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匣:留住心靈的原鄉~

2021-02-15 章丘融媒

文/禾子

都市上空的一葉浮萍,向東,再向南,數不清拐了多少道彎,說不出掠過了多少座山,飄呀飄,轉啊轉,樹木越來越綠,鳥鳴越來越翠,泉水越來越甜,鄉音越來越濃……

濃得化不開的地方就是她魂牽夢繞的故鄉——濟南市章丘區官莊辦事處石匣村。村口一對石獅子用拙樸的目光打量著她,那座被時光雕琢的石匣大橋依然親切如故,寬闊的官地裡,灑滿了乾淨的陽光。河邊的古戲臺又填了年歲,看起來起卻又長高了一截。周圍的綠樹濃陰裡,鄉親們正揮舞著大錘,鍛造著一塊塊堅硬的石頭。

清理河道,綠化美化,修建整修,是誰又一次吹響了勞動的號角?村中到處是忙忙碌碌,欣欣向榮的景象,那肩扛手提清理河道、灘涂的鄉親們,也用雙手扮靚了村莊,那惜古懷今,帶頭建設村莊的人,也在用心呵護著古老的村莊。

她是漂泊的浮萍,被一陣風吹回故鄉石匣。這風叫春風,也是建設美麗新鄉村的和暢慧風。

一千多年前石匣就有了人,古村依山而建,坐落在東西長長的峽谷之中。站在高山之巔望去,梯田層層,松濤陣陣,青石紅瓦的房子掩映在谷底的綠林中,酷似一條蜿蜒起伏的詩畫紐帶。瀛汶河兩岸散落的青石房,歷經歲月依然穩固,象徵著鄉親們堅不可摧的精神!是誰築造了這座古老的村莊,世代相守?是誰使它如此古樸和迷人?

除了人文因素,還歸功於大自然的傑作。這裡大山莽莽蒼蒼,峰奇形秀,巍然於天地之間,列陣於贏汶河之側,如守衛家鄉的一百零八個士兵,夏日接連幾場大雨過後,水發西山,一夜出焉,匯眾支流,環村鳴響,沿著古老的河道,流過古淌過今,匯入一代又一代人的內心深潭。不同時期人們在河上架起的二十四座小橋,有的如淺虹臥波,有的似明月高懸,有的恰農人躬耕的背影……十裡九廟更是名不虛傳,或木魚聲聲,或靜默不語,繚繞禪煙,那泉呢?有名字的,沒名字的,約八十處清泉,有的涓涓而時流,有的終年噴湧不息,無私地滋養著故鄉人。

她是有根的浮萍,那根深植於故鄉的一隅。村東南那座叫風坡的山啊,可真是風水寶地。山上樹真密,草真綠,蓊鬱葳蕤中掩映著幾棵正在怒放的流蘇。隱秘在風坡的叢林裡,村裡的犬吠雞鳴,鍋碗瓢盆的碰撞的聲,打水的聲音,人們的說話聲,都一一收悉。風坡頂上東風勁吹,吹過正在築夢的故鄉。

聞說故鄉石匣有變化。建於康熙年間的石匣小學,門楣上鑲嵌的紅五星依然耀眼,門前砌了一排石階,左一棵老柳,右一棵新樹,薄薄地灑下一地清輝。古老的門洞,刻著細細花紋的青石牆,垂掛著青瓔珞枝條的古柏,一塊塊滄桑的石碑,無不記載著曾經的輝煌。廢棄多年的小學,如今是正在修建中的章丘梆子博物館。九聖廟,報國寺,石匣小學,博物館,這些富有穿透力的名字新舊交替,匯成另一條充滿魅力的大河——石匣文化之河流。

她是逐夢的浮萍,她的夢就在兩條河流中眷戀不息。自然之河,天地孕育,人文之河當然是人的功勞。從開山劈路,到築屋架橋,從墾荒種田,到植樹造林,從求生存到求發展,從守窮到致富,石匣人每一步都走得堅強,每一步都走得沉穩。

她是行走的浮萍。從東往西,親熱的鄉音一路包圍著她。路邊一棵棵俊黃的小野花,開得安然自若,它的名字叫地黃連。河堰上,一大簇野生的粉色錦帶花,綻出了韻味,活出了自我。涼水泉畔洗衣的女子,笑聲也如泉,聽起來那麼清脆,品一下還甜絲絲的。一隻守望在門前的小狗,在陽光下打盹,聽見有腳步聲,半睜開眼看看,不咬不叫,那樣子是多麼愜意悠閒。

