問顧祝同:「是否要打?打,我們就打。」顧說他不知道此事,答應即行制止,囑劉沉住氣。很快,該部就停止了前進,顧還以電話告知劉「適才前進部隊隸屬民團」。劉說「不管什麼部隊,停止前進就行」。

槍殺王以哲事件發生後不久,繆澄流軍長曾派人追拿孫銘久等人,但沒成功。孫銘久等人曾進入蘇區,由於嫌蘇區太苦,轉而又去了上海。槍殺王以哲軍長的於連長,後被劉多荃密令處死。同時,他又聽到密報說殺王以哲軍長時,時任旅長的高福源就在粉巷指揮。2月4日,劉多荃發電報讓高福源到師部開會,同時密令駐西安的高福源部下、二團團長葛宴春「待高一到,立即逮捕,就地槍決!」高福源全然不知是誘計,接到上峰的電令,也僅帶兩名衛兵就驅車趕前往西安。他到師部門口剛下車,預先埋伏好的士兵就蜂擁而上,將他綁至院內槍殺,隨行人員也遭到滅口,一併推入枯井中掩埋。高福源被誘殺時年僅35歲,死後下落不明。中共中央曾派特工調查高福源的去向,一時也沒結果。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其遺體在中共地下黨的協助下被找到,由高福源的家屬和堂弟高福洪偷運出來,掩埋在西安東城門外的城牆腳下,但死因不明。

高福源是否真的參與槍殺王以哲事件?實際上,這是絕不可能的。因為高福源是王以哲的親信好友,同時也是公認的紅軍信使,是當時溝通紅軍和東北軍的橋梁。他回到東北軍見到張學良時,將所見所聞全盤說出,並轉達中共中央的抗日主張和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但此時正是張學良將軍思想十分矛盾的時候,一方面,他有著強烈的抗日思想,另一方面他又忠蔣反共,是真正的左右為難。高福源見到張學良後,將自己當俘虜的經歷,以及對抗日問題的真實想法,和盤託出,慷慨激昂,義正詞嚴,張學良聽了當時就掉下了熱淚。

而和張學良將軍同時在場垂淚的,就是六十七軍軍長王以哲。送高福源來見張學良的,也是王以哲。張學良和高福源這次見面後,陝北紅軍和東北軍開始了密切的聯繫,張學良將軍的思想和立場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高福源既是中共密使,又成了張學良名副其實的「信使」,他穿梭於兩軍之間,為建立雙方友好關係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肯定,如果沒有高福源的努力,張學良就不會如此快地發生思想轉變,西安事變也許就根本不會發生,即使會發生,也不知要延遲多久。而王以哲和高福源也在這一次次的交往中,增進了解乃至肝膽相照。

歷史就這樣給劉多荃開了個天大的玩笑,他在一念之間,即把一個抗日名將、一位中共重要密使,葬送在了槍下。

40多年後終於真相大白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西北軍十七路軍被整編,楊虎城被逼離職「出國考察」。東北軍被整編成6個軍,劉多荃任第四十九軍軍長,轄第一○五師(師長高鵬雲)和第一○九師(師長趙毅)。1937年8月中下旬,日軍開始沿津浦線大舉南犯。劉多荃率第四十九軍在滄縣及靜海附近與日軍發生激烈衝突,日軍以猛烈的炮火向靜海轟擊,四十九軍被迫向南撤退。10月底,第四十九軍被調到淞滬戰場。一○五師在錢江弄、江橋一線堅守陣地,遭到日軍重火力猛攻,全師官兵奮勇殺敵,以死報國,六二六團團長顧忠全壯烈犧牲,該團一營傷亡過半。一○九師在紀王廟、馬同橋一線與數倍於己的日軍苦戰,無所畏懼,4位團長有3位相繼殉國,營長傷亡了三分之二,整個師基本都為國捐軀了。

第四十九軍雖然損失慘重,但在戰後蔣介石並不給補充。萬般無奈之下,劉多荃帶著一○九師師長趙毅親自到武漢去活動,花了好大一筆錢才打通了門路,調來了全部徒手的預五師補充一○九師。事先講好條件,趙毅仍為一○九師師長,原預五師的團長以上主官全部留任。劉多荃將張學良當年留用的一部分武器裝備該師。補充後的一○九師全是捷克式步槍,每連配有6挺捷克式輕機槍,每營配有重機槍連,團有迫擊炮,裝備精良。然而劉多荃、趙毅高興沒多久,在一次下命令讓一○九師開拔時,原預五師留任的4個黃埔生團長全部告長假,部隊一點也開不動。事情反映到蔣介石那裡,蔣介石非但不處分故意搗蛋的團長,反而藉機將趙毅撤職,換上了嫡系李樹德,劉多荃任命的其他東北軍軍官也都被撤換掉,接著又將一○九師劃歸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劉峙指揮。

