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化石寶庫——清江生物群

2021-02-08 人民網環保

原標題:寒武紀化石寶庫——清江生物群(科技視點)

清江化石庫工作現場。

西北大學供圖

林喬利蟲。

西北大學供圖

清江生物群模擬圖。

西北大學供圖

清江生物群發現的新物種。

西北大學供圖

歷經12個春秋,我國科學家在古生物學研究領域取得一項重大突破——發現「寒武紀化石寶庫」。

前不久,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在《科學》雜誌首次公布他們的研究成果:在中國湖北宜昌長陽地區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清江生物群。

「清江生物群是令人震驚的科學發現!」國際著名古生物學家Allison C·Daley在《科學》雜誌同期刊發的題為「寒武紀化石寶藏」的評論中指出:「其化石豐富度、多樣性和保真度世界一流,科學價值巨大。後續研究將有望填補我們對於寒武紀大爆發的認知空白並解決動物門類起源演化方面一系列科學問題。」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謎至今沒有破解

在不到地球歷史1%的時間誕生了絕大多數動物門類,曾令達爾文感到困惑

大約5.42億年前到5.3億年前這段時間,被科學界認為是寒武紀的開始時間。在這1000多萬年時間內,寒武紀地層突然出現了門類眾多的無脊椎動物化石;而在早期更為古老的地層中,長期以來卻一直沒有找到明顯的祖先化石。這一現象被稱作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簡稱寒武紀大爆發。

寒武紀大爆發被稱為自然科學研究領域的一大「懸案」,在不到地球歷史1%的時間誕生了絕大多數動物門類,曾令達爾文感到困惑。

「要破解寒武紀大爆發的奧秘,除了科學猜想,更需要發現恰當的科學觀察窗口——化石庫,以找到可靠的化石實證。」張興亮教授介紹說,1909年以來相繼發現的加拿大布爾吉斯生物群、中國雲南澄江生物群,就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珍貴化石庫。

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最早在1909年發現於加拿大落基山脈寒武紀中期的布爾吉斯頁巖中,並因此得名。這一化石庫長期在古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研究中獨領風騷。相較於常見的類似保存著脊椎動物骨骼的硬體化石庫,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不僅可以保存動物骨骼以外的組織、器官等軟體形態,更可以保存諸如水母、海葵等軟軀體生物。這為探尋寒武紀大爆發的演化模式和強度以及構建動物生命樹的基本結構,提供了絕佳的化石記錄。

自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發現100多年來,此類化石庫在全球各地已發現50餘個。但按照化石保存質量的優劣及化石物種多樣性等標準來看,僅有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生物群和1984年發現的澄江生物群,成為「理想的頂級研究目的地」。

其中,澄江生物群發現35年來,已在數十萬件化石標本中發現了超過280個物種,相關研究成果28次登上《自然》《科學》和《美國科學院院報》等三大科學期刊,成為我國唯一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

儘管如此,寒武紀大爆發仍存在很大的認知空白,動物門類起源演化方面還有許多未解之謎。於是,找到下一個「理想的頂級研究目的地」,就成為國際古生物學界的一大夢想。

敲出了半隻林喬利蟲

一個巨大的寒武紀化石寶藏逐漸顯露真容

宜昌市長陽縣地處鄂西南山區,位於長江和清江中下遊,寒武紀地質層分布廣泛。

2007年暑假,湖北的天氣異常炎熱。張興亮帶領傅東靜、劉偉、代韜等研究生到長陽地區進行考察。

「當時的目標層位是石牌生物群,它比澄江生物群的出現時間稍晚,年齡更輕。」傅東靜回憶說,「大家像往常一樣,取出地質錘叮叮哐哐地敲。很快,張興亮老師就找到了拇指長的半隻蟲化石——林喬利蟲。」

林喬利蟲是布爾吉斯頁巖化石庫很有代表性的一種「蝦」狀節肢動物。緊接著,踏勘隊還在這個位置找到了納羅蟲。而在1984年侯先光教授發現澄江生物群的時候,第一個發現的化石正是納羅蟲。

隨後的12年裡,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長期堅持野外發掘和室內研究,一個巨大的寒武紀化石寶庫逐漸顯露真容。

「有人說我們運氣好,但實際上,在發現這隻林喬利蟲之前的十幾年間,張興亮老師尋找這種化石群已經走遍了全世界。幸運總是降臨在有心的人身上,不是嗎?」傅東靜說。

研究團隊將這一化石寶藏命名為清江生物群,一個原因看是因為化石埋藏地是在清江與丹江河的交匯處。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研究團隊希望清江與澄江生物群日後能夠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兩江生物群」。

