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有言:你得到了什麼,就會失去什麼。
每天抱怨生活的苦,得到了憎惡,也就弄丟了心情,一輩子都是掃興;失去的東西,還在計較,那麼就是和「虛無縹緲」在較勁,哪怕最後強行得到了,也失去了原有的心境。
人生的高度不在於看清了多少事,而是「看輕」了多少事。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一塊良田,只有拔除了名為「計較」的雜草,才能騰出肥沃的土地去孕育福報善緣。
正如聖嚴法師昔日在開壇講課之際所言,得失是人生的一種平衡。生活更是沒有十全十美,做人最好別太計較,凡是太計較,那一輩子就會過得苦不堪言,容易黴運纏身。
01「退讓心」比「了生脫死」更有意義
在開示過程中,聖嚴法師講了這麼一則故事。
有一次法師和自己的老友出山遊行,在途中老友就問法師,修佛之人是不是都是以達到「了生脫死」的境界為最高目的。
法師聞言只是默默一笑,回答道:
是,也不是。『了生脫死』在諸多佛門人士看來確實是修佛的最高境界,但是之於我個人而言,它的意義卻不是最重的。對於我而言,修佛過程中,修一顆寬己恕人,不生計較的『退讓心』,比『了生脫死』要來得更有意義。
所謂「了生」,並非是讓人了結餘生,去上吊自殺,而是意在明了人生,明了做人一輩子是怎麼回事,明了做人的道理。「脫死」就是說不再被死所困擾,從死的恐懼裡解脫出來。
然而這一切與「退讓心」都是存在著一定聯繫的,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退讓心,那麼他很難明了人生,面對世事都做不到釋然,這樣的人,也很難期望他們在面對生死問題時,做到真正的解脫,大徹大悟。
所以在法師眼裡看來,修「退讓心」比「了生脫死」來得更實際一些,也更有意義些。
現實生活中,計較心重的人,往往都活得不幸福。因為總盯著生活,生怕損失一分一毫的利益,處處與人攀比,弄得別人不痛快,也把自己搞得寢食難安。
就好比佛家所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嚴重者甚至會因為一時氣不順而動了肝火,最後不僅討不到好,反而惹得黴運源源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