1939年大批日軍猛攻南昌,劉多荃率部守御松山、萬家埠一線。由於作戰失利,又被蔣介石借題發揮,將劉多荃由中將軍長降為上校。一○五師師長王鐵漢撤職留任,責令戴罪立功。副軍長高鵬雲、參謀長秦靖宇相繼調離,另派蔣之中央軍嫡系林耀堂和凌振倉分別繼任。就這樣,第四十九軍實際上是名存實亡了。

1941年11月,劉多荃任第十集團軍副總司令,12月兼任熱河省政府主席。同月,王鐵漢升任第四十九軍軍長。1943年6月,劉多荃調任第十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解放戰爭時期,蔣介石為拉攏原東北軍將領為他打內戰,委任劉多荃為華北「剿總」副司令、熱河省政府主席,並晉級陸軍上將,成為傅作義的副手。1947年9月,第四十九軍被調往東北參加內戰,後來在遼瀋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全殲。1948年底,劉多荃舉家遷往香港,新中國成立前夕在香港通電起義。就在10月1日新中國成立這一天,恨極了劉多荃的國民黨特務將仍在國民黨軍隊中任職的劉多荃長子劉全禮殺害。

1949年12月,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幫助下,劉多荃從香港秘密返回北京,後歷任政務院參事、遼寧省交通廳廳長、遼寧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等職,當選為第二至六屆全國政協委員。隨著不斷接觸昔日舊部和相關檔案資料,劉多荃漸漸明白當年枉殺高福源的真相,但由於其個人的思想局限和歷史原因,這個歷史隱秘始終未能大白於天下。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撥亂反正,許多歷史真相最終展現於陽光之下。劉多荃終於說出了當年誘殺高福源的經過,當時他發電報讓高福源來師部開會,知道的人極少,而密令葛宴春將高「就地正法」也就只有他們二人知道。被秘密安排執行命令的士兵只是奉令行事,或許根本不知道被槍決者是誰。總之,高福源被誘殺之謎,40多年後才真相大白。1981年高福源的遺骨被找出,1982年西安市人民政府為高福源將軍舉行隆重的骨灰安葬儀式,骨灰盒被安放在西安市革命烈士陵園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向其家屬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書》。1985年7月22日,懷著近40年愧疚心情的劉多荃走完了人生之旅,以85歲高齡在北京病逝。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解密:西安事變後,國共兩黨艱難談判內幕
    西安事變舊址 張學良公館在西安事變解決的過程中,中共方面在其中進行斡旋,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共對蔣的態度也發生了重大變化。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西北的政治、軍事形勢並不樂觀,中央軍幾十個師分成四個集團軍,對紅軍、東北軍、第十七路軍形成圍攻之勢。此時張學良身陷囹圄,楊虎城在西安無法完全指揮東北軍,東北軍高級將領王以哲、何柱國、于學忠等人也是舉棋不定。在這種情況下,中共為了自身發展考慮、為了抗日救國大業,決定和平解決陝甘善後問題,向國民黨做出適當妥協。
  • 十二月主題黨課——《西安事變》
    十二月主題黨課學習 《西安事變》 歷史是一面鏡子,鑑古知今,學史明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個優良傳統。 2020年12月14日,中共北京師範大學大亞灣實驗學校黨支部全體黨員同志在邵越同志的帶領下進行了十二月主題黨課學習——《西安事變》。
  • 「西安事變」,誰才是背後真正的主謀?張學良晚年終於給出了答案
    「西安事變」中張學良、楊虎城兩人誰是主謀?這個看起很清楚的問題,張學良自己也回答不清楚。大家都知道,楊虎城最終一家人被殺害,而張學良則軟禁了半個多世紀。1956年12月15日,張學良被幽禁20多年了,蔣介石讓他寫一篇關於「西安事變」的回憶錄。張學良寫道,「西安之變,楊虎城乃受良之牽累,彼不過陪襯而已。」
  • 【黨史故事】西安學生運動與西安事變
    1936年10月,蔣介石親赴西安,逼迫張學良、楊虎城率部「剿共」。1936年12月9日,西安學生救國聯合會和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西安總隊部在西北各界救國聯合會、東北民眾救亡會的配合下,發動1萬餘學生冒著凜冽的寒風,舉行了聲勢浩大的「一二·九」運動一周年紀念大會和請願遊行活動,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他們向陝西省政府、西安綏靖公署請願,堅決要求蔣介石釋放愛國領袖,與各黨各派聯合抗日。
