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燈籠高高掛》:影片中的色彩美學,講述了舊社會女人的命運

2020-12-18 星星侃娛

《大紅燈籠高高掛》是張藝謀導演的一部電影,直到現在這一部影片依然可以稱得上經典。具有濃厚的個人風格,他使用了張藝謀最擅長的色彩美學和象徵手法。

故事構架

電影的背景是民國時期,女學生頌蓮到了陳府,做了陳老爺的四姨太。按照陳府的規矩,晚上老爺去哪個姨太太屋裡,那么姨太太屋前就會掛上紅色的燈籠。頌蓮慢慢習慣了府上的生活。

為了爭寵她假裝懷孕,結果被想要當姨太太的丫環雁兒告發遭到了封燈懲罰。而這時候頌蓮也發現雁兒偷偷藏起了燈籠,倔強的雁兒不願意認錯,凍死在雪地裡。頌蓮一直借酒消愁,在一次喝醉之後,她將三太太偷情的事情說給了二太太,導致三太太被吊死,至此頌蓮的精神有一些不正常。

這部電影中的燈籠,代表的意義自然不與非凡,老爺過夜就要掛燈籠,太太懷孕了也要掛燈籠。燈籠在這一部電影當中不是一個普通的物件,是這些女人受到寵愛的象徵,有了燈籠才可以在第2天的飯桌上點菜,才會在大院裡面拿到一點權力。時間長了府上的女人對燈籠都有了渴望,而燈籠也代表了這些女人的欲望。

電影的取景是喬家大院,這一個冷冰冰的四合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院裡的一切都是方方正正,這也是導演最喜歡的意象化手法。大院的方正就像是一個「口」字,頌蓮在走到這個「口」中時就成了「囚」

這樣封閉的城府就是封建家族的縮影,所以在這樣的院落裡面也代表著府中的規矩,這個場景完美的切合故事的發展。

細節分析

這部電影對於男主陳老爺並沒有什麼描述,甚至都沒有正面的戲。這也是導演的匠心獨具,在電影當中他老爺並不是鮮明的人,而是一個符號,他代表了掌權者。他原本在故事當中是重要的參考者,卻冷漠地用旁觀者的身份看著這些女人的生活。

電影字幕表示的夏秋冬季節不僅僅是時間的流逝,更是女主頌蓮的變化。在嫁陳府的時候是夏天,那個時候,她有著生命力,無法融入城府,最重要的是他厭惡城府裡的規矩,更像是一個反叛者。

隨著時間的流逝,他被大院女人同化,到秋天的時候他已經習慣了府上的生活。冬天來臨的時候,她和府裡其他的女人已經沒有了區別,她也期待自己門前的燈籠會被點亮,見到別的太太被錘腳時她也有了煩惱。

後來老爺又娶來了五姨太,春天卻從來沒有降臨到這個壓抑的院子,春天代表了希望,導演用這種方式告訴觀眾,大院裡的女人沒有任何希望,他們未來都已經註定好了,那就是寒冷的冬天。

顏色構造

張藝謀的電影總是躲不過色彩美學,這一個片子也是他運用色彩美學最完美的一部電影,昏黃的色調以及鮮豔的紅色讓人感覺很壓抑,在電影當中運用色彩最多的就是紅色,這是導演最擅長的一個顏色。

紅色原本是喜慶吉祥的顏色,張藝謀卻將它變成了欲望和恐懼的顏色,就像是紅色的燈籠被灰色的圍牆包圍,大院裡的生命也被封建制度悄悄吞噬。

電影當中紅色棕色和黑色一起出現,就連喜字也是這兩種顏色,紅色和黑色的戰場也是個人和命運的撕扯。紅色的燈籠,黑色的布條都決定了這些女人的命運。

黑灰色為底突出了紅色,表現的是封建制度上女人如燭火般的可悲命運,用這樣簡單的顏色進行了人性解讀,這也是張藝謀最擅長的美學理念。

除了黑色和紅色在裡面還有大量的白色,白色也是頌蓮剛開始習慣的顏色,最開始白色意味著頌蓮的孤傲,後來這個顏色卻成為一種落寞。三太太被吊死的時候也有很多白色,這裡的白色是在訴說三太太的冤屈和她無奈的命運。

