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孩子頻繁做鬼臉、眨眼睛、清嗓子,知道真相後媽媽痛悔不已……

2020-12-16 騰訊網

作者:白芥子

來源:積木育兒(ID:jingguanyuer)

一個7歲的男孩,半年前突然開始動不動做鬼臉、眨眼睛、清嗓子。

孩子爸爸發現了不對勁,批評孩子:「不要總是這副鬼樣子,難看死了!」

發現自己的警告沒用,爸爸開始上手。

他認為孩子純粹是故意做出那副古怪模樣的。

他受不了孩子的「鬼樣子」。

一開始他還口頭警告孩子「克制自己」。後來,一看見孩子做鬼臉、一聽到孩子清嗓子,上去就是一巴掌。

然而,孩子的古怪表現卻愈發頻繁了。甚至一見到爸爸就忍不住臉部抽動。

直到這時,孩子媽媽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趕緊帶著孩子去看醫生。

先是看中醫。

喝了兩個月的中藥,沒用。

後來,聽醫生的建議,夫妻倆帶孩子去看了心理醫生。

哪知心理醫生在跟孩子相處幾分鐘後,就笑著告訴夫妻倆:孩子沒什麼大問題,要想孩子的症狀得到改善,大人得先治療。

原來孩子得了一種叫做「抽動症」的病。

不是孩子故意搗蛋。

不管做鬼臉、眨眼睛還是清嗓子,對孩子而言都是不可控的。

症狀的初發可能是,孩子的某一次生病、或者家庭關係的緊張,或者父母的嚴厲訓斥。

一旦有抽動的表現,家人對孩子的關注自然增多。

目光是有壓力的。

焦慮情緒更是能夠快速在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傳染。

父母的焦慮,父母過度關注帶來的壓力,會導致孩子更加緊張,抽動也會更加厲害——這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得知真相後,孩子的媽媽淚流滿面。

今年以來,由於疫情,小小的三口之家經濟陡然變緊張。夫妻倆為此時不時爭吵。

最初發現孩子有抽動的表現,做母親的甚至還嫌棄孩子「添亂」。

現在回頭看才意識到,緊張的夫妻關係,或許才是孩子抽動的一大誘因。

上面這個例子,就是發生在我身邊的真實案例。

別以為抽動症距離我們的孩子很遠。

臨床發現,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孩子罹患抽動症。

有數據顯示,國內目前約有400萬人患有抽動症(又名妥瑞氏症)。

公益短片《站出來 做自己》

你或許在路上,在公交或地鐵上,就曾經遇到過一個舉止奇怪的人,TA搖頭晃腦,做鬼臉,抑或莫名其妙說髒話。

這樣的人很容易引發我們的側目,導致我們的不接受、不理解。

紀錄片《妥妥的幸福》

尤其如果這樣一個「行為舉止古怪」的人就是自己的孩子時,我們或許就更加難以接受,甚至如臨大敵。

根據臨床表現,抽動症一般可分為3種類型:

運動性抽動:頭面部、頸、肩、軀幹以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發,快速收縮運動。

發聲性抽動: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縮,通過鼻、口腔和咽喉的氣流而發聲。

感覺性抽動:壓迫感,癢感,痛感,熱感,冷感或其他異樣感覺。

截止目前,該病症的病因並不明確。

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即早期出現抽動症狀以後,選擇忽略,並且從調整親子關係著手,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加放鬆和和諧的成長環境,那麼孩子的症狀很快就能自動消失。

電影《叫我第一名》

可惜,並不是所有孩子都如此幸運。

他們多半會長期遭受文章開頭那個孩子的境遇:被批評,被指責,被當成一個有問題的壞孩子而被暴力幹預和矯正。

當父母長期、過度、不當地關注和幹預孩子,很容易會導致孩子的行為固化,甚至症狀愈發嚴重,並伴隨終身,工作和生活都會受到極大影響。

一位朋友這樣說過:在高學歷的家庭裡,孩子罹患抽動症的概率越來越高。

為什麼會這樣?

從心理學角度去理解,或許是因為,壓力越大,孩子的「異常行為」就會越多。而高學歷的家庭,他們往往會對自己要求嚴格,也對孩子傾向於有過高的要求,這自然會給孩子帶去超負荷的壓力,造成情緒和行為上的一些障礙。

而當孩子出現一丁點父母覺得是「問題」的「問題」,又會導致父母愈發關注孩子、給孩子更多的壓力和控制,由此陷入一種惡性循環,難以跳脫和真正化解。

何止是抽動症呢?