研究的結果越來越令人興奮

初步研究發現109個屬,53%為此前從未有過記錄的全新屬種

即便是找到了林喬利蟲和納羅蟲,在華南、華北還是有很多有潛力的化石產地需要去研究。「最開始我們還是全年巡迴踏勘的,每年大約去清江兩三次,都是等老鄉告訴我們水位下去、河床露出來的時候,我們就趕緊去,下雪也不例外。直到2014年才逐步確認了這個化石庫的巨大潛力,研究重心徹底轉移過來。」 傅東靜說。

不亞於海底撈針,張興亮、傅東靜和團隊裡一屆又一屆的碩士、博士,在5億年前的「大海」裡找出了兩萬多隻「蟲子」。「工人用撬槓撬出1立方米大小的石頭,我們就用地質錘順著頁巖的層面劈,一邊劈一邊看,找到蟲子就整理、編號、打包,背出山、帶回實驗室。然後把每一塊清理、討論、鑑定、分類、記錄。」傅東靜說,「每一塊化石都有一個故事,每一個關於它們的故事我們都爛熟於心。」

每發現一種寒武紀生物化石,研究者就需要大量查閱資料。研究的結果越來越令人興奮,已研究的4351件化石標本中,已初步研究發現109個屬,其中53%為此前從未有過記錄的全新屬種!

生物統計學「稀疏度曲線」分析顯示,清江生物群的物種多樣性,將有望超過包含布爾吉斯頁巖和澄江在內的全球已知所有寒武紀軟軀體化石庫。

據介紹,如今地球上的動物界共有38個門,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的化石中,已發現20個現生的動物門類和6個已滅絕的動物門類,但目前仍有18個現生動物門類尚未在寒武紀找到化石代表。在過去的35年間,古生物學家曾在澄江生物群的研究中找到了許多動物門類的最早化石記錄。

在位於長陽丹江河附近的團隊工作室牆上,掛著科研團隊用顯微鏡放大後的照片,那是科學家心中5.18億年前的海洋世界。這些古生物有的像水母、海蝦、蠕蟲,有的像西瓜、花朵……有的甚至連觸角和腹部的紋理都清晰可見,栩栩如生。

張興亮興奮地說:「目前後生動物屬中,85%不具有礦化骨骼,且絕大多數為水母、海葵等沒有骨骼的動物。能發掘出如此多形態完整的軟軀體化石,實屬罕見。」

他解釋說,這些化石的「超高保真」,是由於清江生物群化石主要以原生碳質薄膜形式保存,未經明顯的成巖作用和風化作用改造。

目前只是掀開了冰山一角

5.18億年前的更多未知奧秘等待科學家去探索

清江生物群距離澄江生物群1050公裡。張興亮告訴我們:「生物地層學研究顯示,清江生物群和澄江生物群是同時代、位於不同古地理位置的生物群。二者都距今約5.18億年,處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動物門類爆發式出現的極盛時期。兩者的科學研究價值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張興亮認為,與澄江生物群相比,清江生物群生活於遠離海岸的較深水環境,代表了不同生態環境下的全新生物群落,這一點從其超過半數以上的新屬種可以證實。因此,清江生物群後續的大規模發掘,將為發現和探索新的軀體構型和新的動物門類提供第一手材料,將進一步提高我們對寒武紀大爆發的科學認識。

此前,以中科院院士舒德幹領軍的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在達爾文提出的地球生命呈「樹形演化」猜想基礎上,通過數十年的研究與實證,勾勒出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基礎動物、原口動物、後口動物三大枝系演化「大樹」的基本輪廓,進而在全球首次構建了完整的早期動物譜系樹框架圖。

「通過我們已開展的研究發現,清江生物群中雙胚層輻射對稱的動物佔主導,刺胞動物身體構型分異度高,蛻皮動物類群中極其罕見的動吻動物繁盛。此外,我們還發現了許多形態奇異的嶄新物種。隨著研究的展開,清江生物群將為『早期動物譜系樹』到底在哪裡分叉、在哪裡開枝散葉,找到更多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傅東靜說。