  • 劉鼎: 西安事變的特殊功臣
    ,他與張學良將軍結交甚好,在西安事變中發揮了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受到毛主席肯定;他致力於我國軍工兵工事業,在業界享有崇高威望,被後人稱為新中國軍工事業的創始者和主要奠基人。這些重要情況,對周恩來日後處理西安事變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那麼劉鼎是怎樣與張學良結識的?張學良在西安事變的過程中為何如此倚重劉鼎?西安事變解決之前劉鼎到底發揮了什麼重要作用?事情還得從一次偶然機會說起。
  • 西安事變前夜,誰激怒了張學良:「從今天起,我要做獅子了」
    西安事變時,張學良身邊就有這樣一些人……  國共十年內戰時期,張學良在執行蔣介石「剿共」方針時,曾暗地裡收容和重用了一些「前共產黨人」。他們有的在大革命失敗後的白色恐怖中叛變革命,有的在脫黨高潮中離開黨組織,但其內心是極度不安的。當歷史發展到關鍵時刻,他們也隨歷史大潮前行,為民族的解放和革命事業做了一些貢獻,這可被視為某種「懺悔」和「自新」。
  • 84年,重溫西安事變!
    王志屏老人,西安事變時任楊虎城的衛士,他的回憶首次披露了西安事變中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 「蔣拍起了桌子說,讓我籤字,除非把我槍斃了!接著張學良說到了東北失陷,熱河棄守,就是蔣指示的結果。蔣介石還擊說:我讓你棄守你就棄守了?張學良聞言很惱怒地說,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當時棄守就是服從你的命令造成的。
  • 張學良如何走到西安事變這一步
    對中共的具體行動計劃,則始終沒有做出明確回應。究其原因,仍在於在張氏看來,事變發動後若無蘇聯的援助,財政來源斷絕,數十萬大軍糧草彈藥勢必難以為繼。或許是為了消除蘇聯方面對自己的成見,張學良甚至在6月底通過劉鼎提出了要求加入共產黨的要求。對張學良這一要求,中共方面表示了極大的歡迎,張聞天在7月份給共產國際匯報的電報中說道:「(張學良)十分信賴蘇聯,多方設法幫助我們打通國際聯絡。
  •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軟禁54年,25萬東北軍群龍無首,後來怎麼樣了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在西安聯合楊虎城發動震驚世界的西安事變,目的就是為了逼蔣抗日。隨後在國共雙方共同努力之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張學良親自護送蔣介石返回南京,下飛機後便被軟禁,此後被蔣氏父子兩代以及李登輝一直軟禁到1990年。張學良被軟禁後,東北軍大部分仍駐紮在陝西省,人數多達25萬人。那麼,這支為數不少的東北軍,最後下場如何了呢?
  • 究竟誰才是西安事變的真正主謀?楊虎城之孫說出了真相
    第二次,楊瀚陪伴張學良在海邊散步,才聽說了或多或少當年的真相。當年西安事變爆發,張學良和楊虎城帶頭領著各自手下的兵力,兵諫蔣介石,迫使其抵抗日本,參與抗戰。關於此事的普遍說法都是,本次的兵諫是由張學良和楊虎城聯合引發的。但張,楊誰是背後主謀,民眾們不得而知。甚至當多年以後,楊瀚在海邊詢問張學良這個問題時,他自己也記不清了。
  • 中國聯通發文紀念西安事變引蔣介石名言惹非議
    國聯通上發文紀念1213西安事變84周年,以表達對革命先烈的懷念,引用蔣介石名言:「攘外必先安內」,被網民抨擊。聯通同日晚刪除相關海報並向公眾道歉,稱會嚴肅處理相關責任人員,感謝網友和媒體監督。有網民對此表示,「這中國聯通山東客服的小編,壓根兒就沒有搞清楚西安事變是幹啥的」。資料顯示,「攘外必先安內」方針是蔣介石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前夕發表的政治導向,宣稱應先集中力量「剿共」,隨後才動員抗日。惟到1936年,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才令蔣決定放棄上述方針,轉為與中共合作抗日。
  • 西安事變後聞一多大罵:國家元首豈可劫持
    聞一多平時上課從不跑野馬,但西安事變後幾天,在一次「毛詩」課上,卻離開「毛詩」而大談國事,聲色俱厲。張春風在《聞一多先生二三事》中說,這天聞一多「暴怒如雷」地走上講臺,橫眉怒目地掃視全堂後,厲聲問道:「國家是誰的?是你們自己的麼?」又如對著仇人控訴一般地說:「真是胡鬧,國家的元首也可以武力劫持!一個帶兵的軍人,也可以稱兵叛亂!這還成何國家?
