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2021-01-08 騰訊網

創作背景:

由於王昌齡的籍貫、生卒年及其他重要的生平事跡記載不一,他的作品大都無法編年,因而,這《長信秋詞五首》寫於何時亦難以確知。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三十多歲始登進士第。曾兩次被貶,這組詩五首當寫於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第二次被貶之前。

王昌齡簡介: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長信秋詞五首注釋: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捲夜來霜。

金井邊的梧桐秋葉漸黃,珠簾不捲可知夜裡飛霜。

金井:井欄上有雕飾的井。一般用以指宮庭園林裡的井。珠簾:用珍珠綴成或飾有珍珠的帘子。

燻(xūn)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lòu)長。

燻籠玉枕有如容顏憔悴,靜臥愁聽南宮漏聲悠長。

燻籠:指宮中取暖的用具,與燻爐配套使用的籠子,作薰香或烘乾之用。燻:一作「金」。籠:一作「爐」。玉枕:即枕頭。南宮:指皇帝的居處。一作「宮中」。清漏:漏是古代計時的器具,利用滴水和刻度以指示時辰。清漏指深夜銅壺滴漏之聲。

高殿秋砧(zhēn)響夜闌(lán),霜深猶憶御(yù)衣寒。

秋天高殿內搗衣聲響徹夜闌,夜裡霜重還記起君王御衣寒。

秋砧:秋日搗衣的聲音。夜闌:夜殘;夜將盡時。御衣:帝王所著的衣服。

銀燈青瑣裁縫歇(xiē),還向金城明主看。

更深人靜銀燈下裁衣才停歇,目光還轉向宮城明主那邊看。

青瑣:裝飾皇宮門窗的青色連環花紋。金城:即皇帝所住之城。明主:賢明的君主。

奉帚(zhǒu)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pái)徊(huái)。

天亮就拿起掃帚打掃金殿塵埃,百無聊賴時手執團扇且共徘徊。

奉帚:持帚灑掃。多指嬪妃失寵而被冷落。平明:指天亮。金殿:指宮殿。一作「秋殿」。團扇:即圓形的扇子。班婕妤曾作《團扇詩》。暫:一作「且」。共:一作「暫」。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zhāo)陽日影來。

美麗的容顏還不如烏鴉的姿色,它還能帶著昭陽殿的日影飛來。

玉顏:指姣美如玉的容顏,這裡暗指班婕妤自己。寒鴉:寒天的烏鴉;受凍的烏鴉。暗指掩袖工諂、心狠手辣的趙飛燕姐妹。昭陽:漢代宮殿名,代指趙飛燕姐妹與漢成帝居住之處。

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

果真成為薄命人長久陷入沉思,夢中又見到君王醒後心裡生疑。

薄命:命運不好;福分差。尋思:思索;考慮。

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復道奉恩時。

燈火照耀著西宮知道是在夜飲,眼前分明浮現復道蒙恩受寵時。

西宮:皇帝宴飲的地方。復道:兩層閣樓間的通道。

長信宮中秋月明,昭陽殿下搗(dǎo)衣聲。

長信宮中惟有秋月尚明,昭陽殿下響起搗衣聲聲。

昭陽殿:指趙飛燕姐妹與漢成帝居住之宮殿。

白露堂中細草跡,紅羅帳裡不勝情。

白露堂中滿是雜草印跡,那邊紅羅帳裡綿綿深情。

白露堂:指失寵妃子或宮女所住之處。紅羅:紅色的輕軟絲織品。

王昌齡的主要作品有:

採蓮曲、從軍行七首·其四、出塞二首·其一、芙蓉樓送辛漸·其一、重別李評事、送狄宗亨、西宮春怨、出塞·其二、閨怨、送魏二、送柴侍御、芙蓉樓送辛漸·其二、長信怨、太湖秋夕、春宮曲、答武陵太守、從軍行七首·其一、送郭司倉、採蓮曲二首、塞下曲·其二、送任五之桂林、從軍行二首·其一、送張四、青樓曲二首、塞下曲·秋風夜渡河、聽流人水調子、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塞上曲·其一、青樓怨、龍標野宴等。

