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觀鳥記——走進鳥類「精靈」的世界
作者:海軍山 文/圖(原創)
每天清晨,當東方的天空吐出第一抹「魚肚白」時;海口的市民仍沉浸在夢中時,它們卻早已在天空中放聲高歌了。無論是在小區裡、部門的大院裡、校園裡、公園裡、田野裡、草叢中、森林裡抑或是馬路邊的行道樹上。你都能聽到它們那悅耳的鳴唱聲,它們與早起的市民一樣,也開始了一天的 「工作」——覓食和傳承後代。它們的世界一般的人能聽聞到,卻很難看真切,唯有熱愛和關心它們,與它們平等的生活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你才能真正地走入它們的世界,與它們一起共喜怒哀樂。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原來這麼美麗和可愛的「精靈」一直都在我們的身邊。只是我們習慣於一味地攝取和掠奪;習慣於侵佔它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主動將它們從自己身邊趕走而已。如果某一天,它們被滅絕了,那這個星球將是何等的單調與寂寞!
觀鳥之準備篇
(一) 觀鳥的裝備
想觀鳥,必須有一定的器材,否則你只能看到他們舞動的影子掠過你的眼前,或者只能看到樹梢上模糊的影子。所以高倍的望遠鏡是必不可少的,觀鳥鏡有筒和雙筒之分。
7倍的雙筒望遠鏡
如何區分望遠鏡的參數呢?望遠鏡的參數一般用A(倍數)×B(鏡片口徑)來表示。A越大,就看得越遠,數字表示一般在7-60倍之間;B越大就看得越清晰,B是物鏡的直徑(口徑)用數字來表示一般從20mm-80mm之間。數字越大,就代表價格越高,適合觀鳥的望遠鏡價格從800元起步,上不封頂,高檔望遠鏡一般都在8000元以上。普通人一般買2000元以下的就可以了。但不要買天文鏡,天文鏡成像是上下顛倒的,看鳥的話會把人「弄暈」的。
望遠鏡倍率是怎麼來的呢?觀鳥的望遠鏡與普通135照相機鏡頭的距離又有什麼對應的關係呢?普通135照相機鏡頭的標準鏡頭焦距約為43 mm,相當於人眼看東西的視野焦距,這就是標準鏡頭的定義。而我們觀鳥時最大限度接近鳥的距離,平均為6米左右,再近就不行了,鳥兒會嚇飛,當然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接近到3米左右,但那是極少數的情況;是採用了觀鳥帳篷或碰到不怕人的鳥才能達到的。
在6米以上這個距離把比巴掌還小好多的小鳥拍攝清楚,135照相機的鏡頭焦距至少需要300 mm;而用望遠鏡把鳥看清楚也類似。那麼望遠鏡的倍數最低需要多少呢?答案就是7×。他們之間的關係就是300 mm÷43 mm=7倍。
雙筒望遠鏡受限於手持的限制,A(倍數)多在7×-10×之間。再大的倍數,視野裡的景物就會出現晃動,無法手持觀測。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用到就是單筒的高倍望遠鏡了。這種望遠鏡的倍率14×-60×之間。隨差倍數加大,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三腳架類的支撐平臺,否則無法正常觀測。
另外,依據發燒的程度,你還得有迷彩服和迷彩帽;如果是專業觀鳥,有時甚至需要可移動的觀鳥帳篷才行。
如果你沒有望遠鏡,但家裡有人玩相機和300 mm以上的長焦距鏡頭,或者高倍率的攝像機,一樣也可以作為觀鳥的器材使用的。
(二)觀鳥的地點
海口哪裡有觀鳥的地方?其實林多、灌木多和草叢多的地方就是觀鳥的地方。這裡又分為林鳥和水鳥,林鳥也就是旱鳥,顧名思義就是主要生活在樹林子裡、灌木草叢中的鳥類,它們主要吃的是蟲子和植物的果實或葉子。他們的特點是不近水,喝水時除外。
