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世界再次聚焦綠色低碳發展,可再生能源更具備了加快發展優勢

2020-12-16 國際能源網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各國再一次將後疫情時代經濟恢復寄希望於加大綠色低碳經濟發展力度。近一段時間,包括我國在內的近30個國家和地區相繼發布了在21世紀中葉前後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我國將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在巴黎協定之後第一個長期氣候目標,也是第一次提到碳中和。碳排放與能源消費密切相關。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具有「一煤獨大」的特點,較之其他國家和地區,我國實現碳排放和碳中和目標意義更重大、任務更艱巨。

近30個國家和地區發布碳中和目標,我國煤炭比重大加劇了目標的實現難度

目前發布碳中和目標的近30個國家和地區中,我國煤炭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為58%,除低於南非70.6%的水平外,遠高於其他國家和地區。

整個歐洲煤炭消費佔一次能源比例為14%;加拿大是煤炭出口國,但其煤炭佔一次能源消費比例僅為4%;亞洲的日本能源缺乏,煤炭佔比也僅為26%。

我國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100億噸,約佔世界的1/3,煤炭消費對此作出了很大「貢獻」。經過過去十年的去煤化努力,我國煤炭在一次能源中佔比實現了顯著下降,但目前依然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目前工業化、城市化進程還遠未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發展過程中依然需要藉助能源消費增長。按照我國能源革命戰略的規劃,到2030年,將能源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到2050年能源總量控制在60億噸標準煤。

但從目前發展態勢看,能源總量控制和能效提升的「雙控」目標實現起來有一定難度。當前至21世紀中葉,我國能源消費總量至少還有10多億噸標準煤的增長空間。要在能源需求增長中實現去煤化轉型,是我國今後能源領域的長期任務。

能源結構長期以煤為主的現實國情,使得我國實現碳減排和碳中和非常不易,需要付出比其他國家更為艱辛的努力。綜合目前國內能源結構現狀及能源低碳發展需求判斷,現階段加快推進煤改氣對於碳排放達峰及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需協同發展,能源消費大國需迎接能源供應波動風險挑戰

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是實現碳排放達峰和降低碳中和排放基數,繼而降低碳中和難度的現實選擇。但可再生能源在供應穩定性方面存在不足,將來能否得到較好彌補還是未知數。

理論上,雖可以通過組建可再生能源相互協同系統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但實踐起來並不那麼容易。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完全依賴可再生能源支撐經濟運行的國家。

全球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佔比較高的國家普遍具有「人口和經濟規模相對較小」的特徵,如挪威、丹麥和冰島。這些國家非化石能源佔比雖然較高,但其能源消費總量較小。例如,挪威的水電佔能源消費的比例為63%,但其總能源消費僅為6000萬噸標準煤/年。即便出現能源供應波動,由於涉及範圍較小,應對起來相對容易。能源需求大國則不同,一旦出現能源供應波動風險,其影響和損失巨大,難以估量。

德國、法國等老牌發達國家雖然也大力倡導可再生能源,並出臺了宏偉發展規劃,但未來不會完全放棄化石能源。當下,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比重德國為77.4%、法國為51%,屬於歐盟成員國化石能源佔比較高的國家。

按照歐盟的能源發展規劃,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55%,法國、德國是其重要成員國,其能源轉型應該與歐盟一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可再生能源相對發達,其未來的發展目標也僅是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佔比達到60%。這種搭配可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性。

2020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能源運行情況是很好的例子。由於突發事件影響,加利福尼亞州一度出現大面積停電,這一案例給過度依賴可再生能源的能源發展思路敲響了警鐘。人們既要兼顧能源供應穩定,又要兼顧環保目標,現實的選擇就是天然氣與可再生能源協同發展。

此外,目前發布碳中和目標的多數國家中,天然氣已經扮演了能源供應主力軍的角色,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上述觀點。奧地利、加拿大、德國、葡萄牙、日本、西班牙及英國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佔比均在20%以上,其中英國和葡萄牙的天然氣消費佔比在35%以上。

疫情後世界再次聚焦綠色低碳發展,可再生能源更具備了加快發展優勢

在發布碳中和目標後,國內外政策及時調整,瞄準了培育天然氣主體地位能源的工作方針,國內外天然氣供應充分及價格走低。

供給側方面,全球天然氣的勘探程度整體低於石油,隨著新技術在油氣勘探開發中的普遍應用,天然氣的可獲得性不斷增強。未來,除美國、俄羅斯外,中東、非洲都有望成為繼石油之後新的天然氣供應增長點。

