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授銜時, 東江縱隊出了哪幾個將軍

2021-02-16 暢享唯美拾光

大家都知道,日軍侵佔廣州後,香港海員工委書記曾生率香港黨員和工人、知識青年共30餘人,到達惠陽縣坪山組建寶安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曾生任總隊長。不久又整合了東(莞)寶惠邊人民抗日遊擊大隊、增(城)從(化)番(禺)獨立大隊,改稱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

1943年12月2日,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在坪山擴編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東江縱隊因此成為我黨在廣東武裝的代號。曾生任縱隊司令員,尹林平任政委,王作堯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楊康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2、第3、第5大隊、惠陽大隊、寶安大隊、港九大隊、護航大隊,共3000餘人。

到抗戰前,東江縱隊在日軍和頑軍多次作戰中極大地發展了自己,擁有1.1萬名戰士,於粵北開闢了清遠、英德、佛岡、新豐、翁源抗日遊擊區,於珠江流域開闢了廣州、佛山、中山城郊遊擊區,在東江流域開闢了比較穩固的海陸豐和惠陽根據地。直接控制大小城鎮60座,遊擊區和根據地人口達兩百萬人。

1946年6月,根據國共達成的協議,東江縱隊排以上幹部共2500餘人北撤山東,到達山東根據地後整編為兩廣縱隊。1950年1月,兩廣縱隊劃歸廣東軍區建制,併入珠江軍分區。

那麼,五五授銜時,獲得軍銜的開國將領們,有哪些人出身於東江縱隊呢?

首先說說東江縱隊的創始人、司令員曾生。

曾生,原名曾振華,坪山人。出生在坪山農村一個澳大利亞華僑家庭。年輕時曾生可謂是學霸。從香港小學畢業後考入雪梨商業學院中專部,畢業後又考入中山大學附中。1933年7月直升中山大學文學院教育系。

在中大學習期間,曾生加入我黨,組織廣州學生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從中大畢業後受黨組織派遣,任香港海員工作委員會組織部長,1938年初升任香港海員工委書記。任內極大推動了香港海員工人運動。

廣州失守後,沒有任何軍事經驗,也沒有受過任何軍事訓練的曾生受領了一項重大任務:帶30名香港海員骨幹黨員和進步學生,徒手前往惠陽開展武裝鬥爭。

回到惠陽後人,曾生先開展統戰工作,說動當地鄉紳出錢出槍枝持遊擊隊,很快搭起了100人的遊擊總隊架子,在惠、寶沿海地區開展抗日遊擊戰爭。不久又與與王作堯等領導的東(莞)寶(安)惠(陽)邊民抗日遊擊大隊會師,並肩戰鬥,初步打開了東江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的局面。香港淪陷後親自指揮東江縱隊組織營救在港的何香凝、茅盾、鄒韜奮等一大批文化界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及國際友人,史稱省港大營救。

曾生儘管之前沒打過仗,但善於學習。日軍發動豫湘桂會戰,國軍撤出粵北。曾生迅速率東江縱隊挺進粵北山區,並趁珠三角和東江地區日軍薄弱之機發起猛烈進攻。

1946年6月,曾生率領東江縱隊主力北撤山東。歷任華東軍政大學副校長,渤海軍區黨委副書記兼副司令員,兩廣縱隊司令員,先後參加豫東、濟南、淮海等戰役。1949年9月指揮由兩廣縱隊、粵贛湘邊縱隊和粵中縱隊組成的南路軍,迂迴至廣州南。

廣州解放後,曾生任珠江三角洲作戰指揮部司令員、廣東軍區副司令員兼珠江軍分區司令員、華南軍區第一副參謀長。1952年調任12軍副軍長,參加抗美援朝,協助軍長曾紹山參與指揮上甘嶺戰役,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再說說東江縱隊三號首長——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作堯。

王作堯,1913年出生於廣東省東莞縣厚街鎮殷實之家,1934年畢業於黃埔軍校燕塘州分校,1936年9月加入我黨,抗戰前一直在粵軍中從事兵運工作,秘密在粵軍中組織了地下黨小團體——抗日救國十人團。