影片當中很多色彩都顯示了主人公的命運,這對於電影工作來說是一種特別值得借鑑和參考的手法,在色彩運用上面,張藝謀絕對是翹楚。

不管是敘事方式還是對色彩的應用,該影片都是張藝謀影片史中裡程碑的存在。作品的色彩渲染和音樂結合起來,將舊社會女人的狀態完美體現出來。張藝謀對原本的劇本進行了很多改動,反而提升了整個電影的高度。看上去只是幾個女人發生的故事,但卻是那個時代女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相關焦點

  • 《大紅燈籠高高掛》:以自由之光點燃燈籠,贏得精神上的喝彩
    對於她們來說,遵從男人才能活,男人才是命運,聽從自己成瘋魔。一幅近代的畫卷,一代女性的悲歌張藝謀執導的《大紅燈籠高高掛》運用了東方的經典色彩美學和西方的蒙太奇手法,在朦朧氤氳之下相得益彰。這部讓張藝謀享譽世界,奠定了其名導地位的影片講述的是女大學生頌蓮在家道中落的情況下,被繼母安排嫁給了足以當她父親的陳老爺子,成為了陳府的四姨太。初來乍到的她,本以為接受過高等教育,就可以不被這座房子中的規矩所束縛,但最後卻還是在所謂的"規矩"中迷失了自我。
  • 29年過去了,《大紅燈籠高高掛》依然是張藝謀最好的作品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改編自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書名赤裸的告訴讀者,這是封建時期大家族中的女人紛爭,用現在的話來講,這是一篇宅鬥文。 蘇童出生於1963年,年僅9歲就患上了嚴重的腎炎和並發性敗血症,特殊的歷史背景和幼年時面對死亡的陰影,讓蘇童的文中充斥著脆弱並複雜的人性。
  • 青島:大紅燈籠高高掛,張燈結彩迎春節
    2020春節進入倒計時,青島街頭大紅燈籠高高掛,張燈結彩迎春節,充滿慶賀新年的濃厚氛圍。春節掛燈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營造出一種喜慶吉祥的氛圍。過年掛紅燈籠雖喜慶吉祥,但掛時還是有很多講究的。掛紅燈籠必須對稱,高低、距離需適中。過年燈籠掛南不掛北,而且必需是雙數,無論是掛大門兩側,還是陽臺之上,必需以雙數計算,如二、六、八等。春節將至,青島街頭掛起大紅燈籠,張燈結彩,歡歡喜喜過大年。
  • 大紅燈籠高高掛,咱們今天做個燈籠蝦,美翻你的年夜飯
    過年了,很多地方都是大紅燈籠高高掛,看著真喜慶,燈籠,是古時燈具的一種,早在西元八世紀的唐朝就有記載使用燈籠的起由。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於漢朝初年,但也有相傳唐明皇於元宵節在上陽宮大陳燈影,是為了慶祝國泰民安,才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著彩龍兆祥,民富國強。現在很多家庭過年也掛上小燈籠了,房間裡迷幻的顏色營造出夢一般的境界,這些都預示著新年伊始的如意吉祥,財源廣進等絕好意頭。
  • 大紅燈籠高高掛!臨近春節青島處處年味足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近日,青島各處披紅掛彩迎新年,濃濃的春節氛圍撲面而來。圖為生意紅火的年貨大集。(記者傅學軍)街頭也掛起了紅燈籠烘託節日氣氛。(記者邢志峰)青島奧林匹克帆船中心將在春節期間以大紅燈籠、春字造型和花卉小品等元素裝點景區,營造出融融春意和濃濃年味兒。此外,農曆鼠年的到來,自然少不了「鼠」元素。在青島城市燈光秀的最佳觀賞點附近,還設置了「玉鼠臨風」「心有所鼠」等四處和鼠年相關的拍照牆,供市民遊客打卡留念。
