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養蒲,神仙日子~

2021-02-08 苔蘚

點擊題目下方苔蘚|訂閱本帳號

苔蘚微信號:taixian007

園藝 | 苔蘚 | 微景觀 | 傳統文化 | 庭院情懷 | 視覺

新浪微博ID:行行之沙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不少人嚮往山居的田園生活,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蒲友便是實踐了這樣的生活~偌大的農家小院,鬱鬱蔥蔥;粉牆黛瓦下植竹養蒲;石砌蓮池、鞦韆涼亭、石桌竹椅……可謂應有盡有,別有洞天~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如此如詩如畫的小院著實讓人羨慕!

溪邊撿的鵝軟石鋪成的小路,素靜斑駁,有一種原生態的自然之美;爬牆月季盛夏開得正豔,亦是唯美浪漫~院落主人還收藏了不少老石器,搭配盆景古色古香,足以見得主人的品味超凡脫俗。在清風明月間,將生活過得如詩如畫,如禪入定,心也歸於寂然山水。


院落裡還有兩隻小貓看家護院,

定不會冷清~

蒼翠欲滴的竹,

襯著院子明淨如洗~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院落中的蓮花池

風景無限,亦能養魚澆花~







開啟每天園藝生活

查看過往美文☞☞關注微信☞☞點擊查看歷史文章

投稿合作聯繫QQ號:1335548220(天涯)




