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發布會現場。李蔣銘 攝

中新網哈爾濱12月18日電 (記者 王妮娜)12月18日,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在哈爾濱舉行,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

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位於黑龍江海倫國家森林公園,谷長10餘公裡。2018年以來,海倫市先後三次邀請中國地質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等國家權威機構的古生物學專家來海倫考察,發現了罕見的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轉交研究調查結果。李蔣銘 攝

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包括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極具歷史和科研價值。

在當天會上,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副總工程師張立東研究員發布了海倫市大峽谷古生物調查成果。通過調查發現,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主要有植物化石3大類,5科8屬,分別為白堊紀樹蕨類植物、鄧普斯基蕨科鄧普斯基蕨屬、桫欏科黑龍江莖屬、桫欏莖屬、紫萁科革葉紫萁屬、蘇鐵類、松柏類、落羽杉型木、原始落羽杉型木、紅杉型木;動物化石主要可分為4大類,分別為古生代原生動物蜓類化石、無脊椎動物腹足類、爬行動物龜鱉類和恐龍骨骼、第四紀哺乳動物猛獁象和野牛。通過綜合室內整理和區域地層對比,初步認為海倫大峽谷地層應屬於晚白堊世-新近紀地層。需要特殊說明的是,鑑於上部礫石層中的古生物化石多門類、多時代,具有磨圓好、再沉積的特點,推測上部古生物化石應來自周邊古生代至中生代地質體,應稍早於礫石層沉積時代。

中國地質博物館研究員程業明發布了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研究成果:經考察調研發現,黑龍江是國內唯一出產鄧普斯基蕨的地區,海倫產出的鄧普斯基蕨數量多、個體大。大量登普斯基蕨莖幹的發現表明當時松遼盆地北部植物群落中該樹蕨在局部地區可能是優勢類群。同時,該化石的發現也為中國白堊紀地層與世界其他地區同時代地層的對比提供了證據。據此推斷,海倫地區在晚白堊世為舒緩的濱淺湖環境,河流縱橫,海倫大峽谷正處於河流和湖泊交匯處,屬於湖泊-衝積扇三角洲環境。當時氣候應溫暖溼潤,植被茂盛,蕨類植物和松柏類裸子植物生長,湖岸有龜鱉類、恐龍類等其他脊椎動物生活和繁衍,形成良好的陸相生態系統。大量動植物正常或異常死亡後被火山灰或泥沙迅速埋藏而形成化石。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是展示地質歷史變遷、化石埋藏和發掘的極好科普場所。古生物化石矽化程度高,古生物本身結構構造保存完整,且具有典型環境指示特徵,因此,海倫大峽谷古生物化石具有進一步深入研究的科研價值,進而探討海倫地區當時的古地理、古環境及古氣候。

專家在會上發布調查結果。李蔣銘 攝

發布會上,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向海倫市交接了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

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是研究東北地區恐龍時代植被、古環境、古氣候,探討東亞、西歐和北美地區白堊紀植物群關係的重要依據。

海倫市委書記王學斌說,為了保護好、利用好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這一不可再生的資源寶庫,海倫市將依託海倫國家森林公園得天獨厚的古生物化石資源稟賦,實施保護性開發利用,全力打造特色地質文化旅遊產業品牌。(完)