  • 天安門城樓懸掛大紅燈籠習慣始於何時?
    (視覺中國)  記者來到參與製作天安門城樓大紅燈籠的企業——位於東城區龍潭街道安化南裡的北京市美術紅燈廠,幾名工人正在忙碌著。  北京市美術紅燈廠的前身是文盛齋。在老北京的燈籠鋪中,文盛齋尤其著名,據記載可上溯到清嘉慶十一年,手工藝則傳承自明朝末年。
  • 姚笛早期的作品,講述舊社會女性的悲哀,看完讓人深思
    動蕩舊社會,梳頭姨娘坎坷的一生,看透了女人們的不幸《阿珍和她的女主人》這部影片通過梳頭姨娘阿珍的視覺,講述了她和她三個女主人在舊社會的悲慘遭遇。02時代人物的悲哀和救贖阿珍的命運和其他三個女主人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共同闡述了舊時代對女性的壓迫,騙婚、改嫁、姨太太、聯姻,使得女性生活成了一個悲哀話題。影片刻畫的人物性格也比較鮮明突出。
  • 從彩色到《影》的水墨 張藝謀電影是一本色彩大全
    《大紅燈籠高高掛》的紅燈籠是敘事的「麥高芬」,用點燈、滅燈、封燈,推進故事。在封閉的灰黑宅院和在禁錮的封建禮教中,紅燈籠指向了女人、身份和權力。色彩有戲 ,土味美學?張藝謀的色彩美學是用高飽和度的單一色塊或混合色塊去突出景觀和人物的造型奇觀,去渲染環境氛圍,去調動心理情緒。視覺原理上,人的眼睛有紅-綠、黃-藍和黑-白這三種色彩感受細胞。張藝謀擅長用這幾對互補色去製造對比。
  • 從影片《英雄》看張藝謀的色彩美學
    作為其電影生涯的轉型之作,《英雄》在告別張藝謀早期常常描繪的鄉土敘事與對封建制度批判的同時,仍保留了他鮮明的個人特色——濃烈而具有美感的色彩運用。《英雄》這部影片中,基調為黑色,磅礴大氣,而在無名對秦王講述的幾段故事當中,分別運用了不同的顏色作為各個故事的主色調,以色彩區隔了每段故事,不僅讓觀眾更容易理解每段故事所要表達的主題和情緒,並且也通過畫面的藝術張力增加了影片整體的藝術表現力。根據故事段落的不同,可以把顏色劃分為黑色、紅色、藍色、綠色和白色五個區塊,而這五種色彩分別代表了不同的主題情感和情緒含義。
  • 廬陽大小事|大紅燈籠掛起來 喜慶祥和迎新春
    ▽▽▽1.大紅燈籠掛起來 喜慶祥和迎新春春節即將來臨,為營造喜慶祥和的新春節日氛圍,杏林街道文明辦特定製一批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紅燈籠,在街道周邊、社區、文化站、鳳臺路商業一條街等處懸掛,給轄區居民的新春節日增添一份喜慶吉祥。
  • 縉雲這所學校被燈籠點亮了!
    剪紙燈籠走秀現場「哇,這盞燈籠真是牛氣沖天啊!」「快看,這盞也很有創意呢!」孩子們一邊欣賞剪紙走秀,一邊興奮地叫喊著。近日,在縉雲縣七裡小學「千人剪紙百盞燈籠」慶元旦活動中,全體師生攜同家長,利用剪紙作品與廢舊物品,DIY掛提式燈籠。
  • 歷史丨天安門城樓懸掛大紅燈籠習慣始於何時?
    燈籠又是如何製作的呢? 記者來到參與製作天安門城樓大紅燈籠的企業——位於東城區龍潭街道安化南裡的北京市美術紅燈廠,幾名工人正在忙碌著。  北京市美術紅燈廠的前身是文盛齋。在老北京的燈籠鋪中,文盛齋尤其著名,據記載可上溯到清嘉慶十一年,手工藝則傳承自明朝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