抗戰爆發後,王作堯受領任務,帶出他在粵軍中發展的十名黨員,前往老家東莞開展遊擊戰爭,任東莞縣抗日模範壯丁隊隊長大隊長。1940年3月與曾生部隊會合,之後返回惠東寶敵後開展遊擊戰爭,創建陽臺山抗日根據地。1942年2月,任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總隊副總隊長兼參謀長,領導東(莞)、寶(安)、太(平)三角地區遊擊戰爭。1943年12月任東江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1945年1月,東江縱隊決策分兵開闢根據地,司令員曾生率部挺進粵北,王作堯與政治部主任楊康華率部挺進博羅,開闢羅浮山抗日根據地,將遊擊區擴展到廣州、增城郊區。

1946年6月,王作堯與曾生等率東江縱隊主力北撤山東,先後任華東大學第四大隊大隊長,華野十縱副參謀長、華北軍政大學教育部副教育長、兩廣縱隊副司令員兼第二師政治委員。

解放後,王作堯歷任廣東軍區副參謀長、廣州防空司令部司令員、中南軍區防空軍第一副司令員、武漢區空軍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獲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

第三個說說東江縱隊主力支隊支隊長、兩廣縱隊最能打的團長彭沃。

彭沃,廣東海豐人,父親、兩個哥哥和嫂子、三位堂兄均在大革命中壯烈犧牲。受家庭影響,彭沃13歲參加革命,17歲參加紅軍,投入轟轟烈烈的海陸豐根據地建設。海陸豐根據地被國軍佔領後,彭沃潛入香港,靠當海員謀生,抗戰爆發後才恢復組織關係。

1938年隨曾生回到惠陽發動武裝鬥爭,是東江縱隊30名創始人之一,歷任特務隊隊長、東江遊擊指揮所第三遊擊縱隊新編大隊第一中隊中隊長,率該中隊在東莞黃潭、百花洞連戰連捷。1942年春任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惠陽大隊大隊長,參加粉碎日軍在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萬人掃蕩。

東江縱隊成立後,彭沃擔任第五大隊大隊長,參加了著名的黃猄坑戰鬥和梅塘戰鬥。1944年9月,第五大隊改編為東江縱隊第三支隊,任支隊長,抗戰期間親自指揮大小戰鬥共100多次。

1946年6月隨東江縱隊北撤,歷任軍兩廣縱隊第一團團長、第一師參謀長,參加了豫東、淮海、解放廣東戰役。解放後,歷任廣東軍區珠江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粵東軍分區副參謀長、廣東省軍區汕頭軍分區司令員。1955年獲授上校軍銜,1964年升為大校。

看完此文,大家肯定會問,為何東江縱隊獲得軍銜的將軍那麼少呢?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兩廣解放後,我黨急需黨齡長、有軍事鬥爭經驗的兩廣籍幹部到地方充實各級行政機構,在東江縱隊轉隸的兩廣縱隊和由東江縱隊留守骨幹改編的粵贛湘邊縱隊裡,有大批幹部正好符合這幾個要求。

從1949年12月起,上級開始從東江縱隊的兩個後人——兩廣縱隊和粵贛湘邊縱隊抽調大批幹部到地方工作,先後調走了14名師級幹部、61名團級幹部、143名營級幹部、282名連級幹部、551名排級幹部。最出名的當數原東江縱隊軍政學校軍事教員、司令部聯絡處處長、兩廣縱隊炮兵團團長袁庚。