相關焦點

  • 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包括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極具歷史和科研價值。  這是記者從12月18日在哈爾濱市召開的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上了解到的。
  • 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化石
    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化石 2020-12-19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化石!
    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化石!,發現了罕見的白堊紀生物群化石,極具科研、考古、收藏、文旅和經濟價值。焦洋 攝 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位於黑龍江省海倫國家森林公園,峽谷上接小興安嶺餘脈,下至海倫市東方紅水庫上遊,谷長10餘公裡,是小興安嶺西坡向松嫩平原的過渡帶,該區域生態系統完整,森林更新演替良好,物種多樣性豐富。
  • 黑龍江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動物的、植物的都有
    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包括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極具歷史和科研價值。資料圖 新華社發 2019年10月30日黑龍江海倫發現罕見古生物群這是記者從12月18日在哈爾濱市召開的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上了解到的。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副總工程師張立東發布了海倫大峽谷古生物調查成果。
  • 黑龍江發現罕見化石!
    12月18日,記者從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上獲悉,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據中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劉樹臣介紹,自2018年起,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北京自然博物館等多名古生物學家對海倫市動植物化石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發現了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這是我國境內發現的第一個以白堊紀樹蕨莖幹化石為主的生物群。
  • 四川一男子遛彎偶遇恐龍化石,專家:距今大約1.6億年
    12月18日,記者從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上獲悉,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據中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劉樹臣介紹,自2018年起,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北京自然博物館等多名古生物學家對海倫市動植物化石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發現了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
  • 寒武紀化石寶庫——清江生物群
    「要破解寒武紀大爆發的奧秘,除了科學猜想,更需要發現恰當的科學觀察窗口——化石庫,以找到可靠的化石實證。」張興亮教授介紹說,1909年以來相繼發現的加拿大布爾吉斯生物群、中國雲南澄江生物群,就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珍貴化石庫。 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最早在1909年發現於加拿大落基山脈寒武紀中期的布爾吉斯頁巖中,並因此得名。
  • 遠古的記憶-黑龍江古生物化石(伊春地區之嘉蔭恐龍)
    黑龍江省是重要的恐龍化石產地之一,化石分布於雞西、黑河、伊春等地,伊春地區具有一定代表性,在其所屬嘉蔭縣建立了國家恐龍地質公園,其內的博物館裡陳列著恐龍的化石和相關展品。嘉蔭恐龍地質公園大門嘉蔭縣恐龍雕塑一、是誰首先發現了嘉蔭恐龍?
  •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古生物化石發現
    萬年前晚白堊世的生物群,地層中包括有植物、無椎動物及脊椎動物化石,構成了一扇通向白堊紀的神奇窗戶。喬裡略組的發現為我們了解白堊紀末期大滅絕之前南美洲的生態和動物組成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嶽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劍龍類恐龍,化石包括了頸椎、背椎、左肱骨等部分。以前的化石顯示劍龍類在侏羅紀至白堊紀的勞亞大陸較為常見,而且種類數量豐富,但是在岡瓦納大陸極為罕見。儘管在澳大利亞、印度、馬達加斯加島、摩洛哥、巴西等地都發現了疑似劍龍類的化石,但是都無法確認。
  • 遼寧發現一種新暴龍類恐龍化石
    圖為華麗羽王龍(大個)和其他帶羽毛恐龍復原圖(照片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領導的小組在遼寧省西部早白堊世地層中發現了一種新的暴龍類恐龍,這種被命名為華麗羽王龍的食肉恐龍是我國遼西熱河生物群迄今發現的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其化石上保存了精美的羽毛印痕,這一發現為帶羽毛恐龍家族再添一丁。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 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在中國發現 化石尺寸巨大
