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鑑賞:王昌齡 · 採蓮曲 · 其二

2020-12-09 騰訊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品聽經典」或「品聽詩詞」後,即可更方便、輕鬆地瀏覽學習詩詞、古文、成語等所有音視頻內容,以及永久收藏各部小編為您整理出的《書籍目錄》,歡迎轉發,謝謝支持。

胡婷婷唱古文:王昌齡 · 採蓮曲

採蓮曲·其二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小帆課堂:王昌齡~採蓮曲

01

賞析

採蓮曲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

採蓮女的羅裙綠得像荷葉一樣,

羅裙:用細軟而有疏孔的絲織品製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顏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向臉兩邊開。

出水的荷花正朝著採蓮女的臉龐開放。

芙蓉:指荷花。

亂入池中看不見,

碧羅裙芙蓉面混雜在荷花池中難以辨認,

亂入:雜入、混入。看不見: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綠葉紅花,哪是少女的綠裙紅顏。

聞歌始覺有人來。

聽到歌聲才發覺池中有人來採蓮。

聞歌:聽到歌聲。始覺:才知道。

02

解讀

這首詩是王昌齡被貶龍標時所做,約作於唐玄宗天寶七載(748)夏。有本事載,王昌齡任龍標尉已經有了一段時間,一次,王昌齡獨自一人在龍標城外遊玩,在東溪的荷池,見當地酋長的公主、蠻女阿朵在荷池採蓮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氣所吸引,遂作《採蓮曲》

這首詩寫的是採蓮少女,但詩中並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託描寫,巧妙地將採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全詩生動活潑,富於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