相關焦點

  • 授銜時,四野的縱隊司令鍾偉授少將,他手下的師長為何卻是中將
    到了五五授銜時,第四野戰軍憑藉這些赫赫戰功,也成為了授銜儀式上最大的贏家。在授銜時,第四野戰軍產生了兩位元帥、三位大將、19位上將,可謂是風光無限了。但是縱觀五五授銜,我們也發現了四野將領的一個怪現象,那就是作為四野十二縱隊司令員、第49軍首任軍長的鐘偉僅被授予了少將軍銜,而他的老部下,獨立第二師師長、49軍34師師長溫玉成卻是中將,這是為什麼呢?
  • 歸僑將軍曾生:轉戰東江 揚威南粵
    他就是歷任東江縱隊司令員、兩廣縱隊司令員、南海艦隊副司令員、廣州市委第三書記、交通部部長的開國將軍曾生。 多年戰火的洗禮,曾生這位書生已經成長為一名讓敵人膽寒的抗日名將,1943年12月2日,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簡稱東江縱隊)成立,曾生任司令員。在他的指揮下,東江縱隊在南粵積極開展敵後遊擊戰爭,先後作戰1400多次,殲敵9000餘人,部隊發展到1.1萬人,武裝民兵1.2萬人,牽制了日軍的大量兵力,為華南敵後抗戰和全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 東江縱隊與東江地區華僑
    東江縱隊是惠州黨史中的精彩亮點和重要內容,東江縱隊和東江地區華僑之間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和淵源。作為惠州市僑聯繫統的工作人員,回顧和學習這段艱苦而又光輝的歲月,對於了解熟悉惠州地方歷史和東江地區華僑史跡脈絡具有重要的意義。
  • 五五授銜時,哪幾位原紅四方面軍的將領軍銜偏低
    大家都知道,1955年,我軍首次對全體有軍職的軍隊幹部進行授銜,史稱「五五授銜」。其中此次授銜,全軍共有60餘萬名幹部獲得了準尉以上軍銜。其中: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中將17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少將806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
  • 東江縱隊:孤懸敵後的華南抗日勁旅
    南粵大地,東江縱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成為一支擁有1.1萬多兵力的抗日勁旅,被譽為「廣東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幟」。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南方日報今起推出「南粵烽火·重走東縱抗戰路」系列報導,敬請垂注。  深圳大鵬半島,東臨大亞灣。島上有處名為「大鵬所城」的軍事要塞,至今保存完好。這是明朝時朝廷為抵禦倭寇入侵所建。
  • 東江縱隊北撤山東的歷史意義
    在抗日戰爭中,東江縱隊多次救護在當地遇險跳傘的英、美等國的盟軍飛行員,引起在華盟軍總部的重視。1944年10月,美軍派出情報組找到東江縱隊司令部,經請示中共中央同意,東江縱隊與美軍正式進行情報合作。東江縱隊為此建立了由聯絡處處長袁庚負責的一個特別情報部門,情報人員最多時達200多人,給盟軍提供了許多重要情報,被盟軍總部認為「是美軍在南中國最重要的情報站」。
  • 東江縱隊與盟軍的跨國合作
    1942年,東江縱隊在中共廣東、香港黨組織配合下,成功營救出一批港英英籍人員及在港僑民。日軍侵佔香港後,將在港港府英籍官員、英軍官兵,以及英、印、荷、比等國僑民(除一些銀行和市政人員暫時留用外)關進了集中營。也曾有人從集中營逃出,但因語言不通、環境不熟悉,寸步難行。1942年2月,東江縱隊港九大隊成立國際工作小組,黃作梅任組長。
  • 五五授銜的將軍中,目前仍有7位健在,你知道都是誰嗎
    在今年之前,有十位開國少將還在世,隨著三位少將的先後去世,目前尚有七位開國將軍在世,我們來看下他們是誰把。他於1929年參加革命,1931年入黨,革命歲月中先後做過連指導員、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團政委、縱隊政治部副主任、政委、軍政委等職務,在授銜時已經是軍政委了,最終在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實際上有點偏低了,1961年,張力雄被提升為少將,可謂是眾望所歸了。
  • 1955年授銜時,哪兩位開國將軍學歷最高
    大家都知道,1955年,我軍首次對全體有軍職的軍隊幹部進行授銜,史稱「五五授銜」。其中此次授銜,全軍共有60餘萬名幹部獲得了準尉以上軍銜。其中: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中將17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少將806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
  • 東江縱隊醫務隊用剃頭刀代替手術刀取出傷員肩胛骨中子彈