清江生物群化石能以原生碳質薄膜形式保存,也是開展埋藏學和地球化學研究,進而開展深入古環境研究的理想素材。

據介紹,動物的系統發育、營養動力以及關鍵進化特徵的出現等問題研究,依賴於發現更多的軟體結構和更優質的形態保存,如內臟、鰓條、脊索、神經組織、心血管系統等等。然而,這些都屬於埋藏上高度不穩定的組織器官。到底是怎樣特殊的埋藏機制,才使得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能夠保存軟體結構?這也是清江生物群今後研究需要解決的問題。

張興亮團隊認為,目前全球兩個保真度最高的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布爾吉斯頁巖生物群和澄江生物群,在埋藏之後分別經歷了高溫變質、風化作用等嚴重的地質改造,其樣本已無法用於深入開展埋藏學研究。而在清江生物群發現的軟軀體化石,奇蹟般地以原生碳質薄膜形式保存了原始的有機質。

「毫無疑問,這裡將為開展埋藏學和地球化學研究,進而開展深入的古環境研究提供理想素材。困擾學術界多年的動物軟體結構特殊埋藏機制問題,或將在清江生物群得到破解。」張興亮說。

「清江生物群研究工作才剛剛開始,我們只是掀開了冰山神秘的一角,初步報導描述了該生物群的化石組合面貌。古生物分類學和譜系分析將解決動物門類起源與演化問題。沉積學、埋藏學、地球化學的研究將解決化石為什麼保存這麼好、環境條件如何等問題。後續可能還需要幾十年,甚至幾代人的研究。」張興亮說。

版式設計:郭 祥

《人民日報》( 2019年04月08日 19 版)

(責編:施麟、賀迎春)

