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聳立在西安和平門外4公裡處大慈恩寺內。
慈恩寺是唐代長安城裡最大的佛寺。創建於隋代,原名無漏寺。唐貞觀22年(公元648年),當時身為太子的高宗李治為紀念他的亡母文德皇后(即長孫皇后),用以報答慈母「昊天罔極」的養育恩德,將無漏寺改建更名為「慈恩寺」。該寺地處風景秀麗的晉昌坊(唐長安城裡有十分整齊地區劃結構—— 坊,全城共108坊,每坊面積大約800畝)。
當時寺內重樓復殿、雲閣禪房,共有13個院落,總計1897間房舍,面積342畝,佔晉昌坊面積的一半,為現存寺院面積的7倍,現有房舍的34倍。著名畫家閻立本、尉遲乙僧、吳道子等人又繪了許多壁畫。因此,寺內青松翠柏,修竹白蓮,清池曲徑;殿堂彩繪碧簷,幢幡高懸,香菸繚繞,極為豪華富麗。
寺院建成不久,高僧玄奘即移住在寺內東院譯經,協助玄奘譯經的有全國著名的學者和名僧數百人。玄奘西遊取經回國後,在長安居住19年,其中有1 0多個寒暑是在慈恩寺度過的。玄奘還在寺裡又為中國佛教創立了一大宗派——慈恩宗(亦稱法相宗、唯識宗)。因此,寺院名聲遠揚,每日車水馬龍,遊人香客雲集,盛極一時。
今日的慈恩寺是當年寺院的西院。寺內的建築多為明、清兩代所修。進門不遠處,兩座古式小樓對稱地聳立在一條青磚大道的兩旁。西面樓裡架著一百大鼓,名曰鼓樓,鼓面直徑達2米多;東面樓裡懸掛著一口高3米多的明代鐵鐘,名曰鐘樓,鍾重15000公斤。
沿大道北行,拾級而上,眼前便是「大雄寶殿」,殿堂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等三尊大佛像。越過大雄寶殿,進入法堂,只見金身的阿彌陀佛,神情安祥地打坐在一個大型的蓮花寶座上。法堂的北面就是塔院,馳名中外的大雁塔就矗立在這裡。
大雁塔是玄奘為保存帶回國的大批經典和佛像而奉請建造的藏經塔。創建於唐永徽
3年(公元652年)。建造時,玄奘親自背磚運石。最初立塔5層,高60米。因土心磚表,漸次頹壞。到了長安元年至4年(公元701—704年)間,武則天又和王公貴族施錢純用青磚改修成方形樓閣式的10層,立在一座東西為45.9米,南北為48.8米,高4.2米的臺基上,後93戰火損壞,剩下7層。五代長興年問(公元930--- 933年)再次修茸。
現在的大雁塔,大體上保持了這次修葺後的面貌。全塔高64.1米,底邊各長25米,塔身磨磚對縫,通體呈方形角錐狀。塔身中砌有突出的塔柱,形似開間。每層方形塔室四周的中央,均各置磚券拱門,可憑欄遠眺。沿塔內木梯盤旋而上,可達塔頂。整個建築高大雄佑 造型簡潔美觀,比例協調,莊嚴佔樸。
在大雁塔底層南門的西側,嵌立著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親書的兩通石碑。這是當年唐太宗李世民為玄奘譯經而撰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太子李治讀序後又寫了《述三藏聖教序記》,均為中國書法中的傳世之寶。
相傳,唐代新及第的進士有「雁塔題名」之舉。唐中宗神龍年間,一名新取進士心血來潮,把名字刻於雁塔下。這種偶然舉止竟廣為世人仿效,進而為皇家推崇,演繹為「雁塔題名」。當時,中舉的新進士赴曲江「探花宴」。「宴後皆於慈恩塔下題名,同年中推善書者記之。他日如果有人當上將相,則改用紅筆書寫」,「曲江赴宴」和「雁塔題名」成為士子炫耀功名,風流得意之事。自居易27歲時一舉及第,賦詩「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當時,這裡更是詩人墨客們遊玩與作詩之處。他們借景抒情,假物詠志,寄塔述懷。在慈恩寺裡,在大雁塔上,不知留下了多少美好的文字,其中自然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作,因而使大雁塔的知名度不斷提高。
關於大雁塔名稱的由來,歷來說法不一。《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載:摩揭陀國有一僧寺,一日有群鴻飛過,忽一雁離群落羽,摔死地上,僧人驚異,認為雁即菩薩,眾議葬雁建塔紀念,並定名為「雁塔」。玄奘取經路過摩揭陀國時,看中了這座五級浮屠。回到長安後準備照此樣建造一座,後雖經高宗李治改為磚塔,但仍取名為「雁塔」。至於在前面冠以「大」字,可能是因為它的形體大於薦福寺的小雁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