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視鳳冠、彩羽、金尾的雞為吉祥瑞禽;視送雞為最尊重的禮物;視雞肉為筵席上的上等佳餚;視請雞肉相待、請吃雞髀(讀bì,指「雞腿」)為最高禮遇。無論歲時節日、婚喪喜慶、建房做壽還是朋友聚會,處處離不開雞肉。
大年三十這天祭祖時,把全雞置於三牲(雞、豬肉、魚)之首,作為最高檔的祭品。除夕全家吃年夜飯,首推燉全雞,長輩和小孩都要吃雞髀。
正月新年,到叔伯、親朋家拜年做客,主人一定會斬雞髀、切腊味、盛餜子年糕,燙一壺娘酒,熱情款待,互相拜年。如果有人登門拜年,也要同樣招呼。春節後,婦女回娘家,要送給父母大閹雞一隻或者未生蛋的小母雞一隻,對至親叔伯至少也要送一隻大雞髀和其它年糕禮品。
男女結婚,迎親時,男方除送魚、豬肉外,還要送大紅公雞和未生蛋的母雞各一隻。女方家把公雞宰來做「轎下酒」,宴請親朋,母雞則隨新娘出嫁時帶回男家,俗稱「帶路雞」。新娘轎至男家,要舉行宴轎禮儀,啟轎門時,殺一隻雄雞,叫:「攔門雞」,禮生將雞血滴地繞轎一周,稱「斬煞驅邪」。新郎新娘舉行合巹(jǐn)禮喝交杯酒時,要共吃一隻雞髀、一隻紅蛋,喻為「同心同德」。
新婚後的第一個春節,小夫妻回娘家,俗稱「新上門」,嶽父嶽母家要辦酒席,女婿坐上座,吃雞髀,備受尊敬。接著,由族內至親輪流宴請,每餐必吃雞髀。當然,新上門時,對嶽父嶽母家及至親叔伯也要送雞和其它禮品。回家時,娘家會回送一隻小公雞和一隻未生蛋的小母雞,給小夫妻帶回去繁育小雞,稱為「公婆雞」。
婦女從懷孕開始,就準備坐月子吃的雞。小孩一降生,先宰一隻老雄雞,用姜和娘酒炒「姜酒雞」給產婦吃。接著吃薑酒炒大閹雞,坐月子時一般要吃約20隻雞,以大補元氣。
逢「十」或「十一」的生日,叫「大生日」。因十歲到五十歲,未上花甲(六十歲)不能稱壽,一般人家皆不甚操辦。滿60虛歲,可稱做壽,傳統習俗:「男做齊頭女做一」。男人60歲後逢十為大壽,女人61歲後逢十一為大壽,均可設宴做壽。祝壽人除買衣物、酒果等壽禮外,一定要送上一隻大閹雞,以示敬重,酒宴中,要斬一隻大雞髀,煮得香香爛爛,給壽星享用,以示慶賀。
建房的開工、安門、上梁、出煞、喬遷,還有老人去世等紅白喜事的許多環節都要用雞、宰雞、吃雞,正所謂「無雞不成席」,而且各種酒宴的第一道菜,必定是一盤「白切雞」。
雞在客家語言文學中也佔有一席之地。很多有關雞的俗語通俗明快,生動形象,含蓄風趣,極富表現力和地方特色:
獻雞頭——宴請客人表示尊敬
鐵雞公——一毛不拔
雞嫲皮——皮膚遇冷或刺激起疙瘩狀
雞毛試火——立即燒掉,試不得
雞公髻肉——雞冠,外來肉,分外之財
雞嫲練啼——學不像,裝鬼樣
雞腸小肚——小氣
大雞唔食細米——看不起小收入
割雞野邊——拉弦的技藝差
雞肚唔知鴨肚事——喻各人想事各人知
手頭沒米嘍唔來雞——喻沒有財力或沒有給別人好處,辦不成事
好哭(叫)的雞嬤唔生卵——喻誇誇其談,不做實事
【精彩視頻】這隻客家土雞上央視啦!
客家人常掛在嘴邊卻寫不出的字,你曉得幾個?
民俗 | 年底敢來一場原汁原味的客家婚禮嗎?
客家女人坐月子大補神器:雞酒
「祝壽」文化你了解多少?
下拉置屏幕底部可進行留言
品藏天下,懷古惜今,塊塊榮匾豪門事,待追憶。件件華藝巨匠心,綻異彩。古曲今頌,天下品藏,敬請關注!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