石匣處處是風景,名勝古蹟又怎能數清?興隆寺、涼水泉、於家胡同、真武廟、獅子胡同、古繡樓、滴水巖、鐵匠鋪、蘸火泉、青山洞、齊長城、連雲寨……眾多名勝古蹟集於一村。每一座山都是錦繡之畫,每一處泉都是天地文章,每一座橋都是鄉親們躬耕的寫照,每一條鋪滿青石板的小巷,都通向一個個心靈的港灣。這就是她無數次想起,無數次流淚的故鄉。

她是懷舊的浮萍。輕輕推開一扇門,那座被時光沉澱,發出墨玉般光澤的二起石樓,默默訴說著那些流去的時光。精緻的石牆,帶著石匠手中錘子、釺子的味道,散發著民間建築師智慧的光芒。這個小院前幾天剛剛被中央電視臺拍過,難以想像當攝影師對準它時的那份激動之情,也難以想像躲在深山無人識的故鄉,不久的將來就要迎來八方遊客。

一大片褚黃色的石崖下,小河在淺睡,河岸上有幾棵茂密的大樹,樹下是乾淨的青石凳,那絕壁上的巖石層層疊疊,若劈下一塊,就是上好的天然吸水石夏。天雨季來臨,那巖上一定掛著幾縷輕瀑,雨角停歇,那巖石不緊不慢地落著水滴,一聲聲清響,讓人忘卻憂煩,轉覺空靈。

再往西去,有一座大橋,說不出的端莊和大方,石匣人稱它為袁家橋。順著橋的方向望去,一座綠屏似的大山巍然屹立,順著溝道往西走,天地間陡然生出九個形象各異的連理山頭,這就是赫赫有名的九頂山,山那邊就是別的村莊了。蜿蜒在村裡的瀛汶河正是發源於此山的圓墩頂,匯溝裡的眾支流,集村中諸泉,一到雨季便浩蕩成勢,迂迴在高山峽谷,一路向前,成為大汶河的三大支流之一。

她是心懷虔誠的浮萍。真武廟前,透過那個銅錢窗,只見諸神肅嚴,一股神秘氣息撲面而來。石匣的寺廟是古樸的,是有情有義的。興隆寺、報國寺、白雲寺、真武廟、山神廟,龍王廟,哪一座寺廟不收納了人們的向善之心?哪一座寺廟不賦予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夙願?石匣人腳踏實地追求幸福,石匣村總有一股力量在凝聚,晝夜何妨,風雨何懼?石匣人相信自己的精神,就是最好的信仰。

她是用心聆聽的浮萍,鳥語蟲鳴都是意境。那古老的戲腔,天籟般的梆子聲,更是在耳邊久久迴響,戲曲博物館陳列的一幅幅臉譜,一件件古老的戲衣,一隻只被老藝人撫的琴弦,角色行當,板式唱腔,無不在訴說著那些年月裡老戲的演出盛況。

回故鄉之前,她是擔憂的浮萍。去年的大年三十,一位探鄉的遊子站在座新修的大橋上,望著遠處的一片廢墟,慨然長嘆:「還我的故鄉……」嗚呼!逐漸城鎮化的村莊,逐漸消失的村落。

她的故鄉在變化,幸運的是:這種變化是保護性的改變。石匣在醒來,溫暖的是:從沉寂中被親熱地喚醒。就像人老了,報恩的孩子回來了,為老人洗去厚厚的汙垢,為他換上新裝,擦亮眼神裡那份靈氣。

吹響勞動號角的人,吹響了保護古村的號角,也吹響了脫貧致富的號角。因位置偏僻和長期窮困,幸運地保留了原貌的石匣,厚積薄發,終於聲名鵲起!

石匣山川秀美,人才輩出,青山綠水,會記住每一位有情懷的石匣人。金山銀山,會記住每一位推動石匣建設的功臣。

她是浪漫的浮萍,此刻她的心中湧動著美麗的詩行,拈一首擬古《春思》以記回鄉之情:

一道河灣幾道波,河邊楊柳影婆娑。

碎花恰似蛾眉貌,芳草渾如陌上婆。

一汀老樹尤覺少,小屋三株濃情多。

古韻石匣風細細,盛世華亮扮家國。

走在蜿蜒的阡陌上,春風浩蕩,水草飄搖,一陣百感交集的花香拂過,那是石匣新、古交織的氣息!小小的浮萍張開翅膀,她雖百般不舍,還是要飛回居住的城市。

漂泊,逐夢,行走,懷舊,虔誠,聆聽,擔憂,浪漫……抖落所有的詞彙,她是一葉寂然的浮萍,但她有一句話想說,因為她深愛著故鄉!

