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周報記者 李靜
蘋果(AAPL.NASDAQ)造車的神秘面紗,正一層層被揭下。
12月22日,路透社報導稱,蘋果公司正推進自動駕駛汽車技術,並計劃在2024年生產一款乘用車,其中可能包含該公司自己研發的突破性電池技術。
另據媒體近日報導,蘋果公司首款電動汽車Apple Car將在2021年第三季度發布,其原型車已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蘋果近期已向不少臺灣地區汽車零部件廠商提出備貨要求。
雖然報導中的時間節點各不相同,但蘋果造車似乎已越來越近。12月23日,時代周報記者聯繫蘋果公司相關部門進行採訪,但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儘管對此項目的進展及相關細節,蘋果官方未透露過多信息,但二級市場的反應卻十分迅速。
美國當地時間12月22日,蘋果公司股價一度大漲5%,隨後漲幅收窄,截至收盤上漲2.85%,報收131.88美元/股。同時,蘋果公司供應鏈相關公司的股價也迎來一波上漲。
相比之下,蘋果造車的消息對特斯拉等在美上市車企的股價形成打擊。同日,理想汽車(LI .NASDAQ)盤中跌超6%,蔚來汽車(NIO .NYSE)盤中跌超4%,特斯拉(TSLA .NASDAQ)盤中跌超5%。
對此,特斯拉CEO馬斯克坐不住了。12月22日,馬斯克在推特上開啟「吐槽」模式,讓關於蘋果造車的討論更具戲劇性。
「在Model 3項目最黑暗的日子裡,我曾試圖找到蒂姆·庫克,討論蘋果收購特斯拉的可能性,價格也就是現在(特斯拉)市值的十分之一,但他拒絕參加會議。」馬斯克爆料稱。
摩根史坦利分析師亞當·喬納斯表示:「蘋果可能進入汽車市場或將成為特斯拉股票最大的利空因素,這是投資者一段時間內應該考慮的情況。」
12月23日,招銀國際研究部分析師白毅陽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預計蘋果汽車會有一個顛覆性的電池技術。蘋果在軟體開發上有得天獨厚的積累,並且蘋果已圍繞ios系統成功打造一個生態,未來可向智能化方向突破。」
蘋果造車已不是「秘密」
「蘋果造車在業內已不是秘密,我認為他們的車有可能會在 2023—2025年量產。」今年8月11日,在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面,蔚來創始人李斌表示。
實際上,這些年,蘋果造車的消息確實不斷傳出。
早在2013年6月舉行的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上,蘋果正式向汽車領域進軍,宣布「iOS in the Car」計劃;2014年,蘋果公司又啟動了一個名為「泰坦計劃」的項目,計劃打造無人駕駛的純電車型。
2015年底,蘋果公司CEO庫克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更表示:「汽車行業將會出現巨大變化,傳統汽車製造商自己的技術表現糟糕,給蘋果等公司留下了巨大的機會。」
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造車的想法其實更加強烈。他曾公開表示:「我們有平臺去設計好一輛車,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要打造一款汽車。汽車有電池、電腦、發動機和機械結構,iPhone上也有這些東西。」
蘋果在造車人才上也已有所儲備,過去幾年,蘋果曾從特斯拉挖掘大量人才。有媒體報導,截至2019年末,蘋果從特斯拉挖走的員工總數達500人。此外,蘋果還從福田汽車挖走170名員工。
不僅如此,蘋果在汽車研發方面亦是重金投入。
今年5月,摩根史坦利分析師凱蒂·休伯蒂指出,今年蘋果將在汽車研發上投入近190億美元,和大眾汽車2019年近170億歐元的研發投入相當。
12月8日,彭博社報導蘋果公司自動駕駛汽車部門已交由負責Siri等AI和機器學習技術的人工智慧主管約翰·賈南德雷亞(John Giannandrea)接管。
此外,也有媒體透露蘋果正在與汽車電子供應商進行初步談判,蘋果的晶片製造合作夥伴臺積電正與蘋果合作開發「自動駕駛晶片」。
白毅陽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蘋果最初打算從自動駕駛角度切入,前期也做了一些工作,包括雷射雷達融合等方面。
發展路徑成關注焦點
「蘋果如今的現金流非常充沛,加上蘋果在手機行業的地位也受到了威脅,現在跨界新的產業是非常有必要的。「12月23日,汽車行業分析師張翔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此外,相較於傳統燃油汽車的高門檻,新能源汽車門檻大幅度降低,給網際網路公司的進入帶來機會。
在張翔看來,蘋果的生態系統可以跟汽車進行融合,隨著汽車智能化程度提高,網際網路軟體在汽車中的比重越來越大,甚至在不久將來,汽車網際網路軟體的成本將超過汽車硬體。
白毅陽認為,雖然在電動車領域起步較晚,目前蘋果做電池也毫無實證可求,但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市場均處於爆發前夜,各家技術之間沒有代差,因此蘋果有可能去打入這兩個領域。
「特別是座艙領域,如果蘋果利用其在手機生態上的優勢,進軍座艙領域,像人機互動、車載娛樂等,其實力絕對不容小視。」白毅陽說道。
儘管如此,也並非所有人都看好蘋果的造車計劃。
Evercore分析師艾米特·達亞納尼就對蘋果造車計劃提出質疑,認為蘋果不會進入這個利潤率低的資本密集型行業。但他也表示,如果蘋果公司在電池或自動駕駛技術領域成功實現了突破,那麼該公司的這個項目有可能會變得更有價值。
長期關注蘋果的分析師、Loup Ventures創始人基恩·蒙斯特也表示,蘋果的汽車業務有兩條道路可走:生產蘋果品牌的汽車,或是為其他車企開發授權軟體。
基恩·蒙斯特指出,如果採用第二種方式,蘋果有可能不得不將車輛外觀和體驗的掌控權交給其他公司。眾所周知蘋果是一家重視控制權的企業,這樣做不符合該公司調性。
在張翔看來,蘋果汽車項目暫時不會對特斯拉等造車新勢力們造成很大衝擊,因為從宣布造車到車真正下線交付還有很長時間,而且汽車發展模式已經變革一輪,可想像的空間相對來說較小。蘋果不會異想天開創新出汽車全新的商業模式,無非是利用蘋果的生態系統和軟體優勢,延伸自身商業版圖和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