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推出60位學術名家影視「對談」

2021-01-19 東方網

原標題: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推出60位學術名家影視「對談」

  光明網北京1月13日電(李瑞英)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創新工程國情調研影視成果發布暨數碼博物館方案研討會,2014年1月13日在京舉行。會上,發布了歷時10多年、已錄製完成30餘期、近60位國內外知名學者圍繞不同話題進行的「對談」影視片。該系列影視片展示了費孝通等當代國內外大學者的思想和影音及其差異化的學術視角,為後世保存了一段鮮活的學術史話。專家還對「學者對談」系列影片之《信任》、《我們是他者之一》,以及人類學紀錄片《一個村級養老院的院牆內外》進行了介紹與播放,並對「社會與文化數碼博物館方案設計」進行了研討。

  據介紹,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和國情調研課題的支持下,以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中心羅紅光研究員為首的學術團隊拍攝製作了上述口述史和影視人類學作品,並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學者對談」系列影片始於1999年,歷時十多年,已錄製完成30餘期。其形式為在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中心學者的引導下,中外兩位或數位著名學者就一個預設主題進行探討對話。內容跨學科、跨國界,收錄了近60位學界名家,包括費孝通等已故大師的思想和影音。該系列影片展示了當代世界學者共同的現實關懷和差異化的學術視角,以影像的方式為後世保存了一段鮮活的學術史話。

  由同一團隊攝製的紀錄片《一個村級養老院的院牆內外》,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研的成果之一,從人類學的視角關注了農村老年人狀況及所折射出的文化和社會變遷,以鮮活的案例展示了一種成功的社會養老模式。而影視作為一種與文本相對應的反映科學研究的言說方式,通過動態的畫面記錄科研成果與時代的發展,也為國情調研提供了一種表現途徑的創新。

  「社會與文化數碼博物館」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聯合在建項目,擬藉助網絡平臺實現社會和文化博物館的數位化。「社會與文化數碼博物館」從設計之初即重點考慮的可擴建性,使其具備模塊化搭建和整合多學科、大範圍信息的能力;其倡導和強調的交互性,讓調查對象首次獲得以平等主體身份參與知識共建的途徑,真正實踐人文學科的學術倫理;其豐富的多媒體手段,以當前技術許可範圍的視頻、音頻、圖文、動畫、軟體算法等體裁,直觀而深入地展示研究成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捷,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陳光金、副所長汪小熙,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局長助理王子豪,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數據網絡部主任楊齊等出席了本次會議。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銘銘,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所長張昌東,影視人類學研究室主任龐濤等作為特邀嘉賓出席了本次會議。來自北京大學、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和其他學術機構的多位學者參加了會議。此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中心承辦。

  附一:人類學田野調查紀錄片《一個村級養老院的院牆內外》介紹如下

  人類學田野調查紀錄片《一個村級養老院的院牆內外》由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中心羅紅光研究員帶領的學術團隊拍攝錄製。該片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研的成果之一,從人類學的視角關注了農村老年人狀況及所折射出的文化和社會變遷,以鮮活的案例展示了一種成功的社會養老模式。而影視作為一種與文本相對應的言說方式,通過動態的畫面記錄科研成果與時代的發展,也為國情調研提供了一種表現途徑的創新範例。

  影片選擇了費孝通先生1936年寫作《花籃瑤社會結構》所記敘的大瑤山脈五指山下的六巷鄉為拍攝地點。六巷是瑤族聚居地之一,有盤瑤、坳瑤、山子瑤和花籃瑤四個支系,因各個支系的語言、服飾、習俗等不同而形成了濃鬱的民族風情,素有「瑤中瑤」的美譽。六巷鄉聯合五保村作為鄉集體養老機構由六巷村委、王鉗村委和青山村委聯合共建,於2010年10月建成使用,為六巷鄉的「五保戶」提供集中的集體供養服務。在我國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內,「五保戶」是指《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所定義的五保供養對象,主要包括村民中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扶養義務人或雖有法定贍養扶養義務人,但無贍養扶養能力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成年人。由於來到六巷鄉聯合五保村生活的五保戶都是老年人,其中多數沒有兒女承擔贍養義務,故而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養老院」。