水鳥就是生活池塘、田裡、湖海裡,在水裡覓食的鳥類。主要以魚蝦螺等生物為食,當然也有的吃水草、藻類為食。觀測水鳥,那麼對於器材的要求比觀測林鳥更加苛刻。因為水鳥比林鳥更加警惕,它們習慣生活於無人、少人的地方,遠遠的稍微看到有人的活動,就會驚飛它們。
在10米以內的地方觀賞林鳥時,7×-10×以下的雙筒望遠鏡足夠了;但是如果是觀測水鳥,則差得太遠了。水鳥的活動距離一般情況下離我們的距離都是50米以外的,有的甚至在100米以外。觀測水鳥的望遠鏡必須在20×以上。所需的攝影鏡頭焦距則在600 mm以上,一般觀測水鳥所需的望遠鏡的倍率越大越好。
海口可觀林鳥的地方其實有很多,大型觀鳥的地方有萬綠園、五公祠景區、海大和海師等大中專學校的校園裡;甚至樹木較多的小區裡也是觀鳥的好場所。
水鳥較為集中的地方,除了東寨港的紅樹林景區外,還有海口龍泉鎮涵泳村千畝荷花塘溼地。另外還有鳳翔溼地公園、南渡江流域、沙坡水庫、羊山水庫、那央村溼地、海口灣、海口的紅城湖、萬綠園邊上的海岸線、海口海甸島和新埠島的海岸線等地方都可以觀賞到水鳥。
另外,海口地區長夏無冬,觀鳥條件先天獨厚,一年中除了1月和2月最冷的一兩個月外,其餘月份可用於觀鳥的時間比全國其他方長得多。
(三)海口地區的常見鳥類
搞清自己想看林鳥和水鳥之後,就是去尋找鳥兒了。那麼海口地區都有些什麼鳥呢?海南島因食物豐盛,氣候適宜;是鳥類的天堂之一。島內的鳥類很多,共有344種(另有18亞種),分屬於20目、60科。種類數量佔全國鳥類總數達30%,其中以熱帶性的食果、蟲、花蜜的種類最為繁盛。
從棲息的地方來說,又可分為候鳥(季節鳥)和留鳥(本地鳥)。除了專門生活在森林裡的鳥類外,海口地區都能見到的只是一部分,如果想看得更多,那就得跑到下面市縣或深山老林裡了。
海口地區最常見的林鳥有以下這些,1、四喜鳥;2、紅耳鵯;3、八哥;4、白喉紅臀鵯;5、黃臀鵯;6、臺灣鵯;7、伯勞;8、戴勝鳥;9、繡眼;10、白腰文鳥;11、灰椋鳥。
這些鳥是海口城區樹上常見的水鳥則有:1、蒼鷺;2、草鷺;3、綠鷺;4、池鷺;5、牛背鷺;6、大白鷺;7、白鷺;8、黃嘴白鷺;9、巖鷺;10、中白鷺;11、夜鷺;12、海南虎斑鳽;13、翠鳥;14、黑水雞;15、冠魚狗。也就是說,海口地區水鳥基本上就鷺鳥為主了。
鳥兒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如人類的世界一樣。在人類看來有如「精靈」一般的鳥兒,在人類面前是天然需要同情的弱者。當你深入其中,仔細觀察它們時,你又會發現在物競天存的競爭法則下;與人類一樣,為了生存,身處食物鏈頂端的鳥兒同樣具有不為人知的強悍的一面。
我們觀察鳥類世界,實質是觀察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的生態環境。沒有什麼物種比鳥類對生態更加的敏感,它們的歡樂也是人類的快樂;而它們的悲傷,若干年後也會成為我們的悲傷。所幸的是,海口地區現在越來越重視生態壞境的保護,適合鳥類生長的環境越多。
觀鳥之林鳥篇
(四)四喜——的樸實的鄰家「小姑娘」
海口地區常見的一種鳥兒叫四喜,學名叫學名鵲鴝,別名四喜。鵲鴝性格活潑好動,覓食時常擺尾,不分四季晨昏,在高興時會在樹枝或大廈外牆鳴唱,因此在中國內地有「四喜兒」之稱。出沒於村落和人家附近的園圃,栽培地帶或樹旁灌叢,也常見於城市庭園中。食物以昆蟲為主,兼吃少量草籽和野果。是孟加拉的國鳥。
四喜其實也不怎麼怕人,只要別靠的太近,雄鳥近乎全黑的羽毛,在陽光下閃閃發亮,但卻比雌鳥警惕性高。雌鳥則溫和,在鏡頭下,它們的雙眼會很靈動,顯得很萌。對於突然出現的陌生生物,有時會出現非常擬人化的表情,這是誰?為什麼會靠近我啊?!看到四喜這種「萌萌」的表情,像極了活潑可愛的「小姑娘」。
有時候你會看四喜在草叢中亂竄,它們為什麼不往樹上飛?我曾追蹤過草叢中的一隻雌鳥四喜,它一會東飛跳的在草叢中看似無目的飛竄,但其實它是找尋找適合做窩的材料。面對陌生人的闖進時,只要不是太近,它都不太理會。一邊耐心地在扯著草地上的雜草,直到找到它需要的草莖才甘心。你看,它嘴上著叼著的草根,是不是一個很敬業的「媽媽」?
