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反思寫出最有哲理宋詞,「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2020-12-12 老張侃詩詞

黃州時代的蘇軾,經歷了思想的巨大轉變。雖然在此地只有大概四年多一點的時間,但卻從一個象牙塔中的士子,真正經歷了人生的波瀾而轉變為曠達的成熟之人。

在黃州的這一段時間,是他人生當中較為難過的日子,也是給他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時光。在此之前,他是全國聞名的大才子,而且官職也不低。但是經歷了烏臺詩案之後,他來到黃州,這成為了一個連飯肚子都填不飽的身無長物之人。

所以在這裡他躬身農耕,所以在這裡,他也得以有時間縱情山水。在汗水的澆灌下,在這一方山水的滋養之下,蘇軾完成蛻變。

但是在這裡蘇軾也能感覺到自己精神的矛盾之處,這個矛盾之處就在於在他已經熟悉如今的生活,但是內心深處依然不甘於面對如今的生活。雖然他在很多詩詞中都表達出了對這種農家的生活的依戀,但是他的心還依然躍躍欲試。

也就是在這一段時間當中,他寫出了著名的「夜飲東坡醒復醉」。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就是蘇軾的《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蘇軾那些流傳甚廣的宋詞基本上都非常容易理解,這首宋詞也是如此。上片就是寫蘇軾在東坡飲酒,回來的時候太晚了,書童都已經歇歇了,任憑他怎麼敲門都敲不開,只能扶著拐杖看江水洶湧。

下片就是他在此時此刻的感受,最著名的就是一句「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他怨恨自己,怨恨自己什麼呢?這身子早就已經不屬於自己,什麼時候能夠忘卻的功名利祿啊?

雖然此時的蘇軾還是帶著黃州團練使的名義,但顯然已經厭棄此前人生給他帶來的負擔。他就惱怒埋怨,這身體並不完整的屬於他。當他想要縱情山水的時候,卻總是能夠出來阻擋他,讓他不能完全按照自己心中所想的去做去行動。

另外一方面,也點出了一個問題,他自己的精神存在矛盾。他一方面認為現在在黃州的日子過得非常的舒適,很多在這這一時期的詩詞都反映出了這種思想,但同時,這種思想也是極其複雜的。因為他確實不甘心。作為那個時代最出色的大才子,遭遇到如此的境地,他不甘心史書上會如此的記錄他。

最後的詩句展現出了曠達之語。他盼望著。盼望著自由。詞人靜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免禍。顧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闌風靜縠紋平」,心與景會,神與物遊,為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將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

