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韋伯(德語:MaxWeber,1864-1920),德國著名社會學家、政治學家、經濟學家、哲學家,是現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思想家。
韋伯曾於海德堡大學求學,後相繼於柏林大學、哥廷根大學深造,於柏林大學、維也納大學、慕尼黑大學等大學任教。他曾前往凡爾賽會議代表德國進行談判,並且參與了魏瑪共和國憲法的起草設計。
韋伯對西方古典管理理論的確立做出傑出貢獻,是公認的古典社會學理論和公共行政學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被後世稱為「組織理論之父」。
韋伯在多個領域做出了重要成就,而小社今天想為大家介紹的是作為社會學家的馬克斯·韋伯。
1864年4月21日,馬克斯·韋伯出生於德國圖林根的埃爾富特市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不久舉家遷至柏林。他的父親是一位法學家,也是當地知名的政治家,父親的職業為家庭營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圍。青年時代的韋伯便是在他的父母親的客廳裡結識了當時知識界和政界的許多傑出人士,如狄爾泰、莫姆森、聚貝爾、特賴奇克和卡普等。
韋伯在進入大學之前就已經熟讀了許多歷史學史和哲學名家的著作,年輕的韋伯表現出對研究社會科學的強烈興趣。在1882年韋伯進入了海德堡大學的法律系就讀,和他父親一樣,選擇以法律作為主要學習領域,除了法律的學習之外,年輕的韋伯也學習了經濟學、中世紀歷史、神學。
1884年的秋天,韋伯就讀於柏林大學,在接下來8年裡,韋伯幾乎一直都待在柏林研究深造。1891年,韋伯完成了他的教授資格測驗(Habilitation),年僅27歲的韋伯成為正式的大學教授。
馬克斯·韋伯、卡爾·馬克思和愛米爾·涂爾幹被並列為現代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涂爾幹遵循著法國來自孔德的學術傳統,以社會學的實證主義進行研究,認為可以將自然科學的方法運用於人文社會領域。
而韋伯以及他的同僚維爾納·松巴特(也是德國社會學最知名的代表人物)採納的則是反實證主義的路線,受到當時新康德主義的影響,他們認為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存在本質上的差異,人類的社會行為過於複雜,不可能用傳統自然科學的方式加以研究。
韋伯開創了比較社會學、理解社會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指出了理性對於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潛移默化影響,系統地闡釋了東西方宗教倫理差異對於社會現代性以及現代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他和迪爾凱姆被認為是宗教社會學最早的開創者,也是宏觀社會學的集大成者。其學術成就之宏大精深,影響之深遠,在社會學界乃至整個世界社會科學理論體系上都是空前絕後的,他的思想體現了一個博大的智慧之神。
通過前面對韋伯求學生涯的簡介,我們可以看到,韋伯最開始涉及的專業領域並不是社會學,而是法律、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那麼,他是如何走上社會學道路的呢?
其實,這與他所生活的時代和歷史背景有很大關係——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德國正處於快速工業化的階段,城市的規模呈爆炸式增長,巨大的公司正在形成,新的精英管理階層正在取代舊的貴族階層,工業革命給德國社會帶來了劇烈變化。韋伯終其一生都在分析這些變化並提出了許多重要觀點。他早期著作通常與工業社會學有關,但最知名的貢獻在於後來宗教社會學和政治社會學上的研究。
在韋伯即將完成博士論文的那一年裡,韋伯開始對當時的社會政策產生興趣。1888年,他加入了一個名為「社會政治聯盟」的團體。韋伯在1903年秋季辭去了教授的職位。在擺脫了學校的束縛後,與他的同事維爾納·松巴特創辦了一本名為「社會學和社會福利檔案」的社會學期刊,由韋伯擔任副編輯。1904年,韋伯開始於這本期刊發表一些他最重要的文章,尤其是一系列名為《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論文,這後來成為他畢生最知名的著作,並且也為他後來許多針對文化和宗教對經濟體系的影響的研究奠定根基。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他最知名的著作,包含了他對於宗教思想和經濟行為之間的互動的研究。對於資本主義的起源,標準的觀點是資本主義起源於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蒸汽動力。但韋伯提出了一個更有趣的觀點:使資本主義成為可能的,是一系列的思想,尤其是一種特定的宗教思想,而不僅僅是任何的宗教思想。資本主義是由新教,特別是加爾文主義創造的。
