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以前的我,怎麼也想不到會迷上跑步,這項一直被我所深惡痛絕的體育運動竟然成了我的最愛。我決定做一個關於跑步的自媒體,《跑步看風景》並不權威,我也不在乎它能有多少讀者、多大傳播量,當然能有做大的一天我肯定會喜出望外的。而初心只是用它記錄下來自己跑步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與大家分享,更希望多年後看起這些,還能體會真實存在過的感覺。也許就在此時,還有不少人正在路上奔跑,並且把它當成一種修行。
我,站在跑道上
論跑步的起源——不能接受自己變成胖子的事實
2014年春節過後,我的晚飯基本是樓下一定餐廳的外賣,點兩個菜,做一個米飯,吃個肚歪。4月份的一天,上班路上我要躲過一個水坑,眼巴巴看著自己就踩到了水裡,好像人的腿腳變笨了;在工位上撿地上的一隻筆,覺得肚子前面有東西擋著自己,貓不下腰。回家一過秤,95kg。我已經成為了一個胖子?
我一直是骨頭比較重的那種人,學遊泳費了老鼻子勁。大學畢業時身高180cm,體重70kg,看上去瘦成杆,甚至有點不健康。坐了10多年辦公室,體重爆漲50斤,身高居然也漲了2cm!受朋友的建議,我從2014年4月14號開始跑步。
2014年4月14日,正式開始跑步
長跑一直是我的弱項,最近一次正式長跑是上大一時被抓去跑了一次5000米,過程不堪回首,然後似乎就沒有過長跑經歷了。2013年在日本急著去酒店拿東西,鄉下打不到車,狂奔了2km下坡路,結果導致腿抽筋,疼了好幾天。帶著這樣痛苦的回憶,我在上海浦西君悅酒店的跑步機,開始了自己的跑步旅程。時速8km(那會還不懂配速的概念)跑了2000米,我已經累到了大口呼哧的程度,安全員一直密切地觀察著我,仿佛等我隨時暈倒後過去救援。不過我還是堅強地跑完了。這不是最痛苦的事情,最痛苦的是之後幾天,因為剛剛開始跑步,我每天都在跑,距離不需要很長,但一定不能停。圍著小區裡小圈750米,大圈1700米的路繞圈。每天回到家,換跑步裝備完全是對內心的一種折磨與考驗。跑完兩三千米,像是一種登天般的解脫。
21天改變一個習慣——然並卵
都說21天能夠改變一個習慣,我從4月14號開始跑步,大概到5月中旬的時候,完成了21天跑步計劃。這期間空氣品質不好的時候跑休,加班時跑休,我差不多用了一個月的時候實現了21次跑步。不僅跑步,晚上還要節食,只吃少量粗糧和粥,半夜經常餓醒,對第二天的早餐充滿了特別期待。21次跑步下來,我對跑步的抗拒心理小了,因為不能躲避,只能面對和接受,並試圖從中挖掘一些跑步的快感。5月11號的時候,我興致勃勃地踩上體重秤,顯示數字「96.5」。我的第一感覺是秤壞了,但這就是事實。我發現21天確實可以改變人的一個習慣,然並卵。96.5kg,這也是我這輩子達到的最大體重了。不過我還是從中找到了一些安慰,雖然體重漲了,但人看起來精神好了,腰上的肥肉看上去少了,肌肉比過去結實了,所以人才變重的吧,或者是秤重前沒有上廁所。
(網絡圖片)
形成了跑步的習慣非常重要,從5月下旬開始,我的體重開始急速下降,每次跑步距離也增加到了5km,這基本可以算是初級入門跑步的達標量了。享受著每一周減輕500g體重的快感,我繼續不停地跑下去。
傷痛是跑步的終身伴侶——從腳疼跑到腳腫
問題又出現了,跑步兩周後,我的腳踝、腳掌、膝蓋、脛骨等都站出來表示抗議了。開始我時候我沒有當回事,覺得是過去缺練,有點疼正常,扛一扛就過去了。但扛了兩周後,真的玩大了,穿鞋時發現左腳腳踝粗了一圈,一落地就特別疼,看來這不是能練過去的。從網上查閱了一些文章,發現我這些疼是多層面造成的。鞋不專業、跑步姿勢不對、運動量偏大。
跑步與傷痛是一對好朋友
過去跑步時穿的只是一雙美津濃的運動鞋,準確說是室內足球鞋,缺少緩衝,平時走路穿穿沒問題,但用來跑步確實不行。想想小時候上體育課,一雙白球鞋短跑、長跑、打球全是它,也沒這麼多講究,現在看來這確實是我們基礎教育水平低,包括老師在內,都缺少專業知識。上體育課時只在運動前做熱身,運動後沒有拉伸,甚至老師還說「不練到第二天肉疼就沒達到鍛鍊效果」,現在想想也是醉了。
就這樣安慰自己吧~
跑休了一段時間,去迪卡儂買了些專業的跑步裝備,網上買了護膝、護踝。專業設備果然好用,傷病漸漸好轉。直到現在,我也經常帶著這些護具。不過聽一些專業人士說,平時慢跑總戴護具也不好,部位得不到充分鍛鍊。養好了膝蓋和腳踝,足底筋膜炎卻一直與我相伴,直到現在。這種無菌性炎症並沒有太大的危害,除了疼沒有太多別的不好,這也是許多跑者必須承受之痛,休息就好,跑步就疼。
成為入門跑者的標誌——完成第一個10km
有一個不成文的說法,如果可以比較輕鬆地跑完10km,那麼跑步這件事就算入門了。我的第一個10km是在2014年8月8號聯想「樂瘋跑」活動上完成的。第一次在奧森跑步,第一次跑10km,第一次拿到完賽獎牌。
跑完第一個10km,得到的第一枚完賽獎牌
第一個10km沒有想像的那麼痛苦,雖然過程並不輕鬆,但也堅持下來了。奧森南園一圈是2km,要跑兩圈。完成每一圈的時候還很輕鬆,與一幫人一起跑步果然容易提升狀態。但在第二圈的後半程,漸漸感覺體力不支,不過堅持下來後也不覺得有多麼困難。至此10km成功解鎖。但在之後的平時跑步中,我並沒有一次把運動量加到10km,而是從5km、6km、8km慢慢往上加。加到每次跑步8km的時候,大概是跑步三個月的時候,出現了厭跑期,怎麼也跑不動,狀態不如之前。直到10月底天津馬拉松10km,我才完成了個人的第二個10km。從那以後,10km跑正式加入「肯德基豪華早餐」,是常規跑步必須要完成的最低距離。能夠輕鬆跑完10km的人,就能夠跑完半程馬拉松,我相信這句話是真的。也正是這樣的動力,讓我跑完了鄭開和秦皇島的半馬。現在半馬距離的跑步也加入了「周末豪華套餐」。我又聽說,能跑下半馬的人,就能跑全馬,你說這真實可信嗎?
