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中國攻下脫貧「頭號工程」:投資超萬億 完成千萬貧困人口大遷徙
中新社北京12月3日電 題:中國攻下脫貧「頭號工程」:投資超萬億 完成千萬貧困人口大遷徙
中新社記者 阮煜琳
「這次易地扶貧搬遷總人口1000萬人,規模相當於三峽移民的近8倍」,中國國家發改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3日說,全球超過千萬人口的國家有80多個,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這在中國扶貧史上是空前,在世界歷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中國官方指出,這是繼上世紀中國土地改革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後,中國貧困地區農村發生的一次偉大而深刻的歷史性變革,堪稱人類遷徙史和世界減貧史上的偉大壯舉。
「頭號工程」:總投資超過1萬億
2015年11月27日,中央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把易地扶貧搬遷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2015年12月1日,國務院召開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對「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動員部署,揭開了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序幕。
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和標誌性工程,實施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一系列的數據彰顯了易地扶貧搬遷的偉大成就:「十三五」期間,全國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6000億元(人民幣,下同),建成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建成安置住房266萬餘套,總建築面積2.1億平方米,配套新建或改擴建中小學和幼兒園6100多所、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萬多所、養老服務設施3400餘個、文化活動場所4萬餘個,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民眾喬遷新居。
國家發改委秘書長趙辰昕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易地扶貧搬遷直接投資6000多億元,加上撬動的地方財政資金、東西部扶貧協作和社會幫扶等資金,總投資超過1萬億元,有力拉動了貧困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和相關產業的發展,為城鄉經濟增長增添了新引擎。
「易地扶貧搬遷改變的不僅是貧困民眾的居住條件和環境,還使他們獲得了更加均等的發展機會,讓他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根本性改變」,趙辰昕說。
「拔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不僅讓中國近1000萬貧困民眾從以前居住的土坯房、茅草房、危舊房搬進了寬敞明亮、安全牢固的新房,解決了他們的「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完成了「十三五」全國近1/5貧困人口的脫貧攻堅任務,而且讓搬遷民眾完全脫離了生存環境惡劣的特定「貧困空間」,從根本上阻斷了貧困的代際傳遞。
「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一棟棟新房、一個個新社區拔地而起,使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深溝裡的貧困民眾,搬遷到了生產生活條件較好的地區,享受到了更優越的基礎設施條件和基本公共服務,迅速融入到現代文明,一攬子解決了脫貧致富和長遠發展問題,讓他們更加便利地享受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實現了發展成果人人共享,在短期內實現了需要幾代人才能完成的歷史性跨越」,趙辰昕說。
趙辰昕說,易地扶貧搬遷不僅是千萬貧困民眾在地理位置上的遷移,而且是生產生活方式的重建、城鄉格局的重構和社會關係的重塑,更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集中力量幫助搬遷民眾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真實寫照。
據介紹,「十四五」時期,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扶貧辦將聯合有關部門和地方,進一步完善後續扶持政策體系,繼續加大搬遷民眾產業就業幫扶力度,持續鞏固易地搬遷脫貧成果,實現搬遷民眾穩得住、能就業、逐步能致富。(完)
責任編輯:侯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