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州時代的蘇軾,經歷了思想的巨大轉變。雖然在此地只有大概四年多一點的時間,但卻從一個象牙塔中的士子,真正經歷了人生的波瀾而轉變為曠達的成熟之人。
在黃州的這一段時間,是他人生當中較為難過的日子,也是給他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時光。在此之前,他是全國聞名的大才子,而且官職也不低。但是經歷了烏臺詩案之後,他來到黃州,這成為了一個連飯肚子都填不飽的身無長物之人。
所以在這裡他躬身農耕,所以在這裡,他也得以有時間縱情山水。在汗水的澆灌下,在這一方山水的滋養之下,蘇軾完成蛻變。
但是在這裡蘇軾也能感覺到自己精神的矛盾之處,這個矛盾之處就在於在他已經熟悉如今的生活,但是內心深處依然不甘於面對如今的生活。雖然他在很多詩詞中都表達出了對這種農家的生活的依戀,但是他的心還依然躍躍欲試。
也就是在這一段時間當中,他寫出了著名的「夜飲東坡醒復醉」。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就是蘇軾的《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蘇軾那些流傳甚廣的宋詞基本上都非常容易理解,這首宋詞也是如此。上片就是寫蘇軾在東坡飲酒,回來的時候太晚了,書童都已經歇歇了,任憑他怎麼敲門都敲不開,只能扶著拐杖看江水洶湧。
下片就是他在此時此刻的感受,最著名的就是一句「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他怨恨自己,怨恨自己什麼呢?這身子早就已經不屬於自己,什麼時候能夠忘卻的功名利祿啊?
雖然此時的蘇軾還是帶著黃州團練使的名義,但顯然已經厭棄此前人生給他帶來的負擔。他就惱怒埋怨,這身體並不完整的屬於他。當他想要縱情山水的時候,卻總是能夠出來阻擋他,讓他不能完全按照自己心中所想的去做去行動。
另外一方面,也點出了一個問題,他自己的精神存在矛盾。他一方面認為現在在黃州的日子過得非常的舒適,很多在這這一時期的詩詞都反映出了這種思想,但同時,這種思想也是極其複雜的。因為他確實不甘心。作為那個時代最出色的大才子,遭遇到如此的境地,他不甘心史書上會如此的記錄他。
最後的詩句展現出了曠達之語。他盼望著。盼望著自由。詞人靜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免禍。顧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闌風靜縠紋平」,心與景會,神與物遊,為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將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
其實今天的我們也都面臨著這樣的困境,「長恨此身非我有」,無論想做什麼都不能隨心所欲。由此來看,也算得上是人生的一大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