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
自古以來,人與天地神鬼的互動由來已經很久了,七月是我國民俗傳說中的「鬼月」,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本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地官大帝赦罪之節日。
中元節又稱「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鬼節」或「盂蘭盆會」。從南朝梁朝始有盂蘭盆法會,人們在這一天以殊勝的盂蘭盆齋供養佛僧,恩報今世和七世親恩;從宋代起,道教的中元文化大興,祭祀求赦亡靈罪愆、建醮普渡孤魂野鬼,有的儀式與民俗活動甚至延續一個月。南宋人們不分宗親貴賤都辦祭祀拔孤魂,各個道觀超度的盛況一時,民俗歲時記《夢粱錄》就有記載:「七月十五日,⋯⋯其日又值中元地官赦罪之辰,諸宮觀設普渡醮,與士庶祭拔。宗親貴家有力者,於家設醮飯僧薦悼,或拔孤魂。」據說,閻羅王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 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所以七月又稱鬼月。
鬼月設有普渡節,各家按照私宅片區劃分,依照前人傳下來的祭祀的日子,設宴普渡眾生。道光年間之《金門志》卷十五曰:「七月朔(初一日)起,各社延僧道設醮,作盂蘭會,俗名普渡,以祭無主鬼。裡社公祭,各家另有私祭。」已經沒有了公祭。,家家戶戶都在做私祭的同時,也在分擔公祭的義務。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那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匯報並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七月半施祭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繫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在七月半吃鴨子,因鴨在水中遊,取其河燈普渡祈禱之涵意。也有說法是「鴨」就是「壓」,是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魂靈」,這說法有點牽強,因為很多地方「鴨」與「壓」不同音。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廣西一帶在七月半有跳天燈習俗。跳天燈一般在村頭較平坦的場地上進行,72個小碗裝上豆油,分別排成9行,按前後左右相距0.8一l米的距離置燈並點燃,跳燈的人頭戴面具,手持木魚、小鼓、鑼鈸等樂器,亦有手持掛紙花條木棍者。開頭由一人帶頭敲打木魚,按節奏有規律地在每行燈中穿來跳去,到行角轉彎處,每人都要做一些亮相的跳步轉彎動作,並吹打各自手中所持的樂器及道具。夜間觀跳天燈的場面,宛如長龍在星光中舞動。 在盂蘭盆會中,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叫做「放焰口」。「焰口」就是道教所謂地獄中的餓鬼,這項活動的目的是超度亡靈、為孤魂野鬼施食。「放焰口」在黃昏或晚上進行,活動持續時間較長,甚至可達次日凌晨。先由道長誦經、做法,最後由高功用米糧、淨水在四周揮灑,為鬼魂施食。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彩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燈,尤數黃河裡放燈壯觀。晉西北的河曲縣城,緊臨黃河。河道開闊,水流平緩。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齊集黃河岸邊的戲臺前廣場,競觀河燈。各色彩燈順水漂移,小孩子緊盯著自家的燈能漂多遠。老太婆嘴裡念念叨叨,不斷祈禱。臺灣某些地方盛行在中元時舉行「搶孤」的活動,孤棚是由在四根柱子所構成,上面塗滿牛油,參賽者分成四隊,從四個方向爬上孤棚,在孤棚的頂端,四邊都有祭品在上面,先搶到的隊伍獲勝。這項活動在頭城中元已成為最重要的活動,並吸引許多觀光客前往參觀。「搶孤」是中元祭祀活動中臺灣所特有的活動。但在中國舊時民間也有過.中元節期,舊時往往有設壇延僧道齋孤之俗。其壇上除鑼鼓絲竹之外,要放水果包子。這本是用以祭祀、施捨孤魂野鬼的,但齋蘸儀式結束時,僧道將其拋下,眾人爭搶,故稱。俗說已婚婦女搶到可得子,小孩搶到則一生平安。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麵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包括出嫁的女兒及女婿、外孫,另過的兒子及媳婦、孫子等等),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溫馨提示:
| 部分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轉發分享至朋友圈,勸善戒惡,功德無量!
推薦閱讀
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請先關注微信公眾平臺
點擊標題,查看文章完整內容
關注道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