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驪 珠
10月24日,我在德國北萊茵-威斯伐倫州留學的一個普通的晨曦,但今天又是個特別的日子,是遠在祖國家鄉張家口的爺爺95歲生日。
手機熟悉的鈴聲響起,是我最惦記的爺爺撥過來的。接通視頻,爺爺滿臉興奮地說:「孫女,爺爺從張家口坐高鐵來北京了。時代變化可真大啊!」一路上,爺爺感受著祖國蒸蒸日上的發展。
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日。70年前,數百萬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不畏強暴,勇敢鬥爭,我的爺爺也是其中的一員。爺爺王振寬是1945年參加革命的老軍人,先後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的遼瀋戰役、平津戰役,以及平津戰役中解放家鄉張家口戰役。然後一路南下,直接打到廣東去,在廣東又參加剿匪,後從廣東剿匪現場,坐火車調到東北,參加抗美援朝。
圖丨其中一枚是抗美援朝作戰三等功勳章, 另一枚是抗美援朝作戰紀念章
圖 | 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圖丨兩枚均為抗美援朝慰問紀念章
今年95歲的爺爺,可以說飽經滄桑,日常飲食起居都要靠家人來照料,大部分時間會關注新聞,了解軍事。爺爺因為耳背,平日裡戴上助聽器才能與人交流。可是,每當《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熟悉的旋律,在耳邊響起的時候,爺爺都會眼含熱淚應聲唱起:「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這是來自爺爺靈魂中的歌聲。
圖 | 爺爺年輕時候的照片
「參加瀋陽炮校速成班培訓,為入朝參戰作準備」
新中國成立的五個月前,爺爺所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11縱隊48軍143師(原董存瑞所在部隊)南下粵北剿匪,1949年10月1日早上,部隊成功佔領廣東翁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在這天成立了!人人振奮,熱血沸騰。來不及歡慶,部隊隨即進入廣東省韶關市樂昌縣剿匪,繁重的剿匪任務直到1950年10月才完成。
11月初,爺爺所在的143師429團立即奉命北上,準備改成炮兵赴朝參戰。全團由韶關市樂昌鐵運北上,乘坐悶罐車日夜兼程,用了4天多的時間到達遼寧阜新集結。
整裝時,戰友們發現自己對火箭炮技術戰術一無所知, 加上文化水平低,大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書本知識又看不懂。為此,軍委從蘇聯請來炮兵專家和翻譯,講授炮兵知識課。
聽課時,戰友們會寫就寫,不會寫的就畫符號,學的非常認真。為了做好入朝參戰準備,炮司還組織部分幹部到瀋陽炮校進行40天的短期速成培訓。爺爺就是其中一員,短期培訓中,戰友們基本掌握了M-13火箭炮(俗稱喀秋莎大炮)的構造、原理和操作要領。
培訓結束後,143師奉軍委命令由野戰軍改編為炮兵21師。炮兵21師,是我軍入朝參戰的唯一一個裝備了喀秋莎火箭炮的炮兵師。爺爺所在的429團改為203團,爺爺負責車輛管理物資運輸後勤保障工作。
那一年,爺爺25歲。
圖|爺爺95歲生日穿軍裝的照片
「冒死也要把彈藥運上前線,該輪到我們去完成使命了」
部隊完成改裝訓練不久,就接到了赴朝作戰的命令。203團從遼寧海城出發由鐵路運輸到達安東(現丹東),準備於1951年4月8日晚渡過鴨綠江。
就在8日上午,美軍約30多架B29高空轟炸機向安東鴨綠江大橋進行了狂轟濫炸。因安東大橋被炸毀,203團改由寬甸臨時搭建的浮橋渡過了鴨綠江。入朝後,203團配合東線27軍作戰,反擊美第7師。
志願軍戰士們不僅要在戰場上和美軍的飛機、大炮、坦克去作戰,還要時常忍受著百年不遇的寒流,尤其是在深夜,大雪、狂風和低溫讓很多年輕的戰士失去了寶貴的生命。
1951年秋季, 為了避開敵人的轟炸,運輸任務總是在夜間進行,爺爺當時任團裡的車管股副股長,「我和戰友共8個人, 每天白天藏在防空洞裡,晚上開車往前線運輸彈藥、汽油、食物等補給。如果有時路程遠,來回得三四天一趟,晚上出發,天快亮時就用樹枝把汽車掩藏起來。」爺爺說,隨車常年帶著斧子、鋸子等工具,為砍樹枝用。
對爺爺和戰友們來說,危險潛伏在黑夜裡。有一次,爺爺和戰友一起,開上運輸車往前線運補給,路上遭到了敵機轟炸,前面兩輛車都被炸毀了。爺爺開的車上裝的是彈藥,爺爺知道這車物資對前線有多重要。爺爺的車前方也落下一顆炸彈,隨著爆炸聲,車給掀了一下,前面整個路面塌陷下去,汽車前頂也炸了個窟窿。爺爺腦袋「嗡」的一聲,暈倒在車上……
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爺爺醒了過來,只覺得腦袋沉沉,眼冒金星,身子發軟,口裡又渴又苦。趕緊摸身邊的運輸排長孫富同,喊道:「能動彈不?」孫爺爺也甦醒過來了,說:「還沒炸死。」「那就繼續走。」爺爺回憶說,當時也不害怕,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冒死也要把彈藥送上前線,該輪到我們去完成使命了。」
終於,摸黑走了4個多小時,彈藥安全送達。但在返回的途中,爺爺根本不知道,來時的那座橋已被敵人炸毀。黑洞洞也不敢開燈,隱隱忽忽的看路,車走著走著,突然感覺前面沒路了,爺爺趕緊來了個急剎車。「我下車一看,汽車的輪胎已經到橋邊上,差幾公分就掉下去了,下面是滔滔江水,當時驚出一身冷汗。」爺爺說,那是朝鮮有名的大同江。
