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中,用來喝酒的「小碗」,在歷史上叫什麼名字?

2020-12-15 騰訊網

最近熱播的《大秦賦》中,有很多宴飲的場面。無論是公室、酒肆還是私宅,人們飲酒的器皿多是同一種樣式的「小碗」。

這個「小碗」呈橢圓形,不深,兩邊有延伸出來的部分用以拿舉。

其實,如果看過《大秦賦》之前的幾部《大秦帝國》電視劇,就會發現,這種「小碗」在第一部「裂變」中,秦孝公和商鞅等人飲酒就曾經使用過了。

那麼,這種「酒器」叫什麼名字呢?不得不說,這一系列歷史劇中的酒器文化還頗有水平。

「飲酒器」:這個「小碗」在後世也經常被提及

《大秦賦》中出現的這個「小碗」是古時候的一種「飲酒器」,大約出現在戰國階段,漢晉時期依然使用,之後就逐漸被更為精美、便捷的器皿所取代。

但是,雖然大家不用這個「小碗」喝酒了,但形諸文字的時候還經常用它的名字來指代「酒」或者「酒杯」。

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觴」,因為兩側的形狀像飛鳥,所以它也被叫做「羽觴」,又稱「耳杯」。

晉代書聖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有過「流觴曲水」的描述,為文人間的一樁雅事。但是,酒杯在水池中為何不會翻灑呢?

看到「觴」的外形,我想很多人就明白了。

平底、淺腹,整體線條較為流暢,呈對稱的樣貌,是不是很像一艘簡單的船呢?

而這種器皿也多是木製,然後塗漆用以裝飾,所以在水中也不會沉沒。

當然,這種「觴」兩耳上有時候也會鎏上銅、金等金屬,或者乾脆就用銅鑄成、用玉雕成。

這種酒具因為小巧、輕便,所以在戰國時期迅速流傳起來,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市井平民,都比較喜愛。《大秦賦》中也隨處可見以此飲酒的場景。

這種器皿在晉後雖然很少再使用,但很多文學作品中還保留了它的名字。

比如說李白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寫道:

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

這裡的「羽觴」不是真的用之飲酒,只不過用它來代指「飲酒」一事而已。

或許很多人會感覺疑惑,難道戰國時期喝酒不是都用「爵」的嗎?

「爵」也是一種「飲酒器」,但地位比較尊崇,一般人是不能使用的。在君臣聚會期間,君主可以使用,臣子需要得到君主的賞賜才能用「爵」。

「爵位」的由來就和「爵」這種酒器有關。

《大秦賦》中也有一個場景表現了這一點。嬴政作為秦王使用的就是青銅製的「爵」,而眾位宗親、臣子所用的都是「觴」。

所以,「爵」這種酒器也有象徵尊卑的含義,多用於祭祀等莊重場合。

而如果仔細看《大秦賦》就會發現,裡面的「飲酒器」遠遠不止「觴」、「爵」兩種,呂不韋還使用過一個比較明顯的「飲酒器」,叫做「卮」。

「卮」這種器皿我想很多人也有印象,因為在《鴻門宴》中出現過。

話說,項羽設下鴻門宴,席間令項莊舞劍,意在刺殺劉邦。樊噲作為劉邦的隨從,情急之下闖入宴席,而項羽就說過:

「壯士,賜之卮酒。」

「卮」作為一種飲酒器常見於戰國階段,《戰國策》中經常提到「奉卮酒」的說法。

這種酒器是一個圓柱形,下面有三足,兩側有把手,一般屬於小型的「飲酒器」,但也有大型的「卮」。

其實古代用來「飲酒」的器皿還是挺複雜的,比如說《水滸傳》裡經常聽到「打幾角酒」,這個「角」也是飲酒的器皿。

《韓詩》當中有記載:

「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所以這些器皿有時候也被看做是度量的標尺。

為何一再提「飲酒器」這個詞呢?因為古代除了「飲酒器」之外,與之關聯密切的還有一類叫做「盛酒器」的事物。

「盛酒器」:古代喝酒、盛酒的器皿真是講究

我想大家對「觥籌交錯」這個詞語並不陌生,其中的「」就既是「飲酒器」,也是「盛酒器」。

類似的還有我們今天常說的「」,它本來是橢圓形器皿,用來盛酒、水一類的液體,其形狀較小的被稱為「」和「」,這是用來喝酒的。

還有一種盛酒的器皿估計聽說過的人比較多,那就是「尊」。

很多人會把「尊」和「爵」混淆,其實兩者不是同一事物。「爵」是用來喝酒的工具,前有槽,後有尾,中有杯,杯口兩柱,底部三足;而「尊」要大得多,它主要用來盛酒,有圓有方,多為圈足,敞口,上面多有蓋子。

