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報12月3日訊(記者 楊斯涵 黃京)如何讓「新課標新教材」(下稱「雙新」)落地實施?如何讓長沙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今日,在長沙市第十一中學,長沙市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推進會舉行,湖南省教育廳基教處副處長顏慧林、長沙市教育局副局長繆雅琴等百餘位專家學者相聚,共同聚焦「雙新」改革。
「雙新」改革將讓學生課程多樣化
「希望通過本輪新課程新教材的實施,長沙普通高中校長、教師的課程領導力和執行力進一步增強,全市各級教研機構的專業支撐水平進一步提高。」在推進會上,長沙市教育局副局長繆雅琴希望,長沙加快建立健全一套適應新時代要求、彰顯新課程理念、體現現代化水平、符合長沙區域實際的普通高中課程體系,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長沙普通高中教育高質量在全省的領先地位和全國的品牌地位。
據悉,2020年7月,長沙市獲批教育部新課程新教材改革國家級示範區,長沙市第十一中學、南雅中學、實驗中學獲批教育部新課程新教材國家級示範校,9月28日,《長沙市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範區建設工作三年規劃(2020-2023)》(下稱《規劃》)等文件發布。
《規劃》強調,學校要聚焦課堂教學變革,實現規模化因材施教;研讀課程標準,圍繞學科核心素養發展,推動教、學、評變革,全面提升教學質量;推動課堂教學變革,建立基於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等課堂教學,注重加強課題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性學習等跨學科綜合性教學;在考試命題中注重緊密聯繫社會實際與學生生活經驗,強調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同時,《規劃》要求,學校要建立泛在、靈活、智能的教育教學服務新模式,通過大數據、人工智慧精準掌握學情及個體差異,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學習共同體,精準評價課堂教學,重塑課堂教學模式,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有機結合。
繆雅琴表示,這次「雙新」改革,考慮到高中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及升學考試要求,國家適當增加了課程的選擇性,為不同發展方向的學生提供有選擇的課程,因此,要真正落實學生的課程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構建廣闊的課程空間,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同時,各普通高中學校要發掘辦學優勢和特色,分階段梳理課程改革的實踐探索,對課程發展方向與特色進行前瞻性、戰略性思考,構建具有學校自身特色、結構合理、滿足學生發展需求的課程體系。
看「雙新」改革下多元融合的課堂教學
每周3節體育課,1節陽光鍛鍊活動……在長沙市第十一中學,該校體育課實行模塊選修走班教學,體育模塊選修課含男子籃球、足球、羽毛球、桌球、體育舞蹈、女子籃球、排球、健美操等,讓每個學生有2門體育愛好或特長。據該校校長聶廷芳介紹,為了強化學生體育鍛鍊,豐富運動項目和校園體育活動,該校德育課程形成了二段六環三十六節相對完善的德育課程體系,涵蓋了《中學德育大綱》的全部內容,同時,實施美育課程分級化,開足開齊非藝術班的藝術課程,讓學生「人人會識譜,個個會欣賞,生生會2門藝術特長」。
「單元整體備課是達成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是新課程新教材改革背景下推動學科教師專業整體水平發展有力抓手,因此,學校嘗試了『三導三研』單元整體備課範式。」聶廷芳告訴記者,學校基於單元整體備課,開展「摘花挑刺」式學科課例研修。「摘花挑刺」是將全教研組老師在上課前分為「摘花」團隊和「挑刺」團隊,兩個團隊均匹配等量的高級教師、中學一級和中學二級教師分別記錄和評價課堂設計與實施的優缺點,提升備課組新教材課堂教學的專業勝任力。
此外,在單元整體備課的基礎上,十一中藉助智能化課堂服務平臺,對課堂教學行為數據、過程數據、結果數據等進行全面採集和匯聚,給每位學生建立了專屬電子錯題本,使學習更具針對性,真正實現全過程的個性化學習和因材施教。
記者了解到,十一中構建了智能化的課堂教學服務環境,提供資源服務、互動服務和教學工具,為學生泛在學習提供支撐,實現了線上線下一體化、課內課外一體化、虛擬實境一體化的全場景教學應用。
「『雙新』改革,更多的是學習方式的轉變。因為學習方式的轉變,相比教材內容新面貌,更具課程改革的深層意義。」繆雅琴表示,十一中作為國家級示範校將智慧校園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作為重點突破,投入了很多精力。她表示,從十一中的課堂教學展示看,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生態和教師的教學生態,所以要引導教師多途徑創設民主寬鬆、合作支持、富有個性的信息化學習環境,積極開展基於情境、問題導向的以信息化為載體的學習活動,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長沙市第十一中學作為96所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範校之一,應該引領全省高中學校進行『雙新』建設。」湖南省教育廳基教處副處長顏慧林表示,下一步,湖南計劃在每個市州建立一個課改示範區,評選一批省級示範校。
[責編:楊斯涵]
[來源:三湘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