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想到你,天空中就飄下一粒沙子,從此形成了撒哈拉。談到撒哈拉沙漠,我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位於非洲的撒哈拉沙漠,而是三毛的《撒哈拉沙漠》,或者說,我所有關於撒哈拉沙漠的印象都來源於它。這兒氣候惡劣,也有濃鬱的民族風情,更多的是神秘與無常,三毛在這裡生活的小日常,也讓我對它充滿想像,自然而然地忽略了現實中的苦難,竟覺得它有些浪漫。
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面積超過940萬平方公裡,接近我國國土面積,其西部始於大西洋海岸,東至紅海,南至蘇丹與尼日河流域交界的薩赫勒,北至阿拉特斯山脈和地中海,東西長4800公裡,南北長1300-1900公裡,險些佔據非洲北部。實際上,撒哈拉沙漠雖然面積很大,但並不能說沙漠裡面的黃沙是一望無際的,還會有一些綠洲的河流,沙丘的覆蓋率只有15%左右,而且這些沙丘的覆蓋點彼此獨立,也不是所有被沙丘覆蓋的地方都是一樣的,他們各具特色,有的地方只有幾釐米厚,有的地方則有幾百米厚,甚至有些地方,沙丘是變化莫測的,有風的時候,黃沙漫天,等風過後,也許眼前的沙丘就成了平地,原來一馬平川的地方就成了小沙丘。
流沙可以隨風改變其位置,也就是說,人類生活的環境發生了變化,也許是原地不動,而周圍的沙丘卻在不斷地變化,這些沙丘的形狀看起來都差不多,而在沙漠中,由於沒有可以參照的物體,參照物不但長得一樣還會移動,所以很難分辨方向。
因此人們根據撒哈拉沙漠的位置、海拔等,將其劃分為西部撒哈拉地區,中部高原山地,東部特內雷沙漠和利比亞沙漠等,其中最高點位於Besgenheir山脈的最高點,海拔3415米。
有人說,最初這裡的氣候並不乾燥,也沒有大片沙漠,甚至沒有人類活動的痕跡,是一片廣袤的河流衝刷著平原,人逐漸在這片土地上出現,人們開始製作工具、圈養家禽、務農,在這裡逐漸形成了一個大帝國。
最後一次冰河期時,這裡還沒有沙漠,氣候和今天的東非非常相似,直到公元2500年,撒哈拉沙漠開始變成大漠,只有幾個綠洲有居民,彼此之間幾乎沒有聯繫,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看中這個地方的價值,不斷地派人到這裡來。
撒哈拉沙漠的形成,與一個叫特提斯海的海洋的消失有很大的關係,它據說是一個比現在太平洋更大的海,後來由於地殼運動,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互相碰撞,整個喜馬拉雅地區都露出了海面,特提斯海也消失了,只剩下一小部分,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地中海。
Titish Health的縮小,導致了北非平均氣候狀況的變化,也導致非洲夏季風明顯減弱,乾旱沙漠在北非大面積形成,再加上北非位於北回歸線兩側,常年受到副熱帶高壓、常年乾熱下沉氣流的影響,在這裡,副熱帶高壓的影響範圍變大。
更有甚者,東北信風從東部大陸吹來,影響到撒哈拉沙漠的降雨量,埃色俄比亞高原又阻斷了溼氣,等等,這些都促使該地區氣候乾燥,降雨量減少,慢慢地,它就成了沙漠,又因為平坦起伏不大,氣候影響範圍很廣,經年累月,終於形成了這樣一片大沙漠。儘管沙漠不適合人類生存,但這幾年來挑戰野外探險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對沙漠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準備充分的情況下,到沙漠中旅行的人也不在少數,不知你是否曾經到過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