  在養老院裡,老人們重新建構了一套社會關係網絡和集體生活模式。一位受訪的老人說:在這裡生活,我會自己種一點菜,像玉米什麼的,菜種多了,自己吃不完就拿去街上賣,賣了就自己得一點錢。養老院的藍院長這樣描述老人們的生活:大家都是各做各的,但也會相互幫忙,有些人種的菜多了,自己吃不完,也會分一些給大家。六巷五保村作為大瑤山中孤寡殘障老人們養老之所,為老人們提供集體生活的空間,延續了老人與社會和本族文化之間的脈絡,並形成了一個新的社區,在社區的互動過程中,建構了一種新的社會網絡。影片通過描述養老院院牆外現實的瑤族社會和院牆內老人們的喜怒哀樂,發現老人們情感釋放與文化的連接,進而提出人類健康指標的文化因素。

  附二:「學者對談「系列影視片之《信任》介紹如下:

  時間:2011年7月29日。對談者:日本中央大學社會學教授、世界社會學會(IIS)原會長佐佐木正道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社會學研究所原所長景天魁教授。討論焦點:1、 個體角度和社會角度的信任研究;2、理解信任、測量信任和評價信任;3、圍繞信任的跨文化比較的可能性。

  本期《學者對談》是基於佐佐木正道先生所做的一項六個國家和地區的關於信任的比較研究。一直以來,關於信任的研究總是少數人的研究領域,原因在於多數社會學家認為信任是一個觀念性的問題,而作為一個研究課題是比較難的。但進入現代化社會以後,隨著社會紐帶出現弱化,信任研究的課題逐漸增多。尤其在當今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時間和空間都縮短縮小了,那麼,在文化交流和人際交往過程中理解他者的文化,乃至理解他者的國家已成為現實生活中必須面對的問題,因而信任問題也成為社會學家必須研究的課題之一。

  在對談過程中,兩位學者基於個體主義和整體主義的視角就信任研究的學術理論脈絡、信任的基礎、信任測量和評價等方面進行了學理和方法上的討論。與佐佐木正道先生的研究傾向於個體層面和心理學視角相對應,景天魁先生對於信任問題的理解更傾向於整體主義。他認為,社會信任是建立在社會關係、社會結構層面的,好的社會結構是有利於信任發展的,否則,其他因素很難發揮大作用。一種好的社會結構,即大多數人擁有共同利益的社會結構,會增進人們之間的共同利益,進而成為建立信任的基礎。如果共同利益很少,甚至沒有,是很難讓利益受損方信任利益剝奪方的,相互之間的利益關係也就很難建立。對於信任的的測量指標,景天魁先生則建議納入一些客觀指標,如收入水平、法治水平、福利水平,通過調查找出這些社會因素與社會信任度之間的關聯,這樣做,不僅能增加研究的可信度,同時能夠針對社會發展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附三:「學者對談「系列影視片之《我們是他者之一》介紹如下:

  時間:2008年9月30日。對談者: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王銘銘教授;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薩林斯教授。討論焦點:1、我們為何總是依賴於他者而存在;2、「他者」在人類學中的意義及其定位;3、在漢學人類學中該研究的焦點問題。

  薩林斯提出,「我們是彼此的一部分」,成為本期對談的核心論點。對談分為「他者與人類學」和「陌生人王與歷史」兩部分,再現了薩林斯對文化研究的批判性思考。薩林斯認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人們在思考他性和自身的獨特性上,有很大的差異,除非把自身放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中,否則我們無法理解自身;我們的社會只是眾多社會中的一個,每個社會都按照自身種屬及精神發展,它們合在一起構成整個人類;我們誰都不比別人高明,我們都依賴於他者。在薩林斯看來,差異本身只是一種內部的依賴關係,其他社會常常扮演著為某個既定社會的存在提供各種可能性的角色;自我反思應該通向的是一種「我們是彼此一部分」的研究,對他者的研究提供了反思自我的途徑。他提出,必須將人類學看成一個場域,它的可能性基於我們和他者擁有同樣的素質和特點這一事實,同樣作為人,我們和他者是能夠達成理解的,我們也能夠將自己社會的觀念轉譯到他者的社會,而這種轉譯,其本質是一套邏輯的翻譯。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

