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7 0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段濤 段濤大夫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學習一下宗教、哲學和科學的區別。
宗教、哲學和科學的區別
我在網上查了一下,把各種觀點綜合如下,希望能讓大家分清楚。
羅素在《西方哲學史》導論的定義:「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界乎於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他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於那些迄今認為確切的知識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向科學一樣是訴諸於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諸於權威的,不管是傳統的權威還是啟示的權威。」
哲學是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哲學與神學所關注的對象是相同的,都是仍不能為人類確切知識所能肯定或否定的事物。
哲學問題是沒有一個確定性答案的,而自然科學往往對研究對象已經有了確定性的知識,確定性的答案,而且這種答案一旦形成往往就會變成亙古不變的真理,如牛頓的經典力學。
哲學的最高目標就是養成一種批判的意識和懷疑的精神,哲學對任何被視為絕對真理的東西永遠高昂著不屈的頭顱。
所以:宗教是精神,學科是證據,哲學在中間。
因此:宗教是心學,科學是實踐,哲學是思考。
(圖片來源:攝圖網)
各位同學,看明白了嗎?如果還沒有看明白,以下的內容可以不用看了,可以回去面壁了。
講完了宗教、哲學和科學的區別,我們再來看一下醫學。
醫學有些特殊
非黑即白的很少,健康和疾病之間是連續的。
有很多的灰色區域,不是簡單直接的科學決策。
對於疾病的診療,不僅僅是1+1=2那麼簡單,需要「灰度決策」,原則是「廉價七成正確」,這需要一定的容錯機制。
醫學是VUCA
VUCA:不穩定(volatile)、不確定(uncertain)、複雜(complex)、模糊(ambiguous)
人類對疾病的認知還有很大的局限性,信息不完善、不充分、不透明、不確定,診療手段有限,所以即使是好醫生也會犯錯。
決定醫生臨床水平的主要因素不只在於你掌握了多少的知識與手段,而是「灰度決策」的能力。
所以臨床上經常會有「診斷性治療」,或者是「治療性診斷」。
醫學是科學+人文+哲學
只講邏輯和原則,回答老是模稜兩可,不講具體病情,不談概率的醫生就是耍流氓。
好醫生的標準
好醫生應該是科學家+人文學家+半個哲學家;
會通過現象看本質;
會在VUCA前提下「灰度決策」;
給患者能夠聽得明白,有科學證據支持、符合邏輯(邏輯自洽、邏輯他洽、邏輯續洽)、有選擇、可執行的診療方案。
(圖片來源:攝圖網)
醫生的成長需要時間,是有過程的
小醫生通常會把各種的可能性列出來告訴你,給你的多數是模稜兩可的回答。
隨著年齡的增長,臨床經驗的積累,成了大醫生,就會告訴你相對清晰的答案,以及答案後面的概率和可能性。
但是,到了一定的程度,大醫生成了知名的大專家,成了院士,「成了精」,就又會「返老還童」成為小醫生那樣,經常會給你各種的模稜兩可的回答,雖然同樣是模稜兩可的回答,但水平不一樣了,境界不一樣了。
就像人類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是螺旋式上升的,雖然看的是同一點,說的是同樣的話,但是水平不一樣了,高度不一樣了,TA們說的那些話你得使勁往深裡去想才對,只按照文字表面去理解,會讓知名大專家鄙視的。
這也是為什麼各路知名的大專家、業界大拿(不一定是業界良心)、院士們講課時多數都在講哲學、說歷史、談人生、話周易……
說的你似懂非懂,雲裡霧裡就對了,這才體現出TA的水平。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