石匣,留住最後一個心靈的原鄉……

相關焦點

  • 心靈原鄉 萬物重影
    12月5日,由原香山衡器廠改造的畫廊內,攝影師李江和劉永興共同舉辦了一場名為「心靈原鄉,萬物重影」的展覽,灰色展廳內光影流動。這是他們的二度合作,作品也較上次更為豐富。「心靈原鄉」在李江作品中多有投射,而「萬物重影」則是對劉永興作品的概括。
  • 匣石宋家五大門
    宋允中作序的《宋氏族譜》在孫祖地面上,南匣石宋家,是除了胡家之外不多的名門大戶。宋家子弟世代攻讀詩書,其中,生活在清同光年間的宋允中就是出類拔萃的一個。南匣石村現在南匣石村的老年人,還能記得宋這個人不大欺負窮人,家裡揭不開鍋的,公糧也免了。辦公家差使,少不了經常跑沂水縣衙匯報聯繫工作,這個活胡承烈基本上交給宋允中去辦,為何?因為宋是個飛毛腿!這麼一說你可能會嚇一跳,讀書人不都是文弱書生嗎?錯!讀書人的老祖宗孔老先生可是個大力士,宋允中讀書寫字厲害,跑步也是萬裡挑一,從南匣石到沂水城得80多裡路,他去辦個事,下午回來日頭還怪高。
  • 關注|再認識原鄉:探尋銅梁「原鄉城市」生命美學設計力
    何處是原鄉?提到「原鄉」,它總是與「精神」一起出現。這一極具純中國化的詞彙以具有能喚起人們共情力和想像力的力量而著稱。更是因為它重啟對本土城市價值的歷史性省思,再蓄「原鄉」設計力,反向啟迪新時代背景下通往未來中國城市之境的新途徑。當我們站在鏡頭前與這片土地聯結,我們感嘆於「原鄉」在銅梁山川風物中驚人的多樣性。它,既有具象依託,也存於情感世界;它,既貫穿哲思,也流於市井。
  • 濟南章丘石匣古村,大山深處的一顆明珠
    石碾子,石磙子,石桌石凳石椅子。石匣,真是個石匣子。石匣是用石頭「攢」起來的。石匣的石頭會說話,每一塊都是一本書,帶著遠古宙幾十億年神秘的地殼信息。它們千姿百態,自成面目,散碎化地出現在人家的屋牆和街路上。
  • 徜徉世界一隅,身藏心中原鄉
    ·流溪別院 申報單位:昆明雅居樂置業有限公司 要知道,雲南是美的,正如原鄉·流溪別院。 現在,這裡還有原鄉·流溪別院。
  • 雅居樂原鄉七周年:在高黎貢山下樂活「第二人生」
    來自全國各地的旅人因為雅居樂原鄉而停下腳步,在此安家置業,開啟高黎貢山下的第二人生。2020年12月6日,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雅居樂原鄉迎來了七周歲生日。來自五湖四海的外地客們聚在一起,一同為其慶生。他們自稱「鄉民」,在他們當中,從空氣和環境相對惡劣的北方來的老者居多。
  • 原鄉原味盡在南充「好充食」
    南充山青水美 鍾靈毓秀南充本土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好充食」應運而生原鄉原味原生態好山好水好充食「好充食」品牌宣傳片《充實之美>相傳春秋時期巴國的一位王子來到此地見山清水秀,人傑地靈遂在此安居樂業,耕地播種鬥轉星移,滄海桑田積澱豐厚的農耕文化基因在充國之南綿延數千年……大自然的給予方式為區域文明選擇了最佳承載她所賦予的獨特味道充滿原鄉的質感
  • 原鄉人
    這既是一部以開闊的視野來展示、確認中國農村在改革開放以來所發生的變化的作品,同時也是一部展現了他苦苦尋找自己心中的「原鄉」的過程以及展示對於家鄉的心跡的作品。青少兒時農村生活的烙印以及一種割不斷的鄉土眷戀,始終貫穿在李偉坤的攝影生涯裡。
  • 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
    他,已然化作了根系中不可能被遺忘的一脈原鄉。P.S.文末可賞鄧麗君<原鄉人>.——客家新故事李行作品 <原鄉人>電影海報我們原來也是原鄉人,我們是由原鄉搬到這裡來的。「中國」,原鄉人叫做「中國人」,中國有十八省,我們便是由中國廣東省嘉應州遷來的。
  • 2019溧陽別橋原鄉半程馬拉松賽完美落幕
