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王昌齡的《長信秋詞五首》,託借典故,道出宮中失寵女子的心緒

2021-01-08 何紅丹

「高殿秋砧響夜闌,霜深猶憶御衣寒。銀燈青瑣裁縫歇,還向金城明主看。」

這是唐朝時期著名的詩人王昌齡題下的一首宮怨詩,亦是宮怨組詩《長信秋詞》當中的第二首。全詩語言凝練雋永,字字珠璣,格調悲婉深沉,委婉動人,蘊意深刻,頗有紙短情長的效果,尤其是詩人對女主人公心理活動的刻畫與描寫,極盡細膩,令人動容。在該首詩當中,詩人著重塑造出了一位深宮失寵女子的形象,女主人公一方面依舊牽念著帝王,希望帝王能夠回心轉意,重新等到聖眷,而另一方面,她又因為如今的悲寂的生活而幽怨痛苦。

詩人主要託借《怨歌行》的典故,在此基礎上,表現了唐朝時期後宮當中女子生活的悽清與悲苦,以她們的口吻抒發了心中難以言說的幽怨之情。畢竟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一入後宮深似海,生活在後宮當中的女子,一旦失寵形同從雲端跌落深淵,且無法抒發心中的幽怨。而不受寵的女子,等待她們的是更加悲慘的生活,只能虛擲年華,在深宮當中孤獨終老,了此殘生。這也是唐朝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宮怨詩詞的原因,詩人以筆為刃,訴說這些後宮女子的哀怨。

「高殿秋砧響夜闌」當中,詩人主要描繪了一幅深秋後宮圖,點明了當時所處的季節與時間,正是深秋時節、夜色深沉時候。「秋砧」指的是秋日搗衣的聲音,當時的人搗衣,使得衣裳穿上身更加熨帖。「闌」的意思是將近、殘盡,「夜闌」指的是深夜將近。「高殿」指的是深宮當中高高的樓閣與屋殿。深秋時節,夜色深沉時候,深宮當中響起了搗衣的聲音,一聲聲,一聲聲,響徹整個夜晚,一直到殘夜將近的時候。這一句當中,詩人渲染了全詩悲寥悽清的氛圍,同時也暗示了這名女主人公一夜未眠。

「霜深猶憶御衣寒」當中,詩人運用細膩的筆觸刻畫了這名失寵女子的心理活動。「霜寒」指的是夜深人靜、霜寒露重的時候,深秋時節,夜間天降寒霜,道出了自然環境的悽寒與冷清。「御衣」指的是皇帝所穿的衣服。因為深秋時節天氣變冷了,這名失寵的後宮女子依舊擔心起皇帝是否添衣抵禦嚴寒了。詩人將女主人公心中細膩的心理活動描寫得淋漓盡致,非常細膩且細緻入微。即使皇帝的恩寵已經消失了,她依舊懷著一點希望,希望皇帝能夠重新眷顧她。

「銀燈青瑣裁縫歇」當中,詩人描繪出一幅女子燈下縫衣的場景,烘託出悽清悲苦的氛圍與環境。「青瑣」指的是裝飾皇宮門窗的青色連環花紋。寥落清寒的銀燈之下,寂寥無人,透過門窗依稀可以看見,這名失寵的後宮嬪妃裁衣才剛剛停下動作。深夜是如此的孤寂,人人都已經進入睡眠當中,只有她依舊牽掛著皇帝冷不冷,以至於一夜難眠裁衣。其實她內心清楚地明白皇帝並不缺人關心,也明白君心如流水,聖眷難以迴轉,但她依舊懷著一丁點兒的殷切盼望。

「還向金城明主看」當中,詩人進一步道出這名失寵嬪妃內心的哀怨與痛苦。她一直裁衣裁到深夜,銀燈之下,一直牽念著帝王,盼望帝王能夠眷戀她,可是她心心念念的君王並未回心轉意,她的希望最終還是落空。「金城明主」指的是當時的君主,夜色深沉,殘夜將了,她不再裁衣縫補,而是起身來到窗邊,目光遙遙望著金城君王那邊看,體現了她內心的幽怨之情,她如此牽念君主,可君王到底是無情的。全詩語言凝練雋永,耐人尋味。

