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日軍侵佔廣州後,香港海員工委書記曾生率香港黨員和工人、知識青年共30餘人,到達惠陽縣坪山組建寶安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曾生任總隊長。不久又整合了東(莞)寶惠邊人民抗日遊擊大隊、增(城)從(化)番(禺)獨立大隊,改稱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
1943年12月2日,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在坪山擴編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東江縱隊因此成為我黨在廣東武裝的代號。曾生任縱隊司令員,尹林平任政委,王作堯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楊康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2、第3、第5大隊、惠陽大隊、寶安大隊、港九大隊、護航大隊,共3000餘人。
到抗戰前,東江縱隊在日軍和頑軍多次作戰中極大地發展了自己,擁有1.1萬名戰士,於粵北開闢了清遠、英德、佛岡、新豐、翁源抗日遊擊區,於珠江流域開闢了廣州、佛山、中山城郊遊擊區,在東江流域開闢了比較穩固的海陸豐和惠陽根據地。直接控制大小城鎮60座,遊擊區和根據地人口達兩百萬人。
1946年6月,根據國共達成的協議,東江縱隊排以上幹部共2500餘人北撤山東,到達山東根據地後整編為兩廣縱隊。1950年1月,兩廣縱隊劃歸廣東軍區建制,併入珠江軍分區。
那麼,五五授銜時,獲得軍銜的開國將領們,有哪些人出身於東江縱隊呢?
首先說說東江縱隊的創始人、司令員曾生。
曾生,原名曾振華,坪山人。出生在坪山農村一個澳大利亞華僑家庭。年輕時曾生可謂是學霸。從香港小學畢業後考入雪梨商業學院中專部,畢業後又考入中山大學附中。1933年7月直升中山大學文學院教育系。
在中大學習期間,曾生加入我黨,組織廣州學生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從中大畢業後受黨組織派遣,任香港海員工作委員會組織部長,1938年初升任香港海員工委書記。任內極大推動了香港海員工人運動。
廣州失守後,沒有任何軍事經驗,也沒有受過任何軍事訓練的曾生受領了一項重大任務:帶30名香港海員骨幹黨員和進步學生,徒手前往惠陽開展武裝鬥爭。
回到惠陽後人,曾生先開展統戰工作,說動當地鄉紳出錢出槍枝持遊擊隊,很快搭起了100人的遊擊總隊架子,在惠、寶沿海地區開展抗日遊擊戰爭。不久又與與王作堯等領導的東(莞)寶(安)惠(陽)邊民抗日遊擊大隊會師,並肩戰鬥,初步打開了東江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的局面。香港淪陷後親自指揮東江縱隊組織營救在港的何香凝、茅盾、鄒韜奮等一大批文化界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及國際友人,史稱省港大營救。
曾生儘管之前沒打過仗,但善於學習。日軍發動豫湘桂會戰,國軍撤出粵北。曾生迅速率東江縱隊挺進粵北山區,並趁珠三角和東江地區日軍薄弱之機發起猛烈進攻。
1946年6月,曾生率領東江縱隊主力北撤山東。歷任華東軍政大學副校長,渤海軍區黨委副書記兼副司令員,兩廣縱隊司令員,先後參加豫東、濟南、淮海等戰役。1949年9月指揮由兩廣縱隊、粵贛湘邊縱隊和粵中縱隊組成的南路軍,迂迴至廣州南。
廣州解放後,曾生任珠江三角洲作戰指揮部司令員、廣東軍區副司令員兼珠江軍分區司令員、華南軍區第一副參謀長。1952年調任12軍副軍長,參加抗美援朝,協助軍長曾紹山參與指揮上甘嶺戰役,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再說說東江縱隊三號首長——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作堯。
王作堯,1913年出生於廣東省東莞縣厚街鎮殷實之家,1934年畢業於黃埔軍校燕塘州分校,1936年9月加入我黨,抗戰前一直在粵軍中從事兵運工作,秘密在粵軍中組織了地下黨小團體——抗日救國十人團。
抗戰爆發後,王作堯受領任務,帶出他在粵軍中發展的十名黨員,前往老家東莞開展遊擊戰爭,任東莞縣抗日模範壯丁隊隊長大隊長。1940年3月與曾生部隊會合,之後返回惠東寶敵後開展遊擊戰爭,創建陽臺山抗日根據地。1942年2月,任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總隊副總隊長兼參謀長,領導東(莞)、寶(安)、太(平)三角地區遊擊戰爭。1943年12月任東江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1945年1月,東江縱隊決策分兵開闢根據地,司令員曾生率部挺進粵北,王作堯與政治部主任楊康華率部挺進博羅,開闢羅浮山抗日根據地,將遊擊區擴展到廣州、增城郊區。
1946年6月,王作堯與曾生等率東江縱隊主力北撤山東,先後任華東大學第四大隊大隊長,華野十縱副參謀長、華北軍政大學教育部副教育長、兩廣縱隊副司令員兼第二師政治委員。
解放後,王作堯歷任廣東軍區副參謀長、廣州防空司令部司令員、中南軍區防空軍第一副司令員、武漢區空軍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獲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
第三個說說東江縱隊主力支隊支隊長、兩廣縱隊最能打的團長彭沃。
彭沃,廣東海豐人,父親、兩個哥哥和嫂子、三位堂兄均在大革命中壯烈犧牲。受家庭影響,彭沃13歲參加革命,17歲參加紅軍,投入轟轟烈烈的海陸豐根據地建設。海陸豐根據地被國軍佔領後,彭沃潛入香港,靠當海員謀生,抗戰爆發後才恢復組織關係。
1938年隨曾生回到惠陽發動武裝鬥爭,是東江縱隊30名創始人之一,歷任特務隊隊長、東江遊擊指揮所第三遊擊縱隊新編大隊第一中隊中隊長,率該中隊在東莞黃潭、百花洞連戰連捷。1942年春任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惠陽大隊大隊長,參加粉碎日軍在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萬人掃蕩。
東江縱隊成立後,彭沃擔任第五大隊大隊長,參加了著名的黃猄坑戰鬥和梅塘戰鬥。1944年9月,第五大隊改編為東江縱隊第三支隊,任支隊長,抗戰期間親自指揮大小戰鬥共100多次。
1946年6月隨東江縱隊北撤,歷任軍兩廣縱隊第一團團長、第一師參謀長,參加了豫東、淮海、解放廣東戰役。解放後,歷任廣東軍區珠江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粵東軍分區副參謀長、廣東省軍區汕頭軍分區司令員。1955年獲授上校軍銜,1964年升為大校。
看完此文,大家肯定會問,為何東江縱隊獲得軍銜的將軍那麼少呢?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兩廣解放後,我黨急需黨齡長、有軍事鬥爭經驗的兩廣籍幹部到地方充實各級行政機構,在東江縱隊轉隸的兩廣縱隊和由東江縱隊留守骨幹改編的粵贛湘邊縱隊裡,有大批幹部正好符合這幾個要求。
從1949年12月起,上級開始從東江縱隊的兩個後人——兩廣縱隊和粵贛湘邊縱隊抽調大批幹部到地方工作,先後調走了14名師級幹部、61名團級幹部、143名營級幹部、282名連級幹部、551名排級幹部。最出名的當數原東江縱隊軍政學校軍事教員、司令部聯絡處處長、兩廣縱隊炮兵團團長袁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