    面對危急形勢,東江縱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毅然挺身而出,逐漸成為華南人民抗日遊擊隊的主力,並與其他兄弟部隊一起,被中共中央譽為「廣東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幟」。在東江縱隊轉戰東江兩岸,深入港九敵後,挺進粵北山區的崢嶸歲月中,東江縱隊醫務隊克服艱難險阻,捨生忘死,為東江縱隊指戰員們築起一道生命防線。
  • 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九連冠」|厚街鎮|東江縱隊|國防教育|松山|...
    圖為老戰士、東江縱隊戰士家屬代表等參觀雙擁文化展示廳 厚街供圖8月1日,厚街鎮雙擁文化園啟動儀式在松山公園舉行,這標誌著該鎮首個集國防教育、雙擁活動和居民健身鍛鍊於一體的「紅色地標」正式向公眾開放。據介紹,該雙擁文化園致力於講好中國革命史和厚街英雄史,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擁軍文化,將雙擁公園打造成為厚街市民接受國防教育、開展雙擁活動和居民健身鍛鍊的「打卡地」。
  • 陳賡率領的幹部團,堪稱紅軍「御林軍」,4個營長卻只有1人被授銜
    在浩浩蕩蕩的長徵大軍中,由陳賡將軍率領的幹部團是最為特殊的一支部隊,因為組成這支部隊的士兵們軍銜都不低,而這支部隊也堪稱是紅軍中的「御林軍」。不過遺憾的是,幹部團的四個營長最終卻只有一人活到了最後,後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 四野任過縱隊司令的1955授銜時,6上將、7中將,他4個為何少將?
    1955年授銜時,任過四野縱隊司令的上將有李天佑、劉震、韓先楚、鄧華、洪學智、黃永勝,中將有吳克華、程世才、胡奇才、萬毅、詹才芳、梁興初,少將有曾克林、段蘇權、鍾偉、賀晉年。四野有百萬雄師,一個縱隊有5-6萬人,打出了韓先楚、鄧華、劉震、梁興初等一批名將。所以,在授銜時,李天佑他們授上將無可厚非。而吳克華等授中將也正常,後來,吳克華還擔任過5個大軍區的正職,這是我軍在高級幹部使用上罕見的。
  • 五五授銜時,為何有三位元帥沒有到場
    手術進行得很順利,但是劉帥的右眼因為受傷太重,最終還是失明了。五五授銜時,劉帥因為身體狀況不佳,正在青島養病,組織上為了表示對他的關懷,特批他不用前往北京參加授銜典禮。另一位未到場的是林帥,他的情況和劉帥是一樣的,也是身體狀況不佳。林帥當時的身體狀況,應該說比劉帥還要差,因為他受過更嚴重的傷。這次受傷,要從平型關戰鬥說起。1937年9月,我八路軍115師,剛開赴抗日前線,就取得了一場大捷。
  • 紀念抗日勝利75周年|重溫東江縱隊抗戰救亡的故事與榮光
    英勇的東莞人民,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奮起抗爭,成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的重要力量。75年前戰火硝煙在這片土地上瀰漫,這段血與火交織的戰鬥歲月,有著怎樣激昂、動人的歷史?記者走進東莞的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重溫廣東東江縱隊的光輝歷史。
  • 55年授銜儀式前,段蘇權將軍扯掉少將肩章:這玩意兒我不戴了
    然而,在這樣的氣氛裡,段蘇權將軍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在授銜儀式正式開始前半個小時,他甚至一把扯掉了自己將服上的肩章,激憤地說道:「我不去了,這玩意兒我不戴了!」這位戰功赫赫,威名遠揚的將軍為何如此氣憤?
  • 五五授銜時,哪兩位紅軍團長僅為上校
    大家都知道,1955年,我軍首次對全體軍隊幹部進行授銜,共有六十餘萬人獲得少尉以上軍銜。按理說,紅軍時期的團長,到抗戰初期改編八路軍時至少是營長或副營長,抗戰中期為團長,解放戰爭初期為副師長——師長。到建國後至少為正師或準軍級以上幹部,授銜時考慮資歷等因素,大部分都是少將以上,有一部分為大校。
  • 大授銜時,他倆因為特殊功勞被偉人特批晉升一級,這兩人分別是誰
    1955年我軍在中南海首次施行了授銜儀式,此次授銜中共湧現出了10位元帥,千餘名將軍,一時間懷仁堂將星雲集,蓬蓽生輝,而在這千餘名將軍中有兩位將軍他們非常特殊,至於原因便是他倆都是毛主席特批晉升一級的將軍,那麼這兩位將軍分別是誰?為何會讓毛主席親自特批晉升一級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 授銜時,為何有五位曾經的「野戰軍副司令員」,沒有被授予軍銜?
    在授銜時,四大野戰軍司令員均為元帥,而副將軍授銜則略有不同。「五五」期間,曾任四大野戰軍副司令員的將領有半數為大將或上將,粟裕、張雲逸、肖勁光為開國大將,張宗遜、呂正操為上將。但我們發現,趙壽山、先念、高、李運昌、周保中等五位將軍都沒有被授予將軍軍銜,原因何在?首先來看一下他們的資質條件。在這些人中,趙壽山參加革命最晚,解放戰爭時期才加入人民軍隊。
  • 「重走東縱抗戰路·惠州」追根溯源 走進歷史中的東江縱隊
    8月26日,媒體團來到惠州,繼續探尋東江縱隊的歷史足跡。羅浮山衝虛古觀——東縱司令部舊址東江縱隊紀念館入口在惠州東江之濱的羅浮山景區裡,坐落著一座衝虛古觀,這裡曾在1945年作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司令部。在司令部舊址附近是專門建立的東江縱隊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