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大 衛
浙醫二院國際醫學中心/杭州明州醫院骨科主任
綠域之江骨科醫生集團 腰腿痛首席專家
《中國骨傷》(國一級學刊)雜誌社 編委
《浙江臨床醫學》雜誌社 特約編輯
《中國骨傷科學辭典》編輯委員會 委員
浙江中醫藥大學 碩士研究生導師
什麼肩袖是肩關節周圍由4塊肌肉的肌腱組成的動力結構,如同一個袖套般覆蓋在肱骨上端和肩胛骨關節盂周圍。是肩關節活動的基本動力來源,因此肩袖損傷會導致上肢活動受限,穿衣、拿東西等基本生活需求不能完成,大大降低人們的生活質量。
A
哪些情況易發生肩袖損傷
肩袖損傷各種原因:
• 肩部的各種外傷
• 投擲運動那樣的驟然發力
• 肩峰下撞擊引起的慢性損傷
•肩周粘連鍛鍊不當
肩袖損傷有哪些表現:
• 肩部周圍的疼痛,尤其是夜間疼痛
• 上肢抬不起來和各向活動受限,無力,穿衣困難
• 肩關節周圍肌肉萎縮(需與肩關節周圍粘連性炎症相鑑別)
肩袖損傷如果診斷明確,大多需要手術治療。目前肩關節鏡下微創肩袖修補手術已成為主流手術方案,存在患者痛苦少、創傷小、功能恢復快等優點,所以越來越多的患者和醫生都願意接受這樣的治療方案。
肩袖修補的目的在於解剖重建肩袖,將撕裂的肌腱拉回固定在原位止點,減輕患者疼痛,恢復關節功能。隨著運動醫學和肩關節鏡技術的發展,我國每年有將近28萬臺肩關節鏡手術,這是數字比十年前翻了5倍,越來越多的肩袖損傷在關節鏡下得到治療。
B
肩袖修補術後的康復常見問題
肩袖修補術後幾個康復問題
特別提醒:肩袖修補後的肌腱修復需要3個月時間甚至會更久,主動前舉或/和外展運動均會導致肌腱癒合欠佳,導致疼痛或者再次撕裂,因此,切忌術後早期內嘗試主動發力,甚至過度發力,需在健肢或者他人輔助下完成(具體時間請諮詢手術醫生或康復醫生)。
01
術後需懸吊繃帶或外展支架嗎?需要穿戴多久
和什麼時候能去掉?
手術醫生會根據你肩袖撕裂程度和肌腱質量要求你使用懸吊帶或外展支架4-6周,上臂和身體間可能會需要增加一個海綿墊,保持肩關節處於外展位減少修補後肌腱的張力,利於肩袖修復癒合。患者可以在康復活動、穿衣、淋浴時去除繃帶或支架,但是去除後必須保持固定姿勢。
02
術後的早期哪些動作可以做,
哪些動作不可做?
術後早期在平躺時可以在肩關節及肘關節下方墊軟墊抬高上肢,減少疼痛,斜躺30。如沙灘椅或躺椅會比平躺舒服,可以在術後早期的幾周內選擇這樣的睡姿。一般術後2-6周可以開始被動肩關節活動(具體活動開始時間及活動範圍需諮詢手術的醫生或康復訓練師)。4-6周進行輔助下主動運動,包括訓練杆、滑輪、球類和爬牆等;主動的關節活動度訓練根據撕裂程度,肌腱質量來調整(小撕裂4周內,中撕裂6周內,大撕裂8周內,巨大撕裂12周內不要主動活動)。
03
術後何時可以開始肌肉力量訓練?
一般術後8-12周可以完成閉鏈肩胛骨的穩定性功能鍛鍊,肩關節周圍的肌力增強性訓練需在術後12周以後開始。
04
術後何時可以返回運動場或參加娛樂活動?
根據肩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肩袖恢復質量、運動強度來決定何時可以恢復運動或娛樂活動,一般術後4-6個月,恢復運動前,建議諮詢自己的手術醫生或康復醫生。
05
術後何時可以做家務?