這種「尊」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其實並不陌生,「四羊方尊」就是這樣的一種器物。

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也寫道: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其中的「樽」指的就是古時候的「尊」,蘇軾用來「酹江月」的酒並不是小小的一杯。其實細想一下也能知道,用一杯酒不是顯得太小氣了嗎。

《大秦賦》中也經常能見到這一類器皿,眾人飲酒的時候,用一個長柄勺子一類的事物,從一個大的容器中將酒舀出至眾人的「觴」中。

這一類器物其實多為「禮器」,在祭祀等莊重場合來使用的。

同一地位的還有「罍」這種東西。《詩經》中就有「我姑酌彼金罍」的句子,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是特別常用。

《大秦帝國》系列的電視劇中還出現過「」這一事物,它也是用來盛酒的,秦人經常擊缶唱歌。「澠池之會」裡藺相如就曾經逼迫秦昭襄王為趙王擊缶,這個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

之前提到的「尊」、「爵」等器皿其實也可以用來溫酒,那人們在夏天要喝「冰酒」的時候用什麼呢?

古人也發明過類似「冰箱」的東西,曾經在曾侯乙墓當中出土過一種叫做「銅冰鑑」的事物,它有內外兩層,內部是盛酒的缶,外部叫鑑,缶和鑑中間放置冰塊,這樣就能起到「冰酒」的作用。

如果在舉行宴會的時候,有些人酒量不好怎麼辦呢?古人也專門為此發明了一種「調酒」的器皿,叫做「盉(hé)」。

這種器皿主要是用水將酒調淡,很多祭祀用的酒水就是這麼來的,調出來的酒也有一個專有的名字,叫做「玄酒」。它有時候包含一定的酒,也有時候就是清水。

所以,後世提到「玄酒」一詞的時候,就應該知道它是「水」的代稱。

古人設置了如此多的飲酒器和盛酒器,其中也蘊含著「等級觀念」。甚至「尊卑」一詞就和這些器皿有關。

「尊」是在莊重場合盛酒的禮器,而「卑」也是一種盛酒器,形似扁壺,使用者身份不高。在古代,什麼樣的身份就要用什麼樣的器皿,不能混淆,這也是禮制的一部分。

《後漢書》中曾經記載過,刺史周敞和豫州別駕陳茂有一次一同驅車出行,周敞在車上用扁壺倒酒,結果被陳茂奪走摔碎,呵斥其使用的器皿不合自己刺史的身份,有違禮制。

我們不僅僅有悠久的「釀酒」文化,在「飲酒」方面同樣發展出了非常繁盛的文明,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身份,選擇不同的酒水和器皿,甚至不同的飲法,也不失為一種樂趣。