國內供應方面,自從我國石油公司執行七年行動計劃、加大勘探力度以來,國內油氣發現實現了低油氣價格下的逆轉,2019年,常規天然氣新增探明地質儲量為8090.9億立方米,其中非常規天然氣中頁巖氣新增探明地質儲量為7644億立方米,新增探明技術可採儲量1838.4億立方米,成為天然氣增儲主力。

需求側方面,伴隨著美國、日本、韓國及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天然氣消費逐漸達到平臺期,國際市場天然氣供應將保持充足,氣價上浮空間小。與此同時,疫情期間全球可再生能源雖然需求規模有所下降,但仍保持正增長,而包括天然氣在內的化石能源需求出現負增長。可再生能源在與化石能源的競爭中「佔了上風」。

疫情後,世界再次聚焦綠色低碳發展,可再生能源更具備了加快發展的先天優勢。能源替代及非化石能源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下降,將成為氣價「天花板」。

什麼是碳中和?

按照維基百科的定義,碳中和是指通過平衡二氧化碳排放與碳去除,通常是通過碳補償,或簡單地完全取消二氧化碳排放(向「後碳經濟」過渡),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

碳中和的定義,指實現淨碳足跡為零,即增加的溫室氣體量與減少量相等。

碳中和狀態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實現

1. 通過特殊的方式去除溫室氣體,例如碳補償

通過自然過程之外的碳消除,來平衡二氧化碳排放,通常是通過碳補償,或通過從大氣中移除或封存二氧化碳的過程,來彌補其他地方的排放。

2. 通過改變能源來源和工業流程減少碳排放

例如轉向使用可再生能源可以減少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雖然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都產生碳排放,但可再生能源的碳排放較少,幾乎為零。

哪些國家和地區確立了碳中和(淨零排放)目標?

目前,已有近30個國家和地區確立了「零碳」或「碳中和」的氣候目標,能源氣候智庫的淨零排放跟蹤表統計了各個國家進展情況,包括已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兩個國家,已立法的7個國家,處於立法中狀態的包括歐盟(作為整體)及其他3個國家和地區。另外,有15個國家發布了政策宣示文檔。

在今年9月我國確立2060年前努力實現碳中和目標之前,我國曾確立過兩次減碳目標。第一次是2009年,確立到2020年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

第二次是2015年,進一步提出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達峰。

截至2019年底,我國碳強度較2005年已經下降了48.1%,非化石能源佔比達15.3%,均已提前實現承諾的2020年目標,並且為實現2030年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奠定了良好基礎。