領略四季的變幻——放肆跑在雨雪中
都說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其實根本不是什麼挑時間段故意虐自己玩,而是習慣了跑步就根本停不下來,不管什麼季節,一星期不跑就渾身不舒服。夏天跑步可以盡情出汗,跑步時可以沿著汗水痕跡看出路線,跑完以後把上衣脫下來譁譁地擰出水。最明顯地是在夏天的臺北,跑完10km,看上去像是剛剛投河自盡未遂的,或者是見義勇為救人的吧,全身溼透,連鞋都不放過。總之,夏天跑步出汗的感覺很爽。
2015年春節大年初二早晨,繞著紫禁城跑了一圈
但冬天就沒有這麼幸運了。雖然北京不像東北一樣滴水成冰,但每年最冷的時候,零下十幾度也是有的。在這樣的天氣下跑步,經常跑回來的時候,發現頭上的毛線帽兩邊已經結了冰茬,跑步的時候,頭頂像剛蒸熟的包子一樣,冒著熱氣。下雪的時候起個大早,在一片白茫茫的路上踩下自己的腳印,回頭看看,特別有成就感,尤其在紫禁城筒子河邊,從北京跑進了北平。
跑步歸來,毛線帽邊上已經結冰
剛剛開始跑步一個多月的時候,出差去臺北。6月份正巧是臺灣多雨的季節,而且白天氣溫很高。我選了一天不太熱的晚上從酒店出發,但剛剛跑出不到2km,就天降大雨,像潑水節一樣地往下澆水,我只能在屋簷下暫避一時。等到雨稍微小一些後繼續跑,跑到3km的時候,雨又大了起來,而且這裡是我路線中距離酒店最遠的位置。由於位置比較偏,根本沒有一點計程車的影子供的期待一下,只能繼續避雨等待。大概半小時後,雨還是沒有停,我甚至預感再這樣下小巷有被淹沒的可能。硬著頭皮跑吧,好在臺灣的街道一般都是騎樓設計,即人行道上方是房屋,走在下邊可以避雨。距離酒店還有1km的時候,雨大得讓不少汽車停在路邊打著雙閃,而我還在大雨裡狂奔,後來想起來,那種感覺真的很爽。
設計自己的跑步路線——去陌生的地方跑步
每一天都生活在這個城市裡,或許因為北京太大,我們往往感覺上很熟悉的地方,其實卻很陌生。跑步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小區後邊有個小鐵門,可以走近路,但地圖上是不會標出來的。一直不習慣在跑步機上跑,總覺得在做一種無用功,雖然路跑也沒產生什麼價值吧,但至少可以看到風景。而且對於我來說,在跑步機上跑不過5km就會覺得累,而在外邊10km剛剛起步。尤其是陌生路線,能夠讓我跑得更快。
跑在武漢東湖(2014.12.8)
跑在英國倫敦海德公園(2014.10.10)
跑在塞班島(2014.12.23)
跑在上海甜愛路(2014.11.11)
跑在天津海河(2015.1.1)
跑在拉斯維加斯(2015.1.4)
跑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看升旗(2015.1.11)
一年多以來,無論出差還是旅行,只要出了北京,我肯定會隨身帶著跑步的裝備,去新的城市跑新的路線。先在百度地圖上規劃好一條線路,然後打開跑步軟體,通常經酒店為起終點,設計一個環線或者往返線路。跑步的同時可以近距離看看風景,拍拍照片。一年多以來,我跑過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杭州、武漢、鄭州、秦皇島、常州、惠州、香港、臺北、新竹、塞班、倫敦、拉斯維加斯等。在這個微信訂閱號中,我會把自己跑過的經典線路分享出來,供大家參考。
一邊跑步,一邊看風景,既強身健體,又賞心悅目。這是我一年多以來跑步的感受,也希望能夠與大家分享交流。城市再發現,跑步看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