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大秦賦》中,有很多宴飲的場面。無論是公室、酒肆還是私宅,人們飲酒的器皿多是同一種樣式的「小碗」。
這個「小碗」呈橢圓形,不深,兩邊有延伸出來的部分用以拿舉。
其實,如果看過《大秦賦》之前的幾部《大秦帝國》電視劇,就會發現,這種「小碗」在第一部「裂變」中,秦孝公和商鞅等人飲酒就曾經使用過了。
那麼,這種「酒器」叫什麼名字呢?不得不說,這一系列歷史劇中的酒器文化還頗有水平。
「飲酒器」:這個「小碗」在後世也經常被提及
《大秦賦》中出現的這個「小碗」是古時候的一種「飲酒器」,大約出現在戰國階段,漢晉時期依然使用,之後就逐漸被更為精美、便捷的器皿所取代。
但是,雖然大家不用這個「小碗」喝酒了,但形諸文字的時候還經常用它的名字來指代「酒」或者「酒杯」。
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觴」,因為兩側的形狀像飛鳥,所以它也被叫做「羽觴」,又稱「耳杯」。
晉代書聖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有過「流觴曲水」的描述,為文人間的一樁雅事。但是,酒杯在水池中為何不會翻灑呢?
看到「觴」的外形,我想很多人就明白了。
平底、淺腹,整體線條較為流暢,呈對稱的樣貌,是不是很像一艘簡單的船呢?
而這種器皿也多是木製,然後塗漆用以裝飾,所以在水中也不會沉沒。
當然,這種「觴」兩耳上有時候也會鎏上銅、金等金屬,或者乾脆就用銅鑄成、用玉雕成。
這種酒具因為小巧、輕便,所以在戰國時期迅速流傳起來,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市井平民,都比較喜愛。《大秦賦》中也隨處可見以此飲酒的場景。
這種器皿在晉後雖然很少再使用,但很多文學作品中還保留了它的名字。
比如說李白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寫道:
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
這裡的「羽觴」不是真的用之飲酒,只不過用它來代指「飲酒」一事而已。
或許很多人會感覺疑惑,難道戰國時期喝酒不是都用「爵」的嗎?
「爵」也是一種「飲酒器」,但地位比較尊崇,一般人是不能使用的。在君臣聚會期間,君主可以使用,臣子需要得到君主的賞賜才能用「爵」。
「爵位」的由來就和「爵」這種酒器有關。
《大秦賦》中也有一個場景表現了這一點。嬴政作為秦王使用的就是青銅製的「爵」,而眾位宗親、臣子所用的都是「觴」。
所以,「爵」這種酒器也有象徵尊卑的含義,多用於祭祀等莊重場合。
而如果仔細看《大秦賦》就會發現,裡面的「飲酒器」遠遠不止「觴」、「爵」兩種,呂不韋還使用過一個比較明顯的「飲酒器」,叫做「卮」。
「卮」這種器皿我想很多人也有印象,因為在《鴻門宴》中出現過。
話說,項羽設下鴻門宴,席間令項莊舞劍,意在刺殺劉邦。樊噲作為劉邦的隨從,情急之下闖入宴席,而項羽就說過:
「壯士,賜之卮酒。」
「卮」作為一種飲酒器常見於戰國階段,《戰國策》中經常提到「奉卮酒」的說法。
這種酒器是一個圓柱形,下面有三足,兩側有把手,一般屬於小型的「飲酒器」,但也有大型的「卮」。
其實古代用來「飲酒」的器皿還是挺複雜的,比如說《水滸傳》裡經常聽到「打幾角酒」,這個「角」也是飲酒的器皿。
《韓詩》當中有記載:
「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所以這些器皿有時候也被看做是度量的標尺。
為何一再提「飲酒器」這個詞呢?因為古代除了「飲酒器」之外,與之關聯密切的還有一類叫做「盛酒器」的事物。
「盛酒器」:古代喝酒、盛酒的器皿真是講究
我想大家對「觥籌交錯」這個詞語並不陌生,其中的「觥」就既是「飲酒器」,也是「盛酒器」。
類似的還有我們今天常說的「杯」,它本來是橢圓形器皿,用來盛酒、水一類的液體,其形狀較小的被稱為「盅」和「盞」,這是用來喝酒的。
還有一種盛酒的器皿估計聽說過的人比較多,那就是「尊」。
很多人會把「尊」和「爵」混淆,其實兩者不是同一事物。「爵」是用來喝酒的工具,前有槽,後有尾,中有杯,杯口兩柱,底部三足;而「尊」要大得多,它主要用來盛酒,有圓有方,多為圈足,敞口,上面多有蓋子。
這種「尊」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其實並不陌生,「四羊方尊」就是這樣的一種器物。
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也寫道: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其中的「樽」指的就是古時候的「尊」,蘇軾用來「酹江月」的酒並不是小小的一杯。其實細想一下也能知道,用一杯酒不是顯得太小氣了嗎。
《大秦賦》中也經常能見到這一類器皿,眾人飲酒的時候,用一個長柄勺子一類的事物,從一個大的容器中將酒舀出至眾人的「觴」中。
這一類器物其實多為「禮器」,在祭祀等莊重場合來使用的。
同一地位的還有「罍」這種東西。《詩經》中就有「我姑酌彼金罍」的句子,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是特別常用。
《大秦帝國》系列的電視劇中還出現過「缶」這一事物,它也是用來盛酒的,秦人經常擊缶唱歌。「澠池之會」裡藺相如就曾經逼迫秦昭襄王為趙王擊缶,這個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
之前提到的「尊」、「爵」等器皿其實也可以用來溫酒,那人們在夏天要喝「冰酒」的時候用什麼呢?
古人也發明過類似「冰箱」的東西,曾經在曾侯乙墓當中出土過一種叫做「銅冰鑑」的事物,它有內外兩層,內部是盛酒的缶,外部叫鑑,缶和鑑中間放置冰塊,這樣就能起到「冰酒」的作用。
如果在舉行宴會的時候,有些人酒量不好怎麼辦呢?古人也專門為此發明了一種「調酒」的器皿,叫做「盉(hé)」。
這種器皿主要是用水將酒調淡,很多祭祀用的酒水就是這麼來的,調出來的酒也有一個專有的名字,叫做「玄酒」。它有時候包含一定的酒,也有時候就是清水。
所以,後世提到「玄酒」一詞的時候,就應該知道它是「水」的代稱。
古人設置了如此多的飲酒器和盛酒器,其中也蘊含著「等級觀念」。甚至「尊卑」一詞就和這些器皿有關。
「尊」是在莊重場合盛酒的禮器,而「卑」也是一種盛酒器,形似扁壺,使用者身份不高。在古代,什麼樣的身份就要用什麼樣的器皿,不能混淆,這也是禮制的一部分。
《後漢書》中曾經記載過,刺史周敞和豫州別駕陳茂有一次一同驅車出行,周敞在車上用扁壺倒酒,結果被陳茂奪走摔碎,呵斥其使用的器皿不合自己刺史的身份,有違禮制。
我們不僅僅有悠久的「釀酒」文化,在「飲酒」方面同樣發展出了非常繁盛的文明,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身份,選擇不同的酒水和器皿,甚至不同的飲法,也不失為一種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