在1905年出版的巨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韋伯闡述了他認為新教對資本主義至關重要的一些原因,並提出了一個知名的論點:「新教徒的生活倫理思想影響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一般宗教的傳統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務,尤其是經濟成就上的追求,但為什麼這種觀念沒有在新教裡發生呢?」韋伯在這篇論文裡解釋了這個悖論。韋伯主張,受到這種理性教義基礎扶助的資本主義很快便會發展得越來越龐大,並且與原先的宗教產生矛盾,到最後宗教便會無可避免地被拋棄。
韋伯在後來的宗教社會學作品《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的社會學》《古猶太教》裡繼續研究這樣的現象,尤其是在他對官僚制和對於政治權威的分類上。在這些著作中他隱約表達了這種社會的理性化是無可避免的趨勢。
1920年,韋伯的突然離世讓他對於其他宗教的研究不幸中斷,使他無法繼續在《古猶太教》之後的一系列研究——包括了計劃中對於詩篇、塔木德猶太人、以及早期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研究。他所完成的三個主要研究都關注於宗教對經濟活動的影響、社會階層與宗教理想之間的關係、以及西方文明的獨特特徵。他試圖找出東西方文化發展差距的主要原因,但在最初沒打算衡量和評判東西方兩者的優劣,而是希望專注於研究並解釋西方文化特殊之處。
然而,有學者認為韋伯由於對中國文化不甚了解而在有關作品中充滿對中國文化的歪曲,並批判了韋伯站在西方中心論立場上把西方的價值觀念和宗教形式強加在中國精神和文化的論題上有等失學者風範的行為。
在政治和政府的社會學上,韋伯最重要的貢獻之一便是一篇名為《政治作為一種職業》的論文。在這篇論文中,韋伯提出了對國家的定義:國家是一個「擁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壟斷地位」的實體。這個定義成為西方社會科學的重要基礎。
韋伯還提出了三種正式的政治支配和權威的形式:魅力型支配(家族和宗教)、傳統權威(宗主、父權、封建制度)、以及官僚型支配(現代的法律和國家、官僚)。他對民主政治魅力型領袖與官僚鐵籠之間互動的悲觀,也對後世的民主理論,特別是熊彼得的精英政治學說,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韋伯對魏瑪民主的看法似乎預見了納粹的興起。
在經濟史學與社會分層領域,從經濟學家的觀點來看,馬克斯·韋伯代表的是德國的經濟歷史學派「最年輕」的一代。他對於經濟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的知名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本書經典的對照了宗教在經濟發展上產生的影響。韋伯對於經濟學的其他主要貢獻(整體上也是對於社會科學的貢獻)還包括了他在方法學上的研究:他對於解釋社會學(Verstehen;此詞來自德語,意為理解)的理論和反實證主義(又稱為人文主義社會學)。
解釋社會學的原則是社會學主要的研究範例之一,支持者和批評者都相當多。這種研究方式主張社會學、經濟學、和歷史學等社會科學的研究永遠不能徹底地歸納和記載,因為研究者必須一直有著概念上的認知才能加以探索之,韋伯將這種條件稱為「理想形式」(Ideal Type)。
這種理想可以這樣歸納:一個理想的形式是由許多現象提供的某些特徵和成分所組成,但它卻不會與任何特定的現象有著完全一樣的特徵。韋伯的理想形式成為他對社會科學最重要的貢獻之一。韋伯還公式化了社會階層的三大要件理論,主張社會階級、社會地位、和團體(或政黨)在概念上是不同的要件。
「靈魂不經過寂寞和清苦之火的鍛打,
完全煉不出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來。」
——馬克斯·韋伯
馬克斯·韋伯自幼天資聰穎,年少有為,廣泛涉獵,博覽群書,在學術道路上上下求索,為社會學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誠如一位德國學人所言,只要現代性的歷史不曾終結,韋伯的洞見和思考方式就不會過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馬克斯·韋伯永遠是我們的同時代人。
好啦,小社今天對韋伯的介紹就到這裡了!
文末附上了韋伯的一些著作,想了解更多的筒子們,衝衝衝呀!
徐雅琪 付加欣||文案
沈哲宇||排版
社會學院團委學生會宣傳中心||出品