那一夜,爺爺和戰友經歷了兩次命懸一線的危險。
圖|爺爺參加抗美援朝三等功證書
圖|爺爺因參加解放東北、解放華北、解放廣州、解放華中南等戰鬥獲得部分紀念章
「衝著敵機開槍, 那個敵軍飛行員,我看的是真真的」
爺爺軍裝上一枚枚獎章記錄著那些過往。「我至今還記得在敵機轟炸中,倒下去的戰友。」爺爺含著淚回憶說,在血雨腥風的戰場上,他曾幾度與戰場上的死神擦肩而過,很多戰友沒能活著回來,他們為了革命犧牲了生命,也沒能戴上這些勳章。
當年, 爺爺和戰友白天在防空洞,不敢做飯,怕生火冒煙兒被敵軍發現。8個人,每人發一袋10多斤的炒麵,這是惟一的食物,但沒有水。渴了,夏天晚上到附近河裡用水壺去灌水。冬天就把雪化成水喝。戰友們用粗樹枝臨時搭起「木板」,晚上人睡在上面,下面還譁譁地流著水,潮溼的很。
1952年夏天,有一次,敵軍轟炸機在防空洞口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轟」的一聲,炸出了有六七米深的坑,當時地上就冒出了水。爺爺腦袋一下蒙了,稍緩片刻, 和戰友一起迅速跑到山頂上,向飛過來的美軍敵機開槍,「當時敵機飛得很低,那個敵軍飛行員,我看的是真真的。」爺爺回憶說,在那次轟炸中,左耳朵造成了永久的聽力損傷。
爺爺至今都能清晰地說出一組數字,「1953年7月27日」,那是美軍在板門停戰協定書上簽字的時間。
爺爺和戰友們得知勝利的消息,是在當日中午時分,當時戰友們激動地相擁而泣:「我們終於勝利了!」
「兩年多了, 白天從來沒有到防空洞外轉悠過,當時大家一下子都衝了出來, 看到山溝裡的松樹那麼多, 很翠綠。」 爺爺回憶說,當時戰友們齊刷刷地朝祖國的方向敬了個軍禮!
1953年10月,我軍完成了祖國人民賦予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神聖使命,凱旋而歸。鑑於爺爺每次戰鬥中的表現, 爺爺還被授予了一次個人三等功。
爺爺經常翻閱家裡那本泛黃的相冊,懷念戰場上一起出生入死的戰友。「曾經並肩好戰友,回首往事似今朝,分離再無相見日,只有牽掛在心裡。」戎馬歲月,凝結了情深意厚的戰友之情。
這一切,無不令人動容。
圖|爺爺坐高鐵去北京
「沒想到, 還能在家門口坐上高鐵去北京」
70年過去了,爺爺再次向我講述那段崢嶸歲月的時候,我仍感到震撼。老一輩軍人那種 「除了勝利一無所求,為了勝利一無所惜」的精神風貌,依然在我們後輩中傳遞, 依然讓人熱血沸騰。爺爺出生入死, 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一個年輕小夥子, 經歷過那麼多戰鬥,最後很幸運的活下來,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與崛起。
抗美援朝結束3年後,爺爺回老家張家口赤城縣龍關鎮西水泉村和我的奶奶張清華結婚,1964年爺爺從部隊轉業到崇禮縣工作,1985年離休。
我從小在爺爺身邊長大,耳濡目染也產生了對共產黨的恩情。18歲那年,我考上了常熟理工學院,成為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一名大學生。畢業後,又到德國讀研究生。前不久, 我專程到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特裡爾市拜訪馬克思的故居,獻上一束鮮花,以表達對這位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導師的敬仰之情。
在大學期間, 我因各方面表現優秀,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也成為了四代同堂大家庭中最年輕的黨員。爺爺奶奶共育有4個子女, 現在全家四代19口人,其中12人是共產黨員,在家中,積極入黨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黨員身份更是一種榮譽傳承。
爺爺因為年事已高,我會經常把爺爺關心的國家大事,整理出來念給爺爺聽。在得知京張高鐵建設之際,爺爺就有個心願,將來能坐上高鐵去趟北京。
2020年10月24日,是爺爺95歲生日,第二天正逢重陽節,爺爺收到了兩份特別的生日禮物。其中一份禮物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另一份禮物是,家人陪著爺爺從張家口坐上高鐵去北京。
如今,95歲高齡的爺爺, 已是一位頭髮花白,步履蹣跚的老人,曾經在戰場上和戰友們經歷過各種苦難和危險,用生命和鮮血, 最終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我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大學生,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傳承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獨自在海外求學的我,時常會想念祖國,想念家鄉。下個月,我就完成學業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了。
當我抬頭再次朝祖國的方向望去,心中唱響了那首熟悉的歌:「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流出一首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