相關焦點

  • 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聚焦《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 題: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聚焦《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新華社記者劉羊暘、戴小河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並舉行新聞發布會白皮書說,中國堅定不移推進能源革命,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發生重大變革,能源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白皮書顯示,能源消費結構向清潔低碳加快轉變。
  • 全球可再生能源產業加速發展(國際視點
    核心閱讀 全球能源結構轉型進程不斷加速。隨著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努力及能源低碳化越發成為共識,越來越多國家積極出臺政策措施推動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綠色能源產業發展前景可期。
  • 系列重大氣候政策宣示中國綠色低碳發展決心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14日在北京表示,此次中國進一步闡述了實現2030年和2060年目標願景的具體細化措施,使碳達峰和碳中和的路徑更加清晰明確,必將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注入強勁動力,有力推動《巴黎協定》全面有效實施,推動疫後世界經濟綠色復甦,向全世界釋放出中國將堅定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積極信號。
  • 「十四五」時期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關鍵
    其中,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途徑。「十三五」期間,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成效顯著,為碳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貢獻,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影響我國可再生能源規模進一步快速增長,抑制可再生能源「碳減排」效應的釋放。全面深化相關體制改革和新機制構建是促進我國「十四五」時期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關鍵。
  • 發展可再生能源有助於消除「城鄉差別」
    面對嚴峻的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壓力,政府明確了「減排路線圖」,作出了保持綠色發展的鄭重承諾。「綠色發展」的核心是「低碳」,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最終走向可再生能源為主的「零碳社會」。在這方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一直堅持做大家的思想工作。
  • 未來在數字絲綢之路及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方向具備巨大的潛力
    「從2020年全年來看,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表現出了較強的韌性,未來在數字絲綢之路及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方向具備巨大的潛力。作為後疫情時代多邊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的支持下,『一帶一路』倡議將在推動全球經濟復甦、發展數字經濟、綠色投融資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 廣州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2008-2020)
    隨著美國金融危機造成全球經濟動蕩,世界經濟發展步伐明顯放緩,發達國家加大新能源的投入,促使全球發展新能源的步伐加快。進入21世紀,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大挑戰,發展低碳經濟,大力推廣利用新能源,將成為減緩氣候變化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 國家能源局:大力發展光伏發電、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多管齊下解決
    您這個問題非常關鍵,「十三五」新能源發展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消納的問題,「十四五」面臨消納和接入兩個問題並存,所以說要解決消納問題。首先要加快構建適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新型電力系統,也就是新一代電力系統。
  • 【地評線】荔枝網評:叩開綠色大門,中國能源發展行穩致遠
    白皮書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發生重大變革,基本形成了多輪驅動的能源穩定供應體系。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能源消費結構向清潔低碳加快轉變。2012年至2019年,我國以能源消費年均2.8%的增長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7%的增長。清潔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23.4%,比2012年提高8.9個百分點。
  • 蘇偉副秘書長出席2020綠色發展城市高峰論壇暨第八屆深圳國際低碳...
    12月7日,2020綠色發展城市高峰論壇暨第八屆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主論壇在深圳舉行,蘇偉副秘書長出席並致辭。 蘇偉表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需要推動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發生深層次變革,以更大的決心和更強有力的舉措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持續推動經濟和產業的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一是堅持低碳發展戰略,大力調整能源結構。
  • 智庫論壇 | 「十四五」時期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關鍵是體制改革與機制...
    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消費和生產國2019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含水電)消費總量達到17.95EJ(1EJ (艾焦)是10的18次方J。更重要的是,多年來電源開發與電網規劃不匹配,片面追求超臨界、超超臨界等超大煤電機組的做法降低了電力系統的靈活性,最終限制了我國電力系統對波動性風光電的消納能力。「十四五」期間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關鍵是體制改革與機制重構從能源服務角度,我國可再生能源利用大致可分為「電」和「非電」兩個領域。
  • 《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發布
    面對氣候變化、環境風險挑戰、能源資源約束等日益嚴峻的全球問題,中國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在努力推動本國能源清潔低碳發展的同時,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與各國一道尋求加快推進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新道路。
  • 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2020年12月)
    面對氣候變化、環境風險挑戰、能源資源約束等日益嚴峻的全球問題,中國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在努力推動本國能源清潔低碳發展的同時,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與各國一道尋求加快推進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新道路。
  • 《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發布
    面對氣候變化、環境風險挑戰、能源資源約束等日益嚴峻的全球問題,中國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在努力推動本國能源清潔低碳發展的同時,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與各國一道尋求加快推進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新道路。
  • 國新辦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
    面對氣候變化、環境風險挑戰、能源資源約束等日益嚴峻的全球問題,中國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在努力推動本國能源清潔低碳發展的同時,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與各國一道尋求加快推進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新道路。
  • 施耐德電氣徐韶峰:擁抱碳中和,助力構建電網低碳可持續未來
    因此,採取更有力度的行動以應對氣候變化已經刻不容緩。目前,全球已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的氣候目標,以實現疫情後經濟的「韌性綠色」復甦。 前不久,中國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加速發展綠氫製取、儲運和應用等...
    面對氣候變化、環境風險挑戰、能源資源約束等日益嚴峻的全球問題,中國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在努力推動本國能源清潔低碳發展的同時,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與各國一道尋求加快推進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新道路。
  • 推廣清潔能源 共享綠色發展
    中國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的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對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可再生能源領域投資首次超過化石能源領域投資。據統計,中國在光伏、風電、水電、熱能等領域已與全球超過100個國家開展了合作,在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可再生能源項目投資額每年均維持在20億美元以上。
  • 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 (2020年12月)
    面對氣候變化、環境風險挑戰、能源資源約束等日益嚴峻的全球問題,中國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在努力推動本國能源清潔低碳發展的同時,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與各國一道尋求加快推進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新道路。
  • (受權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6 全文完)
    積極推動全球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廣泛開展可再生能源合作,如幾內亞卡雷塔水電項目、匈牙利考波什堡光伏電站項目、黑山莫茹拉風電項目、阿聯杜拜光熱光伏混合發電項目、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和真納光伏園一期光伏項目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在中國市場的廣泛應用,促進了全世界範圍可再生能源成本的下降,加速了全球能源轉型進程。 加強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