相關焦點

  • 《採蓮曲》其二 王昌齡
    《採蓮曲》其二 王昌齡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採蓮少女的綠色羅裙仿佛是和荷葉一併裁剪岀來的,少女的臉掩映在兩邊粉紅的荷花中。詩一開篇就巧妙地把採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組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採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放的荷花中間,看上去仿佛是豔麗的荷花朝著少女嬌美的臉龐開放,二者相互照映,人花難辨。"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混雜在蓮花池塘中難以看見,聽見歌聲方才發覺有人來了。"亂入",即混入。
  • 三年級語文古詩詞鑑賞之《採蓮曲二首其二》
    《採蓮曲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這兩首詩主要描寫了採蓮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詩情畫意。第一首寫水鄉姑娘的採蓮活動,以花、月、舟、水來襯託女子的容貌;第二首以寫意法,表現採蓮女子的整體印象,詩人將採蓮少女置於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少女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
  • 王昌齡的《採蓮曲》的翻譯與賞析
    王昌齡的《採蓮曲》描繪了面如芙蓉的採蓮女,全詩富於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表現出一種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採蓮曲》的全詩王昌齡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 詩詞 | 王昌齡《採蓮曲》
    採蓮曲【唐代】王昌齡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那時候,王昌齡獨自一人行走在龍標城外,在東溪的荷池,看見了一幅絕美的畫面,那就是看見酋長的公主、蠻女阿朵在荷池採蓮唱歌的情景 ,遂作採蓮曲。採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羅裙:用細軟而有疏孔的絲織品製成的裙子。
  • 王昌齡《採蓮曲》,二十八字,滿足人對採蓮的所有幻想
    ——唐代:王昌齡《採蓮曲》說到採蓮,腦中則會浮現一幅優美的畫面。劃著槳,小舟在蓮葉中間穿行,走近蓮蓬,摘下來。那是多麼美妙而有趣味事情,想著不覺令人生出許多嚮往。我多麼希望自己能身處採蓮舟上,被荷花、荷葉包圍,剝開蓮蓬,嚼一顆新鮮蓮子。蓮倒是常見,只是採蓮的事,對我來說著實稀罕。
  • 唐詩中最著名的三首《採蓮曲》,驚豔千年,第一首最有名
    到了唐代,王昌齡、李白、白居易三位大詩人,都寫過《採蓮曲》,雅趣非常,各有千秋,可稱是唐詩中最有名的三首《採蓮曲》,你來評判一下,誰寫得最好呢?《採蓮曲》唐代:王昌齡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 若隱若現採蓮女,王昌齡寫《採蓮曲》
    《採蓮曲》唐朝.王昌齡。《採蓮曲》是一首優美如畫的小詩。把美麗的採蓮女子與美麗的蓮池有機的組合在一起,等於把人的美和自然的美巧妙的寫進小詩。「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女子的羅裙翠綠如荷葉,恰巧又有採蓮女子也在蓮池中,羅裙與荷葉分不清似乎為一了。
  • 李白和王昌齡絕句齊名,這兩首詩都寫採蓮女,您喜歡哪首?
    李白和王昌齡的絕句齊名,代表了唐詩絕句的登峰水平。那麼,他們倆到底誰更勝一籌呢?2、再讀王昌齡的詩。《採蓮曲》(其二)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相同點:(1)採蓮女都進入荷花池中;(2)採蓮女都唱了歌。
  • 唐詩鑑賞:王昌齡·出塞·其二
    出塞·其二 王昌齡 騮馬新跨白玉鞍, 01 賞析 出塞·其二 王昌齡 騮馬新跨白玉鞍, 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寶馬出戰, 騮馬:黑鬣黑尾巴的紅馬,駿馬的一種
  • 王昌齡的《採蓮曲二首》:「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這兩句出自王昌齡的《採蓮曲二首》:一吳姬越豔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溼衣。來時浦口花迎入,採罷江頭月送歸。二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這兩首詩大概是王昌齡被貶龍標尉之後的所見成詩。龍標即如今的湖南懷化地區,在當時稱吳越之地,離京城遙遠,但是民風淳樸,少數民族特色明顯。王昌齡作為七絕聖手,在遊玩的時候看到少女採蓮戲水,心念勃發,得此二絕句。
  • 背了這首採蓮曲,才知道其美麗
    第26天 採蓮曲二首(其二)王昌齡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賞析】作為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的這首詩很特別,其柔美清麗,體現了詩人的另一面。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生動的畫面:一群採蓮少女們進入荷塘,穿插在荷葉之間,鮮豔的荷花與荷葉輕輕波動,弄不清到底是因為風的吹拂,還是因為活潑的採蓮女,因為雖然可以聽到採蓮女的歌聲,卻不知道她們到底在哪裡。
  • 秦時明月漢時關,七絕聖手王昌齡詩十首!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組詩的第二首,《全唐詩》同時也錄入李白詩作下,作《從軍行》或《軍行》。
  • 「七絕聖手」王昌齡二十首「七絕」:一片冰心在玉壺
    「七絕聖手」王昌齡二十首「七絕」:一片冰心在玉壺明代王世貞說:七言絕句,少伯與太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少伯就是王昌齡。盛唐七絕詩有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齡七十四首,幾乎佔了六分之一。因此,王昌齡被後人稱為「七絕聖手」。王昌齡的七言絕句主要有三種類型:邊塞詩、閨怨詩和送別詩。
  • 唐代王昌齡《送魏二》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玄宗天寶後期(748—756)王昌齡貶龍標尉時,當是在一個清秋的日子(從「橘柚香」 王昌齡簡介: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
  • 王昌齡很清新的一首詩,開篇7個字美妙絕倫,令人沉醉了一千餘年
    在寫蓮的作品中,「採蓮曲」是一種經常使用的題目。01「採蓮曲」的由來「採蓮曲」本是一個樂府古曲名,而在這個題目中最主要的是突出採蓮之人,重點描寫採蓮之事。採蓮曲往往都代表著詩人愉悅的心情,他們看到採蓮女的活潑由心底煥發出來的輕鬆愜意的詩興,由此寫下了一篇篇經典唯美的採蓮詩。李白、白居易、賀知章等著名的詩人都曾經以採蓮曲為主題寫過多篇經典之作。而採蓮曲的風格基本都保持得比較一致,因為這樣輕鬆歡愉的詩題,也只有從心裡沒有壓力的詩人筆下才能流露出來。
  • 王昌齡很美的兩首詩,詞美人美聲音美,寫盡生活的美,百讀不厭
    我們一提起王昌齡總是會提到他的邊塞詩,那意境高古蒼涼,簡直就是獨一無二,詩句驚人,被人稱為「七絕聖手」。王昌齡也曾寫過一些詩,畫面唯美,生動青春,是對美麗的記錄,是對生活的歌詠。王昌齡很美的兩首詩,詞美人美聲音美,寫盡生活的美,百讀不厭。
  • 唐詩三百首全集目錄完整版,請收藏
    全文注音 第二卷:五言樂府1·塞上曲王昌齡2·塞下曲王昌齡3·關山月李白4·子夜吳歌·秋歌李白5·長幹行二首李白6·列女操孟郊7·遊子吟孟郊>9·行路難·其一李白10·行路難·其二李白11·將進酒李白12·兵車行杜甫13·麗人行杜甫《唐詩三百首》全文注音 第五卷:五言律詩
  • 詩詞《採蓮曲》八首
    其二清早阿叔去採蓮,入泥行走步維艱。隔天重複辛勤事,秋後拿來賣幾錢。其三一輪日照水塘中,千朵荷花似火紅。此美人間難再有,只因仙女化芙蓉①。③引用自宋·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詩的首句。④代指故鄉家鄉的意思。
  • 唐代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 由於王昌齡的籍貫、生卒年及其他重要的生平事跡記載不一,他的作品大都無法編年,因而,這《長信秋詞五首 王昌齡簡介: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