其實今天的我們也都面臨著這樣的困境,「長恨此身非我有」,無論想做什麼都不能隨心所欲。由此來看,也算得上是人生的一大悲哀了。

相關焦點

  • 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臨江仙·夜歸臨皋》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作於謫居黃州時期,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寫作者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全詞寫景、敘事、抒情、議論水乳交融,不假雕飾,語言暢達,格調超逸,頗能體現蘇詞特色。
  •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詩人的矯情與無奈其實我們也有
    前言前幾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怎麼樣解讀「長恨此身非我有」這句話?長恨此身非我有,出自蘇軾的《臨江仙》一詞。原文是: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古詩詞中類似「長恨此身非我有」的感慨比比皆是。老街覺得,有不少古人喜歡在作品發發牢騷,但是又不肯真得歸隱田園,這是文人的虛偽和矯情。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不也是這樣嗎?因為還有太多的放不下。
  • 蘇軾的黃州歲月:夜飲東坡,長恨此身非我有
    北宋大文學家蘇軾,一生仕途坎坷,而其在黃州的五年歲月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在黃州,他在詩、詞、書法等領域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和他樂觀豁達的心態分不開。本文要介紹的這首《臨江仙·夜歸臨皋》,正是蘇軾在黃州時所作。
  • 心情筆記-長恨此身非我有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是蘇軾寫在《臨江仙 夜歸臨皋》中的句子,卻成了我現在心境的真實寫照。《鴻影》,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古風曲子了。原來也不過是傾倒於它動人的旋律和出色的編曲。
  • 長恨此身非我有,且看蘇東坡的悲喜惆悵
    蘇軾,蘇東坡,即是如此風度,如此風骨。夜已深,明月清,可人未定,惆悵聽江聲。宦海沉浮經年後,已是浮萍吹又停。蘇軾,就是這樣一個浮萍。可是朝廷一黨勾結,利用烏臺詩案,置蘇軾於死地。蘇軾倖免於難,可還是逃不過被貶。忠心為國,卻被新黨陷害,令人痛惋。王安石見蘇軾被救,朝廷裡解救蘇軾的人還是有很多。
  • 蘇東坡不愧為北宋第一才子,從三個層面解讀「長恨此身非我有」
    蘇軾大家都很熟悉,是北宋第一的大才子,也是第一大通才,何為通才?就是樣樣都會,且樣樣精通。他的詩、詞、書、畫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蘇軾成就最高的,還是他的「豪放詞」,一改靡靡之音,頹廢之感,用豪邁之氣掃蕩了整個北宋詞壇,成為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 蘇軾最具江湖氣的一首詩,看淡人生,鬱悶時讀幾遍,豁然開朗
    蘇軾最具有江湖氣的一首詩,看淡人生,鬱悶的時候讀幾遍,豁然開朗臨江仙 夜歸臨皋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對於這首詞,喜愛蘇軾的朋友,可以說非常熟悉,百讀不厭。在詞中,蘇軾依舊灑脫曠達,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裡,笑看人生。
  • 蘇軾的一首《臨江仙》省身開悟,末二句仙味十足,古雅浪漫
    最是人間留不住經常靜下心讀一讀那些經典的唐詩宋詞,會對我們的精神有所薰陶,因為經典的傳統古詩詞裡通常蘊含著傳統文化的精髓,繼承了華夏五千年的精神文明。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 蘇軾半夜喝醉了酒,一個人跑到江邊靜坐,還寫下一首充滿哲理的詞
    黃州可以說是蘇軾悲痛的開始,在這裡他生活了好幾年,不過儘管生活中陷入了困境,但是他依舊從容地面對生活,還寫下了無數經典的優美名篇,其中最著名的有《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等,那都是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不過在這眾多的作品中,我個人還是更偏愛這首《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這首詞生動有趣,同時又充滿了哲理。
  • 讀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臨江仙·夜歸臨皋》北宋 蘇軾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後來,又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並在這裡築屋五間以作遊息之所,名「雪堂」。《臨江仙·夜歸臨皋》作於黃州之貶的第三年,描寫了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
  • 被貶黃州,蘇軾喝酒到半夜,回家時無人開門,來到江邊寫了一首詞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首詞,蘇軾是創作於神宗元豐五年,也就是當時烏臺詩案之後,蘇軾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年。「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兩句都是化用了《莊子》中的語句。蘇軾在這裡,表達自己在官場這些年,追求功名利祿,一直都不如願,還不斷被否定、貶謫。而且越貶謫越偏遠,生活越過越不堪。
  • 蘇軾喝醉後寫下一首詞,下片開頭太經典,道出中年男人的心酸
    蘇軾逐漸從陰影中解脫出來。他在黃州的第三年,和朋友喝了一杯酒後,在回家的路上回憶往事,他寫了這首《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 蘇軾最有哲理宋詞,「此心安處是吾鄉」,這裡的「心安」是啥意思
    「此心安處是吾鄉」,是蘇軾的一句精彩宋詞,原詞題目是《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此心安處是吾鄉」雖然出自柔奴(王定國侍女,即寓娘)之口,但是卻表達出了蘇軾內心所想的。對於這一句宋詞的翻譯,大多數都認為是「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但是卻並沒有搞清楚蘇軾所說的「心安」究竟是什麼?首先,「心安」指的是濁世之中的獨善其身。
  • 蘇軾最具江湖氣的一首詞,灑脫從容,讀後令人豁然開朗
    其實不僅是文人,平常人心裡也會有一個俠客夢,都希望自己是身處江湖成為一個大英雄。人生之事,哪有事事如意?總有許多悲愁、失望與苦澀。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詞中的「酔復醉」三個字能夠看出蘇軾苦悶、悽涼、哀傷的心情。
  • 蘇軾夜晚醉酒後寫下一首詞,說透中年男人的辛酸,成千古名篇
    #文史好物推薦#蘇軾在其44歲時,一場烏臺詩案,讓他的宦海夢斷,仕途受阻,遭貶黃州。蘇軾被貶到黃州後的生活並不是那麼好,過得十分清貧,甚至連一家人的溫飽都成問題。閒不住的他,看到住所的不遠處,有一塊無人耕種的荒地,於是擼起袖子開墾荒地,種植莊稼和花草樹木。
  • 如何像蘇軾一樣豁達?牢記這2句話,心胸一天比一天寬廣
    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蘇軾這首《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詞的開篇「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主要是記敘了蘇軾夜晚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回臨皋亭的情景。乍一看,這兩句只是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但其實還透露了蘇軾被貶黃州後處境的艱難,生活的困苦。因為蘇軾被貶黃州後,一直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後來才有機會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名為東坡。也有了一座小屋,即東坡雪堂。
  • 蘇軾很經典的7首詩,每首都有一個名句,背不過也要儘量記住這7句
    世人都知道蘇軾辭賦一絕,但少有人知他的詩寫的也很好,而且當年的烏臺詩案就是因為他寫了一首發牢騷的詩而起。蘇軾一生共寫詩2700餘首,寫詞300餘首,是個當之無愧的詩人。蘇軾的2700首詩中,有7首最為經典,而且每首都有一個名句,即使背不過詩,也要記住這7句!
  • 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人原來可以這樣瀟灑地活
    當你心情焦慮低落的時候,不妨讀讀蘇軾的詞,尤其是這首《臨江仙·夜歸臨皋》,我們來看看原詞: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首詞是蘇軾謫居黃州時所作,黃州就是現在的黃岡。上闋寫飲酒醉歸。起筆直敘其事,夜裡在東坡飲酒,醉而復醒,醒了又飲。回家路上,夜已深沉。到了家門前,站在門外,居然能聽到屋內家童的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