    央廣網泉州7月29日消息(記者杜蘇閩)「7月15日,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在江西省贛州發現,這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今天(29日)上午,該重大消息於福建南安舉行的新聞發布會宣布。同時宣布稱,此霸王龍足跡標本將收藏於南安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
  • 罕見!化石凝固霸王龍和三角龍「生死決鬥」瞬間
    在歷史考古中,想要找到億萬年前的高質量化石並不容易,古代生物的完整實例則更加困難。北卡羅萊納州自然歷史博物館將在2022年展出一對「決鬥恐龍」化石,可謂曠世罕見。據BGR報導,考古學家在蒙大拿州「地獄溪地層」(Hell Creek Formation)厚厚的巖石中發現了三角龍化石及幼年霸王龍化石,兩隻動物的化石都有損壞的痕跡,說明它們在進行殊死搏鬥,很有可能兩敗俱傷。很顯然,這是一場生死戰。雙雙死亡後,最終被埋在沉積物中,形成了大家眼前看到的這一幕。
  • 阿根廷發現巨型魚類,是白堊紀最恐怖的魚類之一,牙齒跟針那麼尖
    這種魚的背部和腹部顏色上看起來都和海水融為一體,所以可以讓它們很好的偽裝自己,以防被天敵或者獵物發現。在白堊紀時期,它們廣泛分布在內陸海道地區,多年來在歐洲、美洲、澳洲等多地,都曾經發現過劍射魚的化石。研究發現,劍射魚曾經是海洋裡最厲害的遊泳高手,它的速度要比海洋中任何的生物都要快,甚至它還可以躍出水面,以極快的速度去捕食海鳥。那麼,劍射魚是如何滅絕的呢?
  • 山東煙臺一個縣級市,是「中國梨鄉」,擁有白堊紀地質公園
    今天要去的縣級市是以山東省煙臺萊陽市聞名的「中國異鄉」、「中國恐龍的故鄉」,山東煙臺一個縣級市,是「中國梨鄉」,擁有白堊紀地質公園。萊陽之所以被稱為中國恐龍的土地,是因為白堊紀地層非常發達,而且有恐龍、恐龍、翼龍化石,是中國最早發現恐龍、恐龍、翼龍化石的地方,也是新中國第一個龍捲城龍誕生的地方,恐龍建造的萊陽白堊紀國立地質公園具備博物館和樹木化石林,以白堊紀地球的演化歷史為主線,以白堊紀地質斷面,恐龍化石群和來陽生物群為鮮明特色,包括地貌景觀,水體景觀等多種地質遺蹟的綜合性地質公園,此外,還有丁子灣濱海度假村,次春
  • 深海所等以基因組為中心解析北美白堊紀晚期尖角龍化石中的新型微...
    【字體:大 中 小】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地外海洋系統研究室研究員劉翠豔等對從白堊紀晚期尖角龍骨骼及其表面的泥巖中發現的微生物進行基因組分析,深入了解微生物改造骨骼化石的潛力。  該研究從宏基因數據組裝出46個高質量的基因組,分別代表6個細菌門及1個古菌門。基因組的分析和比較結果顯示,這些基因組大部分都顯示是新的綱、目、科、屬或種,且未曾成功被分離為純培養。
  • 15張罕見的化石照:雙頭恐龍真的存在?800萬年前烏龜像汽車大
    雖然活著的恐龍看不到了,但化石還是可以看到的,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一組罕見的化石照,一起感受一下這些曾經地球霸主的風採吧。阿根廷龍阿根廷龍生活在白堊紀晚期。它們的特點是龐大,估計後腿有4.5米,軀幹長7米,全身有30米長,估計重量約為60至100噸。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大量恐龍羽毛!
    圖註:緬甸琥珀中發現的古鳥,圖片來自邢立達圖註:緬甸琥珀中發現的恐龍尾巴,圖片來自邢立達本次發現和研究的琥珀化石全部來自於緬甸北部克欽邦的胡康谷地。根據發現的化石,主要是琥珀之中的包含物判斷,白堊紀的胡康河谷位於海邊,屬於沿海森林環境。正是通過琥珀中的包含物,古生物學家打開了一道通過白堊紀世界的時間隧道。在琥珀的眾多包含物中,羽毛極少見又珍貴,具有很高的價值。一般來說,羽毛是鳥類的典型特徵,但是古生物學家已經證明許多恐龍也是長有羽毛的。
  • 緬甸琥珀中發現苔類植物新類群—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近年來,白堊紀琥珀中的古生物研究取得積極進展,但是對其中的苔類植物的了解和報導較少。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博士李亞,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Harald Schneider以及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吳鵬程合作,對緬甸克欽邦白堊紀中期琥珀苔植物進行深入研究並取得了系列成果。 該研究團隊報導了一塊保存較為完整且具解剖構造的耳葉苔科耳葉苔屬營養枝琥珀化石,並建立了深裂耳葉苔新種。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地學刊物《白堊紀研究》。
  • 美科學家在阿拉斯加河岸發現大批恐龍足跡化石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美國「世界新聞網」9月26日報導 美國阿拉斯加大學探險小組今年夏季在阿拉斯加州育康河 (Yukon River) 的巖石沿岸,發現數以千計的恐龍足跡化石。專家指出,如此大規模的發現,目前在全世界已十分罕見。
  • 高中綜合實踐23分 白堊紀一站修齊
    、社區服務等課程等要求,將白堊紀研學精品課程中的一套很受高中生和學校歡迎的兩天研學課程重新修整,篩選課程內容,調整課程深度,打造出了一套專項課程。  一天的時間裡,學生們跟隨研學導師在古生物化石博物館裡探究地球的圈層結構及萊陽地層的形式,了解生物演化過程及萊陽恐龍的輝煌史;在中科院化石修復室裡體驗恐龍科考中的重要職業——化石修復專家;在景區裡,通過簡單有效的培訓,為遊客做義務講解;在國際樹化石林和平原恐龍峽谷裡,考察白堊紀時期的植被、土壤、巖石、風化、斷層結構以及世界罕見的平原丹霞地貌……  6個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