相關焦點

  • 愛一株蒲.
    陸遊的隱居生活中,有兩個慰藉,一是養貓,二是養蒲。為了讓他的菖蒲長得青翠茂盛,陸遊還親自在冬日打水澆灌,並稱這是閒人的閒趣。甚至在醉酒歸家後,腦海中念念不忘的事情還是「入門猶記露菖蒲」。 齊白石《菖蒲》他第一次遇到菖蒲,是二十九歲的時候。他如一個天真的孩童,欣喜地將蒲帶回家,為其撿石頭蓄清水,置於書案上,要它陪自己一同作文讀書。後來擺弄久了,就養出了心得。
  • 努力做個借山而居的人
    真想,拋下紛擾,尋座青山,借山而居。山居,多少人心中的夢,它猶如一個世外桃源,裝滿凡人的詩意和夢想。中國人的山居情結,數千年來,始終未變,於被忙碌生活綁架的人而言,山居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什麼是山居的心呢?看看借山而居了七年的張二冬,就知道了。
  • 石 上 菖 蒲
    一班士子文人因仕途失意,或厭居豪華,渴慕山林田園之勝,對於盆景這種縮微的自然,興趣便愈發濃厚。而「盆景」一詞也是在此時首次出現,見於蘇軾《格物麤談》「芭蕉初發分種,以油簪橫穿其根二眼,則不長大,可作盆景。」蘇軾本人即是個盆景迷,石菖蒲便是他的最愛之一。
  • 走訪連江丹陽蒲頭官家村
    12月3日,官清、內智、新福、步輝、官景秋一行參加了連江定田祠堂的重修落成典禮,連江丹陽蒲頭官家村的宗親恰好也來參加。趁著這個機會,一行人一同走訪了連江丹陽蒲頭官家村。驅車從丹陽鎮出發,沿著104國道往羅源縣方向行駛,大約6公裡處往左拐進村路數百米就到達蒲頭官家村。蒲頭村是丹陽鎮坂頂村管轄的一個自然村。
  • 《山居七年》:住到山裡,最大的障礙是自己
    編者按:2014年因借山而居火爆網絡的青年詩人、畫家二冬,在終南山的小院兒裡詩意地棲居七年了。在這本《山居七年》中,他以詩意的語言捕捉日常事物的閃光時刻。通過全國1044家書店的投票,《山居七年》最終獲得了十佳散文的稱號。2020年6月,第二屆「全國書店之選」啟動。全國書店人的選擇,是對作品最大的認可與致敬。
  • 張德進書法——《秋夜山居》《山居秋暝》嚮往這樣的山居生活
    秋夜山居唐代:施肩吾去雁聲遙人語絕,誰家素機織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山居秋暝唐代: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 【山居】松贊梅裡山居
    梅裡雪山群峰的真顏在雲霧中忽隱忽現,卡瓦格博對面的群山森林中,有一處只有五戶人家的谷久濃村,至今還保留著半農半牧的傳統生產方式,松贊梅裡山居就坐落於此。海拔 3600米的山村靜謐自然,為雪山景致而設的山居客房溫馨舒適,窗外的緬茨姆峰仿佛觸手可及。在山居周邊的森林裡,不時能看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馬雞。松贊與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合作, 建立白馬雞孵化基地, 讓這一曾經瀕臨消失的生靈能繼續在森林中歌唱。
  • 山居
    古人有云:「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蒼翠如滴,秋山明淨如妝,冬山慘澹如睡。」已言傳之矣。然如笑、如滴、如妝、如睡之精微奧妙處,雖言亦不易,盡在意會耳。不能意會,則不得看山之樂也。 古人又云:「春見山容,夏見山氣,秋見山情,冬見山骨。」餘常看山,但覺春山多笑容,夏山多烈氣,秋山多痴情,冬山多傲骨。噫,亦但可意會而不可言傳也。
  • 今晚,南屏山居
    由是,看到小可和紅子能夠放下軟體工程師之職,遠離都市,將家和事業安到「僻靜地」,讚嘆豔羨之餘,想著自己的夢,有人已幫實現,什麼時候一定去夢境裡看看。又恰巧在侯爺的微信朋友圈裡,經常「撞見」南屏山居,一來二去,就與紅子結識了。此番妹妹攜兒女來寧,打算帶孩子們出去轉轉,自然而然就將目光投向皖南,鎖定南屏山居。
  • 我們的山居新生活(44) -- 熊孩子抓小雞
    記錄自2017年3月以來,城市長大的一家三口移居浙江建德胥嶺的山居生活、感悟、作品以及遇到的那些人、事、物。01 我們的山居新生活02 自然的恩典03 跟著牛爺去放牛04 壓花日記05 春日06 瓜瓜的玩耍時光07 光頭的閒情逸緻08 戲精歸來09 摩託一日遊10 瓜瓜「上學」記11 胥嶺新鄰裡12 阿夏對我的影響13
  • 這是什麼神仙日子啊!
    絕了,昨天是什麼神仙日子啊!怎麼寶藏新歌這麼多!
  • 《山居即事》賞析 王維古詩《山居即事》賞析
    《山居即事》是王維創作的一首五言詠懷詩,是王維隱居後所作,詩中將作者隱居山林後的生活和心態寫了出來。那麼作者隱居之後究竟是感到閒適還是落寞呢?作者究竟想不想隱居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這首詩的資料,讓我們帶著疑惑去文中尋找答案吧。
  • 鰻雑學 | 蒲焼 · 鰻屋 · 鰻重 · 鰻丼
    古法「蒲燒」的來歷2. 現代「蒲燒」的興起3. 外食的誕生與鰻屋的出現4. 以「森山」為代表的鰻屋5. 關東風與關西風6. 鰻重和鰻丼日本人食鰻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先史時代,從新石器時代的古墳中曾經挖出過很多水產物的骨頭,其中就包括鰻魚的。
  • 好個時養山居
    不過,這還真的不是憑空想像的,實實在在,它還就在你的身邊——濟南市章丘區的石子口村,一個隱居山林的古色古香的時養山居。坐在大巴車上,遠遠地就看到一頂頂的鋪滿茅草、錯落有致的石頭民宅,這種草頂的石頭房子,在小時候還真的沒少見。
  • 客原石山居,遊王維詩境!——莫幹山原石山居客棧
    其中三合康介山的石料,質量最為上乘,上海的楊浦大橋和東方明珠都曾選此材料而建。七色的彩虹路蜿蜒直上,路旁的大風車仿佛讓我們找回了童年的模樣。忘憂花園裡種滿了萱草花,煥發出一種外柔內剛、端莊雅達的風採,叫人感到親切和藹,賞心悅目。
  • 《山居秋暝》塵世喧囂,不如歸隱一方,享受空山新雨,明亮的月光
    山居秋暝唐 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字摩詰,盛唐山水田園派的代表,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後搬家至於蒲,為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他出身名門望族,自小就接受了全面的貴族教育,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能詩、善畫、通書法、也懂音樂,又因母親崔氏是個虔誠的禪宗弟子,王維從小也接受了佛、道思想的濡染,成為一位禪師一樣的詩人。
  • 山居秋暝
    今天向您介紹王維的田園山水詩的代表作之一《山居秋暝》,同時,向您介紹書畫家於興洋的繪畫藝術,並請他用繪畫藝術為我們表現王維這首詩的詩意。  節 目 視 頻   《山居秋暝》唐•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 桑蓮居|莫訝菖蒲花罕見,不逢知己不開花.
    5月27日,桑蓮居菖蒲都開好了。  菖蒲,一叢凡草,不沾汙泥,清水、淨石即可有草鬱然,自古得文人雅士青目。《呂氏春秋》:「冬至後五十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於是始耕。」菖蒲歷冬不死,蒲壽千年。古代文人將其與蘭、菊、水仙並稱「花草四雅」。
  • 終南•山居筆記(一)
    機緣巧合,在2017年的國慶假期我邁出了那一小步,得到《問道》總編張劍峰的「終南草堂」接納,「入終南,隱山居」,圓了2013年見張至順道長後發的「五年內入終南」的願。「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我來到從未謀面的「終南草堂」,毫無目的與計劃的度過了這隨心生活的七日山居生活,希望按天為記錄次第的山居筆記可以給閱讀者一點點力量,邁出每一個人的那一小步,一一嘗試去接近夢想,變成一個個的現實。總有一束光,把夢想照進現實,而這束光,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
  • 山一程,水一程|在《富春山居圖》中山水行禪
    山一程,水一程|在《富春山居圖》中山水行禪 魯怡 2018-09-28 18:26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