教育中,有很多可怕的蝴蝶效應。

即很多孩子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本來是小事一樁,父母若用輕鬆愉快的態度去解決,甚至不需要解決,問題也會自行消失。但若家長用嚴厲的方式去對孩子,不但無助於問題本身的解決,還會讓孩子的問題固化下來,嚴重的甚至可以毀滅孩子一生。

比如下面這個例子:孩子的父母和爺爺奶奶都是高學歷,生活和工作上很講究,育兒也特別嚴謹。這個家庭中的大人,從孩子一歲多開始,就因為吃手的問題和孩子糾纏不清。

最初大人們反覆告訴孩子「手髒、不能吃。」

發現講道理沒用後,就開始動起了手。孩子一吃手,大人就打。但打孩子的方法只能起一小會兒作用,孩子一停止哭泣,就好了傷疤忘了疼,又把手伸進嘴裡。

再後來,他們還用過抹辣椒水的方法。

用過一天24小時強硬戴手套的方法。

可惜,問題始終沒能得到解決,反而越來越嚴重。

這個孩子長大後變成怎樣了?脾氣特別倔,因為一點小事就情緒失控,可以連續哭很久,甚至會用頭猛烈撞牆。

諮詢師見到這個孩子時,他兩隻手的大拇指已被吃得變形了,小手上布滿了破潰的傷口,可孩子好像完全沒有痛感,還在用嘴啃咬雙手。

更讓人心疼的是,孩子的心理也出現了嚴重障礙,不會和人交流,別人和他說話,他基本不回應,目光總是迴避開來,神情冷漠,拒人於千裡之外。

原本是孩子正常發展中的一個正常動作(小寶寶吃手是正常的!)。

這樣一個自然而然的發展過程,卻遭到了如此殘酷的、持續反覆的懲罰,整個過程簡直跟刑訊逼供沒區別。關鍵,孩子還那麼小啊!在生命初期,就莫名其妙地遭遇綿延不斷的殘酷對待,他的生命怎麼能正常展開、怎麼能不被扭曲呢?!

當然不止是吃手。

亦不止抽動症。

在一個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很常見的「行為問題」,比如某一次撒謊,某次尿床,在學習中犯了某個錯等等。真的很多問題都只是階段性的問題、發展性的問題。甚至是根本不必去關注的「問題」。

然而,卻有太多孩子承受著這樣那樣的評判,過多的關注跟強化,甚至過於粗暴的「矯正」。

他們可能只是語言表達缺乏些技巧;

他們可能只是發展和學習的節奏慢半拍,顯得笨拙;

他們可能只是年齡還沒到;

再或者他們只是還需要時間發展他們的行為自控力和情緒管理能力,以及需要大人的寬容和幫助;

但是,他們卻一次次被蓋棺定論為「有問題」,是教不上路的「壞孩子」。

總之,他們的模樣,僅僅因為不符合社會對他們的期待或規範,就被貼上了「不對」「不正常」「有毛病」的標籤。

這種標籤,類似一種詛咒,往往讓這些孩子,永生無法翻身。

真正能夠從這樣的詛咒中走出來的人,非常非常幸運,也非常非常少。

也許,你身邊,或者你的家庭裡,也有一個這樣不太一樣的小朋友呢?

我們常常因為他們的世界與我們的世界有點不一樣,很容易就出現貶低、排斥甚至強烈的敵意。

其實,只要我們願意放下自己的成見,試著先去接納和了解他們,走進他們的世界,我們的生命經驗會更豐盈,而那些孩子的人生,也將會有更美好的可能。

譬如那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名叫《自閉歷程》,講的是一個自小被診斷為自閉症的患者,最終成長為一名了不起的科學家的故事。

她傳奇的一生也許無法複製,但是她的際遇,卻顯得尤為可貴。

最喜歡電影開頭的第一句話。這個講話姿態生硬卻自信滿滿的女孩,她大聲地說:

我跟別人不同。

而不是說,我是個病人。

電影《自閉歷程》

之所以她能夠有這樣的狀態,並非她的自閉症在治療過程中發生了奇蹟,最終不藥而愈了。

而是她有一個了不起的媽媽,始終堅持告訴這個世界:我的女兒只是跟他人不同,不是有問題。

電影《自閉歷程》

包括後來她遇到的高中老師,卡勞克博士。這位老師發現了坦普爾是個用視覺圖像思維的天才,並且對她因材施教,使她充分發揮所長,一點點找到成就感和存在感。

不得不說,人們的善意和愛,有時候,真的能夠製造奇蹟!

如果你看了今天的文章,如果你還願意試試我們所建議的,那麼不妨開始重新去了解周圍的人,特別是你的孩子。

就是那些經常被人們看不上的、甚至蓋棺定論了的孩子,或者是「壞孩子」,或者是「笨孩子」,看看有沒有辦法,去以更少的評判、更多的開放和友善的態度,去了解他們?