相關焦點

  • 社科院2014社會人類學影視成果發布會召開
    中國網12月10日訊 2014年12月10日,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社會人類學影視成果發布暨數碼博物館初期方案研討會」在中國社科院召開。此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社會與文化人類學研究中心承辦,發布了三部「學者對談」系列影片之《跨區域民間宗教比較研究的可能性》、《從新馬克思主義視角論階層分析理論》、《族群研究面臨的學術和現實問題》,及一部人類學紀錄片《難產的社頭》,並對「數碼博物館主旨、初期設計與未來展望」進行了介紹和探討。
  • 山西省社會學學會學術年會舉行
    本報訊 12月6日,省社會學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舉行,學會會長、博士生導師喬瑞金教授做題為《變與不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辯證法釋讀》的輔導報告,來自省社科院、省社科聯、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山西財經大學等單位和高校的60餘名學者專家暢所欲言,圍繞「轉型發展與社會治理現代化」展開探討,深入交流。
  • 學問思辨|社會學名家之馬克斯·韋伯
    馬克斯·韋伯、卡爾·馬克思和愛米爾·涂爾幹被並列為現代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涂爾幹遵循著法國來自孔德的學術傳統,以社會學的實證主義進行研究,認為可以將自然科學的方法運用於人文社會領域。他和迪爾凱姆被認為是宗教社會學最早的開創者,也是宏觀社會學的集大成者。其學術成就之宏大精深,影響之深遠,在社會學界乃至整個世界社會科學理論體系上都是空前絕後的,他的思想體現了一個博大的智慧之神。
  • 中國社科院城鄉發展一體化智庫在北京成立
    近日,中國社科院在北京成立城鄉發展一體化智庫,中國社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王偉光和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原主任陳錫文當選智庫名譽理事長。  6日,中國社科院城鄉發展一體化智庫成立大會暨第一屆理事會會議、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學術地位與理論貢獻
    馬克思恩格斯在大量經驗研究的基礎上,以歷史唯物主義名義深刻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在俄國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實踐中得到了繼承與傳播,並在西方社會學特別是當代西方社會學研究中產生了廣泛影響。明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本質特點、學術地位、歷史發展和廣泛影響,是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推進和創新中國社會學研究應當認真面對的重大課題。
  • 江蘇省社科院建院40周年暨華東六省一市社科院院長論壇開幕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江蘇省社科院不斷凝結「江蘇智慧」,目前已逐步發展成為擁有11個研究所、6種學術期刊、2家省重點高端智庫、6家分院和200多名在職工作人員的體系完善、實力雄厚、保障有力的哲學社會科學專門研究機構。
  • 中國經濟史研究領域青年學者、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黃英偉病逝
    中國經濟史學會表示,黃英偉入職中國社科院經濟所以來,將經濟史研究作為畢生的事業追求,對人民公社時期的工分制、農戶收入、農業生產效率等問題都有很傑出的研究,出版了多部學術專著,發表了多篇重要論文,是經濟所青年學術骨幹。黃英偉為了讓自己的研究具有紮實的基礎,他還東奔西走地收集了大量的有關史料,在資料整理和建設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
  •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怎麼建?學術期刊的責任和使命是什麼...
    來自全國期刊界、理論界的10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構建與學術期刊發展碰撞思想、交流真知。我們擷取幾位大咖的致辭講話和主旨報告,以饗讀者。積極引導作者把論文寫在中國的大地上,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推出更多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學術觀點,不斷增強對發展實踐的解釋力,為治國理政提供更加堅實的學理支撐;要始終堅持把塑品牌作為強刊之要。
  • 北學•容城三賢學術研討會在雄安新區召開
    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高校和科研單位的34位專家學者圍繞「北方文化與北學總論」「容城三賢研究」「北學人物與學派」三大主題進行研討和交流。河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省社科聯第一副主席康振海,雄安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陳峰出席研討會開幕式並致辭。
  •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舉辦北京市社會學學會2020年學術前沿...
