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昆明市全面啟動課後服務工作,成效怎麼樣? 三點半課堂 家長盼提質 教師望減壓
下午三點半,孩子放學了;到了五六點,家長才下班。這個尷尬的「時間差」,讓家長們苦不堪言。「三點半」問題已成為困擾不少家長的社會性難題,引各方關注。對此,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在市屬小學和五華區公辦小學試點的基礎上,昆明市教育體育局從2019年秋季學期起,主城各區小學全面開展課後服務,公、民辦小學同步執行。全面徹底解決「三點半」問題,進一步增強教育服務能力。
探索的成效如何?家長滿意度怎樣?孩子有哪些收穫?教師們有何建議?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進行了走訪。
現狀
全面推進相關工作
2017年2月,教育部辦公廳下發《關於做好中小學生課後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
在借鑑先進地區課後教育輔導經驗的基礎上,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幫助家長解決按時接送學生困難、進一步增強教育服務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2017年4月,昆明市開始在市屬兩所小學(師專附小和中華小學)試點課後服務。兩所學校的課後服務內容主要包括自主閱讀、體育、藝術、科普活動等,同時對個別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免費輔導幫助。
2017年10月,西山區教育體育局投入200萬元,以課堂為延伸,通過購買服務的模式及學校自願申報的形式,開展青少年課外活動暨「三點半」課堂試點項目,涵蓋20個試點學校15個項目。2018年投入200萬元,涵蓋23個試點學校23個項目。2019年投入200萬元,實現全區公辦小學全覆蓋。西山區教育體育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西山區參加「三點半」課堂的學生人數保持在10000人左右,解決了約10000個家庭的後顧之憂。
從2018年3月開始,五華區34所公辦小學所有校區開始啟動課後服務工作。各所學校以校內師資力量為主,優質校外培訓機構作為補充,開展「三點半」課堂。截至今年8月,全區34所公辦小學一共開設了618門課後服務課程。全區公辦學校在校學生38209人,實際參加課後服務人數為24159人,「三點半」課堂覆蓋比例達63.2%。
今年3月,官渡區教育體育局下發了《官渡區關於做好中小學生校內課後服務工作實施方案》和《官渡區教育體育局開展學校少年宮試點建設工作方案》。根據官渡區教育體育局截至今年10月的統計數據來看,全區66%的小學均開展了課後服務,其中,公立學校全部開展。參與課後服務學生數超過70000人,參與課後服務教師數近3800人。而在初中階段,課後服務覆蓋到全部學校,學生和教師全員參與課後服務中。
盤龍區方面,為做好小學生課後服務工作,盤龍區教體局制定了《盤龍區教育體育局關於開展小學階段課後服務試點工作方案(討論稿)》,從今年11月開始實施。
家長
期待「便餐」做成「營養餐」
經過昆明市主城各區積極推進,不少學校的課後服務工作也開展得有聲有色。那麼,作為被服務的對象,家長和學生的滿意程度如何呢?日前,「昆明教育」微信公眾號也針對小學生家長進行了調查,共有近200人參與。
在回答「對開展課後服務持什麼態度」時,51%的家長投了贊成票,35%的家長表示在收費、課程內容適合的條件下會支持,9%的家長表示反對,5%的家長認為無所謂。
中華小學滇池星城校區三年級家長熊女士說,學校的課後服務內容豐富,學生可以自願免費參與,除了周五之外,周一到周四都是下午5點20分才接孩子。「對於我們家長來說,能在5點20分才接孩子,可以減輕太多負擔,是很好的舉措。」熊女士說。
在回答「通過學校開展的課後服務,您或者您的孩子有什麼收穫」時,30%的家長選擇了「學會一項技能」,18%的家長認為「家庭時間安排更規律」,13%的家長認為「學習習慣變好了」,10%的家長說「孩子學習成績提高了」。
不過,也有家長在參加了一段時間的課後服務之後,還是只能選擇早點接回家。
官渡區某學校學生家長林女士說,不知出於什麼原因,今年秋季學期至今,學校都沒有啟動「三點半」課堂的報名,只說可以讓孩子們在放學後免費留校。「但留下的孩子就是集中在幾間教室裡,老師讓自己做作業,或者放個動畫片看一看。」林女士說,這樣的課後服務沒有質量,不是自己需要的,因此寧可早點把孩子接回來,也不再選擇放學後留校了。
李女士的女兒今年五年級,正在為小升初做準備。對於課後服務,她有著自己的看法:「我覺得學校裡的時間和老師的精力畢竟有限,興趣特長課教的內容也比較淺,一個學期換一樣,沒有連貫性。所以我們還是在外面給孩子報了興趣班,學習能夠深入些。」
在關於「您對學校開展課後服務有什麼建議」的多選題中,24%的家長認為應該豐富課程內容,20%的家長建議引入專業培訓機構參與,14%的家長選擇「加強保障」,12%的家長認為應該「減免收費」,9%的家長覺得學校應該適當增加名額。