相關焦點

  • 古詩詞賞析 |《長信秋詞五首》王昌齡【唐詩三百首】
    教科書式品鑑詩詞·第693首古詩詞《長信秋詞五首》唐·王昌齡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捲夜來霜
  • 讀王昌齡的《長信秋詞五首》(其五),感受詩人對失寵嬪妃的同情
    這是唐朝時期著名的詩人王昌齡題下的一首宮怨詩,亦是閨怨組詩《長信秋詞》當中的第五首。全詩語言凝練雋永,格調悲婉深沉,詩人將後宮當中失寵女子的悲慘處境描寫了出來,且運用了對比手法,通過對比,鮮明地表現出了得寵與失寵二者之間的差別,堪稱天壤之別。在情感上,該詩顯得較為含蓄蘊藉,體現了詩人對後宮當中失寵嬪妃的同情。
  • 唐代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 由於王昌齡的籍貫、生卒年及其他重要的生平事跡記載不一,他的作品大都無法編年,因而,這《長信秋詞五首曾兩次被貶,這組詩五首當寫於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第二次被貶之前。 王昌齡簡介: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
  • 長信秋詞 __為唐代詩人王昌齡宮怨詩造像
    唐代詩人也常常借漢言唐。長信秋詞,就是王昌齡借用漢代班婕妤在長信宮苦悶寂寞,作詩自傷,以團扇自喻,寫宮女受冷落被棄置的情景。王昌齡生於武則天聖曆元年,約卒於玄宗天寶十五年。祖籍太原。尤以邊塞詩著稱。宮怨詩也極為出色。他長於體會人情,並善於代女性言情。他寫的女性詩都很出名。其宮怨詩尤其被人稱道。長信秋詞共有五首。是王昌齡創作的一組絕句。
  • 長信秋詞五首·其三(奉帚平明金殿開)——唐·王昌齡
    長信秋詞五首·其三(奉帚平明金殿開)——唐·王昌齡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 夜讀長信秋詞有感
    長信秋詞( 其四)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 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復道奉恩時。 王昌齡
  • 王昌齡千古絕句賞析,長信秋詞五首·其一,古詩詞鑑賞
    ↑↑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 記得點讚←你喜歡王昌齡哪些古詩詞?留言說一說。《長信秋詞五首·其一》唐朝·王昌齡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捲夜來霜。燻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 秋天的詩句:長信秋詞·其一
    出自盛唐詩人王昌齡的《長信秋詞·其一》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捲夜來霜。  燻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賞析  第一首是宮怨詩,運用深婉含蓄的筆觸,採取以景託情的手法,寫一個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悽涼寂寞的深宮中,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這是從這位少女的悲慘的一生中剪取下來的一個不眠之夜。
  • 讀王昌齡的《長信秋詞》,對比手法寫宮怨,含而不露含蓄蘊藉
    這是唐朝時期著名的詩人王昌齡題下的一首宮怨詩,亦是宮怨組詩《長信秋詞》當中的第四首。詩人是唐朝時期頗具盛名的邊塞詩人,也是著名的宮怨詩人,所創作的詩歌題材廣泛,風格獨具一格。宮怨詩描寫細緻入微,擅長運用多種手法,每一首幾乎都有可稱道之處,這也是其詩廣為流傳的一大原因。全詩語言清雋凝練,格調極盡悲婉,在抒發情感上,亦是含蓄蘊藉,意猶未盡。
  • 醉夢|王昌齡: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長信秋詞五首(其三)》王昌齡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長信秋詞:又作「長信怨」,《漢書·外戚傳》載,班婕妤以才學入宮,為趙飛燕所妒,乃自求供養太后於長信宮。「長信怨」由此而來。長信:漢宮名。金井:井欄上有雕飾的井。一般用以指宮庭園林裡的井。
  • 「七絕聖手」王昌齡二十首「七絕」:一片冰心在玉壺
    「七絕聖手」王昌齡二十首「七絕」:一片冰心在玉壺明代王世貞說:七言絕句,少伯與太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少伯就是王昌齡。盛唐七絕詩有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齡七十四首,幾乎佔了六分之一。因此,王昌齡被後人稱為「七絕聖手」。王昌齡的七言絕句主要有三種類型:邊塞詩、閨怨詩和送別詩。
  • 王昌齡和他的詩
    王昌齡詩歌中的語句組合也體現著他簡練清峻的語言風格。總結王昌齡的詩三大特點就是:語言簡練而內涵豐富;文辭平易但句意險峻;意興相兼、沉中見清。修辭技法  一、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王昌齡善於運用層層深入的手法,反覆渲染氣氛,為突出主題服務。如《長信秋詞五首》。
  • 王昌齡《長信秋詞》賞析:「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捲夜來霜」
    想起來王昌齡的《長信秋詞》,這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宮怨詩,其一的前三句全是描寫的秋景,以井邊梧桐、秋深葉黃點題,以景襯情,渲染色彩、烘託氣氛,寫一個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悽涼寂寞的深宮中,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這是從這位少女的悲慘的一生中剪取下來的一個不眠之夜。「長信』』原是漢代宮殿名,太后所居。
  • 「青山明月」王昌齡帶著他的《詩集》來了
    其實在這個故事裡,王昌齡有兩首七絕出鏡,一首是《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一首是《長信秋詞》(奉帚平明金殿開),比另外兩位都多。他的七絕在當時被譜曲的頻率很高,被譽為「七絕聖手」,和李白齊名,兩人又合稱「七絕雙雄」。盛唐詩壇星光璀璨,王昌齡也是光彩奪目的一顆。
  • 春宮曲---王昌齡
    鑑賞 此詩借漢武帝寵愛平陽公主家的歌女衛子夫,她原是平陽公主家中的歌女,後被漢武帝召入宮中,大得寵幸月亮,對於人們來說,本無遠近、高低之分,這裡偏說「未央前殿月輪高」,因為那裡是新人受寵的地方,是這個失寵者心嚮往之而不得近的所在,所以她只覺得月是彼處高,儘管無理,但卻有情。
  • 詩詞鑑賞-踏歌爭唱清秋詞,古詩詞裡的秋詞,是秋天最美的色彩!
    古詩詞裡的秋詞,是秋天最美的色彩!秋詞-首其二唐-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長信秋詞五首其一唐-王昌齡長信宮中秋月明,昭陽殿下搗衣聲。白露堂中細草跡,紅羅帳裡不勝情。
  • 王昌齡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邊塞詩最為著名,有「詩家夫子「、「七絕聖手」之稱。著有《王江寧集》六卷。 文學成就成就綜述王昌齡存詩181首,體裁以五古、七絕為主,題材則主要為離別、邊塞、宮怨。
  • 旗亭畫壁: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位邊塞詩人的詩歌較量
    唐玄宗時期,同為邊塞詩人的王昌齡、王之渙、高適都在東都洛陽留學,這時候的他們都都還沒有當官,因為互相對對方傾慕所以便約定有機會要小聚一番。在一次冬天,天上下著小雪,三位詩人來到酒樓小酌,忽然看到十幾位梨園弟子聚會,於是三人便悄悄過去看他們表演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