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王昌齡的絕句齊名,代表了唐詩絕句的登峰水平。
那麼,他們倆到底誰更勝一籌呢?
正好,他們各有一首名篇,都是寫的採蓮女,我們不妨來讀一讀。
1、先讀李白的詩。《越女詞》(其三)耶溪採蓮女,見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
客,指詩人。
(1)採蓮女見到詩人為什麼要回呢?
因為詩人是陌生人。古代未出嫁的女子,見到陌生男人一般都會主動迴避。
(2)為什麼她要唱著歌,笑著回呢?
很顯然,她心裡想吸引詩人的注意。
(3)為什麼要佯羞呢?
佯,就說明不是真的害羞,而是相見但又不能見的心情。
2、再讀王昌齡的詩。《採蓮曲》(其二)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1)詩人見到採蓮女了嗎?
採蓮女的羅裙和荷葉一樣都是綠色,採蓮女的臉色和荷花一樣紅。
所以詩人應該隱約見到了採蓮女,但是看得不太清。
(2)為什麼後面又說「亂入池中看不見」?
本來有荷葉遮擋,看得不太清,微風吹過,荷葉搖擺,就更難看清了,所以詩人用了「亂」字。
「亂」字,還側面表達了詩人想看清,但是始終看不清的心情波動。
(3)詩人為什麼確定池中有採蓮女?
之前是隱約見到採蓮女,不敢確定,想看清但是又看不清。
現在,聽到了歌聲,才終於確定這池中是有採蓮女。
我們來對比兩首詩。
相同點:
(1)採蓮女都進入荷花池中;(2)採蓮女都唱了歌。
不同點:
(1)李詩中,採蓮女是為了躲避詩人,返回荷花池;王詩中,採蓮女是一直在荷花池中,沒有受外人幹擾。
(2)李詩中,採蓮女唱歌是為了吸引詩人的注意;王詩中,採蓮女唱歌是隨心而唱,和外人無關。
(3)從詩歌內容看,李詩是描寫採蓮女見客之後的反應;王詩是描寫採蓮女採蓮的過程。
(4)從寫作角度看,李詩正面描寫採蓮女,有心理描寫和神態描寫;而王詩側面描寫採蓮女,有詩人的視覺描寫和聽覺描寫,還反映了詩人情緒的微小波動。
(5)從詩中感情看,李詩表達了採蓮女見到詩人之後的嬌羞之情;王詩表達了詩人渴望見到採蓮女,而又未見到的微微失落之感。
可見,李白有迷之自信,王昌齡是在單相思。
那麼這兩首詩,哪一首寫得更美呢?
還是交由您來評判吧。
我是沉於古詩,為您解讀古詩的感情脈絡,讓您了解古詩中的感情表達方法。
如果您喜歡,歡迎關注我,每天我都會為您解讀至少一首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