《長信秋詞五首》由[小孩子點讀]APP - 小學家庭輔導專家,獨家原創整理並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長信秋詞 __為唐代詩人王昌齡宮怨詩造像
    唐代詩人也常常借漢言唐。長信秋詞,就是王昌齡借用漢代班婕妤在長信宮苦悶寂寞,作詩自傷,以團扇自喻,寫宮女受冷落被棄置的情景。王昌齡生於武則天聖曆元年,約卒於玄宗天寶十五年。祖籍太原。尤以邊塞詩著稱。宮怨詩也極為出色。他長於體會人情,並善於代女性言情。他寫的女性詩都很出名。其宮怨詩尤其被人稱道。長信秋詞共有五首。是王昌齡創作的一組絕句。
  • 古詩詞賞析 |《長信秋詞五首》王昌齡【唐詩三百首】
    教科書式品鑑詩詞·第693首古詩詞《長信秋詞五首》唐·王昌齡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捲夜來霜
  • 長信秋詞五首·其三(奉帚平明金殿開)——唐·王昌齡
    長信秋詞五首·其三(奉帚平明金殿開)——唐·王昌齡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 唐代王昌齡《送魏二》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玄宗天寶後期(748—756)王昌齡貶龍標尉時,當是在一個清秋的日子(從「橘柚香」 王昌齡簡介: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
  • 夜讀長信秋詞有感
    長信秋詞( 其四)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 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復道奉恩時。 王昌齡
  • 王昌齡千古絕句賞析,長信秋詞五首·其一,古詩詞鑑賞
    ↑↑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 記得點讚←你喜歡王昌齡哪些古詩詞?留言說一說。《長信秋詞五首·其一》唐朝·王昌齡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捲夜來霜。燻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 秋天的詩句:長信秋詞·其一
    出自盛唐詩人王昌齡的《長信秋詞·其一》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捲夜來霜。  燻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賞析  第一首是宮怨詩,運用深婉含蓄的筆觸,採取以景託情的手法,寫一個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悽涼寂寞的深宮中,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這是從這位少女的悲慘的一生中剪取下來的一個不眠之夜。
  • 唐代杜牧《贈別二首·其一》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 這兩首詩是詩人杜牧在公元835年(大和九年)所作。 杜牧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唐代李白《永王東巡歌·其五》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李白的主要作品有: 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夜宿山寺、望廬山瀑布、贈汪倫、靜夜思、古朗月行、峨眉山月歌、月下獨酌四首·其一、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獨坐敬亭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東山吟、臨路歌、長歌行、烏棲曲、大堤曲、金陵酒肆留別、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 讀王昌齡的《長信秋詞五首》(其五),感受詩人對失寵嬪妃的同情
    這是唐朝時期著名的詩人王昌齡題下的一首宮怨詩,亦是閨怨組詩《長信秋詞》當中的第五首。全詩語言凝練雋永,格調悲婉深沉,詩人將後宮當中失寵女子的悲慘處境描寫了出來,且運用了對比手法,通過對比,鮮明地表現出了得寵與失寵二者之間的差別,堪稱天壤之別。在情感上,該詩顯得較為含蓄蘊藉,體現了詩人對後宮當中失寵嬪妃的同情。
  • 詩詞鑑賞-踏歌爭唱清秋詞,古詩詞裡的秋詞,是秋天最美的色彩!
    古詩詞裡的秋詞,是秋天最美的色彩!秋詞-首其二唐-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長信秋詞五首其一唐-王昌齡長信宮中秋月明,昭陽殿下搗衣聲。白露堂中細草跡,紅羅帳裡不勝情。
  • 唐代李白《白田馬上聞鶯》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這首《白田馬上聞鶯》,就是他在江淮之間漫遊所作。 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
  • 王昌齡《長信秋詞》賞析:「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捲夜來霜」
    想起來王昌齡的《長信秋詞》,這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宮怨詩,其一的前三句全是描寫的秋景,以井邊梧桐、秋深葉黃點題,以景襯情,渲染色彩、烘託氣氛,寫一個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悽涼寂寞的深宮中,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這是從這位少女的悲慘的一生中剪取下來的一個不眠之夜。「長信』』原是漢代宮殿名,太后所居。
  • 旗亭畫壁: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位邊塞詩人的詩歌較量
    這時候又有四個漂亮的女子過來,過來一會,酒樓響起了音樂演奏的都是當時比較有名的曲子,因為三人在當時也唐代詩壇也已經有了名氣,但一直沒機會分個高下,於是便提出要以歌女唱誰的作品多以此分個高下。第一位歌女率先唱道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 唐代李白《子夜吳歌·秋歌》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 本詩是《子夜四時歌》中第三首,李白是沿用樂府舊題創作的新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李白的主要作品有: 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夜宿山寺、靜夜思、古朗月行、望廬山瀑布、贈汪倫、月下獨酌四首·其一、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峨眉山月歌、獨坐敬亭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西嶽雲臺歌送丹丘子、公無渡河、送友人、白馬篇、春日醉起言志、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古詩三首》教材解讀和學法指導
    01教材解讀一、古詩解析本冊教材第九課精選了三首七言古詩。1、唐代詩人王昌齡的《從軍行》前兩句「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通過青海湖、長雲、雪山、孤城、玉門關等景物,描繪了邊塞將士戰鬥、生活環境。後兩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描述了將士們戍邊時間的漫長和戰事的頻繁,表現了將士們不怕犧牲、英勇報國的堅定意志。
  • 唐代韓偓《亂後春日途經野塘》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士民數十萬人逃出城,多中暑而死,詩人亦逃出長安,次年春日寫下這首詩。 韓偓簡介: 韓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國唐代詩人。乳名冬郎,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陝西萬年縣(今樊川)人。
  • 王昌齡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邊塞詩最為著名,有「詩家夫子「、「七絕聖手」之稱。著有《王江寧集》六卷。 文學成就成就綜述王昌齡存詩181首,體裁以五古、七絕為主,題材則主要為離別、邊塞、宮怨。
  • 唐代李商隱《板橋曉別》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 此詩歌寫於唐代汴州(今河南開封)西的板橋店。 李商隱簡介: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
  • 讀王昌齡的《長信秋詞五首》,託借典故,道出宮中失寵女子的心緒
    這是唐朝時期著名的詩人王昌齡題下的一首宮怨詩,亦是宮怨組詩《長信秋詞》當中的第二首。全詩語言凝練雋永,字字珠璣,格調悲婉深沉,委婉動人,蘊意深刻,頗有紙短情長的效果,尤其是詩人對女主人公心理活動的刻畫與描寫,極盡細膩,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