你的視角的改變,真的可能會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

相關焦點

  • 泉州:8歲男孩一直做鬼臉清嗓子 沒有同桌成績下降
    閩南網11月25日訊(閩南網記者 尤燕姿)8歲男孩一直做鬼臉、聳肩,還一直清嗓子、眨眼睛,上課的時候不停地扭動,不僅影響同桌,還影響到自己的學習,同桌換了一波又一波,學習成績也不斷下降。原來,這是小兒抽動症在作祟。
  • 10歲男孩突然頻繁眨眼睛,還做鬼臉!說了一句話,媽媽嚇壞了
    10歲男孩突然頻繁眨眼睛,還做鬼臉!強強還納悶,明明自己狀態挺好的,為什麼媽媽會這樣說呢?這是在浙江綠城心血管病醫院小兒推拿科陳琴醫生的診室裡,強強媽媽向陳醫生描述的症狀。原來這些天強強總會有一些怪異的表情動作,但他自己完全不知道,媽媽這才帶他來醫院。
  • 做鬼臉、頻繁眨眼、發出怪聲……警惕抽動症給孩子「搗蛋」
    清嗓子、頻繁眨眼、聳肩、異常發聲、做鬼臉……這群孩子在開學第二天就被老師「請家長」,說是擾亂了課堂紀律,太不聽話。可事實真是如此?案例我們不是「搗蛋鬼」,只是得了「抽動症」開學季,本該是開心、充滿希望的日子,然而在鄭州市中醫院兒科門診,一位家長卻「火冒三丈」。
  • 10歲男孩突然眨眼睛,還做起鬼臉!孩子說了一句話,媽媽嚇壞了
    本文轉自【廣州日報】;10歲的強強(化名)最近有些奇怪,媽媽說,這幾天她經常看到強強吸鼻子、搖頭晃腦的,還時不時會做鬼臉。有一次媽媽正在輔導強強的數學作業,剛講完3道錯題,前面還虛心接受的強強突然間眨起了眼睛,還連帶著做起了鬼臉。 媽媽讓他好好聽講,不要鬧了,可強強說自己很認真的在聽,還讓媽媽接著講。媽媽心想,這孩子現在怎麼這麼不老實,竟然學會撒謊了。
  • 【天使科普】孩子喜歡眨眼、聳肩、做鬼臉,不是賣萌是抽動!
    「目前已有100000+的家庭關注我們」 「寶寶,不要一直眨眼睛。」 「寶寶,不可以一直做鬼臉哦。」 「媽媽已經和你說了很多次哦,不可以在公共場合做奇怪的動作。」
  • 7歲男童愛「擠眉弄眼」 原來是患上抽動障礙
    記者徐睿捷 李文秀,通訊員薛源,編輯溫碧瑩孩子總是愛擠眉弄眼「做鬼臉」、搖頭聳肩、沒事還總清嗓子,不少家長認為這些「小動作」是孩子故意調皮,家長制止無效後甚至責罵。武漢兒童醫院專家表示,這些愛「擠眉弄眼」的小孩並不是故意調皮,而是患上了「抽動障礙」。
  • 孩子頻繁眨眼睛、揉眼睛?釋放的信號你讀懂了嗎?
    每個小寶寶都是上天賜給我們的天使,一舉一動都牽動著爸爸媽媽們的心,有時候寶寶的一個小動作——眨眼睛、揉眼睛,都讓人覺得超級萌,忍不住想親一口,很多父母都認為寶寶揉眼睛是因為想睡覺了,但是寶媽們知道嗎?寶寶頻繁眨眼睛、揉眼睛很可能還有其他的原因哦。
  • 孩子經常眨眼睛做鬼臉,真的還因為調皮嗎?聽聽兒童主任怎麼說!
    近些年來,看診抽動症的孩子增多了,遇到這樣一個小女孩:特別可愛,但有個毛病,總眨眼睛,總做怪動作,診斷是抽動症。孩子媽媽嚇壞了,說:「滴了眼藥水,吃過藥,總不見好,醫生這可咋整啊?」家長先別著急,我這邊給家長分析一下。
  • 8歲孩子老是眨眼睛還翻白眼是怎麼回事?
    8歲孩子老是眨眼睛還翻白眼是怎麼回事?1、受到病菌感染孩子眼睛受到病毒、細菌或衣原體等感染,可引起角膜炎、結膜炎或沙眼,尤其是濾泡性結膜炎,是引起孩子不停眨眼睛的原因。家長可以把雙手清洗乾淨,輕輕翻開孩子的下眼瞼或雙眼皮,可發現有出血症狀且有細小顆粒。
  • 秋季抽動症高發期,孩子頻繁眨眼清嗓子?可能是患了抽動症!
    如果孩子感冒或患有過敏性鼻炎,結膜炎或咽炎和其他過敏性疾病,鼻癢,打噴嚏,眼睛發癢和喉嚨發癢等不適也會誘發或加重抽動症狀。兒童是一個非常敏感的群體。頻繁的非自願抽搐會導致慢慢脫離群體,被同學和朋友模仿和嘲笑,嚴重損害自尊心,心理問題,影響兒童的成長。同時,孩子們從暑假期間的悠閒生活轉變為放學後的緊張規律。
  • 兒童科普|清嗓子、打呼嚕、便秘……你家娃有這些「小毛病」嗎?
