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推出60位學術名家影視「對談」
光明網北京1月13日電(李瑞英)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創新工程國情調研影視成果發布暨數碼博物館方案研討會,2014年1月13日在京舉行。會上,發布了歷時10多年、已錄製完成30餘期、近60位國內外知名學者圍繞不同話題進行的「對談」影視片。該系列影視片展示了費孝通等當代國內外大學者的思想和影音及其差異化的學術視角,為後世保存了一段鮮活的學術史話。專家還對「學者對談」系列影片之《信任》、《我們是他者之一》,以及人類學紀錄片《一個村級養老院的院牆內外》進行了介紹與播放,並對「社會與文化數碼博物館方案設計」進行了研討。
據介紹,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和國情調研課題的支持下,以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中心羅紅光研究員為首的學術團隊拍攝製作了上述口述史和影視人類學作品,並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學者對談」系列影片始於1999年,歷時十多年,已錄製完成30餘期。其形式為在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中心學者的引導下,中外兩位或數位著名學者就一個預設主題進行探討對話。內容跨學科、跨國界,收錄了近60位學界名家,包括費孝通等已故大師的思想和影音。該系列影片展示了當代世界學者共同的現實關懷和差異化的學術視角,以影像的方式為後世保存了一段鮮活的學術史話。
由同一團隊攝製的紀錄片《一個村級養老院的院牆內外》,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研的成果之一,從人類學的視角關注了農村老年人狀況及所折射出的文化和社會變遷,以鮮活的案例展示了一種成功的社會養老模式。而影視作為一種與文本相對應的反映科學研究的言說方式,通過動態的畫面記錄科研成果與時代的發展,也為國情調研提供了一種表現途徑的創新。
「社會與文化數碼博物館」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聯合在建項目,擬藉助網絡平臺實現社會和文化博物館的數位化。「社會與文化數碼博物館」從設計之初即重點考慮的可擴建性,使其具備模塊化搭建和整合多學科、大範圍信息的能力;其倡導和強調的交互性,讓調查對象首次獲得以平等主體身份參與知識共建的途徑,真正實踐人文學科的學術倫理;其豐富的多媒體手段,以當前技術許可範圍的視頻、音頻、圖文、動畫、軟體算法等體裁,直觀而深入地展示研究成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捷,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陳光金、副所長汪小熙,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局長助理王子豪,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數據網絡部主任楊齊等出席了本次會議。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銘銘,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所長張昌東,影視人類學研究室主任龐濤等作為特邀嘉賓出席了本次會議。來自北京大學、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和其他學術機構的多位學者參加了會議。此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中心承辦。
附一:人類學田野調查紀錄片《一個村級養老院的院牆內外》介紹如下:
人類學田野調查紀錄片《一個村級養老院的院牆內外》由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中心羅紅光研究員帶領的學術團隊拍攝錄製。該片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研的成果之一,從人類學的視角關注了農村老年人狀況及所折射出的文化和社會變遷,以鮮活的案例展示了一種成功的社會養老模式。而影視作為一種與文本相對應的言說方式,通過動態的畫面記錄科研成果與時代的發展,也為國情調研提供了一種表現途徑的創新範例。