除此之外,四喜也有它很慵懶的一面,同時也是很會享受生活的鳥兒。這不,中午時分,當吃飽了的四喜,也會飛到石椅上發呆,靜靜地沐浴正午暖暖的陽光,只要你不刻意打擾它們,它們會一直停留在石椅上好長時間都不挪腳。
四喜平凡的外表,在芸芸眾生中,它就像一位平和的、樸素的善良的鄰家「少女」那樣,給人以信任和安詳。
(五)伯勞——「麻雀江湖」中的兇惡大哥
棕背伯勞鳥也是海口地區最常見的食肉的林鳥。也屬於不太怕人的一種鳥類。伯勞嘴形大而強,上嘴先端具鉤和缺刻,略似鷹嘴,羽毛多數呈淺褐色,濃淡相間,有一條長長的尾羽。
伯勞鳥的體態很優美,常常單只孤獨地停在最顯眼的樹枝上,看似靜止,其實它正在目不轉睛地觀察周圍的獵物。因為性情兇狠,有時過度飢餓時,會襲擊其他鳥類,發生鬥毆。伯勞鳥在雀鳥中打架是一流的,是「麻雀江湖」中的「兇惡大哥」,俗稱「小鷹」。有時還會襲擊其他鳥類的窩,掠食幼鳥或鳥蛋。
因為體型優美,別看他性情兇狠,卻時常在野外被人當捕捉,當作籠養的觀賞鳥,一直被囚禁。其實更多時候伯勞也是吃害蟲為主的益鳥。
(六)繡眼——如「精靈」般輾轉於樹叢中的「頑皮少女」
繡眼是海口地區常見體型嬌小的鳥兒之一,比成人的大拇指裝大一些,羽毛為黃綠色,胸前的羽毛則是淺色的。身體非常靈活,成群在活動,每當榕樹果實成熟時,它們成群呼嘯飛來,在榕樹上總是不停地跳躍,有時你也很捕捉它們的清晰的身影。
繡眼簡直就是樹叢中的「精靈」,因為啄食榕樹果的速度很快,所以它們在樹叢中跳躍速度也快。它們似乎每一秒都在跳動中,就像樹葉中流動的「淺黃色的流水」。用相機也很難捕捉到它清晰的身影,如頑皮的「精靈」般輾轉流動於樹叢中,瞬間就不見了蹤影,只留下吱吱喳喳的叫聲,十足像個頑皮的「小女孩」。
在海口地區和繡眼相似的體型嬌小的鳥還有白腰文鳥,這種鳥同樣可愛,與繡眼不同之處在於它們的羽毛是棕褐色的,喜歡吃草籽,習慣在草地上活動。時常在林子下的草地下覓食,在海口萬綠園的草地上經常會看到。白腰文鳥也是成群結隊地在草叢間覓食,一路上吱吱喳喳的,完全不怕人。就像個不知疲倦的「熊孩子」。當然還有體型更小的蜂鳥,以吸花蜜為主,但市民通常很難見到。
(七)戴勝鳥——是被古人一直祝福的鳥兒
戴勝也是海口地區常見的鳥類,在海口萬綠園和植被比較好的大學校園裡經常可以看見它們的身影。戴勝是海口常見到的最漂亮的鳥兒之一,全身的羽毛非常漂亮,胸以上是棕紅色的,肚子上羽毛又是白色的。而翅膀上和背部是黑色與白色的整齊的交錯排列;有著長長的黑白相間的尾羽,和高高的棕黃色冠羽,冠羽頂部是全黑色的。
戴勝很喜歡在生蟲的樹上找蟲吃,加上長著銳利的長嘴,這讓它被不明真相的市民誤認為是啄木鳥。有一次,我拿著長長的鏡頭正在海口一大學校園裡拍攝鳥兒。一位路過的婦女好心的提醒我:「我剛才路過看到,那邊的樹林裡有好多的啄木鳥!你可以去看一下。」我喜不自勝,趕過去一看,當即就有點哭笑不得,這那是什麼啄木鳥啊?這分明就是戴勝好不?
