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會現場。李蔣銘 攝
中新網哈爾濱12月18日電 (記者 王妮娜)12月18日,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在哈爾濱舉行,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
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位於黑龍江海倫國家森林公園,谷長10餘公裡。2018年以來,海倫市先後三次邀請中國地質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等國家權威機構的古生物學專家來海倫考察,發現了罕見的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轉交研究調查結果。李蔣銘 攝
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包括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極具歷史和科研價值。
在當天會上,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副總工程師張立東研究員發布了海倫市大峽谷古生物調查成果。通過調查發現,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主要有植物化石3大類,5科8屬,分別為白堊紀樹蕨類植物、鄧普斯基蕨科鄧普斯基蕨屬、桫欏科黑龍江莖屬、桫欏莖屬、紫萁科革葉紫萁屬、蘇鐵類、松柏類、落羽杉型木、原始落羽杉型木、紅杉型木;動物化石主要可分為4大類,分別為古生代原生動物蜓類化石、無脊椎動物腹足類、爬行動物龜鱉類和恐龍骨骼、第四紀哺乳動物猛獁象和野牛。通過綜合室內整理和區域地層對比,初步認為海倫大峽谷地層應屬於晚白堊世-新近紀地層。需要特殊說明的是,鑑於上部礫石層中的古生物化石多門類、多時代,具有磨圓好、再沉積的特點,推測上部古生物化石應來自周邊古生代至中生代地質體,應稍早於礫石層沉積時代。
中國地質博物館研究員程業明發布了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研究成果:經考察調研發現,黑龍江是國內唯一出產鄧普斯基蕨的地區,海倫產出的鄧普斯基蕨數量多、個體大。大量登普斯基蕨莖幹的發現表明當時松遼盆地北部植物群落中該樹蕨在局部地區可能是優勢類群。同時,該化石的發現也為中國白堊紀地層與世界其他地區同時代地層的對比提供了證據。據此推斷,海倫地區在晚白堊世為舒緩的濱淺湖環境,河流縱橫,海倫大峽谷正處於河流和湖泊交匯處,屬於湖泊-衝積扇三角洲環境。當時氣候應溫暖溼潤,植被茂盛,蕨類植物和松柏類裸子植物生長,湖岸有龜鱉類、恐龍類等其他脊椎動物生活和繁衍,形成良好的陸相生態系統。大量動植物正常或異常死亡後被火山灰或泥沙迅速埋藏而形成化石。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是展示地質歷史變遷、化石埋藏和發掘的極好科普場所。古生物化石矽化程度高,古生物本身結構構造保存完整,且具有典型環境指示特徵,因此,海倫大峽谷古生物化石具有進一步深入研究的科研價值,進而探討海倫地區當時的古地理、古環境及古氣候。
專家在會上發布調查結果。李蔣銘 攝
發布會上,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向海倫市交接了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
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是研究東北地區恐龍時代植被、古環境、古氣候,探討東亞、西歐和北美地區白堊紀植物群關係的重要依據。
海倫市委書記王學斌說,為了保護好、利用好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這一不可再生的資源寶庫,海倫市將依託海倫國家森林公園得天獨厚的古生物化石資源稟賦,實施保護性開發利用,全力打造特色地質文化旅遊產業品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