影片選擇了費孝通先生1936年寫作《花籃瑤社會結構》所記敘的大瑤山脈五指山下的六巷鄉為拍攝地點。六巷是瑤族聚居地之一,有盤瑤、坳瑤、山子瑤和花籃瑤四個支系,因各個支系的語言、服飾、習俗等不同而形成了濃鬱的民族風情,素有「瑤中瑤」的美譽。六巷鄉聯合五保村作為鄉集體養老機構由六巷村委、王鉗村委和青山村委聯合共建,於2010年10月建成使用,為六巷鄉的「五保戶」提供集中的集體供養服務。在我國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內,「五保戶」是指《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所定義的五保供養對象,主要包括村民中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扶養義務人或雖有法定贍養扶養義務人,但無贍養扶養能力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成年人。由於來到六巷鄉聯合五保村生活的五保戶都是老年人,其中多數沒有兒女承擔贍養義務,故而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養老院」。
在養老院裡,老人們重新建構了一套社會關係網絡和集體生活模式。一位受訪的老人說:在這裡生活,我會自己種一點菜,像玉米什麼的,菜種多了,自己吃不完就拿去街上賣,賣了就自己得一點錢。養老院的藍院長這樣描述老人們的生活:大家都是各做各的,但也會相互幫忙,有些人種的菜多了,自己吃不完,也會分一些給大家。六巷五保村作為大瑤山中孤寡殘障老人們養老之所,為老人們提供集體生活的空間,延續了老人與社會和本族文化之間的脈絡,並形成了一個新的社區,在社區的互動過程中,建構了一種新的社會網絡。影片通過描述養老院院牆外現實的瑤族社會和院牆內老人們的喜怒哀樂,發現老人們情感釋放與文化的連接,進而提出人類健康指標的文化因素。
附二:「學者對談「系列影視片之《信任》介紹如下:
時間:2011年7月29日。對談者:日本中央大學社會學教授、世界社會學會(IIS)原會長佐佐木正道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社會學研究所原所長景天魁教授。討論焦點:1、 個體角度和社會角度的信任研究;2、理解信任、測量信任和評價信任;3、圍繞信任的跨文化比較的可能性。
本期《學者對談》是基於佐佐木正道先生所做的一項六個國家和地區的關於信任的比較研究。一直以來,關於信任的研究總是少數人的研究領域,原因在於多數社會學家認為信任是一個觀念性的問題,而作為一個研究課題是比較難的。但進入現代化社會以後,隨著社會紐帶出現弱化,信任研究的課題逐漸增多。尤其在當今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時間和空間都縮短縮小了,那麼,在文化交流和人際交往過程中理解他者的文化,乃至理解他者的國家已成為現實生活中必須面對的問題,因而信任問題也成為社會學家必須研究的課題之一。
在對談過程中,兩位學者基於個體主義和整體主義的視角就信任研究的學術理論脈絡、信任的基礎、信任測量和評價等方面進行了學理和方法上的討論。與佐佐木正道先生的研究傾向於個體層面和心理學視角相對應,景天魁先生對於信任問題的理解更傾向於整體主義。他認為,社會信任是建立在社會關係、社會結構層面的,好的社會結構是有利於信任發展的,否則,其他因素很難發揮大作用。一種好的社會結構,即大多數人擁有共同利益的社會結構,會增進人們之間的共同利益,進而成為建立信任的基礎。如果共同利益很少,甚至沒有,是很難讓利益受損方信任利益剝奪方的,相互之間的利益關係也就很難建立。對於信任的的測量指標,景天魁先生則建議納入一些客觀指標,如收入水平、法治水平、福利水平,通過調查找出這些社會因素與社會信任度之間的關聯,這樣做,不僅能增加研究的可信度,同時能夠針對社會發展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附三:「學者對談「系列影視片之《我們是他者之一》介紹如下:
時間:2008年9月30日。對談者: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王銘銘教授;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薩林斯教授。討論焦點:1、我們為何總是依賴於他者而存在;2、「他者」在人類學中的意義及其定位;3、在漢學人類學中該研究的焦點問題。
薩林斯提出,「我們是彼此的一部分」,成為本期對談的核心論點。對談分為「他者與人類學」和「陌生人王與歷史」兩部分,再現了薩林斯對文化研究的批判性思考。薩林斯認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人們在思考他性和自身的獨特性上,有很大的差異,除非把自身放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中,否則我們無法理解自身;我們的社會只是眾多社會中的一個,每個社會都按照自身種屬及精神發展,它們合在一起構成整個人類;我們誰都不比別人高明,我們都依賴於他者。在薩林斯看來,差異本身只是一種內部的依賴關係,其他社會常常扮演著為某個既定社會的存在提供各種可能性的角色;自我反思應該通向的是一種「我們是彼此一部分」的研究,對他者的研究提供了反思自我的途徑。他提出,必須將人類學看成一個場域,它的可能性基於我們和他者擁有同樣的素質和特點這一事實,同樣作為人,我們和他者是能夠達成理解的,我們也能夠將自己社會的觀念轉譯到他者的社會,而這種轉譯,其本質是一套邏輯的翻譯。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