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傑出畫家、書法家、道家、文學家。
本名:文徵明
別稱:文壁(或作璧)、文衡山、文貞獻
字號:字徵仲,號衡山居士
所處時代:明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長洲
出生時間:1470年11月28日
去世時間:1559年3月28日
主要作品:《真賞齋圖》、《綠蔭草堂圖》、《甫田集》
主要成就:明代畫家、書法家
生前官職:翰林待詔
諡名:貞獻先生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又稱「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
文徵明是怎麼取得這麼大的成就的?《文徵明習字》給了我們答案。
《文徵明習字》出自《書林記事》,記敘了「吳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勤學苦練、堅持不懈、一絲不苟練習書法的故事,告誡我們如果做事半途而廢,最終只能一事無成,只有腳踏實地,堅持不懈才能成功。
《文徵明習字》是這樣描寫文徵明的刻苦練字精神的:
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未嘗苟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段話的意思:
文徵明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準,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滿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寫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緻美好。
文徵明作為吳中四大才子之一,後人是這樣評價他的:
明代散文家王世貞說:
待詔以小楷名海內,其所沾沾者隸耳。獨篆筆不能輕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書千文四體,徵仲恆自負隸法則不尚古人,而歉於篆。然餘得《千文》一本,亦在吳興堂廡也。
明代文學家謝在杭說:
(歷朝)無真正楷書……至本朝文徵仲先生始極意結構,疏密勻稱,位置適宜』如八面觀音,色相具足。於書苑中亦蓋代之一人也。
清代文學評論家朱和羹說:
明楷以文衡山為第一。
近期熱文:
古代的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等民族哪裡去了?
唐太宗說:為人大須學問
微言大義:考古與盜墓
歐陽修與錢惟演「三上」,才華橫溢
中國盜墓史上的第一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