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先生高度評價了司馬遷編寫的史記,對於裡面的記載更是讚不絕口。其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話說秦始皇斥巨資建大船,想要出海尋找蓬萊仙島,以此求得長生之道。在巡遊的過程中,曾射殺過海裡的一隻蛟。
無獨有偶,據多位史官記載,漢武帝在南方巡遊的時候,在樅陽達觀山頂欣賞錦繡山河,結果在浩浩湯湯的長江裡,發現一隻蛟正在興風作浪,漢武帝十分生氣,敢在自己的江山作死,於是拿出弓箭射殺了這隻蛟,並且命人將它拖上河岸。
因為時間過於久遠,有沒有如今的錄像設備,所以考證起來比較困難。多部史書曾經提到過蛟這種生物,那麼它究竟是一種什麼東西呢?就讓我們結合史料記載,且聽編者分析一番。
秦始皇和漢武帝遇見的蛟應該是不同物種,畢竟一個生存在海裡一個活在江中。我們都知道秦朝的文字是小篆,這種文字注重形似和美觀,但是不夠直觀簡潔,小篆這種字體在後世逐漸被取代,蛟字的寫法也變成了「鮫」。
對於鮫魚這種生物,唐朝時有雜記明確記載,小鮫魚受到驚嚇之後,就會迅速鑽進母鮫魚的肚子裡;在宋朝的文獻中也有詳細的記載,鮫魚出自南海,外形非常圓潤,尾巴尖細,肚皮是白色的,牙齒很鋒利,肉質堅硬有劇毒。
根據這樣的描述,我們不難猜出來,這種深海的鮫就是鯊魚,也就是秦始皇射殺的物種。
至於漢武帝射殺的蛟,晉朝學者郭璞記載,說它似蛇而有腳,脖子細長,還有白色的紋路,身體非常粗大,還是卵生的,會吃人,通常生活在池塘或河流中,形狀有點像傳說中的龍,頭上的角又短又直,還有一對爪子,一條光禿禿的尾巴。
在古籍《廣異記》中,也有關於蛟的記載,說有個人放牛,牛渴了,就帶它去河邊飲水,結果遭到了蛟的圍攻,文中說「為蛟所繞」,一個「繞」字很形象,就是動物遭到捕食的死亡翻滾。
此外,漢武帝射殺蛟的位置在江邊,大家可以想像這應該就是鱷魚無疑,為了紀念漢武帝為民除害的功績,當初漢武帝射蛟的位置稱之為「射蛟臺」。
歷史就是這麼玄妙,滄海桑田,日月變遷,只要尋根溯源,終能揭開歷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