    本網訊(記者李卓謙)10月10日,由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承辦的「服務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社會學——北京市社會學學會2020年學術前沿論壇暨常務理事會會議」在北京召開。來自國務院扶貧辦扶貧發展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農業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市社會科學院、中華女子學院的20位特邀嘉賓以及來自各高校和科研機構的青年學者共計約200人圍繞「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相關議題展開了研討。
  • 學誠法師在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作學術報告
    學誠法師在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作學術報告     4月28日,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 歷史社會學的構成性難題:由來、演化與趨勢
    除了前三位已離世,其他五位依然健在,思想活躍,並且繼續守護歷史社會學這個「林地」。  當然,有幾股力量同時批判帕森斯的功能主義,並匯集在一起,助力歷史社會學的興盛。  第二代以「50後」與「60後」為主,貢獻在於「建構」。其中,「50後」學者都是80年代歷史社會學成為社會學子學科之後的第一批受益者和親歷者,接受嚴格的專業培養與學術訓練。他們已經不在乎反主流,而是建構自身的學術領地,不局限於第一代學者的物質性主題與比較歷史分析方法,而是更廣泛關注非物質主題,方法更多元與包容,還通過主題研究與其他非歷史社會學的同行建立學術聯繫。
  • 第五屆北京科學史與科學社會學青年學術論壇暨第二屆北京科學史與...
    2020年11月21日,第五屆北京科學史與科學社會學青年學術論壇暨第二屆北京科學史與科學社會學學會會員代表大會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玉泉路校區禮堂二樓報告廳舉行。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學會部部長李金濤博士一行蒞臨會議指導。
  • 中國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2021第一批專業技術人員招聘公告
    中國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2021第一批專業技術人員招聘公告由北京事業單位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2021北京事業單位招聘公告,事業單位招聘公告的內容請關注北京事業單位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如有問題也可點擊聯繫各校區。
  • 60餘位名人名家推薦300餘本書單 北京全民閱讀惠啟動
    活動匯聚60餘位名家推薦300餘本書單,聯合40餘家圖書平臺、書店,設置專櫃、專區,推出專屬優惠購書活動,並策劃名家訪談、讀書會、新書發布、直播帶貨等豐富的線上線下活動,打造一場書香四溢、惠享文化的全民閱讀盛宴。
  • 省社科院舉辦首期「新作思享薈」
    2020年11月24日,貴州省社科院首期「新作思享薈」如期舉行。本期思享薈由科研處和歷史研究所共同主辦,圍繞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周之翔博士在中華書局新近出版的專著《朱子經解:「為己之學」的詮釋與建構》進行分享和研討。
  • 社科院:中國成世界第一大實物消費市場
    原標題:社科院:中國成世界第一大實物消費市場   中國
  • 上海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古巴建交60周年」學術研討會
    近日,由上海社會科學院與古巴共和國駐上海總領事館聯合主辦、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建設基金會支持的「中國古巴建交6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滬召開。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德忠和古巴共和國駐華大使卡洛斯·米格爾·佩雷拉·埃爾南德斯出席研討會並致辭。
  • 他者的變奏:早期社會學中國化的脈絡與流變
    早在20世紀30年代,孫本文和吳文藻等前輩學者,明確提出了社會學中國化的學術主張。強調立足於中國社會,學習和借鑑西方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結合中國固有的實際,建設中國化的社會學。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以降,以社區研究為內核的中國化實踐,為中國社會學贏得了世界聲譽,西方學界亦有社會學的中國學派之提法。乃至在世界社會學本土化的歷史上,中國社會學前輩們的工作卓有成效且功不可沒(鄭杭生,2000)。
  • 五卅運動95周年︱上海社科院歷史所的五卅運動史料編纂
    《五卅運動史料》從最初收集資料,到最後出齊的43年間,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尤其是現代史研究室的許多同人都曾參與其事。1985年離五卅運動60周年紀念只有三四個月,時間很緊,我和所裡的張銓合作,提綱、目錄是我列的,張銓負責收集材料、寫第一稿,而我負責第二稿。我們兩人沒日沒夜地趕稿,終於及時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