相關焦點

  • 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重見天日!
    的交匯處,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並命名為「清江生物群」。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命名為「清江生物群」。20世紀初至70年代,加拿大寒武紀中期5.08億年前的布爾吉斯頁巖化石庫中軟軀體化石生物群的發現和研究,在古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中長期「獨領風騷」。
  • 走進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感受地球生物多樣性
    12月4日,「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集中採訪活動走進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感受雲南生物多樣性寶庫的豐富與獨特。活靈活現的澄江生物群化石、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重要實證、「昆明魚」化石標本……這些來自全國及世界各地各個地質時期的6萬餘件珍稀化石和現生動植物標本,集中收藏在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裡,採用VR、AR、OLED柔性屏幕等現代聲光電和先進的多媒體展示技術,鮮活地講述地球生命多樣性的起源及演化,突出澄江化石的重要價值。
  • 黑龍江省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李蔣銘 攝中新網哈爾濱12月18日電 (記者 王妮娜)12月18日,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在哈爾濱舉行,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位於黑龍江海倫國家森林公園,谷長10餘公裡。
  • 走進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感受地球生物多樣性2020年12月05日 星期...
    本報訊(記者 李悅春) 12月4日,「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集中採訪活動走進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感受雲南生物多樣性寶庫的豐富與獨特。    活靈活現的澄江生物群化石、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重要實證、「昆明魚」化石標本……這些來自全國及世界各地各個地質時期的6萬餘件珍稀化石和現生動植物標本,集中收藏在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裡,採用VR、AR、OLED柔性屏幕等現代聲光電和先進的多媒體展示技術,鮮活地講述地球生命多樣性的起源及演化,突出澄江化石的重要價值。
  • 走進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 揭示生物起源演化奧秘
    5億年很遠,澄江化石地很近。從昆明魚到人,從撫仙湖蟲到現生昆蟲,地球生命的演化過程在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再現。12月4日,「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集中採訪活動走進雲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揭示生物起源演化奧秘,感受雲南生物多樣性寶庫的豐富與獨特。
  • ...性保護宣傳周之二 講述地球生命多樣性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
    採訪活動現場 記者 李悅春 攝雲南網訊(記者 李悅春)12月4日,「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集中採訪活動走進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感受雲南生物多樣性寶庫的豐富與獨特。採訪活動現場 記者 李悅春 攝活靈活現的澄江生物群化石、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重要實證、「昆明魚」化石標本......這些來自全國及世界各地各個地質時期的6萬餘件珍稀化石和現生動植物標本,集中收藏在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裡,採用VR、AR、OLED 柔性屏幕等現代聲光電和先進的多媒體展示技術,鮮活地講述地球生命多樣性的起源及演化
  •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走進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
    央廣網昆明12月10日消息:「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採訪團近日走進雲南玉溪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在化石中尋找到這一人類終極哲學命題的答案,探索生命多樣性的起源。「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 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敲開「洪荒印記」 擁抱萬物之美
    36年前,古生物學家侯先光手中一錘落下,打開了記錄著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奧秘的「無字天書」——澄江生物群化石。如今,澄江生物群已發現了20個門類、280餘種的寒武紀珍稀動植物化石,其中80%屬於新種,被國際科學界譽為「古生物聖地」「世界級的化石寶庫」。這些「洪荒印記」詮釋了生命的起源過程,描繪著生物多樣性之美。
  • 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包括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極具歷史和科研價值。  這是記者從12月18日在哈爾濱市召開的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上了解到的。
  • 黑龍江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動物的、植物的都有
    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包括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極具歷史和科研價值。他說,通過調查發現,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主要有植物化石3大類,5科8屬,包括登普斯基蕨科、紫萁科和桫欏科等;動物化石主要可分為4大類,分別為古生代原生動物蜓類、無脊椎動物腹足類、爬行動物龜鱉類和恐龍骨骼、第四紀哺乳動物猛獁象和野牛。中國地質博物館研究員程業明表示,經考察調研發現,黑龍江是國內唯一出產登普斯基蕨的地區,海倫產出的登普斯基蕨數量多、個體大。
  • 奇蝦,盤點寒武紀時代的古生物
    中文名稱源自舊時日本人使用日語漢字音讀的音譯名「寒武紀」。        寒武紀時期的大陸由一塊主要大陸的和幾塊較小的組成。當時的動物都住在海洋。寒武紀氣候溫暖,海平面升高,淹沒了大片的低洼地。這種淺海地帶為新的物種誕生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產生了一批具有堅硬的貝殼或內骨骼的動物。它們形成化石很容易,因此和以前的軟體動物不同,寒武紀動物留下了大量遺體。
  • 穿越至寒武紀 對戰奇蝦 這場科普秀等你來打卡
    記者從南京古生物博物館了解到,從1月8日開始,作為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展陳昇級項目之一的科普互動項目——寒武紀蟲蟲秀也將正式發布並啟用,科學性與趣味性並存,寓教於樂。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此視頻)    遊戲背景是在地球46億年演化長河中,最為壯觀的「寒武紀大爆發」。
  • 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化石!
    黑龍江第一門戶網站 本地值得信賴的公眾號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 東北網 2018年以來,中國地質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等國家權威機構的古生物學專家先後到黑龍江省海倫市考察,發現了罕見的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 三疊紀古生物群的世界級寶庫在貴州
    距今2-2.5億年的三疊紀,是古代生物群大量消亡、現代生物群開始形成的過渡時期。據介紹,當時貴州大部分地區是被海洋淹沒著的,在貴州中部、西部和南部地區,尤其以中生代的三疊紀地層分布最為引人注目。巖層的沉積物記錄著大量的地質事件和生態信息,其中有最有名的貴州龍、海百合、魚龍等生物化石是三疊紀的重要特徵。這些化石的發現,使貴州成為當今國際地質界公認的三疊紀沉積巖王國和古生物王國。
  • 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展示古老的生物多樣性
    本報訊(民族時報全媒體記者 孫貴升) 「五千載中華文明史,五億年澄江化石地。作為集中展示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魅力的博物館,展示的不僅是一組不朽的生命密碼、一本神秘的無字天書,更是一部關於地球生命演化的壯麗史詩。」
  • 科學家: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真相或公諸於世
    英國生物學家於2017年3月1日稱在加拿大發現了最古老的化石,顯示約43億年前就已經有生命的存在,這證明地球上生命的出現比人類先前的認知的認知更早。自古以來,科學家都在探討生命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遠古生物到底長什麼樣?生命到底是何時形成的?而這一切,依然都還在研究中。
  • 5.5億年前生物再現,科學家: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真相或公諸於世?
    英國生物學家於2017年3月1日稱在加拿大發現了最古老的化石,顯示約43億年前就已經有生命的存在,這證明地球上生命的出現比人類先前的認知的認知更早。自古以來,科學家都在探討生命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遠古生物到底長什麼樣?生命到底是何時形成的?而這一切,依然都還在研究中。
  • 黑龍江發現罕見化石!
    12月18日,記者從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上獲悉,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據中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劉樹臣介紹,自2018年起,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北京自然博物館等多名古生物學家對海倫市動植物化石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發現了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這是我國境內發現的第一個以白堊紀樹蕨莖幹化石為主的生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