戴勝除了喜歡在樹上抓蟲子之外,還喜歡在草叢中尋找蟲子。它生性活潑好動,吃飽之後,就會樹上整理羽毛,或草地上不斷地振翅和整理羽毛,有時還會在泥沙中瘋狂打滾,遇到看不明的東西時,或有什麼警情時,它的冠羽就會高高豎起,顯得非常可愛。
因為戴勝鳥美麗的外表;機警耿直的稟性和;忠貞不渝的習性,使得它自古以來就成為了宗教和傳說中的象徵物之一。在中國,戴勝鳥象徵著祥和、美滿、快樂。中國古代就有許多讚美戴勝鳥的詩。
如唐代的賈島所寫的《題戴勝》:「星點花冠道士衣,紫陽宮女化身飛。能傳世上春消息,若到蓬山莫放歸。」元代僧守仁也寫過《戴勝》:「青林暖雨飽桑蟲,勝雨離披溼翠紅。亦有春思禁不得,舜花枝上訴春風。」
另外,戴勝鳥有一種特殊自我保護的本領,遇見天敵或受到驚嚇時會排出一種分泌物,味道極臭,用以嚇走天敵,這種現象在雛鳥身上更多地會發生,再加上叫聲為「咕咕咕……」,又被稱為「臭咕咕」。
(八)紅耳鵯——美麗嬌氣的「小公主」
紅耳鵯,也是海口地區常見的漂亮鳥兒之一,頭部一撮亮麗的紅色羽毛,再配合它那警惕的表情,像極了美麗嬌氣的「小公主」。紅耳鵯是群居的鳥兒,進食到歡快時,總愛一邊吃一邊吹叫;似乎在招呼同伴快點來吃,鳴叫聲非常悅耳動聽。
但它們同時也是非常警覺的一種鳥兒,對聲音很敏感。如果有異常的響動傳來,它們會馬上停止進食,並豎起耳朵認真傾聽的樣子,同時明亮的眼睛轉來轉去,讓人感覺非常機靈可愛。因為膽小慎微,一遇不對迅速飛走,所以平時他們都喜歡在茂密的樹林裡活動,或者在樹葉茂密的樹上活動。在海口地區的大榕樹上經常能看見這種美麗的鳥兒。
紅耳鵯為小型鳥類,體長17-21cm。額至頭頂黑色,頭頂有聳立的黑色羽冠,眼下後方有一鮮紅色斑,其下又有一白斑,外周圍以黑色,在頭部甚為醒目。上體褐色。尾黑褐色,外側尾羽具白色端斑。下體白色尾下覆羽紅色。顴紋黑色,胸側有黑褐色橫帶。
在海口地區除了常見的紅耳鵯外,還有體型相似,又經常愛與紅耳鵯編隊混飛的,還有白喉紅臀鵯、黃臀鵯這兩種。這兩種鵯與紅耳鵯的幼鳥很相似,不注意時極易搞混。但成年後的紅耳鵯耳下有很醒目的紅羽毛,就很容易辨認了。另外,海口地區不時看到臺灣鵯這種鳥也時常與紅耳鵯混雜在一起活動。
觀鳥之水鳥篇
(九)白鷺——體態優雅的捕魚戰士
海口東寨港紅樹林景區及其附屬的塔豐地區是觀賞水鳥的天堂,這裡水鳥種類多,常年都可以觀測。而早晨和傍晚是觀測的最佳時間段,成群結隊的鷺鳥在紅樹林的淺水區覓食,或在附近的魚塘的淺水中覓食。
白鷺屬共有13種鳥類,其中有大白鷺、中白鷺、白鷺(小白鷺)和雪鷺四種體羽皆是全白,世通稱白鷺。大白鷺體型大,既無羽冠,也無胸飾羽,中白鷺體型中等,無羽冠但有胸飾羽;白鷺和雪鷺體型小,羽冠及胸的羽全有。白鷺在繁殖期所生的冠羽和蓑羽可作裝飾用,俗稱白鷺絲毛。而海口東寨港紅樹林中的白鷺主要以中白鷺、白鷺(小白鷺)和雪鷺為主。既有黃嘴白鷺,更多的是黑嘴白鷺。