相關焦點

  • 《大秦賦》賦的是什麼
    《大秦賦》賦的是什麼《工人日報》(2020-12-20 04版) 劉兵近日,大型歷史劇《大秦賦》開播,引起觀眾尤其是歷史愛好者的熱議。該劇改編自孫皓輝的《大秦帝國》,也是這一系列電視劇的最後一部,前三部分別為《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
  • 大秦賦不是大秦帝國第四部
    大秦帝國天下改名大秦賦其實這名字也是蠻有韻味的但是看了30多集叫大秦婦或者大情婦也許更加合適30多集的內容如果是叫大情賦但實際歷史上,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應該繼續讓一個少年來演,而不是直接出現40幾歲的少年。第二,趙姬的轉變沒描寫。這個在前期沒有任何個性描寫的人物,本應該在這個時候對人物個性有挖掘。然而編劇放棄了這個過程。為了配合歷史發展來講故事。也不告訴觀眾為什麼。因為歷史上趙和嫪有一腿,所以劇裡馬上也要發生這些。
  • 《大秦賦》的缺陷,歷史正劇的精神問題——沒有根基!
    雖然早在2018年4月份,官方已經發表聲明:《大秦帝國之天下》與以往的「大秦帝國系列」已經毫無關係,而且在今年上映之初,片方果斷地將《大秦帝國之天下》改成《大秦賦》,這都已經確鑿地證明了《大秦賦》只是一部以反映戰國末年和秦朝初年的歷史為題材的電視劇,其是獨立的,不屬於「大秦帝國系列」。
  • 《大秦賦》羋華是秦始皇的什麼人?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
    電視劇《大秦賦》中出現了一個名叫羋華的角色,很多觀眾都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那麼羋華這個人物到底是誰,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羋姓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國君貴族的姓氏,比如宣太后羋八子(羋月)就是羋姓,歷史上沒有任何關於秦始皇后宮妃嬪的記載,就連其長子扶蘇的生母是誰都不知道,所以說嬴政就算真的娶了一個楚國的公主為妃,後世的人也沒法說什麼不是。
  • 《大秦賦》中的嫪毐,在歷史上是個怎樣的人?
    前言在最近熱播的歷史劇《大秦賦》當中,秦始皇生母趙姬和假太監嫪毐的宮闈醜聞貫穿了將近一半的劇集。作為這部劇的關鍵人物之一,嫪毐憑藉太后的寵愛,由一屆布衣步步高升至諸侯的人生令人嘖嘖稱奇。那麼嫪毐此人在歷史上是否和劇中一樣呢?他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
  • 《大秦賦》:歷史正劇如何破壁年輕市場?
    上世紀80年代起,《末代皇帝》《康熙王朝》《天下糧倉》相繼熱播,叫好又叫座的歷史正劇迎來了發展熱潮;打破這種勢頭的,是2007年之後《大明王朝1566》《大秦帝國之裂變》等多部歷史正劇雖然收穫了絕佳口碑,但此時的市場上古裝宮廷劇、玄幻劇異軍突起強勢搶佔關注度。十餘年的持續消耗,觀眾對於歷史正劇的呼喚在這兩年達到頂峰。
  • 歷史正劇《大秦賦》,值得爆!
    文/李愚雖然每年播出的古裝劇並不少,但歷史正劇屈指可數。如果是重大歷史題材的作品,那更是獨苗中的獨苗。Ifeng電影本文要重磅推薦的這部劇,它就是——《大秦賦》《大秦賦》中的戰爭場面有兩個優點:其一,它依循的是古代的兵法,真實、準確、有條理。其二,它規規矩矩拍出了戰爭的章法,如何銜接、如何排兵布陣,有著非常清晰的細節,慌而不亂。像秦軍攻邯鄲,各個軍種有序排列。
  • 《大秦賦》之甘羅:歷史上的甘羅,真的是被秦始皇所殺嗎?
    當然,按照《大秦賦》這部古裝歷史劇的說法,甘羅還是太年輕了,他雖然是極力想要把功勞推給呂不韋,但是有些話可是不是那麼說的啊。什麼叫「相邦所想,就是大王所想」,什麼叫「相邦要封我為上卿」,甘羅的表現簡單來說就是一句話,只認相邦,不認秦王。秦王雖未親政,但他是秦王啊,這一點,忘記的人很多。
  • 《大秦賦》寧騰,歷史上的著名間諜,千年後挖出竹簡,讓後人欽佩
    前幾日,歷史劇《大秦賦》終於播完,爭議不斷,但劇中的場景道具還是不錯的,另外,劇中有幾個配角,刻畫得十分深刻,例如秦國謀士姚賈、趙國名將李牧等。筆者今天要給大家介紹另一個小人物,此人就是《大秦賦》中的寧騰。歷史上的他,是著名的間諜,他幫助秦王嬴政滅掉了韓國,而且,在兩千多年後,考古學家曾挖出了寧騰的公文,讓後人對他了解更加深刻。