    「孩子總是眨眼、清嗓子,這是怎麼回事?」「孩子經常拉不出,有啥好辦法?」……你家娃是不是也有這些「小毛病」?今天是六一國際兒童節,本期,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兒科醫生為家長們答疑解惑。警惕孩子眨眼、清嗓子的「小毛病」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兒科主任吳力群:孩子反覆出現眨眼、清嗓子,是家長經常遇到的問題。
  • 頻繁眨眼睛說明他在撒謊
    眨眼睛可以有效避免直接接觸別人的目光。對說謊的人來說,這是掩蓋謊言最好的辦法。當你看到一個人頻繁眨眼睛,很可能是他在躲避你的眼神兒,也就是說,他在對你撒謊。 下班前,主管吩咐秘書寫一份重要的報告。可是,因為這天是秘書的生日,在和朋友們慶祝完之後,她竟然將這份重要的工作忘了。
  • B超裡娃衝母親做鬼臉,媽媽興奮,醫生卻遺憾通知這個孩子要打掉
    文丨木蓮媽媽懷胎十月,如何生一個健康聰明的寶寶呢?除了注重飲食、營養均衡,產檢對於孕媽媽們來說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甚至說是必不可少的。雨曦透過B超影像看見了孩子各種姿勢還笑著跟老公說:你看,我就說吧,這孩子就像你,超級愛動頑皮寶寶。老公看了看影像也笑著說:你看這孩子還做鬼臉呢。夫妻倆人被影像裡的小寶貝逗得哈哈大笑,醫生在一旁卻是沉默的沒有說話。
  • 孩子有抽動症?抽動症的類型有哪些?來看看兒科主任怎麼說!
    小兒抽動症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但是很多家長都對抽動症沒有足夠的了解,小孩子嘛,調皮搗蛋很正常,有些孩子經常做鬼臉,眨眼睛,孩子也沒說哪裡不舒服,家長就疏忽了,當家長發現症狀越來越嚴重的時候往往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
  • 孩子愛「擠眉弄眼」,家長千萬別忽視,可能是得了「妥瑞症」!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在坐地鐵或者公交的時候,常常看到有些小孩子會不停地擠弄眼睛、聳鼻子、聳肩膀,有些孩子還會甩脖子、或者還不停地清嗓子。這些動作讓旁邊的大人們感覺不舒服,會覺得這孩子怎麼這麼多壞毛病,家長該好好管管。
  • 孩子突然總眨眼睛怎麼回事?
    孩子突然總眨眼睛可以分為好幾種情況: 第一、倒睫是比較常見的一種,主要見於比較肥胖的患兒,由於面部肥胖,下眼的睫毛容易向內捲入摩擦刺激眼球
  • 5歲男孩總愛搖頭聳肩清嗓子,原是抽動症在作祟
    楚天都市報5月17日訊(記者 鄭晶晶 通訊員 陳彥西)總是不自主地搖頭聳肩,不停地眨眼睛、吸鼻子,喉嚨裡發出怪叫聲......近段時間,5歲男孩青青的這些連續不斷的「惡作劇」令家人頭疼不已。日前,家長帶孩子到醫院就診後,才知孩子原來是患上了小兒抽動-穢語症候群。
  • 等孩子說「媽媽,我看不清」就晚了
    1 2歲半女童近視900度一名媽媽發現自己2歲半的女兒小曼總是喜歡眯著眼睛、皺著眉頭看東西,已經有一年多了。但家人只覺得這是小曼的壞習慣,便沒有理會。後來,到醫院檢查才發現,這個2歲半女童的近視度數竟然已經高達900度。
  • 孩子吸手指、依戀小毯子……知道真相後,媽媽後悔了
    當媽媽把毯子拽開,她馬上拽回去,繼續摸索小毯子。「孩子都7歲了,還有這種怪癖……」朋友惋惜地說。其實,很多孩子都有這類「怪癖」。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到3歲才能形成客體穩定性與情感穩定性。只有在形成這個概念後,孩子才能承受與父母的長時間分離,否則孩子會將短暫的分離,視為被拋棄。孩子的「過渡性客體」是正常的心理行為,並非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導致孩子有了安慰物。為了滿足這種缺失感,「安慰物」就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