一些家長告訴記者,儘管學校開設的內容豐富,但是每個班名額有限,有一些「熱門班」很難報進去。五華區某學校二年級家長華先生說,「我本來想給孩子報籃球班,但是名額1分鐘就被搶完了,只好報了還有名額的剪紙班,但孩子興趣不大,課程內容的趣味性也不強,學了一學期下來,感覺有些浪費時間。」
「希望三點半課堂不僅僅是託管服務的『便餐』,而是應該做成『營養餐』。」市民李先生說,「建議學校可以引進一些專業人士進入課後服務,真正開拓學生的眼界。畢竟術業有專攻,讓老師一邊搞教學工作,一邊還兼職做興趣班的備課,實在太難了。」
老師
增加了不少工作量
根據許多學校的規定,課後服務到下午5點20結束,5點半前後放學,方便家長接送。雖然方便了家長,但對於參與課後服務的老師而言,無疑是增加了工作量,延長了工作時間。
「每天上午7點半到校,下午6點才能離校,回到家已經7點多。感覺時間非常緊張。」一位小學教師告訴記者,原本4點左右放學後,還可以集體備課、教研,但現在時間很零碎,不僅個人生活受到影響,專業成長的時間也難以保證。
「我們也能理解家長接孩子的難處,也非常理解並支持課後服務工作的開展,因為這是學校和老師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不過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的確存在一些困難。」官渡區某小學張姓教師表示,因為參與了每周兩次的課後服務,很多工作要擠佔周末節假日和晚上的時間,的確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她建議學校適當引進第三方的多元課後服務,為老師減壓,保證老師的專業發展時間。
在鼓勵學校教師參與課後服務這一方面,五華區新聞路小學採取教師自願報名的方式。學校校長朱光傑說:「教師要自願,幹活才有幹勁。所以學校是採取自願的方式,沒想到卻有90%以上的教師自願參加課後服務。而由我們教師參加的校本課程的課後服務,對於學生都是全免費的。」
新聞路小學六(1)班班主任、語文教師嚴姝敏就是自願參加課後服務的教師之一。下班時間延後約1個小時,每天還要花費大約1小時為課後服務備課,工作壓力增加、工作量變大,這是她參加課後服務後需要承受的。「班級上大多是隨遷子女,其中很多人缺乏課外閱讀環境。作為他們的老師,我只能通過課後服務的方式,增加他們課外知識量和閱讀量。這是我力所能及的,也是我願意去做的。」嚴姝敏說,「另外一個方面,在增加學生知識面的同時,查閱很多書籍備課,對自己也是一種提升。」
據了解,為了增加教師的積極性,新聞路小學在各級別的評優評先中,會優先考慮參加課後服務的教師。
另外,記者也了解到,部分學校是採用了校方負責提供場地,校外培訓機構則提供師資的課後服務形式,培訓機構收取低於社會培訓的費用。「我們每課時、每學生只收取20元。儘管這個收入低於市場價格,但本著公益性質,我們很願意來參加課後服務。」一位培訓機構的負責人說,另一方面,課後服務的時間與培訓時間不衝突,晚上和周末空閒時間才是學生參加校外培訓的高峰期。下午3點半至5點半,大部分培訓機構其實處於「空閒」狀態,因此願意來參加課後服務,把師資力量有效地運用起來。
舉措
多元拓展服務形式
記者從西山區教育體育局了解到,在探索課後服務工作的過程中存在種種困難。因財政補貼有限,受益學校資金不平衡;其次是因政策把握標準不一,社會機構參與難度大,可持續性不高;最後是政策制約,部分參與課後服務的教師付出得不到認可。
為此,西山區也制定了下一步工作計劃,一方面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形式,開展體育、藝術、科普和非遺等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一方面堅持資源共享的原則,各學校通過統籌本區域校內外體育、藝術、科技場館,以及各類資源,通過「學企聯合」等形式,在發展本校特色項目的基礎上,協調引領學校開展活動。同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引進符合學校開展活動需求的高等學校、具有資質的民辦教育機構教師;體育俱樂部(公司)、培訓班、青少年宮、科技館等校外機構的教練員及教師,以及具有專業特長的優秀人才,如運動員、教練員、藝術家、科學家等各領域的德才兼備人群等,共同參與課後服務。
官渡區教育體育局也鼓勵多方參與課後服務。鼓勵有資質、有條件的社區、青少年宮、校外活動中心等公益機構實施學生課後服務;鼓勵和支持文化、體育、科協、退教協、團委、工會、婦聯等單位向學校和幼兒園提供公益性服務活動;鼓勵學校退休教師、社會熱心人士、志願者、家長等參與課後服務工作。但嚴禁有不良記錄的機構和人員參與課後服務。同時,為了保證課後服務能給學生和家長帶去實實在在的益處,官渡區教育體育局嚴格規範管理,要求各學校遵守規範辦學要求,嚴禁組織或變相組織集體教學或「補課」;嚴禁小學以開展課後服務為名壓縮教學計劃或正常教學時間;嚴禁以課後延時服務名義開展營利性活動。
對於目前存在的問題,官渡區教育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課後服務的規範化流程有待進一步研究探索。希望能對課後服務流程進行有益探索,並形成統一的課後服務細則,能指導、規範各學校課後服務工作的開展。(記者 餘蘇晏 蔡曉磊 楊豔萍 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