術後4-6周需保護修復肌腱組織,避免任何患肢的家務勞動,術後2個月可以嘗試輕微家務勞動,建議患肢懸吊貼身避免肌腱發力;術後3個月以後可以嘗試中量的家務活動,半年內避免抱小孩、大甩肩和敲擊類活動。
06
術後的疼痛管理
肩袖修補術後3個月內仍可能會存在疼痛,但應該隨著恢復的進程,疼痛總體應該逐漸降低,若持續存在夜間痛或甚至疼痛加重,可以諮詢自己的手術醫生。術後疼痛可以根據醫囑服用止痛藥以及冰敷治療,切不可自行停藥,導致關節內炎症控制不佳,引起肩關節粘連。
C
階段性康復計劃
01
第一階段(0-4周)
本階段主要是制動(懸吊或外展支具固定),提供肩袖損傷的修復環境。術後第二天可做以下活動:
① 拳練習:用力握緊拳頭5秒,用力伸直5秒,利用肌肉收縮,促進血液回流,促進上肢腫脹消除。
②手腕、肘關節的主動活動
③軟組織松解:可自己或者他人幫助下進行肩關節前方、後方及腋下軟組織按摩,避免肩關節關節外軟組織的粘連影響後期肩關節活動度。
④鐘擺運動:中小撕裂患者早期可進行該運動來預防肩關節的粘連。必須注意:術後早期,建議健肢託住患肢來完成,尤其巨大撕裂的患者。
⑤肩胛骨的運動:可進行肩胛骨的夾緊運動(見如下圖)來減少前方軟組織黏連及增加肩胛周圍的肌力
02
第二階段(術後4-6周)
本階段可進行肩關節的被動活動,巨大肩袖修補患者可適當延遲(6—8周以後開始)或者嚴格控制活動範圍。
運用網球或按摩球對肩關節周圍軟組織進行自我按摩,可靠牆來完成。
在他人或者健側手輔助下完成肩關節的被動活動(患肢可以完全不用力),包括仰臥下的前舉動作。
03
第二階段(術後6-8周)
繼續加強肩關節被動活動範圍,可輔助下進行半主動功能活動。
繼續運用網球或按摩球對肩關節周圍軟組織進行自我按摩,配合肩關節活動度訓練(內收搭對肩、後伸摸背。
1.棒操—輔助下肩關節前屈
仰臥位,雙手抓住訓練杆,健肢輔助患肢做肩關節前屈活動,在角度最大的位置維持15-30秒,並逐漸增加角度,循序漸進,增加患肢的肌肉力量。訓練前最好有熱敷10-20min,訓練後冰敷15min,3組/天。
2.棒操—輔助下肩關節外展
對著鏡子做肩關節前屈外展動作,注意要避免聳肩代償。
3.棒操—輔助下肩關節內/外旋
仰臥位,雙手抓住訓練杆,雙手各握住兩頭,健肢輔助患肢做肩關節內/外旋運動,其它要求同上。
4.爬牆運動
患者對牆站,必須站正,身體不要傾斜、不要後仰,雙手一起沿著牆面向上移動,至最大角度處可維持15-20秒,疼痛緩解後在向上移動,再緩慢往下移動。
04
第3階段(術後9-12周)
本階段肩關節可開始主動功能活動,肩關節儘量最大的關節活動幅度的牽伸練習,加強肩胛骨穩定性和力量性的訓練
1.肩關節後伸摸背訓練
健側持訓練棒置於身後,患側抓住一側,運用健肢往上牽拉逐漸增加內旋角度,身體必須站正,避免傾斜及偏移 。
2.划船運動
坐位,將彈力帶置於足底前部,肩關節做抗阻力後伸運動,使得肩胛骨向中線收縮運動,收緊腰腹肌保證上身身體直立,20個/組*3—5組。
3.控球運動
患肢伸直並收緊肩胛骨,將球控制在牆面上,進行上下左右的運動,20個/組*3組。
4.胸肌牽伸訓練
站立位,手持牆面,緩慢向外扭轉身體感覺胸肌前方有牽拉感,維持20秒,5—7次/天。
特別建議:以上訓練方法需要因人而異,請詳細詢問康復師。術後三月內,患者應該每月前往門診複查,聽取醫師的建議,隨時調整訓練方案。
原標題:《【開明e講堂】畢大衛:肩袖損傷如何看病和如何康復訓練》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