  • 羅章龍策動「西安事變」
    1935年4月25日《中央日報》中央社開封消息:「行營主任張學良(1934年張學良被蔣介石委任為武漢行營主任;1935年10月張學良被調往西安『剿匪』;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23日午由漢飛抵汴,即於午後檢軍並參觀河南大學。24日晨9時,離汴飛西安。」  來去匆匆,也就20個小時。
  • 84年了,你還記得那年的西安事變嗎?
    1936年12月12日,時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的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和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總指揮的西北軍領袖楊虎城在中國西安發動「兵諫」,逼迫蔣介石抗日,亦稱雙十二事變。1935年,中共發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張、楊力勸蔣介石聯共抗日,蔣加以拒絕。兩位愛國將領遂毅然決定實行兵諫。事變對推動國共再次合作、團結抗日,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
  • 西安事變民國牛人寫了一封信,52年後張學良一字不差地背了出來
    張季鸞 12月14日,西安事變發生的兩天後,張季鸞就在《大公報上》發表《西安事變之善後》的社評,給國民政府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觀點。
  • 【汪鋒傳奇】曾給毛澤東當密使
    現擇錄書中「毛澤東的密使」篇章,邀讀者共賞。該篇講述了1935年底汪鋒同志受黨中央、毛主席委託,赴西安與楊虎城將軍協商合作抗日大計的傳奇經歷。西安事變時期的汪鋒汪鋒傳奇:曾給毛澤東當密使文丨許發宏我在陝西省委軍委工作期間,九一八事變發生不幾天,西安各大報紙就多次登載楊虎城對部下發表的抗日講話內容,他還致電蔣介石、張學良,主張舉國上下,團結一致抗日。他主持的陝西省政府,也頒布過《反日告民眾書》。他和屬下將領孫蔚如、馮欽哉、馬青苑等一起聯名致電慰問鼓勵過黑龍江省政府主席馬佔山的抗日舉動。日軍侵佔熱河後,楊虎城請求蔣介石參加抗日。他對部下多次訓話說,要抱定「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的決心。
  • 晚年的張學良否認,他發動西安事變是為了將功補過,表示問心無愧
    楊虎城和張學良在一次交談中,決定逼蔣抗日我們要想知道真相,就必須要還原西安事變。楊虎城的孫子楊瀚花費多年時間,整理很多檔案和楊虎城的私人信件後,還原了部分西安事變的歷史細節。1936年上半年的一天,張學良邀請楊虎城去他家商討一些事情。
  • 蔣介石在西安事變中留下三封遺書, 看完令人心酸
    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12日凌晨,東北軍和第十七路軍協同行動,在陝西臨潼華清池扣留了蔣介石,同時在西安囚禁陳誠、衛立煌等多人,要求蔣介石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 「雙十二事變」後,東北軍何去何從?
    文|逆北剛過去的雙十二,大部分人沉浸在剁手狂歡中不可自拔,購物消費成了最大的主題。似乎少有人記起,當年引起舉國譁然的「西安事變」,其實也發生在雙十二當天——1936年12月12日,距今已過去了84年。西安事變的意義,想必大家都多少有些了解。
  • 邵元衝:西安事變中被打死的職務最高的官員,國民政府舉行國葬
    在整個西安事變當中,除了蔣介石的衛士,僅有一名軍政要員罹難,此人就是被誤殺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邵元衝。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國民政府在南京為其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儀式。邵元衝,字翼如,浙江紹興人,1890年出生。先後考取滿清王朝的秀才、貢生和法官。1905年加入同盟會,1912年擔任《國民新聞》總編輯。曾參加二次革命和光復浙江的戰鬥,擔任過中華革命黨紹興司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