春夏交替的求偶的季節,我們可以看到,頭上長著長長羽冠和胸飾羽的雄性白鷺不斷地向正在捉魚的雌性白鷺靠近和挑逗,嚇得一些雌鷺不斷地飛躲閃避。
白鷺覓食時沿著岸邊躡手躡腳,並全神貫注地盯著水面行走,看上去就像嚴肅認真的戰士,你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將那尖尖的、長長的嘴巴,連帶整個長脖子都往水下扎。但往往每次往下扎,九成以上必有斬獲。猶如長剪刀的嘴就死死的叼著一條小魚,在陽光下顯得鱗光閃閃,白鷺舌頭巧妙且熟練地一卷,那條小魚頃刻間便進入食管,食管上突然間似凸起了一個流動的「喉結」,從上頸脖快速地滑動到下頸,「喉結」也很快就消失了。從捕獲魚到進食的整個過程,並不影響白鷺的捕魚節奏,我們看到它依然保持著此前相同的動作。如果沒有受到特別的幹擾,它會一直沿著岸邊的淺水區直線行進數十米,周而復始地捉魚吃。
白鷺體型巨大,所需的食量也大。但是絲毫不影響它們捉魚和飛行的靈活性。一旦有人或車經過,會把它們驚起,又翅優雅地一展,就似一架白色的小滑翔機,瞬間便掠過了數米遠水面。
白鷺是群棲的鳥類,鳥群中往往都有一個頭鳥,當頭鳥一聲令下,率先飛走時,其他的白鷺不管是在做什麼,都會陸續起飛,跟隨著頭鳥的身影一路飛到新的落腳點去。
如果把白鷺的捕魚比作跳著優雅舞蹈的戰士,那在紅樹林裡還生活著另一種捕魚鳥——冠魚狗(翠鳥中的一種),冠魚狗的捕魚方式令人嘆為觀止,不動則已,一動務必「一擊必殺」的刺客。這一點與另外一種翠鳥——綠色小翠是相似的,但綠色小翠很多時候出擊前都是蹲守在岸上或樹枝上,並沒有像冠魚狗那樣過多的在空中停留。
紅樹林周圍的海水一碧如洗,微波蕩漾;在這平靜的水面上,我們看不到任何魚兒,但冠魚狗卻看得到。水面上空十餘米處,此時正盤旋著一位兇悍的刺客,一般人很難注意到原來這麼高的天空上還有一隻冠魚狗在活動。它的雙翅在高空中不停地震顫,動也不動,就像是在空中平白貼上了一個「丫」字,尖尖的、長長的嘴直指水面。耐心地等到獵物出現,它俯衝的速度快到肉眼難以察覺,只是看到平靜的水面被撕開了一波小小的口子,瞬間一個黑影帶著魚鱗的反光從水中飛掠而出,帶起一片水花,向遠方的紅樹林飛去……這就是冠魚狗的捕獵方式,彈無虛發,一擊必中。親眼目睹它的捕獵過程,就像是觀賞一場精彩絕倫的刺客伏擊戰。那隻倒黴的小魚,正在水裡自由自在地暢遊時,何曾想過還有一場致命的災禍從天而降。
夕陽即將隱沒在西邊的地平線下,捕獵了一天的各種鷺鳥成群結隊的從水中飛向紅樹林中去,密密麻麻的白鷺停歇在紅樹林上,微光下的白鷺身影依然顯得耀眼。有的在紅樹林中嬉戲打鬧,有的則成群結隊在紅樹林上空來回盤旋,不時地發出陣陣歡快的鳴叫。在這一幅看似祥和與壯觀的夕陽美景中,誰能想到,地球食物鏈競爭法則的殘酷,每時每刻都在上演中……
作者:海軍山 文/圖(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