    經過激烈的角逐,最終來自肯亞的選手NG&34;別橋原鄉&34;別橋原鄉"以田園鄉村為依託,打造山水田間、詩意原鄉品牌,正逐步建成淳樸自然、遠離喧囂、放鬆心靈、回歸本原生活的田園綜合體。
  • 新春不打烊,歡樂在原鄉!金寨人過大年全新攻略!
    在這新年團圓之際,2月14日-2月16日14:00-17:00,榮盛·一品原鄉為愛升級家的溫度,特邀專業攝影團隊為客戶免費拍攝全家福(來原鄉故事匯,每日預約20組,提供全家福服裝,免費贈送精美相框1個),我們以飛瀑境潭、聽雨軒、觀雲臺等人間仙境為背景,定格最美的畫面和幸福時刻。
  • 汾州聊齋-秦晉古驛道向陽匣的傳說
    4、石雞泡蛋的由來在向陽匣口,人們經常會聽到一種「呱呱呱」叫的聲音,都說這是「石雞子又泡蛋了"。「泡」是汾陽方言,即「滾」的意思。石雞為什麼總是泡蛋呢?傳說在向陽匣口有個後生名叫石丁,是祖傳石匠。
  • 血影·魍之匣《決戰!平安京》匣中少女新皮膚即將登場
    倏忽間,新朋友臉色變得慘白,他似乎看到了匣子當中堆積的森森白骨,匣中少女隨即回眸一笑:「你願意成為我的珍藏嗎?」明日,《決戰!平安京》即將正式上架[血影·魍之匣]匣中少女全新皮膚,首周享限時8.8折優惠,敬請期待~致命的魍魎之息 匣中少女新皮膚即將登場如同驕傲的獵手,匣中少女總是習慣將死去的獵殺對象,放置在古董漆器一般的寶匣之中。寶匣上是一條兇猛異常的巨蛇,忠心地守護著少女和她的珍寶。
  • 書簍亦作匣
    翻閱文震亨的《長物志》,通篇找不到「書簍」的條目,在卷五「書畫」篇中只有《小畫匣》:「短軸作橫面開門匣,畫直放入,軸頭貼籤,標寫某書某畫,甚便取看。」大的叫箱,小的叫匣。《廣韻》曰:「匣,箱匣也。」箱放衣物,匣藏細軟。文人用匣藏文房雜件,女人用匣置紅粉妝飾,皆可以寶匣視之。所以匣指的是小型收藏東西的器具,如畫匣、墨匣、硯匣、書匣。
  • 了解「經文護符匣」 (Tefillin)
    那個匣子叫「經文護符匣」(Tefillin)。「經文護符匣」是什麼?猶太人為何使用它?其中放置哪些經文?對今日信徒有何屬靈的教訓?以下我們一起來探討這些問題。經文護符匣或經文匣在英語中也被稱為phylacteries。Tefillin源自猶太字Tefilla,意思是祈禱。
  • 《最強蝸牛》魔匣封印解鎖圖文教程 魔匣封印如何解鎖
    導 讀 《最強蝸牛》魔匣封印怎麼解鎖?具體的解鎖攻略小編已經為大家準備好了。
  • 一品原鄉 | 回歸自然的年味
    「 時,國隆民康,城進鄉遠,穿錦綾、食饈珍,現代生活引文儒、商賈、雅士念原鄉。
  • 生態原鄉,這裡是大美銅梁
    憑藉神奇秀美的自然風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詩意盎然的原鄉風情、宜居宜業的良好生態,銅梁先後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衛生城區、中國百佳深呼吸小城、全國十佳生態文明城市、中國十大最美鄉愁旅遊目的地、中國天然氧吧等標誌城市品質的榮譽稱號,入選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 原鄉慢食:吃的是原生態食材,品的是慢格調生活
    來大美銅梁,除了觀龍燈龍舞,賞原鄉美景外,一定要來嘗嘗原鄉慢食
  • 「創|評論」範墩子《虎面》:遮擋起面目的原鄉記憶
    小說集《虎面》收入的大多是書寫鄉村記憶的作品,是範墩子對鄉村的回望,這個叫菊村的所在應該就是作家的寫作原點,與其他作家筆下的故土原鄉有著同等意義。不同之處在於,範墩子所寫的原鄉記憶,是被遮擋起了面目的記憶。這種遮擋更多表現在小說手法上與傳統的脫離,也就是說範墩子在書寫他的原鄉記憶時融入了現代小說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