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鑑賞:王昌齡·出塞·其二

2020-12-14 騰訊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品聽經典」或「品聽詩詞」後,即可更方便、輕鬆地瀏覽學習詩詞、古文、成語等所有音視頻內容,以及永久收藏各部小編為您整理出的《書籍目錄》,歡迎轉發,謝謝支持。

出塞·其二

王昌齡

騮馬新跨白玉鞍,

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

匣裡金刀血未乾。

01

賞析

出塞·其二

王昌齡

騮馬新跨白玉鞍,

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寶馬出戰,

騮馬:黑鬣黑尾巴的紅馬,駿馬的一種。新:剛剛。

戰罷沙場月色寒。

戰鬥結束後戰場上只剩下悽涼的月色。

沙場:指戰場。

城頭鐵鼓聲猶震,

城頭上的戰鼓還在曠野裡震蕩迴響,

震:響。

匣裡金刀血未乾。

將軍刀匣裡的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幹。

02

解讀

這是王昌齡的《出塞二首》中的第二首(第一首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一說此詩為李白所作。

這首詩描寫了一驚心動魄的戰鬥剛剛結束的情景。作者在詩中塑造了一個英姿颯爽、勇猛善戰的將軍形象,熱情地歌頌了將士們為國殺敵立功的勇敢精神。

相關焦點

  • 唐詩鑑賞:王昌齡 · 採蓮曲 · 其二
    胡婷婷唱古文:王昌齡 · 採蓮曲 採蓮曲·其二 王昌齡 小帆課堂:王昌齡~採蓮曲 01 賞析
  • 出塞二首·其一——唐·王昌齡
    出塞二首·其一——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詞文本從《唐詩鑑賞辭典》
  • 《出塞》,唐詩中七絕的壓卷之作,出自著名王昌齡邊塞詩人之手
    今天,我推送的是第第15首古詩《出塞》。學古詩,重在積累,如果學有有餘力,就按照這3步來學,堅持下去,積少成多,會慢慢喜歡上古詩,對應的考題也不怯,反而成了加分項呢!★聊體裁《出塞》是一首七言絕句,而且是唐詩中最好的七絕,被稱為七絕的壓卷之作。前邊,通過這個簡單的思維導圖來複習好好幾詩律詩和絕句,大家應該都能區分七律、五律、七絕和絕了。
  • 【每日詩詞】出塞-王昌齡
  • 【每日詩詞】出塞-王昌齡(唐)
  • 【國學經典】唐詩《出塞》鑑賞
    出塞 唐代:王昌齡 《出塞》是樂府舊題,這首詩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 王昌齡,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
  • 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這首《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
    前天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能不能解釋詳細點?前言關于格律詩與樂府詩的問題,以前寫過類似的文章 。一、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王昌齡的《出塞》兩首,都是七言的絕句,不過這兩首有區別,第一首是近體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王昌齡的《出塞》,是樂府詩還是七絕?
    有朋友問: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能不能解釋詳細點?什麼是樂府詩?樂府是古代音樂機關,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的官署。為什麼朝廷會專門設置一個音樂機關來管理詩歌和音樂?是不是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廣電總局?
  • 王昌齡《出塞》翻譯賞析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出塞(唐)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
  • 名家誦讀 唐代王昌齡《出塞》
    原文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譯文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裡徵人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衛青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賞析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
  • 中華經典 王昌齡《出塞》
    唐代詩人王昌齡所作《出塞》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國家任用優秀將領,平定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願望。
  • 唐詩三百首 | 34王昌齡《塞上曲·其一》
    塞上曲·其一 【唐】王昌齡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後再入塞氣候變冷, 關內關外儘是黃黃蘆草。 自古來河北山西的豪傑, 都與塵土黃沙伴隨到老。 莫學那自恃勇武遊俠兒, 自鳴不凡地把駿馬誇耀。
  • 唐詩解析之出塞,明月依舊照我心
    《出塞》王昌齡雖短短四句,卻意境雄渾深遠,高度概括了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耐人尋味。詩題「出塞」,即出關,就是到邊境去戍守關城要塞。在唐詩中,一般用來表示出徵,而「入塞」則表示凱旋歸來。
  • 安史之亂前,王昌齡寫《出塞》,邊塞詩似流行歌,唱一個火一個
    《出塞》唐-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創作背景《出塞》寫於安史之亂前,當時雖然國力強盛,但隱患四伏。知識分子們已經敏銳感覺到了危機,所以這個時代的唐詩多是反戰的。例如:杜甫的《兵車行》、《前出塞》,也是寫於這個時候,也是反戰的。
  • 出塞 【唐】王昌齡
    相關介紹: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
  • 一天一首古詩詞丨《出塞》-王昌齡
    一天一首古詩詞小國帶您學古詩孔孟之道國學機 K4PLUS編號:2240《出塞》
  • 王昌齡吟詠蘇州的唯一唐詩,全文30字,一開篇就是濃濃的詩意
    我們談到王昌齡,就會想起他曾經被譽為「七絕聖手」。這個詩人在唐代文學史中確實非常出色,尤其是七言絕句寫得相當漂亮。同時這個詩人主要的創作地方還是在邊塞,一首首豪情萬丈的《出塞》,直到今天仍然散發出昂揚鬥志。 最著名的詩句,當然就是「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 王昌齡的一首出塞,寫盡人生豪邁,被人推獎為七絕壓卷之作
    邊塞詩作為唐詩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題材多以思鄉,徵戰為主題,描寫了邊塞荒涼與空曠,也是對戰爭的間接控訴。一大批優秀的邊塞詩人寫就了很多讓人難忘的邊塞詩。對於王昌齡來說,他的詩是大唐的一個異數,他的詩在所有的邊塞詩中獨佔風流。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他的一首邊塞詩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秦時明月漢時關,七絕聖手王昌齡詩十首!
    此詩當作於天寶元年(742年),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今江蘇南京)丞。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今江蘇鎮江),然後在此分手。此詩原題共兩首,第二首說到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 「七絕聖手」王昌齡二十首「七絕」:一片冰心在玉壺
    「七絕聖手」王昌齡二十首「七絕」:一片冰心在玉壺明代王世貞說:七言絕句,少伯與太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少伯就是王昌齡。盛唐七絕詩有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齡七十四首,幾乎佔了六分之一。因此,王昌齡被後人稱為「七絕聖手」。王昌齡的七言絕句主要有三種類型:邊塞詩、閨怨詩和送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