  • 大秦賦呂不韋人物介紹 大秦賦呂不韋最後結局是什麼?(2)
    大秦賦呂不韋最後結局是什麼?《大秦賦》講述的是秦始皇嬴政從出生到統一六國,四十餘年的戰國風雲故事,是「大秦帝國」系列的第四部,場面更加恢弘大氣,比以往的三部作品投資更大,製作更加精良。這部劇是雙男主的形式,男主角是嬴政,第二男主角便是段奕宏飾演的呂不韋。
  • 大秦帝國之天下改名為大秦賦,這裡面包含了什麼深意?
    大秦帝國這是最近幾年中國人對於秦朝的一個新的認識,過去的我們都是批判秦朝的暴政,把秦朝看成是一個無惡不作的朝代,但後面我們知道了歷史遠非那麼簡單,就從最近幾年的大秦帝國變化來說,一開始是以秦孝公和商鞅為主的秦國崛起史,到後面則是秦惠文王的東出歷史,到秦始皇時代終於一統天下,而今天所說的這部劇—《大秦賦》就是敘述的秦始皇統一前夕的壯麗歷史,而這部恢弘大作卻經歷了一個由
  • 無論叫《大秦賦》還是「大情婦」,都不屬於《大秦帝國》系列
    要說年底最火的電視劇,《大秦賦》首當其衝,因為這部劇曾被認為是《大秦帝國》系列的第四部,此前該劇名叫《大秦帝國之天下》。在宣傳階段也是以該系列完結篇做宣傳的,沒想到開播後卻改名叫做《大秦賦》,讓人有些莫名其妙。
  • 歷史上的她和《大秦賦》中有何差別?
    《大秦賦》的火熱開播,讓不少人對泱泱大秦中的歷史人物頗感興趣,其中著墨不多的華陽太后進入大家視線,《大秦賦》中雍容華貴的她,讓人們對她好奇不已。華陽太后怎麼死的,又有過什麼樣的作為,和《羋月傳》中的宣太后相比如何,統統是大家非常關注的問題。
  • 《大秦賦》呂不韋結局是什麼劇透 歷史上呂不韋有孩子嗎
    《大秦賦》播出之後,呂不韋在劇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他被秦始皇嬴政稱為亞父,還被封為了相國,他是成功的商人優秀的政治家,也有人說他是奸商撥弄政治風雲。那麼呂不韋結局是什麼?歷史上呂不韋有孩子嗎?
  • 《大秦賦》寺人是什麼意思 大秦賦寺人是太監嗎
    《大秦賦》中嫪毐被貶為寺人,然後又被呂不韋送到了趙姬那裡和她私通了,而且前期的嫪毐很乖,看上去像是個好人,但是很多不清楚歷史的小夥伴們都在問,這個寺人是什麼意思 ?寺人是太監嗎?下面小編帶來介紹。
  • 大秦賦:歷史上的嫪毐,出身貴族並非雜耍藝人,連名字都是錯的!
    最近大火的《大秦賦》刷爆網絡,這部電視劇向我們展開了秦始皇嬴政的宏圖大業,而作為全劇最大的八卦則是來自嬴政母親趙姬的緋聞男寵,除呂不韋外,便是嫪毐!而真實歷史上的嫪毐是這樣的嗎?歷史並無嫪毐此人恐怕要讓諸位失望了,真正歷史上並無嫪毐此人,趙姬太后幕後的確有一個可能是情夫可能是幕僚的嫪姓人士長信侯,但是名字卻不叫嫪毐,嫪毐這個名字是後世之人給他取的,並非真名!
  • 《大秦賦》華陽夫人叫羋什麼 羋華是扶蘇的母親嗎
    《大秦賦》華陽夫人叫羋什麼華陽夫人是一個非常有智慧心思不簡單的女子,她位高權重,明明比趙姬更有野心和能力,卻一生無子。最後她不顧呂不韋的反對,收嬴異人為嗣子,也間接成就了秦始皇嬴政輝煌霸氣的一生!
  • 大秦賦韓霓結局是什麼 歷史上子楚的后妃有韓國公主嗎
    歷史上沒有韓霓這個人,嬴子楚后妃裡也沒有叫韓霓的,但是韓霓的原型應該是成蟜生母,史書裡並沒有記載成蟜生母的信息,所以韓霓除了身份外,無法得知她和成蟜生母是否有相同的地方。  據悉,演員黃小戈在劇中飾演韓國公主「韓霓」一角,她被華陽夫人安排與贏異人政治聯姻,由此開啟了在秦國坎坷的人生。
  • 大秦賦彩彩彩含義解析介紹 大秦賦電視劇中彩彩彩什麼意思
    《大秦賦》中說的「彩、彩、彩」是什麼意思?可能很多觀眾第一次聽到這個字是這麼用的,每當遇到好消息的時候,劇中的人物都會高興的說:「彩!」《大秦賦》的臺詞也是可圈可點,雖然沒有前輩們那麼古風十足,但是也有不少文言與名著的運用與穿插。更難能可貴的是還原了一部分古人的語言習慣。比如彩!彩!彩!的稱讚方式,還有「做甚」等不同如今的用語。
  • 《大秦賦》郭開有沒有歷史原型是誰 郭開結局是什麼揭秘
    《大秦賦》郭開是導致趙國滅國的人,他是趙國的寵臣但卻是秦國的奸細,可想而知會有怎樣的後果,連李牧和司馬尚都被他陷害,那麼郭開歷史原型是誰?郭開結局是什麼?下面小編帶來介紹。  《大秦賦》郭開歷史原型是誰  郭開是趙國後來的丞相,他在歷史上被定義為奸臣,但同時也是寵臣,郭開曾經為趙悼襄王、趙幽繆王兩代君王做事,此人頗為圓滑,自私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